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业科技

农业科技范文精选

农业科技

农业科技范文第1篇

关键词:农业科技推广;形势;对策;长远性

近二十年来,现行农业科技推广在农业技术扩散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促进了我国农业的长足发展,然而,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原有的农业科技推广过程中的很多弊端日益暴露,严重影响农业科技成果潜在生产力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1当今农业科技推广存在的问题

1.1政府的农业科技推广体制转轨滞后,运行机制与市场要求不相适应

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发展起来的农技推广体系,其运行机制都是按照计划的模式建立起来的,选择什么项目推广,推广范围多大,主要表现为政府行为,不能适应市场化发展要求。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农户作为农业生产的微观主体,生产经营什么,选择什么技术,理应成为农户自己的权力,而行政式推广方式,剥夺了农户作为市场主体的权力,使农民只能被动地接受推广技术,造成推广效率低下。

1.2推广主体间缺乏有效的协调和沟通,弱化了农户应用科技的积极性及主动性

由于科技供给系统与应用系统之间缺乏足够的信息交流,农业科研成果与农业生产者实际经济利益脱节问题突出,使农业科技研究、推广和应用主体都缺乏积极性。其表现:一是农业科研教育推广部门联系松散,政出多门,形不成强大的合力,科研单位长期处在传统的科研管理模式中,立题、科研、试验、鉴定、申报成果,这种管理模式,与推广部门没有直接联系,使一大部分科研项目变成了以获奖为研究目的,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发展之需要,真正先进实用的科技成果不多,造成大量农业科研成果的无效供给。而对于农业推广部门来说,不了解农业科研进展情况,所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没有列入科研计划的正规途径,由于没有顺畅的技术来源,对于作为市场主体的农户而言,往往需要的技术得不到,得到的技术又不需要,造成供求矛盾。二是农协组织、企业与农业科研、教育、推广部门的关系问题,目前农协组织及一些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已经成为农业技术推广的生力军,由于缺乏有效的技术指导服务,在档次、规模上很难适应农户的需求。

1.3农业科研、教育、推广与农业生产脱节

由于我国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农业科技体制、运行机制是农业科研机构只管科学研究,很少考虑研究成果如何推广应用、应用后会产生多大的效益等问题。加之政府倡导科学决策及受某种意义上的科学主义甚至泛科学主义思潮的影响,学者的建议往往成为决策的依据。这突出地表现在中国农业科技研究项目均是在专家的参与下制定的,他们往往把自己的见解、观点带进决策中,研究的优先领域实际上是由专家而定。专家则偏好“高、精、尖”研究项目,往往忽视实用技术研究项目,导致农业科技研究与农业生产实际相脱节,一方面大量的“高、精、尖”研究成果难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另一方面则是农业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实用技术供给严重不足。同时,大学与研究机构把论文与获奖作为晋升与发展的主要考核指标,从制度安排上诱导科研人员去选择“高、精、尖”研究项目,这也是农业科技研究脱离生产实际的原因之一。各级各类农业学校虽然一直在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但在实际教学当中却以理论为主,特别是农业高等院校的教师既有教学任务又有科研压力,他们没有时间和精力深入到农业生产第一线去做深入的调查研究,上课时只能照本宣科,最好也就是介绍一些本领域的研究动态而已,至于如何掌握一些实用技术,多数教师自己心中也没底,而且对动手操作一类的实用技术不屑一顾,这样必然导致农业教育与生产实际相脱节。此外,在现行体制下,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自主性很小,主要表现在:一是农业科技推广部门推广什么样的新技术不是由这些部门在调研的基础上来确定的,而是由政府决策,但政府的驱动具有很大的盲目性与偏差,造成所推广的技术与农户生产需要的技术不一致;二是由于现有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特别是基层推广人员还不具备综合的知识与技能,难以自主提供综合的技术服务;三是农业技术推广应当是应用研究的继续和延伸,但是受到人员素质、科研手段方面的限制,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自主研究难以展开。这种状况势必导致农业技术推广与生产实际相脱节。

1.4以推广“科技”为中心,而不是以对农户的推广教育为中心

由于缺乏诱导和激励机制,推广人员的推广结果,往往与其利益并不挂钩,使推广部门及推广人员在方法上只注重“推”,忽略对农户的推广教育,致使推广人员与农户之间缺乏有效信息沟通,使推广工作陷入被动状态。

2完善农业科技推广的对策建议

2.1优化推广资源

农业科技推广是科技兴农的基础工程,以公益性为主,必须依靠财政投入支持。各级政府每年财政用于农业、科技、村建等方面的投入,要拿出相当一部分用于补助农业科技推广。要通过现有的农业干部学校、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村科技函授学校等,广泛开展不同层次的农业学历教育;要以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为依托,加强对农民的实用技术推广,大力推广绿色证书制度,帮助每个农村劳动力掌握1~2门现代先进种养技术,全面提高乡、村干部和农民接受农业科技教育的程度。

2.2加强农业技术的熟化和规范

确定推广的农业技术除了先进性外,还必须具有成熟性,以保证技术应用后效果的稳定。农业生产受气候和地理条件的严重制约,因此,农业技术不仅一定要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也要适应当地的耕作制度。为此,在新技术推广前一定要先进行小范围的实验,结合当地实际条件进行改进,提高其成熟度。为了使广大农民尽快应用新技术,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应该结合当地条件,对所推广的技术和技术体系制定出通俗易懂的操作规程。这应该是农业技术推广中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

2.3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完善多层次、多元化推广体系

国家应制定相应政策,从制度上,保障农业科技推广的正常运行。目前,适应市场要求的,以政府农技推广部门为主体,农业科研、教育,农协组织,公司或企业共同参与的农技推广体系已经形成,并初具规模,各地要因地制宜,选择不同的推广模式,或多种模式,实行政府行为、科技行为与农民行为相结合,科学研究、技术推广与生产需求相结合。政府部门的推广体系,要转变观念,改变等任务、靠项目、要经费的做法,主动适应市场,从而促进农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

2.4实行分类推广,建立一个分工明确、竞争有序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鉴于农业技术的特殊性,必须进行明确的、系统的、科学的分类,对于不同类型的农业技术,由不同的推广组织进行承担。对于需求弹性比较大的农产品,可由生产者或企业出资进行推广;对于弹性比较小,又涉及国计民生的农产品的生产技术,必须由政府进行承担。

2.5加强各推广体系之间的协作与联系

农业科技推广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需要各部门齐心协力,才能形成强大的合力,鉴于目前形成的多元化的推广体系,必须由政府去协调和统筹管理,改变目前的政出多门,联系松散,甚至脱节的现象。可设立推广委员会或联络办公室,由从事科研、教学、推广、农民、企业有关人员代表组成,加强联系,建立正常的双向沟通渠道,形成以各种利益为纽带的联合体。

