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人才培养模式在中医学教学中的应用

人才培养模式在中医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上海中医药大学七年制联合培养模式

根据中医学长学制培养目标的要求,上海中医药大学(以下简称“中医大”)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与以理工科见长的上海交通大学(以下简称“交大”)建立委托培养关系,依托交大专业性质相关的学院对七年制医学生进行联合培养。

(一)制度方面的合作。任何一种合作的开展都离不开相关制度的保障与约束,特别是对于两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来说,要想使合作得以顺利进行更是需要非常完备的制度支持。中医大与交大的联合培养模式从合作的筹备阶段到合作的实施阶段完全按照规范程序,采用合同的方式就双方在合作过程中的权利与义务作了详细的划分。这一方面使得合作活动的开展有了制度保障,所有的合作行为都能够有据可循;另一方面也有效避免了合作过程中出现的责任模糊现象,确保双方的利益都能够得到保护。

(二)教学安排方面的合作。在制度保障的基础上,两校的联合培养机制主要是通过教学行为来推进的。中医大教务处根据中医学长学制的培养目标制定了培养计划,对学生在交大的两年课程设置作出了更加详细的划分,突出了通识教育的目的。同时,中医大还在交大开设了一些中医基础课程,让学生在大学的前两年学习数理化生以及人文课程的同时也能够尽早接触专业知识,加强学生的中医意识启蒙培养。

(三)学生管理方面的合作。根据两校的合作合同规定,新生由中医大录取并负责学籍管理,新生入学后单独编班纳入交大统一管理,中医大派专职辅导员驻交大协助学生的管理工作。若有学生违反校规校纪或因成绩不合格等需作出学籍处理的由中医大按照本校学生手册执行,交大提供协助。

二、上海中医药大学七年制联合培养模式分析

为了对两校联合培养模式的运行情况以及成效进行分析,笔者采用问卷和面对面访谈的形式以近几年参加联合培养的学生为对象作了调研。根据调研结果,我们得出以下几方面结论:

(一)课程设置方面的分析。中医学长学制学生在综合型大学里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通识课程,培养现代科学思维方式,为以后的中医专业学习奠定基础。从2+3+2的学制阶段划分来看,除去在综合型大学中的两年通识教育,学生学习专业理论课程的时间仅为3年,之后便进入临床实习阶段。这样的课程设置前松后紧,在临床实践能力和科研实验等专项能力的培养时间不足。中医大从2009年开始为学生在交大开设了《中医基础理论》课程,这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联合培养阶段专业课缺失的空白,但是从调研结果来看在大学两年的时间里仅开设这一门课程依然无法满足学生对专业课学习的需求。

(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方面的分析。根据调研,联合培养阶段的学生在交大参与两个或两个以上社团等学生组织的比例达到了78%,通过参与社团等活动,学生的组织能力以及人际沟通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科研能力也是综合素质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根据教学安排,学生得到很多机会进入物理、化学和生物实验室进行试验,并且根据学生自己的意愿报名参加相关的课题小组,在教授的指导下进行科创活动,这些方式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开阔了眼界,拓宽了知识面,锻炼了现代思维方式和思考能力。

(三)学生早期中医意识培养方面的分析。通过调研我们可以发现,处于联合培养阶段的学生对于中医的认识渠道主要来源于电视、网络等媒体而并不是来自于课堂,甚至有很多学生在回到校本部学习专业知识之前除去开设的《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没有阅读过与中医相关的其他书籍。因此许多学生在大学的最初两年中是远离中医的,只有回到校本部之后才开始真正的中医专业学习。加强学生的早期中医意识培养在整个中医人才建设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方面依然是缺失的,应该引起校方足够重视。

三、关于中医学长学制联合培养模式运行的对策性研究

为了使联合培养模式能够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更好的作用,在完善两校合作的基础上必须进一步增强机制建设,特别要突出学生的早期中医意识培养方面,在强调联合培养阶段通识教育的同时适当增加专业课程的比例,以期让学生学会“两条腿走路”,改变目前该模式运行中专业教育失衡的状态。

(一)在课程设置方面增加中医专业课程数量。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是医学人才培养的核心工作,这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而学生培养计划中的课程设置则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知识结构形成。刚进入大学阶段的学生大部分的知识建构主要还是依赖于课堂学习的,在拓宽公共基础教育的基础上,通过增加培养计划中中医专业课程的数量,使学生在综合型大学中也能够第一时间接受专业教育,初步建立起中医知识框架,结合在通识教育中所形成的现代思维模式,会更加有利于该阶段学生早期中医意识的形成。

(二)定期举办中医知识讲座,培养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除了在培养计划中增加中医专业课程之外,讲座也是拓宽学生专业知识面,培养学生专业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安排专业教师特别是名师定期为学生开设讲座,有利于学生在认识到专业前景的基础上培养对本专业的自豪感,从而增强其专业学习的兴趣。

(三)加强两校互动,增强学生对母校的认同感。联合培养模式的一个不足便是造成了学生对于母校的认同感缺失,特别是对于刚入学便进入其他学校学习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在适应大学生活过程中所有的生活和学习都在综合型大学中进行,与自己的母校没有建立起情感上的联系,对于母校及本专业的自豪感更是无从谈起。这种角色模糊状态非常不利于学生专业意识的培养。为了改变这一困境,必须通过各种途径增强学生与本校的交流沟通,增加学生对母校和专业的认同感。在这个过程中由本校派驻综合型大学的辅导员会起到一个重要的沟通桥梁作用。同时,新老生之间的朋辈教育也是一个重要的交流途径。

(四)建立指导教师与辅导员双重管理体制,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全面支持。为了进一步增强学生与母校之间的联系,学校要尽早为联合培养阶段的学生安排指导老师,由校本部的专业课教师担任,在学习、生活、思想、能力、素质等诸多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和指导,激励学生思考,成为学生的朋友,成为学生的顾问。指导教师与辅导员相互配合,两种管理体制双管齐下,为学生早期的专业意识培养以及成长成才提供全面的支持。

(五)鼓励学生早期进入见习,加强学生的专业素质培养。早期接触临床使学生尽早熟悉临床工作特点,是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临床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对医学生来说,除了要学会临床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要建立系统科学的临床思维,掌握临床技能操作,提高综合素质。通过增加联合培养阶段学生的专业课程数量学生将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初步建立起中医学习的知识框架。在这一基础上尽早安排该阶段学生进入医院见习,会大大提高学生的专业学习积极性,并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更多的临床思维,对自己将来从事的职业形成清醒的认识,增强未来专业课学习过程中的针对性和实践性,这对于联合培养阶段学生的专业意识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结语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我国的医学教育将三年制、五年制、七年制确立为基本学制格局以来,中医学长学制教育已经走过了二十多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依然存在一些不足。联合培养模式作为中医学长学制培养人才的一种重要方式将在原有基础上通过不断修正逐渐走向完善。

作者:王艳丽闫咏单位:华南师范大学上海海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