首页 > 文章中心 > 眼科医学

眼科医学范文精选

眼科医学

眼科医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眼科医学教育、虚拟现实、沈阳市地区

1.虚拟现实技术现状分析

1.1.虚拟现实技术

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Reality),简称VR技术,是一种综合了动态环境建模、三维图形模拟、多媒体综合技术的新型技术。学生通过佩戴传感器设备,进入虚拟的三维空间,达到与动态环境交互学习的体验效果,使学习理论知识时不再枯燥乏味,将现阶段学习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环境进行及时的衔接,这为眼科医学教育的实施提供了更为有效的技术可能。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利用头部动态仪器、眼部视觉传感器、手部触摸传感器等,把模拟的操作信息实时地在虚拟的空间中产生反馈,提高使用者体验三维空间的真实感。

1.2.虚拟现实技术在眼科医学教育领域中的应用

虚拟现实技术作为现代科技发展的新型技术,已经融入到人们的各行各业,甚至人们的生活中也离不开虚拟现实技术,现阶段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快速发展,虚拟现实技术在高等教育中也有比较成熟的应用,通过虚拟性、互动性等特点,将有限的教学资源与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更生动、更真实,该项技术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主性有所提高,提高其理论运用能力与实际操作能力,从而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虽然虚拟现实技术在医学领域上已经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但在眼科医学领域的应用还尤为短缺。为此,进一步深入研究虚拟现实技术在眼科医学领域的教学应用,相较于传统教学手段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2.沈阳地区眼科医学特点

2.1.沈阳地区眼科医学现状

随着我国医疗教育发展,关于医疗领域教育更是突飞猛进。截至2020年底,我市开办有关医学专业的院校共有7所,包含临床医学、药剂学、护理学、医疗信息技术、卫生保健、医疗器械、卫生管理七大类。随着眼科医学专业飞速发展与完善,现阶段已经有许多毕业生正在为振兴沈阳市眼科医疗卫生事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对于眼科医学专业学生来说,就业难已经成为社会人才培养中急需解决的问题,除了市场需求不平衡等社会因素外,现阶段社会需求大量专业型人才,学生所具备的专业能力不够,导致在与其他医学专业学生的竞争中出于劣势地位。面临对于高等人才培养方法与社会对人才的总体需求之间的矛盾,因此提高眼科医学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拓展学生就业途径,如何引进新型教育方法,加强学生的专业能力尤为重要。

2.2.沈阳地区眼科医学优势

伴随着医疗领域教育的快速发展,我市以医疗教育改革为突破口和切入点、市教育管理部门加强了对眼科医学的教育培养与管理,对眼科医学的人才培养做出严格的改革计划,并通过积极开展以社会人才培养与创新为主题的社会活动,提高我市医学高等教育人才的就业率。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发展战略,辽宁省重点要加强二个基地六大产业的建设,沈阳市作为辽宁省省会,市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在“教育为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服务行动方案”中,明确提出将“加强高等教育学生的人才培养”作为首要目标,改善医学高等教育的办学条件,这为沈阳市的眼科医学教育提供了有利的经济基础。

3.虚拟现实对眼科医学传播意义

3.1.虚拟现实技术在眼科医学教学设备的虚拟应用

目前的虚拟现实技术对于医疗教育领域的应用已有广泛的探究,但在眼科医学领域进展并不顺利。对于刚刚步入校园的学生,不能通过大量实践去验证理论知识,但虚拟现实的仿真技术正好可以弥补这一点不足之处,使学生能够在任何地方获得实验操作,学生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获得与医疗器械相同的教学体验,从而缓解医疗教育的压力。

3.2.虚拟现实技术在眼科医学教学场景的虚拟应用

传统的眼科实验教学需使用昂贵的教学设备与仪器等,受限于设备成本无法做到高效的教学指导,造成教学课堂成本高,效率差。但如果引进虚拟现实技术不仅可以打破传统的时空限制,也可以大量的减少教学成本,利用VR技术模拟真实的实验室、实验对象等教学场景。眼科医学的主要治疗对象是由眼部疾病引起的眼部器官功能障碍患者,学生无法了解患者的真实感受,但在虚拟现实场景中学生不仅可以站在医疗工作者的角度,还可以扮演患者,获得沉浸式的体验。学生可以在虚拟现实场景中进行实验操作与观察,教师也可以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提高教学效果,并进行数据分析。

3.3虚拟现实技术在眼科医学教学评价的虚拟应用

在虚拟现实技术在医疗教育中,无论是现实的实验操作,还是虚拟现实场景中的模拟实验,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建立完善的教学反馈体系,以检测在虚拟现实中出现的问题,方便课后的数据分析与系统调整。虚拟仿真技术利用大数据平台和计算机分析处理等各种技术,通过大量模拟实验场景与实验案例,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在学中实践,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术进行有机结合。

4.目前存在的问题

4.1.虚拟现实技术与眼科医学结合的研究不够深入

虚拟现实技术目前飞速发展,包括三维场景交互技术、多传感器反馈技术、大数据分析技术等,国内眼科专业也有部分院校陆续开展了虚拟仿真实训系统的研发和建设,但应用成熟的VR教学系统和平台还比较少,并且在软件开发与制作阶段,面临软件开发者界面设计的操作性与医学领域的专业性之间的矛盾,使得虚拟现实技术在眼科医学教育在实践的过程中也面临一定的困境。