3致谢

本论文设计在﹍﹍老师的悉心指导和严格要求下业已完成,从课题选择到具体的写作过程,无不凝聚着﹍﹍老师的心血和汗水,在我的毕业论文写作期间,﹍﹍老师为我提供了种种专业知识上的指导和一些富于创造性的建议,没有这样的帮助和关怀,我不会这么顺利的完成毕业论文。在此向﹍﹍老师表示深深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临近毕业之际,我还要借此机会向在这四年中给予了我帮助和指导的所有老师表示由衷的谢意,感谢他们四年来的辛勤栽培。不积跬步何以至千里,各位任课老师认真负责,在他们的悉心帮助和支持下,我能够很好的掌握和运用专业知识,并在设计中得以体现,顺利完成毕业论文。

同时,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我还参考了有关的书籍和论文,在这里一并向有关的作者表示谢意。

我还要感谢同组的各位同学,在毕业设计的这段时间里,你们给了我很多的启发,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对于你们帮助和支持,在此我表示深深地感谢。

参考文献

[1]张玉珍,尹振君.关于农技推广队伍现状的调查及分析[J].农业科技管理.2007(1).

[2]赵映峰,易超峰,郝新远.浅谈新形势下的农技推广工作[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24).

农业科技范文第2篇

突发事件发生急、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受关注度高。在这期间选准内容和角度,在第一时间积极主动地开展科技传播,既能达到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维护稳定和谐、避免和消除突发事件造成的负面影响的目的,又能达到树立农业科研工作科学严谨、求真唯实的良好形象。农业科研单位应充分发挥学科领域广、科研人员素质高、研究内容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等优势,用好用足各种媒体资源,及时、客观、全面、准确、主动地权威信息。要着重把握好以下4个方面的内容:

1.1做好信息报送,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作为政府工作的参谋、助手和智囊,有各级各类国家和省部级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挂靠在农业科研单位。在三聚氰胺奶粉、苏丹红鸭蛋、瘦肉精肉等涉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突发事件中,质检中心的科技人员在第一时间赶赴事发地取样,在最短时间内拿出检测结果;同时在快速检验检测方法的研制、农产品质量标准的制定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要将准确的信息和权威的数据尽快、稳妥地通过政务信息报送的渠道及时上报,为有关部门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1.2做好科学普及,为公众解疑释惑很多突发事件与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如禽流感、柑橘大实蝇、毒香蕉、西瓜膨大剂等等。由于普通公众很难具备相关的科学知识以及评判分析能力,因此农业科研单位要及时地做好科学普及。事情发生之后尽快安排专家从科学的角度告诉公众怎样尽量避免流感病毒从禽到人的传播,禽肉禽蛋只要经过简单的烹饪就可以完全阻断病毒的危害,大实蝇不是蛆虫,毒香蕉也没有毒,西瓜膨大剂是与西瓜本身就具有的一种生长调节剂一样的物质,均对人体无害,从而避免公众因不了解而产生一些不必要的猜测、误解甚至恐慌。同时,还可以帮助重建市场信心、帮助产业恢复生产。

1.3做好谏言献策,为救灾减灾提供科技支撑近年来,一些严重突发事件和极端天气异常时有发生,如2008年年初南方冰冻雨雪灾害、2010年春西南5省大旱、汶川和玉树地震等。这些情况发生时,农业科技人员都能及时奔赴灾区,了解研判灾情,分析提出科技需求和对策建议,并立即筛选、整理、集成一批针对性强、实用度高、见效快的品种和技术;同时,印制相应技术手册或“明白纸”,将技术尽快送到农牧民手中,为实施科学救灾、减少损失、恢复重建提供及时有效的科技支撑。此外,结合研究撰写有预警价值文章,如“警惕北方越冬作物冻害损失”“从极端天气看农业减灾的紧迫性”等,谏言献策以降低突发事件导致的严重损失。

1.4做好典型宣传,塑造科研人员心系“三农”的良好形象无论是在SARS、禽流感、口蹄疫肆虐,还是在汶川大地震余震不断的时候;无论是在异常天气严重影响人民生活和生存,还是在农产品质量危及国家信誉的时候,不管是否在节假日,农业科研单位都在第一时间派出专家组深入一线开展调研,了解实际情况,制订指导农业生产的对策,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降低对人民生活的影响。对相关工作动态、科研人员的先进事迹应及时收集、整理、,让公众更多地了解、理解农业科研工作和科技工作者,营造出农业科研人员关注国家需求、关注民生、心系“三农”、服务“三农”、勇于奉献的良好氛围和形象。

2深入剖析农业科技应急传播的薄弱环节

通过近年工作的实践与摸索,农业科研单位在应急科技传播方面经受了一些考验,做出了一定成绩,也积累了不少经验,但舆情关注不足、应对能力不强等情况比较普遍,依然存在明显不适应的方面。

2.1管理模式滞后绝大多数农业科研单位尚未建立科学高效的应急科技传播管理模式,还在以常规的程序来应付。常规政务管理模式层级较多,且负责科技传播和业务管理的部门分离,致使事件突发后科技传播部门跟进滞后、介入不深,很难迅速形成有效的应急协调机制,造成信息难以整合、传递时效滞后,不能及时组织权威、引导公众舆论,在应急处置中处于被动地位。

2.2思想认识缺位一方面,受“多做少说”甚至“只做不说”的思维影响,农业科技领域的干部职工多年来只顾埋头苦干,形成了对外不宣传、少宣传的状态。另一方面,缺乏对现代传播规律的认识,特别是利用网络媒体、新媒体即时、互动的特点和优势做好应急信息的意识不强、办法不多,习惯于以被动的方式对待传媒。

2.3队伍配备不足当前,从事科技传播的人员基本为兼职,多是在完成本职工作还有余力的情况下“顺便”开展一些科技传播。因此,不仅人员的数量明显不足,而且专业素养、能力水平都有很大欠缺,更无法满足应急科技传播的要求。

3亟需建立农业科技应急传播的快速反应机制

为适应现代农业科技发展和涉农突发事件妥善处置的需要,必须制订应急传播预案,尽快建立一个统一指挥、反应迅速、信息畅通、准确、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农业科技应急传播机制。做到对上有信息、对外有报道、对内有声音,确保各项工作跟得上、贴得近、打得赢。

3.1实行归口管理制度突发事件发生急,要求处置应对急,特别要明确归口部门和工作程序,按照“统一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的基本原则,及时了解掌握情况,分析研判舆情,制定工作方案,不能乱中出错。

