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三农工作会议讲话

三农工作会议讲话范文精选

三农工作会议讲话

三农工作会议讲话范文第1篇

这次会议是市委、市政府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刚才,同志总结了去年全市"三农"工作情况,对今年的工作作了具体部署,同志就今后的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我完全赞同,希望大家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下面,我就进一步加强"三农"工作、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讲四点意见。

一、正确把握农业农村发展形势,进一步增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解决"三农"问题的各项部署,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大力推进都市型现代农业建设,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深化农村各项改革,全面推进我市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赢得良好开局。

一是农业在结构调整中取得长足进步。""期间,单位面积耕地农业产值年均递增11%,到年,农业企业和规模以上农业生产总值占总产值比例、规模化经营面积占农田总面积比例均约为35%,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

二是农民在增收减负中获得明显实惠。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现近10年来首次同比两位数增长,比2002年增长32%,农民收入和保障水平明显提高。

三是农村在城乡统筹中呈现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中心镇辐射带动作用显著增强,农村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农村环境面貌逐步改善,"五通"工程扎实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农村民主管理进一步加强,农村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对于近年来我市"三农"工作取得的突出成绩,市委、市政府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必须看到,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完全意义上的现代化大都市。农业承担着保障农产品供给和支撑现代化大都市生态体系的重要任务,是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和水平的重要保障,只有不断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才能实现城乡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协调发展。必须看到,没有农民的富裕安康,就没有全市人民整体的富裕安康。当前,我市虽然城市化水平较高,但农村人口仍占全市户籍总人口的30.5%,在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持续增加的同时,仍有2.7万户农民家庭年收入低于1500元的低保线。只有形成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逐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才能把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落到实处。必须看到,没有农村的和谐进步,就没有全社会的和谐进步。我市现有36个农村建制镇,1146条行政村,农村地区的面积约占市域总面积的70%,只有切实保障农民合法权益,维护农村和谐稳定,才能整体推进构建和谐建设。总之,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各级领导干部务必坚持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毫不动摇,把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农民持续增收、确保农村和谐稳定,作为推动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的重大战略任务来抓,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根据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有关精神和部署,结合实际,今年以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市"三农"工作总的要求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以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为首要任务,以促进农民增收为中心环节,以维护农村和谐稳定为根本保障,着力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着力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着力解决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着力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着力培育新型农民,在推动科学发展、构建和谐进程中,全面促进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着力促进都市型现代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生产发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精神,继续做好解放和发展农业生产力这篇大文章,用抓支柱产业的劲头抓现代农业建设,夯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

(一)切实增强现代农业投入保障机制。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保证。要全面落实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要求,切实做到当年财政支农投入的增量继续高于上年,政府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村的增量继续高于上年,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建设的增量继续高于上年,建设用地税费提高后新增收入主要用于"三农",重点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进步、农业机械和技术装备、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等。发挥政府资金的带动作用,积极引导农民和社会力量投资现代农业,走出一条政府引导与市场手段相结合、激励社会力量投资现代农业的好路子。进一步加快建立和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和担保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三农"的信贷投放,切实解决"三农"贷款难问题。积极发展农业保险,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范围,完善农业巨灾风险转移分摊机制。

(二)高标准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基础设施现代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前提和基础。要加快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体系,狠抓续建配套、改造升级和除险加固工程,进一步提升农田水利化水平。坚持最严格的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加快农田和鱼塘的标准化改造,确保到2010年完成146万亩农田和15万亩鱼塘的标准化改造任务。推进"沃土工程"建设,重点防控土壤重金属污染,提高土壤有机质。加强水源涵养林、生物防火林、沿海防护林及农田防风林带建设,加大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力度,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完善农业防灾减灾工程建设,加快实现全面达标。

(三)大力促进农业结构优化升级。结构调整是都市型现代农业建设的主线。要进一步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坚持跟市场走、跟城市消费需求走,大力发展特色、效益农业主导产业,积极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和出口创汇农业,不断提高农产品单位面积产出附加值,推进农业功能深度开发,凸显都市型特色。进一步调整土地经营结构,解决好土地经营权流转问题,以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带动农业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和基地建设,支持发展以特色主导产品为依托的专业村、专业镇,不断提高现代农业集约化程度。进一步延伸现代农业产业链条,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注重落实贴息补助和税收优惠等政策,鼓励扶持发展农产品深度加工和精细加工,打造名优农业加工产品品牌。

(四)切实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生产组织化程度低是目前制约我市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要一手抓发展壮大农业龙头企业,一手抓发展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集体经济组织,加快调整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结构。着力扶持一批产业关联度大、市场竞争力强、辐射带动面广的农业龙头企业,推进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与农户有机结合,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的辐射带动作用。认真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普及办社知识,落实优惠政策,依法保护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合法权益,推动其进一步扩充数量、壮大规模、完善机制、增强功能,成为促进都市型现代农业建设的基本经营主体。

(五)着力提高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科技进步是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根本动力。要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按照农科教相结合的要求整合农业科研资源,加大关键技术研发力度,加快农业高技术示范区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立健全农村技术指导队伍,注重培育科技示范户,积极探索和完善农业科技进村入户的有效途径和办法。加快农业机械化进程,提高农机装备水平,切实解决农机服务社会化、产业化问题。坚持用信息技术装备农业,健全农业信息收集和制度,加快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和数据库建设,面向广大农民创新和完善信息服务模式。进一步提升动植物防疫体系科技含量,主要以科技手段增强疫病防控能力。加强都市型现代农业气象建设,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优质高效气象服务。