4.2.虚拟现实技术远程操作缺乏现场沟通与指导

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利用计算机、手机和互联网等技术,将多媒体教学、实践操作等教学内容进行远程教学,远程教学能突破时空限制,教与学在空间与时间上可以分离,但与此同时,远程教学中面临不少问题,例如:由于时空分离,大部分的远程教学只是将线下的课程搬到线上演示,师生无法进行有效的互动,缺乏现场沟通与指导,实践能力不足,也不能发挥虚拟现实的优越性,无法做到身临其境。已成为虚拟现实技术在眼科医学教育应用中的重点问题。

4.3.眼科医学教育实践困难

目前的虚拟现实技术在眼科医学教育的应用,我国内的普及率处于较低水平,传统的眼科教育,在实验操作环节一般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其缺点在于:理论知识枯燥,理论知识无法有效的与实践操作相联系,学生不能有效的了解患者的真实情况。在学生考核环节一般是试卷测验或上机考试,考核方式费时费力,且测验效果差,教师负担较重,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5.具体措施

5.1.加强虚拟现实技术与眼科医学专业的交流活动

软件开发者在界面设计中难免会遇到软件的操作性与医学领域的专业性之间的矛盾,虚拟现实技术的开发者大多数为软件编程与多媒体设计专业人员,对于眼科医学领域只有基础性的了解,造成虚拟现实软件开发过程中的会遇到眼科医学专业的问题无法解决,所以加强虚拟现实与眼科医学专业之间的交流活动是必不可少的。并且对于如何在虚拟现实技术中快速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成为一项急迫的任务和课题。

5.2.建构虚拟现实的资源共享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医学教学资源和教学设施分布不均衡。因此,探索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极为关键,有效的促进优质医学教学资源和医疗资源均衡。例如:在教育管理部门的指导和协调下,使用虚拟现实和全息投影技术,模拟最真实的教学情境,提升学生的理论和实践水平,构建普通医学院校和医学名校之间的学术交流平台,优秀的教师可以在平台中现场演示实践操作,让普通医学院校的学生也能学习到最新的医学知识,与优秀的教师进行实时沟通。院校老师之间也可以相互学习与交流,分享关于眼科医学的经验,让学生与老师都可以享受最佳的医学教学资源。

5.3.虚拟现实平台技术的不断完善

随着虚拟现实平台的完善,虚拟现实平台的调控与监管也成为重中之重,教师可以在该系统后台根据学生情况与自身的教学进度,设置理论知识的难易程度和实际操作的解决方案,随时查询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系统还会实时自动分析学生在操作时出现的问题,并给出考试结果。若在不久的将来VR技术能不断创新完善,将给予学生全新的学习环境,颠覆传统的医学教育方法,更好地服务于我国医疗教育。

参考文献

[1]张志常.虚拟现实技术在医学教育中应用的前沿与趋势[J].医学教育与实践,2021年第29卷第2期P190-194。

[2]岳梅.虚拟现实技术在远程医学教学中的应用场景[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0年第18卷第21期P43-45。

[3]何蕙香.医学教育中虚拟现实技术的整合运用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20年第58卷第25期P155-157。

[4]刘飞.眼视光实操教学利器:VR虚拟仿真进课堂[J].中国眼镜科技杂志,2021年第4卷P92-94。

[5]安小霞.VR技术在医学专业考试复习中的开发与应用[J].科技风,2020年10月P59-60。

[6]李占文.辽宁医学高职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辽宁高职学报,2004年第6卷第6期P17-20。

[7]吴永忠.知识社会的技术创新问题研究[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2008:P23-30。

眼科医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医学模拟教学;眼科;临床教学

最近几年,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医学模拟教学在许多发达国家以及医学专业的高等院校受到了广泛关注,并建立了相应的模拟基地,模拟教学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在临床中的实际操作能力。眼睛是人体最为重要的器官之一,眼球的结构及其相关的器官功能较为复杂,眼科是实践性较强且对专业能力要求较高的学科,眼科的手术要求精益求精,不能出现丝毫偏差,一旦发生偏差会导致较为严重的后果。这就要求相关医护人员的专业能力与实际操作技能较高。而医学模拟教学是提高实际操作技能的重要途径,本篇文章分析了医学模拟教学在眼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把我国某个医院2016年7月到2017年7月期间在医院实习的50位临床医学专业的实习生信息作为研究资料,实习生的具体资料如表1所示。把这50位实习生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5人,两组实习生在年龄、性别方面没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进行教学的教师由该医院具有多年从业教学经验的眼科主治医师负责.

(二)方法。把50位实习生分为两组,对第一组的25位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第二组的25位实习生在第一组的基础上进行医学模拟教学。对两组实习生结合实习要求进行2个月的眼科临床实践教学,教学内容以眼科常见的疾病诊断为主。带第一组的实习生参与查房,询问病人的病史以及其他的临床资料并记录,眼科的操作技能在教学老师的带领下进行[1],对第二组的实习生进行与第一组相同的教学,其次还要在模拟教室中结合病人的实际病情进行全部教学内容的模拟训练。

(三)统计学方法。此次调查使用的是SPSS17.0,对统计的数据进行分析对比。

二、结果

在相关的教学内容结束之后,通过相应的考核以及教学老师的主观问答对两组实习生进行考核,考核的内容主要是对病人病史的询问、病例的填写、相关专业技能的操作规范程度以及熟练程度等,每项以20分为满分;其次,由教学老师针对每项考核进行提问,每项提一个问题,每个问题5分。考核成绩由专业的考核老师进行打分,两组实习生的具体得分情况如表2所示。