3.2严明科技传播要求应急科技传播的稿件要按照全面、客观、准确、及时、通俗的要求,按统一口径统一,严禁以下属单位或个人的名义自行。

3.3高效协调媒体工作有关事件发生后,应及时组织和协调媒体采访、拍摄,并对采访报道给予支持和服务,保障电话传真、网络传输等的畅通。主动联络有关专家,协助做好文字、图片、音像资料的收集、准备等。保持同主流媒体记者的良好沟通,强化对舆情的正面引导。

农业科技范文第3篇

在我国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中存在着这样一种矛盾的现象:一方面,农业科技成果的总量很大,据统计,我国每年产生6000多项农业科技成果;另一方面,真正运用于生产,产生实际经济效益的科技成果又很少。世界发达国家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在65~85%之间,而我国仅为30~40%;世界发达国家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60~80%,而我国只有42%。造成这一矛盾的原因固然很多,而存在于我国农业科技成果信息的与接收诸环节中的各种障碍则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

这些障碍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信息形式问题。英国著名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知识的力量不仅取决于自身价值的大小,更取决于它是否被传播,以及被传播的深度和广度”。农业科技成果的价值也同样取决于其传播的深度与广度。

不仅知识的内容决定其是否构成信息,而且知识的传递与表达方式也决定着它是否构成信息[3]。虽然科技成果本身就是一种信息集合体,但是由于科技成果的生产往往相对集中于某些时间和空间,在对其进行相关的信息化处理之前,其本身的形式并不一定适合进行传播与运用。所以科技成果的信息传播形式就成为影响其最终价值的重要因素。在我国,由于农业生产者数量庞大,文化水平普遍较低,虽然广播电视、报纸期刊等传媒在农业科技成果的传播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最主要、最有效的传播方式仍然是农业科技推广机构与农业生产者面对面的沟通。然而,我国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和农业科技信息持有者尚未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成果市场化的运行机制和传播特点,农业科技成果的创造者和传递者尚未建立起有效的沟通传递机制,从而造成大多数农业科技成果始终处于“阳春白雪”、深锁春闺的状态,没有以适合农业生产者特点的朴素简洁的形式与他们见面。

2.农业科技信息的载体障碍。农业科技信息的载体主要有互联网、广播电视、报刊杂志、推广组织等。

当前,我国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建设发展很快,但网上资源匮乏,因此网络用户稀少,这又使得用户入网费用提高,进一步限制了网络信息的开发。同时,农业信息网络技术水平低,信息交流方式落后,传递速度缓慢,信息时效性不强,大大限制了信息网络作用的发挥。

由于近年来面对改革中遇到的新情况缺乏有效的应对措施,原本效果不错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如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在人员与经费规模、工作所需投入上呈倒金字塔结构,即县级农技推广人员占的比重大,而乡村两级农技推广人员所占比重小;而据研究,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乡村两级农业科技推广队伍的工作状况(钱永忠,2000)。因此,目前的情况不符合农业科技推广的规律,对农业科技成果信息深入到千家万户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科技文化素质也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是农业科学技术知识的综合应用,是理论与实践经验的高度结合。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与日新月异的新知识、新技术大量涌现的新形势相比,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年龄大,文化水平低的问题日趋严重。

3.信息供体与信息受体的行为动力障碍。信息供给与需求双方的共同作用是农业科技成果顺利进行产业化的前提。

信息供体的行为动力当然地来源于市场诱因,但是又不完全依赖于市场机制。研究表明,越接近于科技成果形成的源头,科技成果的转化越依赖于非市场因素的作用;越接近于科技成果转化的终端,市场机制作用的强度越大。同时,由于农业科技成果公共物品的性质,免费搭乘“信息快车”,无偿获取农业科技信息的现象十分普遍,这使得成果拥有人(包括成果转化开发单位和各级推广组织)的经济利益不能得到切实保障,严重者甚至无法收回成本。作为回应,信息供给者常常被迫提高信息产品的价格或信息使用的门槛。这就使科技成果供应陷入了一个怪圈:免费或过低的收费,将使科技成果与信息的供给者血本无归,而过高的收费又往往造成潜在用户的流失。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办法,还是要通过政府行为,提供完善的政策法规或一定的经济补贴来支持信息供体,鼓励其开展农业技术信息的传播与服务。当然,现实中也有少部分信息供应商,如一些刊物、报纸、信息咨询中心等通过有效的市场运营获得了成功,但网络信息供应商目前的经营状况还不甚理想。这主要是因为信息高速公路“最后一公里”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

此外,高质量、高效益的农业科技成果研发的困难,也使得技术供给者市场活跃程度较低。

农业科技成果使用者接受农业科技成果的原因来自于农业科技带来的产品创新或土地劳力等生产要素的集约。其本质是带来农业生产机会成本的降低和生产收益的提高,因而带来农民生活状况的改善。

由于农业产业的弱质性,我国农业生产者经常处在被市场挤压的境地,生产效益不高,单位产品的利润有限,加之生产规模较小,因而缺乏采用新技术的积极性。同时,趋利避害是人的天性,中国农民更是深受“平安是福”、“小富即安”思想的浸淫,不愿意冒险行事,因此,他们不会轻易接受风险不明的农业科技信息。而等他们看到别人使用某项科技信息获利并开始模仿时,其技术收益又因使用者的增加而往往比预期的要低。这些因素又反过来成为进一步影响农业生产者接受农业科技信息积极性的因素。

4.信息的信度与效度问题。信度是反映事物稳定性、可靠性的指标。信度的作用在于消除不确定性。但是,如果信息路径的噪音太大,那么,科技成果信息的传播过程反而可能成为增加不确定性的主要因素。因此,对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每一个中间环节的控制就显得十分重要。

信息的效度即信息的准确性和应用效果。由于我国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千差万别,加之农业生产环境的开放性,因此几乎没有具有普适性的农业科学技术。任何一项技术都需要结合一定的生产条件进行适度的改造。而农业科技信息的加工方法和改造程度直接影响着它的效度。

农业科技成果的立意是否以解决特定问题为导向是决定其信度与效度的关键因素。问题导向在决定科技成果内容的同时,也决定了科技成果的信息形式,即它充分考虑了接受者的特点。比如说,农业生产有很强的地域性,要提高技术使用效率,就必须使农业科学技术与当地生产条件相结合,实现技术的本地化。

5.信息的不对称性。在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过程中,信息不对称的现象非常普遍。