(六)不断完善农村市场体系。完善的市场体系和发达的物流产业是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重要依托。要以各级各类设施先进、功能完善、交易规范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为支撑,进一步健全农村现代流通网络,积极培育多元化市场流通主体,积极发展电子商务、物流配送、连锁经营等新型流通业态。大力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改善农村流通条件,拉动农村消费需求。拓宽城乡一体的农产品流通渠道,打开鲜活农产品进城绿色通道,推行优质安全农产品直接向城市超市、社区菜市场和便利店配送,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益。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市场服务,形成标准化、检验检测、安全认证、执法监管、市场服务一条龙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

三、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着力解决好涉农民生问题

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把"富民优先、民生为重"政策贯穿于新农村建设的全过程,从解决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抓起,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让农民共享新农村建设成果。

(一)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不断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目的。要加快推进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积极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就业,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进一步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前提下,引导土地合理流转和集中,积极推动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提高农民经营农业的收益。完善土地征收、征用的程序和补偿机制,全面推进村级集体资产的股份合作制,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落实扶贫帮困机制和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落实各项支农补助、补贴政策,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引导乡镇企业加快结构调整和体制机制创新,鼓励和支持农村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完善农民工最低工资、工作时间、劳动安全和社会保险等制度,切实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

(二)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要统筹城乡公共资源配置,促进公共财政向农村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和社会保障事业倾斜,加快发展共享型、普惠型基本公共服务,切实保障农民基本权益。建立健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认真落实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书本费的政策,推进农村中小学校规范化建设,切实解决农村困难家庭孩子读书难问题,促进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推进农村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和医疗服务网络建设,建立健全镇事业性、公益性卫生院人员、经费保障机制,全面完善村卫生站服务,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覆盖面,逐步提高全市平均筹资水平,促进重大疾病救助体系从城市向农村延伸,切实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加强镇村文化设施建设,加快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电影放映和农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等工程建设,建立健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进一步完善农村低保制度,逐步提高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积极探索建立城乡协调的社会保障体制,努力发展养老、医疗、失业等农村社会保障事业。切实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严格执行土地征用"三个一律"的规定,妥善解决被征地农民的合理补偿、养老保险和包括转移就业在内的再发展问题。推进农村危破房改造,改善农民居住条件。

(三)积极培育新型农民。全面提高农民素质是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要求。要普遍开展农业生产技能和适用技术培训,扩大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和科普惠农兴村计划规模,组织实施新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推进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把广大农户培养成有较强市场意识、有较高生产技能、有一定管理能力的现代农业经营者。加大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力度,提高补贴标准,完善培训机制,积极推广用工企业"定向式"、"订单式"等培训方式。进一步健全统一规范开放的人力资源市场,按照城乡统一、公平就业的要求,完善农民外出就业的制度保障和服务工作。鼓励外出务工农民带技术、带资金回乡创业,成为农村致富带头人。

四、把实现农村繁荣稳定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目标,着力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是中心城市发展的必由之路。必须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努力实现城乡经济社会有机融合、互动发展,推动农村的全面繁荣与稳定。

(一)加快中心镇建设步伐。加快中心镇建设是以"三化"解决"三农"问题、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要进一步加快构建小区域特色经济中心,着力打造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平台和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平台,积极推进城乡管理体制创新示范区和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加快产业培育和人口聚集,不断增强中心镇对广大农村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切实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加大对北部山区和经济薄弱镇村的整体扶持力度。

(二)加强村庄规划建设整治。搞好村庄建设、改善村容村貌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要坚持规划先行,以统筹兼顾土地资源、基础设施、人居条件、村容村貌、生态保护、人文特色为原则,加快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增强规划的科学性和权威性。坚持从农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抓起,切实加强村庄建设和环境整治,全面推进"两规"、"三清"、"四有"、"五通"工程,完善村庄基础设施,治理"脏、乱、差"现象,显著改善农村整体面貌和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大力推进以防治水污染和土壤污染为重点的农村小康环保工程,加快新农村绿色家园建设步伐,积极推广农村沼气建设,教育引导农民树立环保意识,珍惜和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不断提高农村环境质量。切实保护村庄尤其是古村落人文历史资源,凸显村庄建设文化特色。

(三)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农村综合改革是农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动力。要以转变政府职能为重点,推进镇级政府机构改革,创新农村基层行政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积极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全面推进镇级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形成财权与事权相统一的财政管理体制,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加快农村公益事业产权制度改革,确保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健康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征收征用制度改革,完善对被征地农民的补偿办法,切实维护被征地农民合法权益。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构建商业金融、合作金融和政策性金融相结合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四)稳步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管理民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要进一步完善村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自治制度,确保村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提高农村民主法治水平。切实抓好村务公开、财务公开,建立健全村民评议村干部制度,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深入开展平安农村建设,建立健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引导农民以理性合法的方式表达利益诉求,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倡导农村和谐文化,维护农村和谐稳定,保障农民群众安居乐业。