三、讨论

眼科是实践性较强且对专业技能要求较高的临床学科,不仅要求相关医生掌握全面的眼科知识,同时还要求他们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但是随着医疗事业的不断发展,医学教学资源较为紧张,其次,病人的自我保护意识也不断加强,不愿给实习生进行观摩和操作,同时我国的法律规定,不具备医师资格证的人员不能对病人进行创伤性操作,这些问题都阻碍了实际操作能力的锻炼。通过此次的调查研究发现,眼科医学模拟手术系统可在一定程度上代替真实病人应用于临床教学,解决了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之处,并能使眼科临床专业研究生更快地掌握显微手术的方法和技巧,为眼科临床医学教学的开展提供了条件。同时,也不会对病人造成伤害,减少和避免了医疗纠纷的发生,符合现代医疗体制的需求。总之,医学模拟教学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在学生实践技能训练中发挥愈来愈大的作用,但是它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尤其是一些模拟器械失真较严重,与真实人体的差异较大,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训练效果,因此,要解决这个问题应该把传统教学与模拟教学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临床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周悦,黄华兴,王伟,等.医学模拟教学在外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视界,2016(17):81-82.

眼科医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实验探究研究性学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主渠道,而实验探究教学更是培养学生创新和实验能力的最重要的手段。加强实验探究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进思考和创造能力。科学作为一门建立在大量实验基础上的探索自然规律的基础学科,它本身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发现、不断开拓、不断创新发展的过程;同时,学科的实验性特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潜在因素。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加强实验探究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创设实验探究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兴趣是一种直接的动力,正如教育家布鲁纳说的“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为激发学生对科学现象的兴趣,教师应充分利用一切机会,给学生创造观察科学现象的条件,使学生感受到科学的浓厚趣味性和神秘性。一个个“为什么”在学生们的心头油然而生,让他们爱学爱想。实验的魅力深深地诱惑着学生,通过有趣的实验,再加上教师的启发诱导,促使他们认真观察、分析、思维,促进智力因素的发展。激发学生心灵深处的、强烈的探索欲望,引导学生把“兴趣”转化为学习的动力资源。例如,在学氧化碳的性质之前,先做一个小魔术:在一个“空”矿泉水瓶内加入学生取来的自来水,塞紧瓶盖后,让学生震荡,发现瓶子变扁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必然会很高涨,必定会追根究底问个为什么。接着学氧化碳的溶解性也就水到渠成了。又如在学习电动机时,先做电动机通电转动的实验。学生感到很惊奇,通电后线圈为什么会动呢?学生脑中有这样的问题是人的天性。还可以试着把磁铁拿掉,改变电流方向,改变电流大小,都会吸引学生去深究会发生什么现象及原因。

二、多做探究性实验,少做或不做验证性实验

传统的实验教学,一般多为验证性实验,即最后达到验证某个科学结论为目的的实验教学。验证性实验虽然与课本内容很容易结合起来,但由于其重结果、轻过程,并且把学生的主动性置于被动地位。而探究性实验则从科学实验的特点出发,注重实验过程,尊重学生主动探究欲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我积极地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还把部分演示实验改成学生实验,或上台演示、或边讲边实验的形式,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亲自动手操作机会。如验证光合作用合成淀粉的实验,就让学生在讲台上做:先是淀粉碘蓝实验,后对叶片进行酒精水浴加热脱色,再对叶片进行碘蓝实验。在整个过程中,我只是引导学生注意如何操作,把实验的主动性完全交给了学生。只能这样,学生才会觉得实验现象是真实可信的,更加坚定了他们对科学实验的兴趣。学生们在实验过程中观察现象,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得出进行光合作用的条件。课堂上师生情感交流融洽,充分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对学生实验的教学,教师要求学生按“预习——实验——观察记录——分析讨论——总结报告”的形式进行,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组织学生认真讨论分析原因,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根据实验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写出实验报告,从面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实验设计。在实验设计时,一定要实行变量控制法,即只能有一个变量,这是实验成败的关键,只有这样得出的结论才会有说服力。实验设计的主要过程为:提出实验课题,设计实验方案,讨论方案的可行性,实验操作,对实验进行分析、比较、评价。即“问题——理论探究(假设)——实验操作(证明)——科学推论(结论)。”在设计实验过程中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而且还能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等创新精神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例如,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的实验时,必须先要设计好如何来体现磁性强弱的问题。学生经过讨论后认为:用大头针较好,被吸引的大头针数量的多少可以数出来,能较直接地体现磁性的强弱。虽然细铁屑也可显现,但不可数,不能做定量实验。解决了这个问题后,就可以接着做主要的实验了。又如浮力问题的实验:先要设计如何做,做的过程中应记录哪些数据,实验后如何对数据进行处理。为了实验的准确性,往往还要进行对照实验,最后得出使人信服的结论。

在实验设计的过程中,还要注意设计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意外,这点往往被教师们所忽视。如点燃的酒精灯翻倒导致实验桌燃烧、制取的氧气量不够、检验氢气纯度时的爆炸等,都必须要有预案。学生也就可以做到心中有数,遇事冷静、沉着。即使真的出现不该发生的事,学生也能自己解决问题。

四、加强实验后的合作与交流

实验完毕,兴趣消退,这是青少年“善变”心理的基本特点。要想巩固探究实验的成果,必须引导学生做好实验的后继工作,即加强理论和实际操作相结合。学生在实验后,需要在练习中消化、熟练和巩固。教师要巧设、编选实验训练题,以几分钟即可完成为宜。要做到:①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要求每道题目要联系一项或几项基本知识;②典型,有代表性、启发性和联系性;③有一定梯度,思考性强。教师对课堂练习要有讨论、评议。更要讲清审题和解题的思路,让学生知其然,进而知其所以然。从而对实验知识的扩展,总结和提高,它真正帮助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和技能。