信息不对称最经常地表现为“不懂”技术的使用者(包括技术开发的风险投资商、科技推广组织、农业企业和农民)和“不懂”市场的技术持有者之间的沟通困难。

进行信息充分沟通的一个前提,是对话双方能够在同一个对话平台上把事情“说清楚”。可是事实上很难做到这一点。而封建社会婚姻中常见的那样一种现象倒是时有耳闻——技术持有者出于对技术保密的心理以及法律、政策所允许的某些保护性措施,使得技术成果的信息不完全,就像一位护雏心切的家长,对自己的女儿娇宠过度,不让她抛头露面,同时又不论其长相如何,在自己看来总是貌美如花,因此希望她能找到一个上好的婆家;而对投资者而言,由于对技术了解程度有限,但出于保护自己投资利益及规避风险的本能,总想更多地获得有关的技术信息,可是科技成果这一待嫁的新娘却总是披着红色的盖头,在她与自己正式成婚之前,无论如何难睹芳容。于是,双方在成为亲家之前,总要先互为敌人,都想摸清对手的情况,而又往往云里雾里,不知所以,最后是“不打不成交”或者以告吹了事。在这样一种情况下,经常出现技术持有者对技术效果的高估,而投资者迟迟不予投资的现象。如果信用制度完善的话,这些问题应该不难解决。但恰恰是由于不规范行为的泛滥,政府评奖制度以及中立性的技术评估机构的评估结论往往仍不足以为投资者采信,所以,科技成果使用者对一项科技成果的接受行为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成果持有者的声望,投资者的眼光、胆魄和运气。

信息不对称的客观事实,加之制度的失范,造成了以上的尴尬局面。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当然不能是让科技成果使用者成为技术专家或者使科研人员成为项目经理人。完善法律制度,规范操作行为,确保科技成果评估机构的中立和专业化,提高农业科技信息的信度与效度,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

6.信息的梯度转移问题。信息的梯度转移规律是指信息总是按照一定的层次和方向循序进行传递的。

由于知识和文化水平的差异,在信息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甚至在接受者群体之间都存在着“知识差”[4],由此也就难以避免形成“信息差”。这一差距的大小直接决定信息传递的速度、方向、范围和效果。“信息差”的大小决定了信息转移的梯度。梯度是指某物质的空间分布在一定方向上有规律的递增或递减的现象。实物的能量是沿着梯度最大的方向流动的:水向落差最大的方向倾泻,电向电位差最大的方向流动,热量向温差最大的方向传导,等等。然而,科技信息的传播扩散却与之相反。由于它是一种知识商品,如果接受的一方没有相应的知识、技术和经济基础,就很难接受、消化它。所以,科技成果是沿着应用梯度最小的方向转移的。

科技成果的生命周期与科技成果梯度纵向转移(由科技发达地区转向科技不发达地区,这是地域上的纵向转移;由发达地区的衰落型科技转移到落后地区变为先进型科技,这是时间上的纵向转移)规律,提醒我们要紧密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努力推动科技成果的“平民化”和相关科技知识的“普及化”,有针对性地开展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转化工作。

二、政策建议与措施

1.进一步改革农业科技推广体制,促进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首先,要进行制度创新,改革农技推广项目的拨款制度,建立推广项目的基金管理制度;建立公开公平的农技推广项目招投标竞争制度;改善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和个人发展条件,解决其长远发展的后顾之忧,以调动农技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其次,制定政策,健全民间科技推广体系。以农民专业协会为代表的民间科技推广组织是农业科技推广的新生力量,它有效地弥补了政府农技推广部门的不足,填补了农业科技推广的一段真空地带。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民间科技推广组织的作用,积极扶持、促进其健康发展。

第三,为涉农企业等中介组织提供良好的政策空间。融技术、产品、服务于一体的中介组织最大的优势就是能将技术成果、技术转化、技术应用有机地联系起来,促进农业科技信息的交流与利用,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进程。

2.消除噪音,提高科技信息的信度与效度。消除噪音的关键就是要控制好信息源的信息行为。从理论上讲,科研人员、推广转化组织(包括科技园区)、高新技术企业、科技示范户都可能成为信息源。完善法律、行政管理和社会信用制度是消除人为信息噪音的根本。同时,缩短信息传输路径,减少中间环节,尽可能做到信息的直线传递,是减少信息噪音的技术手段。

实施信息的标准化是提高信息信度与效度的重要措施。农业标准信息是指反映农业标准的技术性文献。它不仅技术手段先进,而且通俗易懂,易于为信息用户所接受。农业标准信息对于建立科技成果的市场信誉,加快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要努力做到农业科技成果信息的准确、规范,实现标准化和统一性的有机结合,避免无效和错误信息的出现。

3.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农业科技信息传播效率。农业信息化程度决定了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速度与效率。要结合国情,注重信息技术的先进性与实用性的有机统一,采用多种信息手段,尤其是农业生产者喜闻乐见、易于采用的信息手段来全方位、多角度地传播农业科技信息。

加快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建设,通过政府和民间、国内和国外等多种投资渠道,加大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建设的投融资力度,促进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的网络化,加强农业科技成果的在线推广。

4.遵循信息梯度转移规律,促进农业科技成果推广转化。根据不同的环境和发展要求,精心选择技术信息对象,因地制宜地做好科技成果和成果形式的选择工作,以提高产业化效率。同时,根据各地的经济、文化、自然等资源禀赋条件,以提升经济层次为目标,选择适合当地特点的适用科技成果,积极进行尝试,努力实现经济科技的跨越式发展。

农业科技范文第4篇

【摘要】在当前农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地方农村报应想方设法做好农业科技报道。要不负使命,抓住科技应用的关键节点,出谋划策,为农民朋友排忧解难;要有责任心,在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方面,充当重要推手;要有前瞻性,正确引导农民掌握农业科技知识,不断创富。

【关键词】农业科技;乡村振兴;媒体融合

地方农村报目前,我国农业生产、经营人员的文化、科学素质都相对比较低,要推动农村发展、农业生产现代化,就必须加大宣传力度,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和文化知识,提高他们的素质。搞好新闻宣传工作,对于促进全社会了解农业、关心农业、支持农业、巩固农业地位有基础性作用。要通过媒体的工作引导社会关注农业发展和农业问题、农业事件。通过反映问题来引起关注、重视,通过反映问题来解决问题。当前,正是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关键时期。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地方农村报在农业科技领域,有巨大的传播空间,同时肩负重大的传播责任。农业科技是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支撑。探讨地方农村报在做好农业科技报道方面的方法,有助于涉农媒体更好地服务“三农”,这也是新时代赋予涉农媒体的光荣使命。那么,该如何做好农业科技报道?

