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生儿护理

新生儿护理范文精选

新生儿护理

新生儿护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新生儿;全程优质护理模式;护理效果

从出生至28天内的婴儿,统称为新生儿。与其他人群相比,新生儿的器官、组织等尚待发育,四肢短且呈外展屈曲位、乳房可摸到结节、腹部膨隆且柔软等,这些都是正常新生儿的生理特点,若对新生儿进行体格检查时发现其体重、皮肤等存在异常情况,说明新生儿存在生理缺陷,需及时治疗[1-2]。,本研究以52例新生儿为对象,设置两组对照,探究全程优质护理模式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优势,详细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1月~2018年12月在我科分娩的新生儿共5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26例,观察组26例。对照组男12例,女14例,胎龄38~40w,平均(39.0±1.0)w,体重3~4kg,顺产、剖宫产各10例、16例;对照组男11例,女15例,胎龄37~42w,平均(38.9±1.2)w,体重3~4kg,顺产、剖宫产各15例、11例。两组基线资料无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对比。

1.2方法。1.2.1对照组。对照组给予患者常规护理,包括体位护理、环境护理、温湿度调节、观察各项生命体征等各项基础护理措施。1.2.2观察组。观察组给予全程优质护理模式,内容如下:(1)日常护理:①大小便护理:在新生儿出生的24小时内,喂食以多餐少食为原则,定时补给水,观察并记录排便的次数、时间、量。②脐带保养:在新生儿出生的24小时内,护理人员需密切注意脐带处分泌物,保持干燥和清洁,且在规定时间更换脐带绷带,洗澡时切记勿沾上水。③母乳喂养:新生儿最佳营养物质来源就是母乳,母乳的摄入可增强新生儿身体的免疫力,使之有效吸收营养物质,促进肠胃吸收,护理人员应协助产妇母乳喂养。④亲子互动:新生儿来到这个新世界,最先接触到的人就是母亲,在新生儿状态良好的情况下,护士应指导产妇一些简单的亲子互动,如母亲拥抱新生儿、给新生儿唱歌等。(2)新生儿全身护理:①睡姿护理:采用俯卧、仰卧和侧卧交替姿势,每隔2h护士帮助新生儿翻身,若晚间新生儿无人照顾需采用仰卧姿势,以无枕或2mL厚度为宜,枕头中间稍微下陷。②口腔护理:尤其是在新生儿喝奶后需进行口腔护理,应用少量温开水清洗新生儿口腔,将舌头、口颊内残留奶块清洗干净。由于新生儿皮肤比较娇嫩,禁止使用纱布擦拭口腔周围皮肤。③眼睛护理:准备一个吹好的红色气球,用线绳系住置于新生儿正前方20mL处,新生儿取仰卧位,观察新生儿是否会盯着气球看。准备一支笔,置于新生儿眼前,突然朝着新生儿面部逼近,观察其是否会眨眼。准备一个手电筒,用光照射新生儿眼睛,若见其瞳孔突然缩小,说明眼睛反射功能正常。④鼻部护理:观察到新生儿有鼻涕且形成结痂时,需先用清水或母乳滴入新生儿鼻中,等待2分钟直至鼻涕软化,用医用棉签将鼻涕拭出。⑤皮肤护理:新生儿的皮肤最为娇嫩,新生儿的指甲和被褥都会划伤皮肤,护士需加强新生儿皮肤保护的护理措施。新生儿皮肤需时刻保持清洁、干燥,避免接触尖锐、粗糙物品,保持新生儿皮肤完整性。对于褶皱糜烂处皮肤而言,首先要撑开褶皱用温水冲洗并用面前将皮肤表面附着物擦拭干净,然后取适量婴幼儿软膏涂抹在褶皱处,每日2次。(3)新生儿典型症状护理:①红臀护理:在大小便后用细腻纸巾擦拭干净,并涂抹护臀霜。此外,尿布尽量选择透气性良好的,避免新生儿出现红疹。②避免呛奶:在新生儿哭闹、手脚乱动时不要取喂养,进而减少呛奶情况的发生。若新生儿出现呛奶,需立即让其侧卧,并用吸水性良好的细腻纸巾将口腔中异物吸出,避免新生儿呼吸道阻塞。③新生儿发热护理:将室温调节至22℃,减少新生儿包被增加散热,定时开窗通风;喂新生儿葡萄糖,促使其代谢加快;进行物理降温,禁用退烧药。④新生儿低血糖护理:在婴儿奶粉中适当添加葡萄糖粉,冲水喂服,时刻监测新生儿的血糖水平变化。