五、指导学生开展课外实验探究,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进行科学实验要遵循实而小及情趣性的原则,这样才会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起他们的研究冲动。在教学实践中,应从学生实际生活出发,从学生兴趣入手,确定学生实验课题的范围。如“自制发电机”、“酸碱性试剂”、“自制干湿球湿度计”等。采取“自设方案——讨论——选择方案——实验验证——总结报告”的程序进行教学,让学生亲自参与实验设计并通过实验验证。这样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以及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赞可夫认为“兴趣是开展智力的催化剂”。学生在科学实验探究过程中得到了乐趣,加强了兴趣,为它们发展智力提供了动力,培养了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为他们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是科学实验探究教学的精髓所在,也是新课标提出的研究性学习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眼科医学范文第4篇

1存在的问题

1.1LIS安全性

为防止把计算机内的机密文件泄露给无关的用户或丢失,必须采取某种安全保密措施,这些措施的有效程序就称为计算机系统的安全性或保密性。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系统安全。由于服务器是整个LIS的核心,必须采取措施保证服务器能连续工作,绝对避免发生因一台服务器突然故障,所有工作暂停的安全事件。随着移动存储介质的大规模应用,外来U盘或其它移动存贮介质可能会将含有可能危及系统安全的病毒带入,造成运行故障或系统崩溃,因此针对移动存储介质的管理是系统安全必须考虑的一个关键点。二是数据安全性和完整性。LIS一般可以有上百台以上的终端,同部门的工作人员可互相调看结果,在结果未审核前,其他工作人员可以利用自己的账号登录进入同一台检验仪器或修改结果;或者趁审核者离开时利用审核者的账号进行修改;或者在检测仪器上修改结果后再传输到LIS中覆盖原始数据,这样可能造成的后果是审核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发出不真实的报告。同样,项目相关设置如单位、校正因子等也可能被人为修改;有高权限者可以解除他人审核并修改结果,可能会造成数据混乱。

1.2LIS中患者隐私保护问题

隐私是一种与公共利益、群体利益无关,当事人不愿他人知道或他人不便知道的个人信息,当事人不愿他人干涉或他人不便干涉的个人私事以及当事人不愿他人侵入或他人不便侵入的个人领域。隐私权作为一种基本人格权利,是指公民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搜集、利用和公开的一种人格权。检验结果属于患者的隐私,检验科应该尽量避免无关人员接触,以保护患者的隐私权。这也是坚持伦理学的尊重原则。在实际工作中,在同一检验室工作人员可查看LIS系统中该室所有患者信息和检验结果,还可通过LIS检索多名患者多份报告并能打印出来;非检验人员如报告发放人员因为工作需要也可以查看上述信息,而患者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会接触到其他患者结果,如近距离观看发报告人员电脑操作或者捡到就诊卡,通过刷卡从LIS中打印报告等。尤其是对于某些特殊检查隐私,一旦泄露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1.3LIS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不完善

所谓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是指对于突发事件的防范处理的应急处理方案,包括突发事件的防范、应急处理以及影响消除的处理方法。应急机制的启动,并非一种单纯的技术操作,它是面对突发事件反应能力增强的一种表现,它更代表处理突发事件的观念转变,危机意识的加强。LIS的功能愈发强大,数据资源共享的范围不断扩展,网络也愈加开放,因而医院检验科以及临床医生对LIS的依赖性也越来越大。LIS建立后,实验室的每一步工作都需要通过终端在服务器上完成,工作过程中如果仪器传输故障,有时会造成数据无法导入到LIS中,这就会造成审批结果无法审核,患者无法及时得到报告;服务器故障时数据无法接收同样也会影响结果的发放。另外医院的供电情况也需要重点考虑。上述突发事件都会造成大量患者滞留在候诊区,不可避免地造成就诊延误,更为重要的是医院必须无条件满足急诊患者救治的需要,确保急诊标本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检测,因此必须建立在突发事件时LIS短期无法正常使用时的应急机制。

1.4LIS功能扩展问题

LIS给实验室工作带来很多便利,一方面减少手工操作工作量,另一方面简化工作流程。LIS系统开发厂商众多,每个生产厂家各有优点,每家医院的产品特色也各不相同,如本科室LIS系统中最大的亮点是门诊标本自动编号并将编号打印在试管上和自动核收等,门诊检验科因此无需安装扫描枪,原理是编号、核收的步骤通过LIS的功能模块一步完成,与同级医院相比可减少检验人员三分之一的工作量,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且可确保患者结果先到先得,这个功能是LIS本地化的一个应用,目前已经成为这家开发商的一大卖点。其它LIS厂商的功能有:同一患者当天检查结果可以实时显示便于医生审核、检验项目倒计时提醒功能、试剂与仪器联网自动减库存以及自动检索收费杜绝免费检查等。LIS的强大功能也使得检验人员对功能的追求永无止境,需求无上限,但由于开发这种功能需要大量的人力进行开发以及长时间的测试才能实现,因而对于开发者而言,客户的工作永远无法完成,这就会使合作双方产生矛盾,甚至有过激的言行。

