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外周动脉采血新生儿护理论文

外周动脉采血新生儿护理论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收治的新生儿计168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84例。其中研究组男51例,女33例,年龄1~31d,平均年龄(11.4±2.8)d,体重2.35~3.18kg,平均(2.74±0.23)kg;对照组男49例,女35例,年龄1~30d,平均年龄(12.1±3.2)d,体重2.29~3.22kg,平均(2.89±0.19)kg。两组新生儿在年龄、性别等资料中差异不显著,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采血方法,即股静脉穿刺采血方法;研究组采用外周动脉采血方法,具体方法为:使新生儿平卧,所需采血手保持平直位置,采血工作者将一手放于新生儿采血肘关节下方托住,并于前臂5cm处托紧,同时另一手触摸肱动脉走向,寻找进针处后略做标记,采用常规消毒进针局部肌肤,准备好五号头皮针并连接注射器,以20~45度角进针,回血后进行常规固定,抽取所需血量。抽取完毕后要进行加压止血,保持在5min左右,止血后及时松开加压手,保证新生儿的血液流通。

1.3评定标准

观察统计新生儿一次性采血成功率,并对新生儿采用VAS疼痛标准进行评分,轻度疼痛为0~3分,中度疼痛为4~6分,重度疼痛为7~10分,并对新生儿采血标准进行观察是否有不良反应发生。

1.4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中的数据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分析处理,组间计量使用t检验,组间计数使用χ2检验,并用P<0.05表示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据统计,研究组一次性采血成功率为98.21%,对照组一次性采血成功率为80.02%,可见采用外周动脉采血方法的研究组在一次性采血成功率上要明显高于采用常规股静脉穿刺的对照组,组间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在不良反应中,研究组仅有2例出现标本凝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仅为2.4%,而对照组中标本凝血3例,标本溶血5例,2例血肿,1例呼吸暂停,不良反应发生率13.1%,组间数据具有显著差异,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新生儿痛感程度明显小于对照组新生儿的疼痛程度,两组数据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新生儿的生理特点具有特殊性,血流通常集中在躯体和内脏之中,而分布于四肢的血液比较少,造成新生儿血管又细又小,且充盈度较差,因此在对新生儿护理中进行采血工作时,给采血人员造成了很大的难度。使用常规股静脉穿刺采血法时通常会造成出血速度慢、出血量少、标本凝血、标本溶血、血肿等情况出现,所以需要进行反复抽取,给新生儿造成了极大的痛苦,降低了护理质量,也容易造成护理纠纷,因此有必要改善新生儿的采血方式,提高一次性采血效率。外周动脉采血方式不但操作简便、疼痛感小、不良反应少,还能有效提高一次性采血成功率。在本研究中,采用外周动脉采血方式的研究组一次性采血成功率高达98.21%,不良反应率仅有2.4%,VAS痛感评分中显示的痛感程度也相比对照组要低,能够满足不同用血的需要,值得推广。

作者:宗小敏单位: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新生儿科

文档上传者

相关期刊

中国动脉硬化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