一、贴近了,才知道农民需求的关键节点

为“三农”服务永无止境。对农民的需求,要贴近贴近再贴近。这就是为什么各级别的科技服务团,科技特派团及各种各样的专题活动,培训活动都要围绕这个目标展开的原因。地方农村报担负为“三农”服务的职责,当然也应该以这一目标来要求自己。贴近了,才会了解农民需求的关键节点,在关键时刻,发挥媒体的特殊服务功能,提供及时服务。现代农业发达的国家,畜牧业比重都比较高,达到50%~70%。农村发展,养殖业是重要支柱。但是养殖成本高,风险大,如何避险及遇险如何处置,是农村养殖户的烦心事。平时培训指导,都不如关键时刻帮助管用。什么是关键时刻呢?比如养殖业一旦遭遇风险,养殖户的生活就会陷入困境。这就是关键时刻了。谁来排忧解难?地方农村报应该当仁不让。四川是生猪生产大省,四川也是国家优质商品猪战略保障基地。2019年四川生猪出栏4852.6万头,猪肉产量353.4万吨,分别占全国出栏生猪量和猪肉产量的8.9%和8.3%,分别占全球出栏生猪量和猪肉产量约5.3%和4.4%。但在遭受了非洲猪瘟的打击后,四川养殖户遇到了很多问题。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防病治病。《四川农村日报》联合四川农业大学动科院,在科技版推出《养殖专家百问百答》系列报道,解决养殖户在生产中面临的常见问题,帮助他们在生产恢复期增强信心。同时,报道又及时指导了乡村兽医站的兽医,通过他们为农户提供更有效的服务。《养殖专家百问百答》专栏,由于案例丰富详实,方法简便易懂,百余篇文章次年被出版社收入《中国乡村兽医手册》。2021年9月初,正值四川的水稻成熟期。当时部分地区遭遇了连续强降雨。《四川农村日报》科技版的《乡村热线》栏目收到四川省南部县种植户的来电,求助连续暴雨水稻被淹了怎么办?记者立即与当地水稻专家联系,并与专家一同赶往现场近距离了解情况。在现场,专家给出三条急救建议:一是排水至稻穗以下,二是使用无人机清洗,三是施叶面肥。随后《乡村热线》推出报道,让更多种植户掌握了科学应对方法。地方农村报由于非常贴近当地“三农”,农民在农业科技领域一遇到烦心事,当地农村报就会马上感知,并在节骨眼上,推出相关报道,在关键时刻及时解答了农民忧心的问题,彰显农村报的使命感和责任担当。

二、专注了,才会成为科技应用的重要推手

媒体各有使命。地方农村报的使命当然在“三农”。而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是农业生产效率提高的主旋律。地方农村报在这个领域尤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应当成为农业科技推广应用的重要推手。这就要求地方农村报更加专注该领域,这既是专业要求,也是职责所在。只是了解春夏秋冬农事运作规律是远远不够的,要专注农业科技领域,进而了解农业科技在农业特殊季节的作用,才能胜任。“春播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是农民的期望。农民对农业科技的信任,是农业科技推广应用的基础之一。地方农村报长期在“三农”领域耕耘,使这一平台在农业科技报道方面具有独特优势。由于在“三农”领域的特殊地位,地方农村报报道的农业科技新闻可信度高,传播效果好,推广效果也更好。在农业科技的成果转化,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方面,地方农村报都是重要推动者。四川成都市龙泉驿区是四川省桃树栽培历史最悠久的地方,桃产业技术基础最好,市场也很好,但是人工授粉麻烦,苦了当地种植户。专注果业的记者,密切跟踪四川省农科院相关科研成果,2021年4月17日,《四川农村日报》推出《从“媒人”累瘫,到花儿“自交朋友”》一文,介绍了新品种新技术,让种桃农民不再搞劳动量繁重的人工授粉。这篇报道给了四川种桃果农一个惊喜,打开了一扇脱离人工授粉的“天窗”,为更多果农排忧解难。2021年4月,谷雨刚过,小麦开始灌浆。这个时候,记者专注即将丰收的麦田。《四川农村日报》推出了《打卡麦田》专栏,把四川的优势小麦品种做了全新介绍。报道内容从具体种植户的种植技巧和经历、收获情况,到专家的点评,优缺点分析,再到种植建议,确保农户可以把这些文字转化成能实际操作的工作手册。比如,报道介绍了四川省小麦主产区江油市,绵麦902,川麦93,蜀麦830等新品种已经大面积推广,良种覆盖率达95%以上。种业品种、技术“丰富多彩”,身处其中的农户常会眼花缭乱。而且,品种选好了还要配套好的技术,良种良法缺一不可。这个时候,专注该领域的的专业报道,不可缺少。站在当地农民的角度,带着责任心来做策划,请专家、行家来帮忙,把适合当地,经过验证的新品种新技术及时介绍给当地农民。

三、看得远才能正确引导农民成功创富

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是创富,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依然靠创富。不断创富,农民不断增收,农村小康才能变成现实。整个农村创富有大学问。不是靠一家一户的一味投机取巧,更不是单打独斗的一两次侥幸增收。放眼全球,全国农村的创富大方向是什么?地方农村报应当具有宽阔视野,了解农业领域财富增长的动力源。那要靠什么方法,才能保持增收创富的可持续?农业要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技。农业科技应用是重要条件之一。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进程,展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成效和经验,地方农村报应当宣传农业产业化对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积极作用。农业科技不断改变着农业、农村和农民的状态,农民依靠农业科技创富增收的故事举不胜举。地方农村报的前瞻性报道方向和态度,有助于农民朋友进一步坚定依靠科技创富增收的信心。通过报道实例,正确引导创富。许多农民渴望增收致富,但是往往没有实例,就不敢干。可信的实例,就是他们的榜样,他们需要摸着这些“石头”过河。在农村种植养殖或者加工的创富实例中,地方农村报要更重视其中的技术作用,要侧重报道利用技术获得成功的过程和关键环节,这样可以让农民少做无用功,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2022年3月,《农村大众报》推出《科技让沾化冬枣更脆更甜了》一文,文章介绍,山东滨州市沾化区有30万亩冬枣,2021年沾化全区冬枣总产量达6.1亿斤,销售收入达30亿元,该区副区长李宝玉说“我们的冬枣,越来越甜了。”他的这句话有两层含义:一层含义是,当地农民靠冬枣这一产业,收入大大提高,日子越过越甜;一层含义是,通过采用设施栽培和品种改良等办法,沾化冬枣卖相更好,吃起来更脆更甜。又如《四川农村日报》2022年3月1日推出了《养牛致富他在虎年晒出牛账本》一文,记者深入四川南充市高坪区长乐镇空洞坳村的一家养牛合作社,和负责人一起算细账,2021年合作社收入200余万元,社员共计分红20多万元。记者实地了解了养殖户的养牛经历:曾经因为不懂养殖技术,养殖户几年亏了20多万元;后来,去一家养牛场学习养殖技术,再重新开始,才有了今天。通过该篇报道,实事求是点出了掌握技术的重要性。2021年6月11日,《四川农村日报》推出《玉米+大豆一亩地种出两份收益》报道,介绍了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带来的效益,也强调了品种搭配,种植模式等不可或缺的配套技术。2022年3月4日,《四川农村日报》刊登了《兴文稻田小龙虾俏销当天直飞南京》一文,在强调小龙虾俏销的同时,更点出了当地专业化育虾苗这一关键技术环节。地方农村报这些报道,都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着眼农业技术在创富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使农民朋友深刻认识到,只有掌握了农业科技,才能在创富过程中做到心中有数,成功率更高。