1.5LIS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真实性指测量值与实际值相符合的程度,故又称准确性。真实性反映事物真实情况的程度。在LIS上线初期,仪器检测的数据传到LIS,检验科和工程师肯定会关注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会安排专人核对LIS所接收数据的准确性,但在LIS运行稳定后,对这类问题的关注度下降,通常是默认从检验仪器上接收过来的数据是百分之百准确。事实上工作中曾经发现仪器检测的原始数据与LIS中显示的不一致,原因可能是仪器设置改变,项目之间串线,或者LIS中设置了校正因子,并长时间未进行验证。医生工作站也出现过显示的检验结果与患者所持纸质报告不一致的问题,且一般工作人员很难发现,追溯原因认定是医生工作站的程序设计缺陷。医生工作站调用LIS检验结果时是通过检索患者就诊号和某一特定字段来合成报告单的,由于一个字母的差异导致函数选择错误,继而造成部分患者数据检索错误。还有,由于检验项目的变动或方法更改,其参数设置在某些情况下可能要在LIS中进行更改,如果有多台相同的检测仪器,在不同仪器上或者LIS中的设置可能因更新不及时,导致参考范围不一致或单位不正确。

1.6LIS自动核准规则的风险问题

LIS系统有一高级功能,就是通过正常范围、前次值比较、危急值、逻辑关系等条件的设置,实现正常标本的自动审核,当结果符合规则要求时,系统自动完成报告审核,这样可减少检验人员70%的工作量。但由于检测过程的复杂性,有时会存在误审核的可能,如因检测过程中的加样不准确,导致将不正常的指标检测为正常,但系统却认为符合规则,故自动审核完成,患者将拿到一张假阴性的报告。

2应对策略

2.1安全管理策略

随着社会的发展及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更加重视自身的健康,且对医疗卫生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医院应提供优质服务。医院能正常诊断和确保检验结果的安全是最基本的,如果因医院信息系统故障造成就诊中断,那么患者可以行使医疗监督权,就基本医疗权不能正常施行可直接或间接提出批评和意见,要求院方加强安全管理。医院综合信息系统的安全体系设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安全防护上没有完全单一的而又绝对保险的安全措施,在考虑成本的前提下设计合理的立体化安全机制结合多重措施进行分级预防,并在应用中不断完善是非常必要的,同时要提高安全意识,保证LIS中各种数据的安全、可靠、准确。

2.1.1加强系统安全管理。

LIS服务器要有单独配置,且服务器至少要配两套,两台服务器(主机)均与磁盘阵(共享数据存储)系统直接连接,操作系统、应用软件分别安装在两台服务器上,数据库等共享数据存放在磁盘阵列柜上,两套系统同时读、同时写,进行双备份,其中一个服务器硬盘出现故障时,直接更换故障硬盘即可恢复正常。服务器电源要安装双回路供电并配备不间断电源,可避免长时间停电造成数据接收中断。数据库必须定期备份,备份方法比较多,结合我院实际情况,我院采用每天定时将数据分别备份在主服务器和备份服务器上,每周在备用机上备份和刻录光盘。在服务器出现故障时,可以在15分钟内启用备用系统。数据库备份是数据恢复的基础,但数据恢复必须经过严格的测试,每月对备份的数据在备用服务器上做一次完全恢复测试,每半年模拟一次服务器硬件故障,把备用服务器作为主服务器来使用,尽量提前发现问题及早解决。对于移到存贮介质的管理,通过在每个终端上安装安全控件,通过管理控制台对所有终端通过策略配置来进行外设管理控制,例如硬盘、打印机、光驱、USB设备、SCSI、并口、串口等,允许USB键盘和鼠标的使用,对USB存储设备的分类管理,包括禁止读写、只读、读写,并封闭电脑多余的端口,以实现对外来存储设备的物理隔绝。

2.1.2加强数据安全管理。

一是按照系统用户的不同角色,由系统管理员赋予用户不同的权限,确保只有经过授权的人员才能够获取、修改以及删除患者基本信息、检验结果和费用信息。二是可采取一系列措施,首先实现将仪器传输过来的原始结果在LIS中实时显示,且不能人工修改,如果有修改则在审核时再弹出提示框加以提醒,这样即使修改了LIS数据,审核者也能及时发现;其次计算机系统可启用操作者离开后锁定功能,避免他人操作;再次修改数据的功能在一周内关闭,任何权限都不能再次修改结果;最后值班人员的权限可分时段进行动态管理,即在工作时间段内,权限只能操作当前岗位的仪器,值班时间开放相关的仪器设备权限。

2.2保障特殊检查项目的机密性,保护患者隐私

希波克拉底曾说过:“凡我所见所闻,无论有无职业关系,我认为应守秘密者,我愿保守秘密。”《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也规定:“关心、爱护、尊重患者,保护患者的隐私。”保护患者隐私能使患者充分信任医务人员,从而得到更好的医疗支持,同时也使医务人员能更好地履行其职能。更为重要的是,隐私保护体现了对患者权利、人格的尊重和维护。从检验科角度讲,管理层必须为数据的安全性、机密性提供保障,机密性的保障是使就诊者充分相信医院并提供临床症状供医生诊断的基本条件。对于特殊检查项目,如感染标志物如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和特殊项目如支原体培养、衣原体检测等无关人员不准调阅,报告发放人员也不准查看检验结果,常规要求患者持就诊卡在自助报告机上刷卡取单,特殊情况患者持有效证件予以解决。报告打印后,如需要再次打印,打印时记录打印者姓名和时间,然后锁定,只有上级管理人员才能第三次打印。检验人员调阅患者结果时,设定只能查看近一段时间内的报告,只有较高权限者才能浏览全部数据库内容,还可设定同一操作者不能连续浏览多人结果或者打印多人结果,并对数量进行限定。