五、切实加强党的领导,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党管农村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重大原则,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保证。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完善机制、狠抓落实,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党委工作的重中之重。要把统筹城乡发展摆上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党政主要领导要亲自抓"三农"工作,各级党委要有负责同志分管"三农"工作。充实和加强党委"三农"综合协调机构,充分发挥涉农部门的职能作用,各部门都要树立全局观念,积极主动服务"三农",形成统一领导、各司其职、分工合作、齐抓共建的工作格局。各级领导干部要转变作风,深入农村,深入群众,加强调查研究和分类指导,帮助基层解决实际问题,把"三农"工作落到实处。

(二)切实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高度重视抓基层、打基础的工作。要巩固和发展先进性教育成果,深入推进固本强基工程,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建设,创新基层党组织建设内容和方式,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继续深入开展农村"三级联创"活动,加强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推进农村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加快建立基层干部激励保障制度,积极探索从优秀村干部中考录乡镇公务员、选任乡镇领导干部的有效途径,合理提高村干部的待遇和保障水平。加快推进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继续抓好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

三农工作会议讲话范文第2篇

同志们:

现在开会。

今天,区委、区政府召开全区农村工作会议,主要目的是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总结去年全区“三农”工作,部署今年的工作任务,进一步动员全区广大干部群众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团结拼搏,扎实工作,更好更快地推进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参加今天大会的有:各镇、办事处的党(工)委书记,分管农村和农业工作的副书记、副镇长(副主任),农经中心主任、农技中心主任、规划所长、财政所长、水利站长,各行政村党组织书记;区各有关单位主要负责人;区农口各单位中层以上干部。

今天的会议共有六项议程,内容非常重要,为了保证会议的质量和效果,请大家认真遵守会议纪律,严禁中途退场,集中精力开好这次会议。

现在,会议进行第一项:请区委书记某同志作重要讲话,大家欢迎!

下面,会议进行第二项:请区委常委某同志宣读表彰决定,大家欢迎!

下面,会议进行第三项:颁奖。

第一组:颁发2006年度农业和农村工作先进集体奖,请某镇、某庄镇、青某镇、某镇上台领奖。

第二组:颁发2006年度农业和农村工作单项奖,请获得高效规模农业先进镇称号的某镇、某,获得清洁能源建设先进单位称号的某镇、贾某镇、某镇、区农林局,获得重大疫病防治先进镇称号的某镇、某镇上台领奖。

第三组:请获得新农村建设十佳示范村称号的某村上台领奖。

第四组:颁发新农村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奖,请区农工办、区农林局、区财政局、区规划局、区建设局、区水利局、区开发局、区供电公司、区环保局、区国土资源局、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上台领奖。

另外,由于时间关系,请获得上级表彰的单位会后到区农工办领奖,这些单位是:

获“全省农经五项服务先进单位”称号的区农工办;

获“省农村集体财务规范化管理示范合格镇”称号的某镇;

获“省农村集体财务规范化管理示范合格村”称号的某村;

获全市“三清三创”工作先进单位称号的某村、区农工办;

获全市“五杯竞赛”先进单位称号的某村;

获全市优秀“四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称号的某养猪协会、某奶牛协会、某农产品营销协会某农产品营销协会、某肉鸭养殖协会、某养猪协会;

获全国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镇称号的某镇;

获江苏省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镇称号的某镇;

获江苏省农村信息化示范镇称号的某镇;

获江苏省农村信息化技术应用典型称号的某镇某村。

下面,会议进行第四项:区政府与各镇、办事处、工业园区签订《2007年度减轻农民负担责任状》,请某依次上台签状。

下面,会议进行第五项:进行大会发言。

首先,请某同志上台发言;

下面,请某同志上台发言;

下面,请某巨同志上台发言;

下面,请区农工办主任某同志上台发言。

下面,会议进行第六项,请区长某同志作总结讲话,大家欢迎!

同志们,这次会议的主要议程全部进行完了。会上,某分别作了重要讲话,深刻分析了我区新农村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特征,全面总结了去年的“三农”工作,明确提出了今年“三农”工作的指导思想和主要任务。两位领导的讲话,全面体现了中央及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立足贾汪的实际,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针对性,大家一定要认真学习贯彻,确保落实到位。同时,会上还宣读了表彰决定,颁发了各个奖项,签订了《2007年度减轻农民负担责任状》,四家单位作了很好的交流发言。认真贯彻落实这次会议精神,对于做好今年及今后一段时间的“三农”工作,全面推进我区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下面,我就做好这次会议精神的贯彻落实工作再强调几点意见。

一、广泛宣传,深入发动,切实统一全区思想

“三农”工作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全区必须紧紧围绕“全面达小康,建设新贾汪”的奋斗目标,深入贯彻统筹城乡发展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坚持把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作为中心任务,全面实施新农村建设“十大工程”和新五件实事,促进农业不断增效、农村加快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实实在在的新进展。会后,各地各部门要立即召开不同层次的会议,向乡村干部、农民群众传达这次会议及某的讲话精神,把会议确定的工作目标、工作任务、工作要求、工作措施准确传达到一线,切实把全区上下的思想统一到区委、区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掀起共同参与、大力支持新农村建设的热潮。