结语

随着媒体的不断深入发展,地方农村报如何做好农业科技类报道,还要继续探索。尤其是在媒体深度融合的今天,一定会有更多的好方法和好经验。比如农业技术应用现场直播,高清3D图解等传播手段会不断更新。但是要贴近,要专注,要有前瞻性等原则不变。注重细节,抓住节点,排忧解难,这既是地方农村报搞好农业科技报道的必然要求,也是其他媒体报道“三农”题材的有益参照。有国际农业经济学家提出了一个完整的农业发展模型,即在任何一个经济体中,农业的发展都要依赖于资源禀赋、文化禀赋、技术和制度的相互作用(见国际农业经济学家速水和拉坦《农业发展》,商务印书馆出版)。把这种“相互作用”串联起来的最佳“人选”,就是带着使命感责任感报道农业科技的地方农村报。

作者:方万聪 单位:四川农村日报

农业科技范文2

湖北武汉江夏土地堂种植西瓜历史悠久,最高峰时期年种植面积达到2.8万亩,曾经“西瓜王,土地堂”名声响当当,土地堂的西甜瓜在各大市场都是抢手货。但受销售、生产成本等种种因素制约,土地堂西瓜王品牌也逐渐没落。然而在今年夏天,土地堂西瓜王又重回武汉西瓜“网红”队列。在武汉市江夏区山坡街山新村山新林场西瓜试验示范基地,今年的西瓜长势喜人,西瓜大棚内,一棵棵生长旺盛的瓜蔓,顺着绑蔓带爬上一人多高的立架,七八斤的圆西瓜被网兜吊着,如同挂在树上生长。这些“树上”的西瓜一经上市,很快就全部售罄。“这是我们正在试验推广的西瓜吊蔓栽培技术,这样做的话,不仅可以有效地预防西瓜的病虫害,还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帮助我们提高西瓜产量。”湖北鄂泰华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吴佑良介绍说。

重振重振“土地堂西瓜王”品牌“与地蔓种植的西瓜相比,吊蔓栽培的方法不仅能让西瓜均匀受光,不会有光照的阴阳面,使西瓜外表色泽均匀,口感也更好。”吴佑良介绍,爬地生长的西瓜一亩地一般可以生长500-600株,吊蔓种植密度增加,一亩可以生长1000-1200株,“像大果型的西瓜产量可以从四五千斤提高到近万斤”。吴佑良说:“我们这里的土质适合种西瓜,一直施用有机肥,西瓜口感好,而且成熟期比武汉其他地方的西瓜大约早5天,可以提前抢占市场。”在1990年至2010年间,当地年种植面积一直稳定在2万亩以上,特别是在2000年至2010年间年种植面积一度达到2.8万亩左右,家家户户都种植西瓜。

吴佑良表示,希望通过种植技术改进和新品种引进,重振土地堂西瓜品牌。比如种植的是秋西瓜,规模化种植后,预计国庆中秋前可上市,届时避开西瓜上市高峰,西瓜品质也更高,价格远高于普通西瓜。公司的基地今年种植了13个大棚的吊蔓西瓜,面积8亩多,有黄宝石、京彩等8个品种,会结合种植的情况、成本等综合筛选出适合当地种植的优秀品种,重整“土地堂西瓜王”的品牌。“土地堂西瓜王”西甜瓜品牌标准化示范种植发起人、江夏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所长何意成介绍,明年示范种植面积希望达到200亩,计划5年之内,种植面积达到5000亩。培育绿色高产西瓜新品种公司为了培育绿色生产的西瓜新品种,一直都在努力寻找、培育种植能手,同时不断推进与农业科研院所的深入合作,为土地堂西、甜瓜的产业化发展提供技术保障。公司先从小规模生产开始,建立了1个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通过组织瓜农观摩学习带动更多瓜农从传统种植向科学种植转变,帮助瓜农提高单位面积生产效率到理想化程度,从而提高瓜农的种植收益,促进土地堂西瓜产业的提档升级。公司注重突出品牌创新战略和抱团发展,在品种、设施、技术、观念及经营管理模式更新等方面持续进行着实践探索。公司开拓出2个品种筛选试验片,筛选出了适合江夏西甜瓜商品化生产的品种;开展种植模式筛选试验,筛选出适合江夏西甜瓜商品化生产的经济化模式;建成了7个西甜瓜高效种植技术集成示范点,以点带面,促进种植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大宣传力度,制作出了一部西甜瓜的种植科教宣传片,同时还设计出了醒目的标识牌和统一的销售包装。不仅如此,公司还不断推进科技落地。公司所在街道以及街道的农业技术部门从周边村落中选拔出有种植意愿的农户16家,市农科院专家全程指导这些农户种植,而鄂泰华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则具体承担西甜瓜标准化种植技术的实施和应用,今年春季的土地堂西甜瓜新品种引进试验和大棚保温避雨吊蔓式栽培和水肥一体化试验就设立在了鄂泰华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江夏区的土地堂金色土地农业合作社种植基地,面积约50亩。

注重科技推广成果落地鄂泰华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发展自身的同时,积极配合当地农业农村部门开展种植技术培训,安排农技推广人员深入街村组巡回开展技术推广讲座,采用进村入户到田的方式,零距离现场指导农户。不仅如此,公司还与武汉市农科院、武汉市农业学校等科研院所合作,开展农业培训与标准化种植,让瓜农们掌握一技之长,帮助更多的瓜农成为种瓜能手。公司在2022年实施了西甜瓜的春季和秋季种植项目,重点帮扶了10个科技示范户,每个示范户落实10亩示范田,在示范田做好西甜瓜新品种的大棚保温、避雨、吊蔓式栽植和品比试验工作。项目实施过程中,公司专门成立工作领导小组,根据农事季节召开会议,协调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突出问题和矛盾,将项目推广应用捆绑,实行“一个模式、一个目标、一个责任、一条龙服务”的运行机制,力求领导包片、措施到位、责任到人。为了保障项目的平稳运行,公司组建了一支由省、市、区、街专家组成的技术指导组,全面负责项目区技术培训、咨询指导。示范区科技示范户的辐射带动,有效推动了全区优质西甜瓜产业的发展。