1.3指标选取。(1)观察两组新生儿体温变化程度,统计出箱所用时间。(2)护理满意度:护理后对产妇进行新生儿护理满意度的问卷调查,分数越高越好。总满意度=较为满意率+非常满意率。(3)记录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发症发生率=(误吸+呛奶+皮肤损伤)/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本实验研究均采用SPSS21.0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比较应用t检验,计数资料%表示,组间比较应用x2检验,P<0.05则统计学差异显著。

2结果

2.1体温变化程度和出箱时间。治疗后,观察组的体温变化程度和出箱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1体温变化和出箱时间(x±s)组别例数体温变化(℃)出箱时间(h)观察组260.32±0.0518.80±2.89对照组260.80±0.1635.20±3.35t14.60118.901P0.0000.000

2.2护理满意度比较。护理后,观察组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26例,不满意1例,较为满意9例,满意16例,总满意度25例96.15%。对照组26例,不满意8例,较为满意8例,满意10例,总满意度18例69.23%。

2.3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对照组、观察组新生儿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4.62%、3.85%,差异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26例,误吸0例,呛奶1例,皮肤损伤0例,总发生率1例,3.85%。对照组26例,误吸3例,呛奶2例,皮肤损伤4例,总发生率9例,34.62%。

3讨论

本次研究旨在探索全面优质护理的临床优越性,以新生儿为对象,开展相应护理工作。全程优质护理兼具全面化、人性化等优点,能够从多方面考虑新生儿护理需求,进而对症护理,促使新生儿快速生长发育,提高家属护理满意度,降低新生儿并发症发生率。与常规护理相比,全面优质护理优势在于:(1)针对新生儿特点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各类护理措施分开,本次将新生儿护理分为日常护理、全身护理及典型症状护理,层层深入。将新生儿需要的护理措施都考虑到,有效规避新生儿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2)日常护理中大小便护理能够保证新生儿排便正常,脐带保养良好有效避免脐周感染,母乳喂养有助于提升新生儿免疫力,亲子互动能让父母更加了解新生儿。(3)新生儿全身护理:纠正新生儿不良睡姿,对其骨折发育有帮助,时刻保持新生儿口腔清洁,能预防口腔疾病,眼睛、鼻子及皮肤护理措施相互穿插,能有效避免各种感染类疾病。(4)对新生儿进行呛奶、低血糖及发热的预防性护理,可有效减少新生儿并发症,临床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王兴艳.全程优质护理模式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健康必读,2019,3(8):169.

新生儿护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疼痛护理干预;新生儿护理;效果

疼痛不仅是一种临床常见症状,同时也属于一种常见疾病。相关研究表明,新生儿对疼痛的感知比成人更为持久和强烈,并且疼痛而带来的负面影响也长期影响新生儿的身体健康,因此,对新生儿予以疼痛护理干预具有重要意义[1]。本文对我院出生的新生儿98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具体分析,旨在探究疼痛护理干预应用于新生儿护理中的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4年11月~2015年11月我院出生的新生儿98例的临床资料,按护理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40例和研究组58例,对照组男女比例为21:19,胎龄36~40周,平均胎龄(37.61±3.25)周,其中早产儿13例,足月儿27例;研究组男女比例为30:28,胎龄35~39周,平均胎龄(37.46±2.71)周,其中早产儿19例,足月儿39例;两组新生儿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即常规用药护理、皮肤护理等。研究组在其基础上实施疼痛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如下。(1)体位护理:维持新生儿屈曲位,减轻其疼痛,维持鸟巢式体位,提高其调节能力,足跟采血时维持其俯卧位,提高其舒适度。(2)袋鼠式护理:直立式拥抱新生儿,给予其安全感,维持其生理稳定。(3)母乳喂养:指导产妇对新生儿进行母乳喂养。(4)非营养吮吸:放置安慰乳头于新生儿口中,增加其吮吸动作。(5)嗅觉安抚:放置含有香兰素的纱布于新生儿头部。(6)葡萄糖水护理:给予新生儿服用葡萄糖水,减轻新生儿疼痛感。