二、突出重点,狠抓关键,扎实推进“三农”工作

对于今年的“三农”工作,某已经做了全面部署,关键是要抓好落实。在推进过程中,一要紧紧抓住促进农民增收这一核心。在强化农业内部挖潜促增收的同时,进一步拓展农民增收空间,发展壮大镇域经济,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加快发展私营个体经济。要积极开展农民培训,大力促进农民转移,推动农民外输内转就业,鼓励农民自主创业,确保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预期增长目标。二要突出发展现代农业这一重点。要立足我区实际,发挥优势,发展特色,突出亮点,在“一村一品”、错位发展上下工夫。在稳定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上,重点发展设施蔬菜、大蒜、林果、畜禽养殖、观光旅游农业。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发展农业龙头企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进一步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畅通农产品销售渠道;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强化农产品质量建设,不断增强农业综合竞争力。三要切实强化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这一基础。从解决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做起,大力实施农村实事工程,重点抓好农村道路建设、河塘疏浚、清洁能源建设、农村绿化等工作,确保农村群众的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有大的改观。

三、明确责任,强化措施,确保形成工作合力

三农工作会议讲话范文第3篇

一年一度的“三秋”工作已经全面铺开,全镇秋收、秋种将进入高峰,根据镇党委、政府的工作安排,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三秋”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对今年全镇的“三秋”工作及秸杆综合利用、禁烧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参加今天会议的有:各村支部书记、村主任、包村党建特派员、公安、交通、环保、粮食等镇直部门负责人、农口各部门负责人。

今天会议的议程共有四项:一是传达全镇2005年三秋工作意见;二是传达《全镇秋季秸杆综合利用、禁烧的实施意见》;三是镇政府与各办事处签订秋季秸秆综合利用、禁烧及林木管护责任书;四是由镇长***同志讲话。

下面,大会进行第一项,请**同志传达《**镇人民政府2005年三秋工作意见》;

下面,进行第二项,请**同志传达《**镇人民政府秋季秸杆综合利用、焚烧实施意见》;原创:

下面,进行第三项:由***镇长与各办事处总支书记签定秋季秸杆综合利用、禁烧及林木管护责任书;

首先由***办事处上台签定责任书。

依次由**办事处、***办事处、***办事处、***办事处、***办事处上台签定责任书。

镇政府与各村签订德责任书,已发至各办事处,会后,由各办事处负责签订,并于9月**日前上报镇农业服务中心原创:

下面,进行第四项,请***镇长就今年三秋工作做重要讲话。

同志们,刚才***、**两位同志分别传达了我镇《2005年三秋工作意见》和《2005年秋季秸杆利用、禁烧的实施意见》,***镇长与各办事处签订了秋季秸杆综合利用、禁烧及林木管护书并就今年的“三秋”工作做了具体安排部署,希望同志们会后认真做好传达学习,深刻领会会议精神,进一步认清形势,明确任务,立足本职,扎实工作,确保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今年“三秋”工作任务。

下面,我就有关问题再强调以下几点:

1、提高思想认识,发挥部门职能。当前,党中央以前所未有态度高度重视三农工作,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市领导也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安排部署三秋工作。各部门、单位要从讲政治、讲大局的战略高度立足本职,协同作战,切实抓好今年的秋收、秋种工作,打好秸杆禁烧及综合利用主动仗。农机部门要搞好农机调配,确保调得出、用得上;交管部门要立足本职,为群众搞好服务,支持三秋工作,切实维护农村和群众的利益;公安部门要安排专门警力,配齐消防设备,做好三秋期间的防火、防盗等安全保卫工作;环保所要充分发挥自身职能,严密监控秸杆禁烧工作执行落实情况。

2、加大宣传力度,细化责任落实。各村要利用广播喇叭、过街横幅、发明白纸等形式向广大村民宣传秸杆综合利用的社会、生态、经济效益及禁烧秸杆的危害,使政策深入人心,家喻户晓。各村党建特派员要充分发挥作用,积极为村出谋献策,共同做好秸杆禁烧工作。同时,办事处与各村、党建特派员也要签订目标责任书,强化责任意识,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细化责任落实,确保我镇秸杆禁烧工作“不着一把火,不冒一股烟”。

三农工作会议讲话范文第4篇

1989-1991年出现了改革以来首次农民收入连续3年增长速度为负数的情况。农业部范小建副部长曾经骑自行车考察20多个县,他关于农民负担过重的政策建议得到当时农业部刘中一部长的重视,中央十四大之前的十三届八中全会上,也有很多老同志提出过关注农民和农村问题的意见。

1993年农业部刘江部长组织大批干部下乡蹲点,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农村司杜鹰司长通过安徽调研写出了“一个农业大省面临的困境”,也得到相当程度的重视。当年5月《经济日报》发表文章指出,解决农业问题“功夫在农外”。

此后,由于中国经济进入高涨和“过热”,这些同志所提出的问题被宏观环境的变化和城市改革加快掩盖了。

1994-1995年粮食产量在需求拉动和价格政策刺激下大幅度增加的时候,少数坚持搞农村基层调研的人提出“新一轮粮食过剩”的可能,1995年有“关于农业农村问题的不同意见分析”,以及对过度紧缩影响就业和内需的不同意见,1996年则有“粮食问题不是粮食的问题”等文章引起讨论。1996年秋季,以“制约三农问题的两个基本矛盾”为标题的文章,发表在《战略与管理》上,明确分析了“人地关系高度紧张的基本国情矛盾”和“城乡二元结构的基本体制矛盾”对三农问题的影响。……

综上所述,所有这些从基层调研出发、比较实事求是的政策研究工作,都发生在1997年再次出现“卖粮难”之前,对那以后的问题,确曾提前予以警示。看来,不是对三农问题的认识不到位,而是总理所强调的“科学决策”客观上没有条件实行;或云“非不能也,而不为也”。

一、“三农”问题是怎样被提出的?