2.3建立突发事件应急机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规定了医师的义务是“树立敬业精神,遵守职业道德,履行医师职责,尽职尽责为患者服务;对急危患者,医师应当采取紧急措施进行诊治,不得拒绝急救处置。”作为检验人员,不能以电脑系统故障为由暂停工作,尤其是急诊患者,要保证能得到适当的治疗,因此应急机制的建立和演练是必须的。检验科应急机制需要在医院职能部门的协助下建立。医生办公室、检验科可预留一部分纸质申请单,在系统停用时门诊患者由医生手工填写申请单,检验科手工书写报告,避免患者因系统故障耽误看病,尤其是要确保急诊患者正常就诊。为防止服务器故障时整个工作暂停,可对大型仪器如生化分析仪保留单机版软件,如发现故障短时间内无法修复时,立即转为单机版来发报告,待修复后再将结果录入到LIS中,数据比较少或项目单一的仪器如血沉仪、血常规可直接手工书写报告。客户机可利用GHOST软件对系统盘作成镜像进行备份,当遇到故障时,可快速恢复系统,单机版软件每个月必须定期进行测试以确保正常工作。为保证UPS在停电时能正常工作一段时间,需要对UPS定期放电,以便激活UPS的后备电池,延长电池使用寿命,方法是切断市电,让UPS供电20~30分钟,如果达不到要求,需及时更换电池。对于大型仪器如生化分析仪、血细胞分析仪、尿沉渣分析仪等确保供电线路单立,以便于在单位自备发电机发电时能优先安排供电。

2.4根据医院实际工作量和财力确定LIS的功能模块

我国医疗卫生工作的目的之一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和保健需求。人民群众在获得医疗保健的同时,也支付了一定的医疗费用,因而医疗服务的价值是通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体现的。信息系统的发展有益于又快又好地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因而医院要重视LIS的发展和功能的完善,这将有利于优化服务流程,降低运行成本,提高服务。目前,LIS系统标准化仍然在卫生主管部门的制定之中,对于不同层次的医院而言,其需求差别会很大,这也是标准制定过程中困扰专家的难题之一。LIS中每个功能模块都需要开发人员的辛勤劳动才能实现成功,因此对于开发商按模块收费应该能够理解和支持。检验科主任可在科室内充分征求一线工作人员的意见和建议,根据医院和科室实际制定发展规划,分期、分批提出需要完善的模块,并与开发商签定框架合同,指定专人协助开发商来实现。目前容易实现的功能有结果手机短信提醒、历史结果折线图表示、危急值自动探测和发送到临床医生。

2.5定期核对检验数据,避免职业性伤害

医学服务既要真诚关心病人,更要认真看病,为患者提供准确的检测结果,这就要求检验者真正履行检验数据的核对职责,避免医疗行为中产生职业性伤害。根据CNASISO151892012要求,必须定期进行数据核对,至少每月进行一次LIS与仪器之间的结果、LIS与HIS结果一致性的抽样检查,抽样不少于10份样本,样本应该覆盖到该仪器所有的检测项目,每一台仪器都需要进行核对。每三个月进行一次LIS系统设置的检查,包括项目的单位、参考范围、危急值范围、项目排列顺序和校正因子或函数,通道号及质控中心线与批号的对应等,并记录在案。另外,对LIS的任何更改都应手工记录,最佳的方法是应该能在LIS修改记录中查到。

2.6持续改进自动核准规则的严谨性

一是自动核准规则的制定要严谨,充分考虑多种可能的情况,一旦发现问题,立即查找原因并更新规则。例如为了避免将不正常的标本误判断为结果正常,可将临床诊断与检验结果进行关联,如肾功能衰竭,将结合尿素氮和肌酐结果进行综合判断,如果后者正常,则提交给检验者来处理;对于无关联的检验项目可通过适当的数学计算,如ALT、AST两者比值设定为一个规则,如果比值超过一定范围,同样提交检验者,原因是浓度过高,反应时底物消耗快,反应过程过早结束,检验结果会很低,因而会造成检测结果假阴性。二是可安排高年资人员在固定时间对所有检验结果进行二次审核,一旦发现自动审核出现偏差时,可立即采取补救措施。认真对检验结果进行二次审核是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精神的直接体现,对结果做到精益求精是医务人员在学风方面必须遵循的伦理准则。

3讨论

眼科医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课程建设;研究性教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

强调:“要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方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形成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育人环境。”[1]研究生教育是我国学历教育的最高层次,承担着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大使命。自教育部出台《关于改进和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意见》后,以课程建设为抓手,提高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成为众多学校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点。本文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课程建设的具体做法出发,尝试构建一种基于研究性教学的研究生课程建设模式,以期切实提高课程建设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基础性作用。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课程建设的短板

作为我国研究生教育制度的一个重要特征,课程学习不但是保证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而且在研究生成长中发挥着全面和基础性作用。因此要深化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加强课程建设,提高课程质量。研究生的课程学习要着眼于“研究”二字,要在课程学习中主动地进行探索、思考、实践,不断地对本专业最前沿的知识进行反思和批判,从而达到提高自己知识获取能力、理解创新能力的最终目的。可以说,研究生的课程学习是研究性的学习。与之相适应,研究生的课程教学也应该是研究性教学。这是研究生课程教学的应有之义。研究生课程建设应该回归本分,有助于开展研究性教学。学界普遍认为,研究性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和研究兴趣的关键环节,有助于促进学生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不断发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在全面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过程中具有不可低估的重要意义。这一点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的课程教学更显必要。这是因为由于受到观念、学科特点及培养制度、师资队伍等因素的影响,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培养途径相对单一,更多依赖课堂教学。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会副会长、秘书长张雷声教授曾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培养的核心是课程建设[2]。然而,现实问题是,当前很多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课程建设情况并不理想,严重影响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性教学的开展。