1.3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新生儿疼痛刺激前后生命体征变化情况,并对两组进行急性疼痛评分,总分为10分,其中0~3分为轻度疼痛,4~7分为中度疼痛,8~10分为重度疼痛。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n)、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疼痛刺激时急性疼痛评分对比

对照组中轻度20例(50.00)、中度13例(32.50)、重度7例(17.5),研究组中轻度43例(74.14)、中度13例(22.41)、重度2例(3.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疼痛刺激3min后生命体征变化情况对比

刺激前两组心率、动脉压以及血氧饱和度无显著差异,刺激3min后观察组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新生儿机体发育尚不成熟,其神经系统功能以及其他系统功能均不够完善,导致其不能完全适应外部环境变化,所以当新生儿遭遇不同程度的刺激均会产生近期或长久的影响,从而影响新生儿的生长发育,故建立完善的疼痛评估系统,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干预具有重要意义[2]。本文对疼痛护理干预应用于新生儿护理中的效果进行具体探究,以期为临床护理方案的选择提供有效依据。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疼痛评分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说明对新生儿行疼痛护理干预可有效缓解新生儿疼痛感,减轻其受到的伤害。同时,研究结果还显示:疼痛刺激3min后,研究组心率、动脉压以及血氧饱和度恢复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说明通过对新生儿行疼痛护理干预可有效维持新生儿各项生命体征的稳定,有利于新生儿的生长发育。分析原因可能为:通过对新生儿行体位护理,使新生儿处于屈曲位、鸟巢式体位或俯卧位,均有效提高新生儿舒适度,从而减轻其疼痛感,足部采血所产生的疼痛作用时间较长,通过维持其四肢屈曲体位,使其感受到舒适、放松,有效减轻疼痛感[3]。通过对新生儿行袋鼠式护理,抚摸并拥抱新生儿,增加其安全感,起到良好的安抚作用,同时还能够维持其各项生命体征的稳定。相关研究表明,母乳喂养可有效缓解新生儿疼痛感,本研究通过指导产妇对新生儿母乳喂养,从而有效减轻其疼痛[4]。通过对新生儿行非营养吮吸,增加其吮吸动作,从而转移其注意力,减轻其生命体征受到疼痛的影响。另外,还对新生儿进行嗅觉安抚以及葡萄糖水护理,研究表明甜味可激活人体体内内源性阿片,内源性阿片具有效镇痛作用,所以新生儿通过服用葡萄糖水可有效其疼痛感[5]。本研究由于受时间、样本量等因素限制,未对两组护理满意度进行对比分析,需进一步扩大实验进行探究并作合理改善。综上所述,疼痛护理干预应用于新生儿护理中的效果显著,可有效缓解新生儿疼痛,并维持其生命体征稳定,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宝华.护理干预对缓解新生儿疼痛的效果观察[J].护理学报,2013,16(11B):49-50.

[2]王珊丹,周均华.护理干预对新生儿疼痛及生命体征的影响观察与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2,50(32):100-101.

[3]李婷婷.疼痛护理干预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齐鲁护理杂志,2015,29(2):161-162.

[4]邹带娣.新生儿的疼痛护理干预[J].现代医院,2014,14(11):102-103.

新生儿护理范文第3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我院产科同期收治的264例产妇为研究对象,均为单胎,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32例。观察组年龄19~39(27.9±19.3)岁,住院时间(4.57±1.26)d,男婴71例、女婴61例。对照组年龄18~40(36.7±18.6)岁,住院时间(4.23±1.17)d,男婴72例、女婴60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