社会上一般误认为“三农问题是近年来才被决策层采纳的”。但有“温三农”绰号的温铁军却不能苟同。他在2003年4月9日回答安徽《决策咨询》编辑部记者采访时,针对性地回顾了十多年来关于三农问题的提出和观点的形成过程。

记者:温铁军同志,从我能够搜集到的资料看,是您早在1996年就把“人地关系高度紧张的基本国情矛盾和城乡二元结构的基本体制矛盾”作为两个制约三农问题的关键提出的。我们的问题是,您为什么把农民问题置于三农问题的首位,为什么说“中国并不是一个农业大国而是一个农民大国”?还提出“中国还没有形成真正的农业经济科学”;要想解决三农问题必须进行综合的改革,并且出路在三农之外,这如何理解?

温铁军:看来,你们是有备而来。但这几个问题在我1993年以来的文章中都作了很详细的说明,拿来读一下答案就出来了。为了不耽误读者的时间,也给你们一个“独家”,我想换个话题。

安徽不仅是大包干的发源地之一,其实,也是我们10年前讨论并且基本上形成三农问题的主要观点的地方。因此,尽管我历来不愿意参与北京学术界的争论,但却认为应该把三农问题提出的过程作为背景介绍给安徽的读者。

其实三农问题的有关讨论的源头是比较远的,并不是近来才提出。而且应该说是科学决策的产物和集体智慧的结晶。

说远,可以从1985年农村政策部门提出“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讨论开通城乡的政策算起;因为从那以后,耕地的“双重功能”问题、“8亿人给2亿人搞饭吃”的问题等等,农村政策负责人早就都提出来了。其实,我们历来就强调城乡二元结构属于中国的“基本体制矛盾”,直到去年党的十六大把这个观点写入正式文件。所以,应该说经历了18年的反复了。

说近,可以从1991年后的关于农民负担的调研和政策讨论算起;从那以后,今天才引起人们关注的农村的税费改革、金融改革、机构改革和流通改革等,各种“农业外部”宏观环境的改革早已相继进入试验课题,至今也有十多年了。

说最近,也得从1996年“三农问题”这个概念的正式见诸报刊发表算起。那以后的问题,似乎更加复杂、日益严峻。因此,最少也有7个年头了吧。

1985年农村政策部门提出的开通城乡的建议没有条件实行。1988年价格改革失利、通货膨胀发生,1989年搞“关停并转”导致城市“三角债”、经济下滑,在这样的宏观变化影响下农民收入的增长速度开始连续3年下降,这在改革后是第一次出现这样的情况。

当时,农业部范小建司长(现任副部长)骑自行车微服私访了20多个县,了解农民负担问题,并把调查结果上报给农业部,指出农民收入下降导致相对负担很重,已经影响到党和农民的政治关系。刘中一部长对他的调查做出了积极的反应,并且力排众议,决定以个人名义实事求是地向上汇报。这时期,还有党的十三届八中全会前后的很多讨论。可见,90年代初期就已经发现并涉及到了三农问题的相关内容,政府有关部门是清楚的,只是还未引起社会上足够的重视。

第二次关于三农问题的深入讨论是在1993年。政府换届之后,农业部的刘江部长组织人员到各地蹲点,当时农村实验区办公室主任杜鹰同志(现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农村司长)带人在安徽蹲点,对财政、金融、税收、计划和工商等各部门做了大量调查,形成了题为“农业大省面临的困境”的调查报告。该报告那时就已经强调,农业农村问题涉及到包括财政、金融、税收、计划和工商等的宏观政策和外部环境,不应该再就农业谈农业。刘江同志也对此给予了很高的评价。1993年年中,我作为调查组成员,根据安徽调查在《经济日报》上公开发表了题为“汝果欲支农,功夫在农外”的文章,认为农村问题主要受宏观政策影响,而不是简单的农业问题。

之后的1993到1996年期间,由于邓小平南巡讲话后中国经济进入高涨期,需求拉动农产品价格上涨,农民收入又有增长,农村困境相对缓解;同期的城市改革力度加大,反映农村问题的声音虽然小了,但讨论却在不断深化。

一方面当时主管经济工作的朱副总理曾经强调“三不”,即:土地不能动,粮价不能低,负担不能重;另一方面,从1993年开始,在和陈俊生等领导同志的指导下,现在人们重视的问题,如土地制度、税费与农村管理体制改革、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农村金融改革和乡镇企业的股权交易,以及西部贫困地区和山区、牧区的可持续发展问题,都已经列入政策试验课题。