(一)课程设置模糊,主观随意性强。研究生课程教学在整个培养过程中发挥着全局性和基础性作用。设置科学规范的研究生课程体系可以使研究生具备丰富、完善的知识结构,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潜力和实践能力。虽然自2005年底,国务院学位办多次发文规范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培养的研究范围和课程设置,但是相关部门对于课程设置没有建立起严格规范的审查制度。目前很多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课程设置依然存在比较大的随意性。课程的设置不是围绕着培养目标,而是实行“因师设课”。开课后,对课程建设的指导监督不能及时到位,对于不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不能及时进行有效调整,凡此种种,整个课程难以形成一个科学规范、互为呼应的体系,也就难以为研究性教学的开展提供有效的体系保障。

(二)重视专业知识,轻视交叉学科知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具有实践性、跨学科以及思想性的特征,涉及政治经济学、历史学、哲学等学科内容,但有些高校学位点受限于各种主客观条件,课程内容的选择显得过于狭窄,过分重视研究生的对口培养,忽略了课程内容的整合和优化。此外,一些师资力量比较充裕、学科方向发展比较全面的学位点,本应该在课程设置上具有明显优势,却因为过于重视分科原则,反而适得其反。这些高校大部分的专业课程根据二级学科设置,有些甚至根据研究方向设置,教学内容显得过于专业化、特色化。类似问题的存在不利于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缺乏相互之间的优势互补,使研究生的知识面仅仅局限于专业学科,知识面狭窄,在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容易被专业方向所“束缚”,学习研究兴奋度不够,缺乏理论创新能力。这样的课堂教学显然不利于研究生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反过来,研究生探究兴趣的减弱、创新能力的弱化又限制住研究性教学的实施。这种恶性循环无法适应人才培养的现实需要。

(三)师生间主体地位异化,缺乏良性互动。在我国长期的应试教育体制影响下,教师是知识的灌输者、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即便是在研究生课程教学中,占主导地位的仍然是灌输式教育方式,讨论式、案例分析式、调查研究等教学方式则处于次要地位。灌输式教学方式在课程教学中以导师为中心,片面强调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不注重师生之间的教学互动,忽视了研究生在课程教学上的主体地位,忽略了对研究生理论创新和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授课教师与研究生之间缺少良好的学术民主氛围,教师取代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单方面地进行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研究生在课堂学习中主体地位的丧失必然导致研究性教学难以开展。

二、基于研究性教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课程建设路径针对前述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课程建设以实施研究性教学为出发点,以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为目标,从课程体系的设置、课程内容的优化、教学方法的选择及课程考核改革、课程实现载体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

(一)构建分工明确、相互支撑的学位课程新体系。研究性教学突出教学的探究性,这种探究性是建立在对基础知识的准确把握及探究方法的科学性之上。因此,在研究生教育中实施研究性教学,必须加强对课程的整合和优化,既要强调基础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又要强调研究方法与前沿研究内容的结合。为此,我们调整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既有的课程设计,形成了以专业基础课为核心,以选修课及课程前沿学术讲座为辅助,“一主两辅”相互协调的较为完善的课程体系。通过增设学科方法论课程、引入研究性强的专业课程,完善专业基础课程体系;通过增加跨学科交叉型选修课程,形成充分满足学生学术兴趣的选修课程群,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研究性学习兴趣;通过定期聘请国内外相关领域学术名家进行学术讲座,建立课程前沿学术讲座制度,有力支撑课堂讲授,使学生对学科新理论、新方法有较全面和深入的理解。整个课程体系中,专业基础课丰富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完善学生知识体系,为研究性教学打牢基础;选修课程开阔学生研究视野、培养学生个性化发展、激发学生探究兴趣;课程讲座追踪学术前沿,介绍最新研究方法,提高学生探究能力。

(二)以问题为导向,优化教学内容。进入新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日新月异,国内外学术界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方面也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不管是学术理念还是方法论意识每时每刻都发生着重大变化,不管是话语体系还是理论范式都经历了明显的转型。这就要求我们的课程建设必须紧跟学术前沿,及时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新组合,将经典性与前沿性结合起来,既要向研究生讲述经典理论,又要把最前沿的理论成果介绍给学生。面对如此复杂的教学内容,如何在每一节课堂的开始便抓住学生,是课程建设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研究性教学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这种教学以问题为中心,围绕要解决的一个或多个问题展开教学活动。为此,我们要求各门具体课程都按照从问题意识到问题逻辑的内在要求,即提出问题、展开问题、分析问题和解答问题的顺序,构建富有启发性的知识讲授体系,形成反映学科发展,满足社会需求的经典与前沿相融合、夯实基础与追踪前沿相统一的课程内容体系。重组后的内容体系以问题的方式呈现,大大激发和培养了研究生的问题意识,使他们愿意参与研究性学习。