实施传统护理干预措施。住院期间,护理人员向产妇及家属简单介绍母婴注意事项,且产妇及其家属不参与新生儿的护理,整个护理过程由护理人员在沐浴室内独自完成。

1.2.2观察组

实施床旁护理措施。具体措施包括:①床旁健康宣教:产妇入院早期护理人员就向产妇介绍产科环境,并就分娩相关常识进行详细介绍,使得产妇对分娩情况有一个系统和全面的了解。分娩后向产妇及家属介绍产妇保健知识,告知产后康复相关科普知识,并鼓励产妇之间互相讨论和提出问题,及时予以解答。②床旁沐浴:新生儿出生后第1天即开始进行床旁沐浴,通过实际操作,向产妇及家属示范操作的具体步骤和注意事项,使产妇及其家属充分掌握新生儿沐浴要领,并鼓励产妇及家属亲自为新生儿沐浴。③床旁抚触:指导产妇及家属在新生儿沐浴前后,当新生儿处于较为平静和清醒状态下进行新生儿抚触,不但详细告知抚触步骤和抚触的好处,同时积极鼓励产妇及家属参与到抚触操作中,保证其熟练掌握抚触技术。④床旁脐部护理:护理人员在住院期间每天在床旁对新生儿进行脐部护理,并告知产妇及其家属脐部护理的相关操作要点,使其充分掌握脐部护理方法。

1.3评价标准

比较两组产妇对自我保健知识的掌握情况和新生儿护理能力。其中,采用我科人员设计的初产妇产后自我保健调查问卷,了解初产妇对产妇自我保健知识的掌握情况,出院前1d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产妇心理状态、产褥期卫生、异常症状、产后饮食以及产妇休息环境等问题,满分100分,80~100分为优、70~80分为良、60~70分为及格,<60分为不及格。出院前1d,由两名护士考察产妇对新生儿抚触、新生儿沐浴以及新生儿脐部护理的正确情况,记录操作正确的例数。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包对所有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讨论

新生儿护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循证护理;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

0引言

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讨循证护理在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我院新生儿科收治的70例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新生儿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其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我院新生儿科收治的70例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将新生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观察组中,有男患儿21例,女患儿14例,孕周在38-40周之间,患儿中有23例轻度,8例中度,4例重度。对照组患儿中有男22例,女13例,孕周在37-40周之间,患儿中有21例轻度,9例中度,5例重度。两组患儿在在孕周、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对比上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所有患儿在入院之后均立即给予吸氧、一氧化氮治疗仪治疗,并且控制血压、降低颅内压、维持体温。有神经系统症状的患儿采用神经生长因子,进行肌肉注射,每次20μg。并且给予两组患儿纠正代谢紊乱,维持酸碱平衡等常规综合对症治疗。对照组在治疗时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包括保暖、吸氧、营养、高颅压。观察组患者给予循证护理。循证护理指的是在患儿的吸氧、保暖、营养支持、治疗配合、高颅压处理等各个护理的环节之中都采取循证的模式进行。即在护理的各个环节之中,结合患儿的实际情况以及相应的资料研究,确定在这些护理环节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并且对患儿的整体病情进行有效的评估。然后通过对各种研究资料以及历史数据库的查询,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最佳答案,并且在最新的医学理论和研究成果的指导之下,制定一个符合患儿实际的最佳护理计划。在循证护理执行的过程之中,需要严格的按照制定的计划进行,并且要对患儿每日的病情变化情况,加强了解和掌握,观察循证护理的实施效果,及时的按照实际情况调整下一步的护理计划。在患儿出院之后,进行电话随访,了解患儿的身体康复情况,并且建议家长进行合理的护理,达到真正的让患儿家属满意的效果[1]。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儿的并发症出现情况,以及住院时间等,并且在出院1年之后对存活患儿进行随访,对其智能发育指数(MDI)和运动发育指数(PDI)进行评价,并与入院时进行对比。

1.4评价指标

显效:患儿接受治疗后,意识障碍、脑水肿、肌张力异常等临床症状均恢复正常;有效:患儿的意识障碍、脑水肿、肌张力异常等临床症状有所改善;无效:患儿的意识障碍、脑水肿、肌张力异常等临床症状没有得到改善或者加重。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5统计学方法

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上述两组患儿的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计量资料采取平均值±标准差(±s)表示,组间率对比采取c2检验和t检验;对比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对比分析

在经过护理和治疗后,对比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发现,观察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的高于对照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组间对比具有显著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2两组患儿治疗后远期疗效比较