尤其是在1995年2月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江总书记提出四个方面的问题,指出三大差距在扩大,并警告这样下去“恐会酿成大祸”(后来此话不幸而言中),使政策界在认识上有所转变。例如,当时尽管没有宏观部门统一协调,但仍然形成国家11部委于1995年自动联合起来,开展农村小城镇改革发展试验的现象,并在江苏昆山召开了第一次“小城镇改革与发展经验交流会”。这在25年的改革决策中是前所未有的,表明决策研究领域的大多数同志对三农问题的认识还是比较一致的。

此外,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数千万农民工进城,农村劳动力流动的问题也提出来了。随之,国务院发展中心、中国社科院、农业部农研中心等8个单位的专家联合研究农村劳动力流动问题。这就涉及城乡二元结构如何突破、城镇化如何发展等课题。具体政策实验也相继开展。可以说,从90年代以来,随着农村问题不断演化,有关部门的认识在不断深化,也有好的研究思路和具体做法。

在1995年秋粮上市之前,我们对中部粮食主产区进行调查。认为用价格政策过度刺激粮食生产,会导致1995-1996粮食年度出现过剩。在一次全国政协召开的座谈会上,我把粮食可能出现过剩的问题提了出来。与我同感的还有前国家体改委农村司的李铁,不过,那时我们确实是“少数”,尽管也汇报了,可那些跟从主流的人却没反应,我就写了“粮食问题不是粮食的问题”,大胆分析“丰收的代价”,从粮食周期这个农民都懂的常识谈起,分析粮食问题与财政、金融、外贸等宏观政策的相关。这与1993年写“功夫在农外”的思路是一致的。

由于1996年粮价继续提高、继续刺激粮食高产,因此,当年粮食产量提前4年实现了2000年的粮食产量目标。从当时来看,以粮食为主的农业确实挺上去了,以粮为纲的感觉似乎又有了。但其结果是什么呢?由于人口并没有随着粮食产量而增长上去,也就是说,消费并未增长上去。简单说就是:有了2000年的粮食产量,而没有2000年的人口,必然出现过剩。正是基于此,“粮食问题不是粮食的问题”一文才被许多报刊转载,大家开始觉得这种提法有意思了。学术界也有类似的研究,例如北京大学宋国清教授关于粮价被动地受物价指数影响的量化研究,针对性地对当时主流认定粮价带动物价的观点提出反诘。

1997年后粮食果然积压,重现了1984年粮食大规模增产后出现的卖粮难问题。因此,农民收入增长速度又连续下降,农业农村的矛盾又开始凸现出来,继而引起了那种“王顾左右而言他”式的讨论。我又写了有一定针对性的“关于农业农村问题的不同意见分析”先内部征求意见,到1996年秋季,我在《战略与管理》上公开发表了“制约三农问题的两个基本矛盾”,综合以往政策试验的研究成果,提出人地关系高度紧张的基本国情矛盾以及城乡二元结构的基本体制矛盾。认为只有宏观政策对应解决,或缓解这两个基本矛盾,三农问题才能得到合理地解决。

至此,三农问题作为一个概念正式见诸报刊。需要再次强调一下,三农问题的提出过程由来已久,大多数人的意见是一致的,这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从1985年“开通城乡”的提出;到1991年范小建的调查、刘中一部长对调查报告的肯定,和十三届八中全会前后的讨论;再到1993年杜鹰同志主持在农业大省安徽的调查被刘江部长肯定;最后是1996年以后关于粮食政策的不同意见……;总之,大凡了解农村基层的政策研究人员从来都坚持认为,农村问题主要是宏观方面的问题。

二、“三农”问题是怎样被研究的?

记者:这期间,决策层对解决三农问题搞过一些试点吗?

温铁军:在1993-1994年期间,直接受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指导的农村实验区办公室提出了第二批试验课题,其中就有在安徽太和等地进行农村税费改革的试点,那时就认为,税费改革是深化农村第二步改革的一个重大突破。但之所以这样强调,是因为当时是把税费改革与粮食购销体制改革结合在一起。

这与后来搞的自上而下的改革的最大的不同在于:1993年税改与粮改相结合的办法本来就是基层创造的,很有“中国特色”:在免除农民税费的同时,一亩地缴一百斤粮。全国当时2亿亩耕地,那么国家会得到至少2000亿斤的粮食储备,足够平抑市场,不用担心粮食安全问题。而且,这2000亿粮食是按公粮方式收的,没有成本。正常情况下,政府手中只要掌握1500亿斤粮食就够了。当时全国有5个省份分别布置了农村税费改革试点,有的地方农民缴100斤粮食不够,提高到120斤,复种指数高的“吨粮田”也不超过150斤。由于基本上防止了跑冒滴漏,把这些粮食折算成现金,农民负担最多也就70多元。

其实,坚持农村调查的人当时不光是提出问题、进行调查,而且还通过实验进行具体政策操作。除了上述涉及中长期发展的政策试验课题外,1993年还在河南搞了商、粮、供、贸、物五大流通系统全面改革的流通体制改革实验。也就是说,无论是发现问题还是提出解决问题的政策,都早已不在单纯农业领域中了。

客观上看,1995年我们为什么说“粮食问题不是粮食的问题”,1996年又写了“制约三农问题的两个基本矛盾”?其实主要就是根据上述的实验课题,根据基层的经验,从客观实际入手,逐步创造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条件。因此,1993年以来的那些成果,都是根据基层经验和科学试验提出的,相关的政策思路也是清晰的。

综上所述,如果要按照温总理强调的,改变那些不适合或不适应农村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或者上层建筑,既不能照搬某种理论,也不能就粮食谈粮食,就农业谈农业。需要认真反思,不惟书、不惟上,重新端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思想路线。

三、由决策层的重视到全社会的关注

记者:决策层和全社会是如何重视和看待三农问题的?