吴佑良表示:“西瓜的丰产、高效集成技术,增强了作物的抗逆性,有效减少了农药化肥的使用,降低了肥料流失和农药残留对环境的污染,有利于保持土壤理化性状,提高耕地的质量,这些对于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大意义。科技示范户也是亲身示范,老百姓看了很认可,认可之后就跟着干。这种身边人的示范效果可以说是好上加好!”鄂泰华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土地堂西瓜项目区全部实行标准化种植。经测产,项目区西甜瓜春秋两季平均亩产分别达到3500公斤和4000公斤,比2020年增加1000公斤,同比增幅30%以上,项目区增收95万元,每亩平均增收2000元。后期,公司还建设了9个西甜瓜高效种植技术集成示范点,将乌龙泉街长岭和四化两村作为新品种引进示范种植点,面积共计约150亩,示范推广西甜瓜的避雨保温吊蔓式栽培以及嫁接苗应用、机耕机整、膜下滴灌、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治等,辐射带动周边街村种植面积1000亩以上。“土地堂西瓜是江夏区知名的传统特色农产品品牌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浓郁的文化底蕴。土地堂西甜瓜品质好,名气大,种植能手也还在。只要政府和农业及科技等部门共同呵护,针对性地进行引导、支持,帮助种植户重拾信心,改变战略,发挥好品牌效应,不用多久,‘西瓜王,土地堂’一定会恢复昔日的辉煌。”江夏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所长何意成满怀信心地说。

作者:刘建霞 周小平 单位:记湖北鄂泰华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农业科技范文3

八月的建三江,稻禾摇曳,宛如一片碧海,涌动着丰收的希望。在位于七星农场的北大荒建三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里,农业科研人员正在培育优良品种、调试防病虫害配方、攻坚秸秆育肥技术,用科技为粮食丰产丰收助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北大荒建三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始终以科技创新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凭借雄厚的科研实力,带动区域农业科技化水平不断提升。2018年9月25日,在北大荒建三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考察时强调:“中国现代化离不开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在人才。要把发展农业科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给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循着的足迹,本刊全媒体记者来到北大荒建三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采访了以园区党支部书记秦继芳和园区主任张少波为代表的农业科研人员,近距离了解这支在园区中被誉为“智慧芯片”的科研团队。《奋斗》:秦继芳书记您好!我们看到园区分为很多个部门,能为我们介绍一下园区科研团队的整体情况以及负责的科研方向吗?

秦继芳:目前,园区共有科研人员31名,他们主要在试验示范中心、成果展示中心、分析测试中心这三个部门开展研究工作。从研究领域上来说,试验示范中心主要负责大田作物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的引进、研究、示范和推广工作,为农户增收、农场增效提供技术保障;成果展示中心主要负责果蔬、花卉的品种和技术研究推广工作,为农场发展提供品种和技术支持;分析测试中心主要负责全场测土配方施肥、植物营养诊断、谷物品质分析等工作,为加强黑土地保护提供技术支撑。《奋斗》:请您介绍一下,党的十八大以来,这支科研团队的主要科研成果有哪些?创造了多少经济效益?秦继芳: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间,经过不懈努力,我们累计推广智能叶龄诊断、侧深施肥、旱平免搅浆、控氮减磷稳钾等实用新技术31项,获得技术专利13项。园区累计承担科研课题750余项,引进优质作物品种(品系)1000多个,推广优质高产水稻品种610万亩,在寒地水稻“三化两管”模式的基础上形成了三江地区高产优质栽培技术模式,累计推广面积3100万亩,创造直接经济效益39亿元,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扎实作为。《奋斗》:据我们了解,园区科研团队成员的平均年龄只有34岁。这样一群年轻人,如何甘愿做北大荒农业科研战线上的耕耘者?秦继芳:科研团队里大多是年轻人,他们不仅技术过硬,而且不畏艰辛,秉承敬业、务实、创新、奋进的园区精神,在农业科研岗位上砥砺前行。

园区在2004年刚成立时只有一栋小平房,当时的工作环境很艰苦,冬天待在屋里都需要穿着棉袄棉裤,技术人员就是在这样的工作环境里完成了一项项科研任务。现在园区的整体条件都“升级”了,但园区党支部还是引导年轻科研人员要发扬艰苦朴素的作风。我常对科研人员讲,虽然科研工作是枯燥和艰辛的,但是既然选择了这项工作,就要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因为衡量现代化农业进步的标志,除了大农机的使用,还有科技力量的进步。现在黑龙江省农业科技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我们研究的很多技术一旦成功,就可能创造极大价值。做这份工作虽然辛苦,但是成就感还是很大的,这也是激励这些年轻的科研人员不断取得进步的一个重要方面。

《奋斗》:2018年9月25日,来园区考察时,与科研人员亲切交谈,并对科研人员提出殷切希望。请问张少波主任,您还记得当时的情形吗?张少波:虽然距离来园区考察已过去了近4年,但对我们科研人员的殷殷嘱托犹在耳畔。带着党中央的亲切关怀来到园区,这让我们整个科研团队感到莫大的荣幸。对农业发展如此重视,对农业科研人员如此尊重,为我们今后的工作增添了十足的动力。当听到我们这个年轻的科研团队承担了数百项各类课题时,连声道:“后生可畏,大有希望!”在光谱分析室,我有幸为做了土壤化验演示和介绍,当检测结果显示在电脑屏幕上时,走上前仔细地看着屏幕上的测定结果,大约有3秒钟的时间。在观看过后,对我们提出了殷殷嘱托——“农业要振兴,就要插上科技的翅膀,就要靠优秀的人才、先进的设备、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园区。农业科技大有潜力、大有可为,希望你们再接再厉、不断提高!”的这一番话,不仅是鼓励,更是对我们科研团队的鞭策。《奋斗》:这几年来,园区在发展方面取得了哪些新成果?张少波:来到园区考察,为我们鼓足了干劲,让我们进一步明确了今后的发展思路和工作目标。这几年,围绕人才培养、设备更新、园区建设三大项内容,我们不断发力,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在人才培养方面,我们每年定期从全国各大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引进高精尖农业技术人才,为科研团队注入新鲜血液,同时制定了人才激励机制,鼓励科研人员开展技术创新。