两组患者在治疗1年后的MDI以及PDI分数比较,发现观察组患者的MDI和PDI评分明显的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具有显著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主要指的是在围产期的新生儿,因为不同原因的窒息而导致的脑缺氧缺血性损伤[2]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治疗之中,护理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对于新生儿的痊愈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是新生儿没有注塑能力,所以进行新生儿的护理工作非常麻烦,对于护理人员的要求也非常高。而循证护理指的是,在护理的每一个环节之中,都根据患儿的实际病情,制定一个具有针对性的护理方案,病情在护理的过程之中,对方案进行及时的评估,以确保方案的有效性。一旦方案不妥,则应该立即对方案做出调整[3]。在本次研究中,对70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治疗,采取了不同的护理方式,结果发现采用了循证护理的观察组,治疗的总有效率远远高于只采用常规护理的对照组,组间对比具有显著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综上所述,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护理之中,采用循证护理,能够有效的提高疾病的治疗效率,并且能够提高新生儿的远期疗效,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彭瀚生.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患儿脐血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分析[J].华夏医学,2014,27(1):27-28.

[2]陈翠茹.轻度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早期头颅B超回声强度的定量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5,(11):66-67.

新生儿护理范文第5篇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2014年3~10月本院出生并接受出生后护理的新生儿106例,随机分为采用常规护理方法的对照组和采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以鸟巢式护理干预的实验组,各53例。新生儿在入组检查中均未发现有严重的先天性疾病及并发症。产妇方面无影响实验结果的严重糖尿病、心肺肝胆系统疾病等。在家属知情并同意实验后,对新生儿的基本情况进行统计。新生儿中男46例,女60例。新生儿在母体内的时间,对照组36~38周,平均(36.8±0.8)周;实验组37~40周,平均(38.2±0.6)周。生产方式,73例新生儿通过顺产产出,33例新生儿的生产方式为剖腹产。两组新生儿在基本情况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实验方法

1.2.1对照组新生儿的护理

采用常规的新生儿护理。保证温和适度的光线,保证新生儿的身体清洁,及时调整新生儿的睡姿,对新生儿的脑部等易受伤部位起到保护的作用。按照一定的营养供给计划供给新生儿营养。预防护理中发生感染,注意护理中的卫生。对新生儿皮肤等处清洁需加以注意,清洁新生儿的外耳道口等处,注意新生儿口腔的清洁,密切监测新生儿的体温,预防新生儿眼部等炎症的发生。

1.2.2对实验组新生儿的护理

在上述对照组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对实验组新生儿采取鸟巢式护理。对照组新生儿在采取卧位时,将传统的浴巾折叠,对折2次后将新生儿平放于浴巾中,向下方将浴巾的左右两侧边缘卷入,直至新生儿躯干两侧为止。在对实验组新生儿采取卧位时将浴巾或足够大小的棉布卷为温暖的鸟巢状,围绕于新生儿的四周,将新生儿固定于鸟巢状的“鸟巢”中。需要注意鸟巢的长度、宽度与新生儿形体基本吻合,使新生儿能够基本包裹于人工鸟巢中。

1.3观察指标

在所有新生儿均出箱并进行一段时间的生长发育后,对新生儿的痛觉进行评分,平均出箱时间进行比较,基本身体发育状况进行比较。

1.4统计学方法

所得的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新生儿的疼痛进行评分

对照组新生儿疼痛评分为(5.63±1.68)分,明显高于实验组新生儿的(2.16±1.5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对新生儿的出箱时间进行统计并比较

对照组新生儿的出箱时间为(18.83±0.29)h,较实验组新生儿(14.26±0.38)h的平均出箱时间明显的延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对两组新生儿的基本身体发育情况的比较

对新生儿的身高、体重、头围的情况进行测量对比中发现,对照组新生儿的平均身高(10.62±1.58)mm/10d,平均体重(21.34±3.23)mg/10d,平均头围(6.27±1.73)mm/10d;而实验组新生儿的平均身高(12.35±1.49)mm/10d;平均体重(25.49±3.18)mg/10d,平均头围(7.31±1.36)mm/10d。前者明显低于后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