温铁军:中央对这个问题在政策层面上的认识也是在不断地深化。比如,1998年同志到苏南视察,指出乡镇企业是农村发展的大战略,同一年又指出城镇化是个大战略。同志对我们在政策科学中的试验和国家各有关部委在这方面的研究也予以肯定,决策的科学性逐渐在中央层面上反映出来。1998年中共十五届三中全会,正式形成了一个政治局讨论通过的跨世纪的农村工作指导性文件。之所以说这个文件的意义非常重大,是因为它把家庭承包、乡镇企业、城镇化都作为农村发展的大战略肯定下来。尤为重要的是,十五届三中全会的文件,开宗明义地指出,农村改革是党领导下的农民群众的伟大创造。这个提法之所以很重要,就在于重新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真理。

接着,1999年前后,中央的农村政策讨论中就不再单纯强调以往的农业结构调整。取而代之的是所谓农村经济的重大战略结构调整,这是十五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央在决策思路上的一个重大提法,它与以往在决策领域中做的研究和实验还是相关的。可见,中央对三农问题认识的程度是相当高的。

在中央科学决策的鼓舞下,1999年夏季,我根据那几年的课题研究和在中国农大做的博士论文摘要,改写成“三农问题:世纪末的反思”,这篇文章后来发表在1999年12月份的《读书》杂志上,不仅把现在的三农问题,也把100多年来历史上的三农问题做了分析。到2000年,我又进一步把课题报告扩充为一本书,正题是《中国农村基本经济制度研究》,副题还是“三农问题的世纪反思”。没想到的是,课题和文章都分别得了奖。这也许表明了学术界的认可。到这时,三农问题在理论上的梳理大体上也清楚了。

2000年初,湖北李昌平给朱总理写了一封信,把三农问题形象概括为三句话:“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三农问题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大反响。同期,1999年上海学者曹锦清到河南农村基层考察以后写出《黄河边上的中国》;李昌平又把他的信引发的一系列的事情,写成《我向总理说实话》,于2001年出版,进一步引起社会广泛反应。他们的工作起到了很大的宣传推动作用。

到这时,政策理论成果有了,社会反响也有了,那么,到2001年三农问题的提法写入文件,就正式变成一个不仅为决策层理论界关注、而且引起全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

四、“三农”问题在政策思路上的变化

记者:从你的介绍可知,党和政府历来对三农问题非常重视。那么,决策层如何破解三农难题?

温铁军:城乡二元结构的概念第一次写进十六大的文件中,这是从1995年2月同志对三大矛盾予以明晰以来的一个有重大意义的变化,这表明我们党已经把城乡差别当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阻碍。说明新的领导集体已经清醒地认识到了中国进入21世纪后所面临的主要矛盾。这是对90年代以来三农问题清醒认识的结晶,是与时俱进的直接表现。

十六大之后,离2020年要全面实现小康的目标,我们剩下的时间不多了,而重点难点都在农村。今年1月7日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总书记和总理对这些问题的表述非常之客观,非常之现实,反映出“实事求是”这一党的优良传统在十六大和今年的农村工作会议上都有明确的体现。三农问题在党的领导同志交接班的时候得到特殊强调,在以总书记为首的新一届领导集体的日程中提到了一个相当重要的位置。今年1月7日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一个最重要的提法:“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中”。与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目标结合在一起,把三农问题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接着今年3月份召开的两会,又把三农工作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这对我们从事农村研究的人来说是非常欣慰和深受鼓舞的。

因为有了这样的高度重视,最近一两年,所有关于三农问题的讨论都在广泛地展开,比如农村教育问题、医疗问题、税费改革与基层管理体制改革问题,以及农村土地问题、农民权益问题、村民自治问题等等。尤其是同志在平山县西柏坡讲的“两个务必”,这对我们关于三农问题严重性的讨论具有高度的指导意义。如果我们好大喜功,文过饰非,不能坚持“两个务必”,就无法讨论今天严峻而复杂的三农问题。

记者:那么,有哪些迹象表明三农问题正在从政策层面上加以解决?