最近两年,我们科研团队吸纳了7名新成员,其中有2名是研究生学历。他们年轻、有热情,为我们培育更多的“接班人”奠定了基础。如今,园区在设备更新上也实现了“升级换代”,实验器材全部更新,园区基础设施也提档升级。例如,原来的设备做土壤元素分析一次只能做一种,现在新进的设备一次能分析六七十种,科研能力和水平得到整体提升。过去,我们在一些技术方面已经实现了全国领先,这些年主要在精深研究方面下功夫。

农业科技范文第5篇

(一)表达功能型文体表达型文本注重表情达意,包括:(1)严肃的文学作品;(2)权威性言论;(3)某些文学作品,如信件。纽马克认为,对于表达型文本的翻译应该采用语义翻译策略,即以源语文本为中心,要求译文接近原文的形式,在结构和词序上力求接近原文。

(二)信息功能型文本信息型文本强调的是信息的“真实性”,作者的语言是次要的。信息功能文本包括非文学作品、教科书、学术论文和报纸杂志文章等。纽马克认为,对于信息型文本的翻译应采用交际翻译策略,即以译语读者为中心,传达文本语境意义,注重信息传递效果。

(三)呼唤功能型文本农业科技文本旨在向读者受众传达农业科技知识,强调信息的真实性。所以通常属于信息型功能文本,可采用交际翻译策略,力求选词用字准确专业、措辞精准严谨、逻辑清晰、行文通畅。要达到这个要求,必须先了解农业科技英语的特点。

二、农业科技

文本的文本特征农业科技文本是指有关农业科学技术的专业类文本,其文本特征主要表现在词汇和语法方面。(1)词汇方面:农业科学词汇跨多个学科,普通词语术语化。例如culture这个词,通常指“文化”、在微生物学领域则表示“培养”,如bacterialculture指细菌培养。此外,农科术语多派生词与复合词及缩略语。(2)语法方面:农科英语广泛使用名词及名词化结构、非限定动词、被动语态以及长句。

三、翻译策略

(一)直译对于句式简单、结构单一、词汇意思明确的句段,为准确传达原文信息,可采用直译,使得译文在形式内容上贴近原文,直观易懂。原文:Guargrainsareasourceofguargumwhichhasmanyusesinfood,pa-permanufacturing,textileprinting,andharmaceuticalindustries.译文:瓜尔豆胶源自瓜尔豆谷粒,可广泛应用于食品、造纸、纺织印染和医药行业。原文讲述的是瓜尔豆胶的作用以及最佳用途,主要运用主谓结构“Guargrainsare...”,后面是详细的说明,同时套用了“which”引导的定语从句,增加信息量。译文采用直译法,简洁明了。

(二)意译当直译无法准确恰当地表达出原文意思或容易产生歧义时,可采用意译。原文:六月下连阴,遍地出黄金。译文:RainingalltheJunewillsurelybringabigharvest.原文传达意为六月连阴雨可滋润庄稼,确保大丰收。此处黄金指代丰收,非指实物黄金。因此译文中可用“harvest”来点出“黄金”的真正含义以传递作者的真实意图。

(三)套用对于中国特色词汇,有约定俗成的译法,为避免歧义可直接引用,使读者更易接受。譬如菜篮子工程(VegetableBasketProject)、三夏(夏收、夏种、夏管)(threesummer)(summerharvest,summerplanting,sum-mermanagement)。

(四)长句处理可采用拆分、转换、重组,旨在完整翻译出原文信息,做到准确无误。原文:Multi-spangreenhousecoversanareaofrelativelylargeareaandcanbeachieved0.5-3hectaresaccordingtotheproductionneeds,generallyequippedwithbetterheating,cooling,ventilation,shadingandir-rigationsystems,agriculturalproductioncanbecarriedoutthroughouttheyear;Solargreenhousegenerallylessthan0.13hectares,andthesupportingsystemisnotperfect译文:连跨式温室占地面积相对较大,可达0.5—3公顷,面积大小可视生产需要进行调整,通常配备了更好的供暖、制冷、通风、遮阳系统和灌溉系统,可全年生产;太阳能温室面积一般小于0.13公顷,而且配套体系也不健全。原文仅一句话,但包含的信息量非常大,对比介绍了Multi-spangreenhouse和Solargreenhouse,通过分号连接这两个并列部分,分句中又嵌入并列成分和非谓语结构。译文采用交际翻译策略,对原文语序进行重组,将两种greenhouse分开介绍,同时再将前后两个分句分为几个简短的并列成分,用逗号和顿号隔开,使之符合汉语的表达,便于中国读者接受。

(五)转换译法对于某些名词化结构、被动句、非限定动词、排比句等的处理须以译文读者为中心,进行灵活转换,以准确传达文本语境意义,达到良好的信息传递效果。原文:Facilityagricultureisartificially,constructedthroughtheuseoffacilities,tochangeitsinternalenvi-ronmentelement,asplanting,breedingandotheragri-culturalareasofproductionandtocreatefavorablecon-ditionstoimprovethequalityofagriculturalandlive-stockproductionandincreaseagriculturalproduction.译文:设施农业指通过使用配套设施,人为创造或改变其内部环境要素如种植、养殖等农业生产领域,创造有利条件以提高农畜产品质量与产量的农业。原文包含非限定动词“constructed”“tochange”,逻辑关系错综复杂,结构繁复。译文打乱原来的语序,将表示方法手段的语义成分“through...”提前,同时将被动态的“constructed”转化为汉语的主动表达“创造”,使得全文紧凑,结构清晰,达到信息传递的目的。

(六)增减译法对于某些重复出现或省略内容的翻译处理,需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交际翻译策略,以真实反映原文意思为宗旨。原文:However,itwasobservedthat(Cropwateruseefficiency)mightnotprovidemuchinformationaboutthecompetitiveoryieldadvantageofonepartic-ularspeciesoveranotherbecauseimprovedWUEmayactuallyrestrictgrowthwithrelativelysmallincrementsinyieldandstillWUE,asaratio,isimproved译文:然而据观察,作物水分利用率可能不会提供太多关于某一物种较另一物种的竞争优势或产量优势,因为改进后的作物水分利用率通过相对小幅增产可能实际上会限制作物生长。同时,作为一种比率,作物水分利用率仍有待改进。原文介绍作物水分利用率,用词简练,结构紧凑,语意连贯。译文将被省略成分如another所指代的“species”译出。同时,将某些成分如relativelysmallincrementsinyield译为“相对小幅增产”以符合汉语表达习惯,便于读者理解。

四、结语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