(三)运用互动式、参与式教学。研究性课程教学必须注重调动研究生学习的自主性,为研究生提供自由提问、质疑、探究和讨论问题的机会。这就要求改革以往的以灌输式为主的传统课程教学模式,将研究生放在课堂教学过程的主体位置,培养研究生敢于和善于思考的品格。我们重点尝试了三种方法:一是互动式教学。就是围绕教学主题,让教师和研究生、研究生之间在课堂上展开辩论式交流。通过这种师生之间的对话,碰撞思想,在活跃而平等的课堂氛围里激发和调动研究生的学习积极性、自主性,激活他们参与教学、进行创新的热情,增强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达到吸收课堂知识并提升研究生能力的目的。二是情景参与式教学。这种教学方式就是教师通过设计情景、角色等“活动”的形式,使研究生重新回到教学中的主体位置,调动他们积极参与、创造性学习的热情。情景参与式教学可以使研究生以“在场”的方式更好理解相关基本原理,增强课程的现实感染力,同时让研究生有调动知识储备、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时间和机会,对于培养研究生学习兴趣、提高创新能力意义重大。三是经典文献研读教学。这种教学方式遵循“论从史出,持之有故,言必有据”的学科特点,以问题为导引,让研究生自己搜集、研读经典文献,从而得出自己的结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源和基础是经典文献,经典文献蕴含和集中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理论。阅读经典文献本身就是夯实理论基础,增加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度和训练思维方式的过程。经典文献研读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最基本的教学方法,科学设计后非常有助于研究性教学的开展。

(四)注重过程,实施知识、能力、素质相统一的课程考核方案。考试改革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性课程教学必然要求对传统考试方式做出调整。我们改变以往研究生课程结课时交一份作业的做法,将课程成绩分为两部分:平时成绩、期末成绩。课程平时成绩检测贯穿整个课程教学过程,所占比例为50%,其中10%用于评定课堂出勤、纪律,40%用于评定参与研究性学习的表现。考核依据包括研究生收集文献资料的情况、撰写专题研究报告的质量、参与课堂研讨的表现,等等。期末成绩占比50%,主要根据研究生对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学科前沿的掌握程度给出。但是这种评定不应是简单的死记硬背,而是借助经典文献和基本材料的分析,测试研究生的阅读、辨析和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期末成绩更应根据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创新能力高低予以评定,主要以撰写学术论文的形式进行。通过这种多样化的考核方案,不仅体现了过程考核和教学过程的紧密融合,还实现了促进研究生积极学习和教师课程教学改进提高的双赢局面[3]。

三、基于研究性教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课程建设经验

经过两届研究生培养的实践,我们对基于研究性教学的研究生课程建设积累了部分经验。

(一)丰富教学内容,拓宽学术视野。课程是教学内容的载体,基于研究性教学的课程建设首先应以专业课程为基础,做到有计划、有重点地发展一批课程内容丰富、影响力大的专业课程。要站在时展的高度,立足于学科发展的前沿,去粗取精,使研究生能够掌握新颖并且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没有了专业课程的建设,研究生培养也就失去了意义。但是只依靠专业课程,就会限制研究生的思维视野和研究意识,因此,要重视跨学科课程的建设,打破专业课程与学科体系之间的界限,通过专业课程与跨学科课程的结合,构建体现出基础性与系统性兼备,专门化与层次化相融合的课程体系,丰富课程信息量。这样的课程体系对于优化研究生知识体系、培养研究生创新意识,增进研究生创新能力无疑具有积极意义。

(二)提升团队课程建设与教学能力。队伍建设是开出高质量课程的保障。研究性教学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学能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为了研究性教学的顺利开展,必须从教学方法及专业知识两个方面入手,建设符合研究性教学要求的师资队伍。推行课程组制度是一个可行方案。每门课程的课程组由学位点导师负责主持,学有所长的新进博士、青年教师参加。课程组成员享有教学研讨、学术研讨的权利,也负有参加相关研讨,跟踪学术前沿的义务。学位点则要为课程组教师创造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定期开展工作研讨及进修提高的机会,将研究性教学的实施建立在学科的整体发展之上,确保在研究生教学和培养中做到知识上基础宽厚、学风上兼容并蓄,最终形成一支学缘结构合理、业务精良、勇于创新、有发展潜力和后劲的课程教学团队,扬长补短,相互协作,确保研究性教学的高质量展开。

(三)充分调动研究生的积极性。研究生是课程教学不可缺少的参与者,研究性课程教学模式倡导导师主导与研究生主体相互协调,尊重研究生在课程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增强师生互动。重视研究生的平等参与决定了研究生对课程内容、课程知识不是简单盲从、被动接受。教师必须创造条件让研究生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逐步提升自己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就意味着研究性课程建设不仅要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使用,调动研究生的主动参与,也要在课堂教学之外的整个课程建设过程中积极引导研究生的参与。研究性课程建设必须向研究生详细介绍课程建设的意义,使研究生了解课程建设内容,从而调动其积极性,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课程评价。学位点要通过引导研究生参与课程评价,将研究生对课程教学的意见即时反馈给任课教师,达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对于研究生评价低、不受欢迎的课程应该及时调整,在师生良性互动中提升研究生课程建设的质量。在国家日益重视高校教学质量的大背景下,在研究生课程教学中进行研究性教学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这种做法将教师的主导地位与研究生的主体地位优化组合,实现师生教学互动,共同发展,符合研究生教育自身发展变化的规律,有效地解决了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研究生课程建设应当着眼于研究性教学的开展,以研究性教学统领课程设置、内容选择、教法运用、课程考核,从而提高研究生课程教学的实效性,促进课程建设质量持续提高。

参考文献:

[1].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9-30.

[2]王宏波,陶惠敏.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规范建设———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会第23次学科论坛综述[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