温铁军:我们应该看到,这两届中央领导集体在三农问题上都有很明确的政策思路。具体表现在“十五”计划提出“以人为本”,提出每年转移农民工进城的具体目标,并强调了城镇化和乡镇企业的发展。可以说从“十五”计划以来,中央高层的政策思路是越来越清楚。再比如,尽管通过农村税费改革解决农民负担过重的试点遇到很多困难,去年仍然下发了“两办”文件强调农民负担“一票否决”,农民负担是“高压线”,谁碰就摘谁的乌纱帽。接着,今年国办一号文件出台了打破一切限制农民工进城的政策。要促进农民能够通过非农就业增加收入,就要破除一切限制和障碍,使进城的农民工得到公正的待遇。给农民工以国民待遇的问题正在通过打工的政策得到体现。为此,各地也都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革。前所未有的“干货”是,今年农村工作会议强调了财政新增的科教文卫开支,要向农村基层倾斜。另外,今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又特别强调了发展县域经济,发展乡镇企业和城镇化。

最近,温总理又提出了农村金融改革的问题。信用社正朝着农村合作银行改制,农村金融的其他形式也被提上议事日程。在温总理的高度关注下,国土资源部正在总结允许农村集体土地直接进入一级市场的各项实验经验。进入一级市场的方式是,公益性的建设允许农村集体土地入股;工商企业用地允许农村集体土地租赁。这就是说,把土地的增值收益留给农村和农民。并且中央正在出台文件,严格限制征占范围,只有纯粹公益性用地由政府出面征用,其他一律走市场。此外,在计划投资上,开始强调和农村、农民直接相关的一些领域要增加投资。比如说,适合农村发展的道路建设、水利建设,以及其他与农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六小工程”,将成为今后的农村投资重点。财政正在增加向农村转移支付的力度。总之,党和政府不仅在认识上、而且在政策思路上都开始向农村和农民倾斜。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综上所述,中央对三农问题的政策思路越来越清晰,这将有利于三农问题的缓解和解决。

记者:但是我们在基层还可以随处看到乡镇企业频频倒闭、农民土地被征占……

三农工作会议讲话范文第5篇

(2004年3月19日)

同志们:

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把解决“三农”问题摆在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明确提出要“改进金融服务,农村信用社要增加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支持农民发展生产”,这对更好地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全国“两会”刚刚结束,城区农村信用联社就及时召开推广信用村、镇工作会议,这是积极贯彻“两会”精神的重要体现和实际行动。在此,我谨代表--区委、区政府向与会的同志们表示诚挚的问候,向为服务我区农村经济做出贡献的城区联社全体员工表示亲切的问候!

一、充分肯定推广信用村(镇)工作的成效

--城区农村信用联社自1997年率先开展“信用村、镇”评定工作以来,立足实际、加强管理、深化改革,走出了一条适合农村金融服务的新路子,创造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积极影响。在探索、实践、推广信用村镇工作中,城区信用联社做了大量的工作,付出了辛勤的汗水。一方面,坚持对已被评选的信用村加大支农资金投入,不断满足农民对发展生产的资金需求,积极推行小额贷款信用证,采取“一次核定,两年有效,随到随贷,余额控制”的方式,农民凭证就能方便地得到贷款,从而使小额信用贷款真正走进千家万户。另一方面,积极与当地镇、村两委配合,对尚未具备评定条件的行政村,大力开展宣传工作,提高村民的信用意识,积极做好清收遗留旧贷,帮助行政村达到信用村评定条件,从而不断增加信用村的数量,使争创工作由信用个人向信用村、信用镇拓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不仅较好解决了农民“贷款难”的社会问题,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而且推动了城区农联社业务的不断开展。至2003年底,--城区农联社共发展信用村68个,比2001年底53个增加15个,占辖区行政村的51.1%。去年累计向信用村发放贷款22428万元,余额达18261万元,收回率高达99.5%。至今年2月底,--城区联社各项存款余额90116万元,各项贷款余额64891万元,支农贷款占比例58.32%,不良贷款占比8.1%,比1996年底的26.5%下降18.4个百分点,连续7年实现社社盈余,创税利超2500万元。

二、正确认识创建信用村(镇)工作的作用

“信用村(镇)”工作是新形势下做好支农工作的有效途径,是农村两个文明建设有机结合的重要载体,必须在充分认识其重要作用的同时,坚持不懈地把这项工作抓实抓好。

首先,“信用村”工作推进了农村信用社支农服务的改革创新。服务“三农”一直是农村信用社的根本宗旨,在新形势下城区农联社采取评定信用村(镇)的支农手段,顺应了当前在全社会倡导营造良好信用环境、建立完善信用体系的呼声,满足了广大农民群众生产生活需求,抓住了支农服务的焦点问题,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的契约关系、信用关系,自觉融入农信社与农户借贷双方的关系之中,无疑是对支农服务改革的一大创新。

第二,“信用村”工作密切了与镇(村)基层组织的关系。通过创建信用村、镇活动,提高了农村金融服务水平,使农村基层干部拓宽筹资路子,更好地为民办实事、办好事,密切了城区信用联社与基层干部的关系,改善了农村基层干部与群众的关系,从而赢得农民群众的支持和信任,提高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既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快速增长,又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第三,“信用村”工作体现了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一方面,营造了农村良好的信用环境,倡导了把诚实守信作为农民致富奔小康,农村经济发展的新观念,使农村的两个文明建设得到发展。一方面,“信用村”工作作为农村信用社杜绝行业不正之风的一种有效途径,从根本上铲除为贷款找关系托人情、请吃送礼等歪风邪气滋长的土壤,净化了农信社员工队伍,加强了廉洁自律,增进员工服务“三农”的责任感和自觉性。

三、切实加大信用村(镇)工作的推广普及力度

相关期刊更多

湖湘三农论坛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湖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

三明农业科技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福建三明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农业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