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临床医学本科生二类通识课教学现状分析

临床医学本科生二类通识课教学现状分析

通识教育教学作为一种不同学科知识的相互通融的教学形式,其目的是使学生在遇到问题时能用较开阔、跨学科的视角思考,培养博学多识的应用型人才。为全面提高医学生素质,各院校目前都开设了二类通识课作为选修课程,涉及多个领域若干学科,学生可根据需要自主选择。不过,根据查阅到的文献数据来看,现阶段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二类通识课的授课效果未能完全达到预期目标。

一、二类通识课开设的目的

一名合格的医生不仅要有较强的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更要有加强全民健康教育、矫正不良生活习惯等能力。为达到上述要求,临床医学教学应做到在科学化与人文化兼顾、社会化和个性化统一、多元化和统一性结合、分科与综合化并存,建立和发展整体综合课程体系。二类通识课的开设正是其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在医学生教育体系中,学生素质的培养包括医疗道德素质、医学专业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素质。通识教育尤其是二类通识课起到了全面优化学生素质的作用。另外,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要求临床医学生不仅要有复杂的知识结构,还要有创新精神及较高水平的临床思维。另外,二类通识课中较活泼的教学方式和较自由的学习氛围,有助于学生批判思维的培养。

二、二类通识课开设现状

根据查阅资料,现阶段各医学院校及综合性大学的临床医学专业的二类通识课开设的基本情况大致相同。其中,二类通识课的开设门类基本集中在自然科学类与技术类、人文社科类、医学类、体育类等四个大类,平均共计250门课程。在实行学分制的前提下,各高校针对临床医学生的二类通识课学习要求的平均值是200学时,16学分。现阶段二类通识课的考核方式主要是传统的开、闭卷考试,也有部分院校开始尝试新的考核方式,如平时作业、提交论文、实践操作、PPT演示。从授课方式来看,目前教师的授课方式还是比较单一,仍是必修课的授课方式,即“口头讲述+多媒体演示”,也有少部分教师选择板书等方式,课堂上学生的自主参与时间少。各院校采取了压缩必修课,增设选修课,为学生提供了更多自由选课的机会等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二类通识课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不合理。

其一,课程设置过多、门类分散、比例不合理。现在各院校二类通识课开设的课程总数都在200门以上,甚至有的学校达到了700余门。这不仅给学生的自主选课带来了一定困难,造成了选课过程中的盲目性、随意性,而且课程数量的过多过杂也造成了教学资源的浪费。许多医学类院校二类通识课的课程设置多集中在医学领域,而其他领域比如人文学科开设课程较少。同时,有的课程与必修课时间重叠,学生为完成学分不得不缺席必修课,得不偿失。另外,许多学校二类通识课要求学分过多,学生需要完成多门课程,占用了很多课余时间,这也造成学生负担过重,事倍功半。其二,课程开设随意性强。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对二类通识课数量和种类要求越来越高,这也造成许多院校为求数量而忽略了质量。由于通识课经费投入的增加,教师申报选修课的积极性较高,这也造成因人开课、课程重复的现象,没有充分考虑学科交叉、引领科技前沿、提高人文素质教育等问题。同时,调查报告显示,许多学校开设的课程只根据学校资源盲目开课,忽略了学生的实际需求,这也造成许多课程的参与度不高,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达不到教学目的。其三,课程的专业性不同,造成学生选课的差异大。由于专业性不同造成的课程冷热不均,使部分学生为了完成学分被迫选择自己并不感兴趣的课程,造成学习缺乏积极性,出现“选而不修”的现象。而有的课程由于课程考勤频繁、考试要求严格等原因也造成无人问津,既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也没有达到课程开设的目的。其四,综合性大学不能为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二类通识课。许多综合性大学为节约教育成本,所有学生的二类通识课课程都是相同的,各专业学生都在同一课堂上一起上课。此时,授课教师不可能兼顾到每个专业的独特性进行有针对性地讲解相关知识,讲课没有侧重点,使部分学科的作用不能充分发挥。

2.授课教师素质、教学质量偏低。

调查显示,通识教育课教师的学历层次整体上低于非通识教育课教师,这组数据说明通识教育课程中,师资结构不合理,需要进一步改进和提高。对于通识教育课教师的职称而言,讲师的比例最高,这说明学校中教授群体的参与度相对较低。另外,教师对通识教育课程的认识懵懂,意愿比较冷淡。开设二类通识课的部分教师认为选修课的教学要求没有必修课那么严格,并没有把全部精力放在备课和教学过程中,因而导致教学效果和质量未能达到预期目标。教学方法及手段单一。由于二类通识课课后作业不多,学生通常以课堂吸收知识为主。但由于在授课方式上,超过九成教师选择“口头讲述+多媒体演示”的形式,在课堂上以教师为主导,并不能发挥出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达不到二类通识课的实际教学要求。教学内容设计也缺乏创新和个性。

3.考核方式过于简单。

根据调查显示,公共选修课考试大多采用开闭卷、上交论文等比较传统的方式,而非根据课程特点灵活选择论文、开卷考试、平时测试、实验和实践、答辩、小组讨论、演示、个人研究项目、小组研究项目、课堂表现、社会实践笔记、口试以及闭卷考试等方式。有些课程适合闭卷考试的,教师为了迎合学生的意愿采取开卷考试甚至作业,教师批改试卷也没有像必修课同样要求,导致有些学生为了拿学分优先选择比较容易考试过关的课程,而不去选择真正对自己有帮助的课程。

4.学生实际参与度低。

学生选课缺乏科学的指导,对每门二类通识课的开课目的与教学内容了解得不透彻,多数学生是根据二类通识课的课程名称进行选课,若实际教学内容与学生期望内容不相符,就会造成学生的上课积极性不高,参与度降低。由于学生对二类通识课的认识不足,认为上这类课程的目的只是为了完成学分,所以他们会为了完成学分而盲目选课,倾向于选择容易通过、出勤要求不严格的课程。举例来说,许多医学生为了通过考试,会倾向于选择妇幼儿童保健学、食品安全学等与专业相关的学科,重复学习专业课的知识,而不去选择真正对自己有用的、但因不熟悉要付出更多时间和精力的学科,比如图书检索等课程。这样,学生并不能从课堂中学到自己真正需要的知识,也就没有办法提高、完善自身素质了。

5.教学管理不规范。

二类通识课的上课时间多在晚上及周末,这使教学管理部门的检查监督难到位,也常出现随意调、停课的现象。由于课堂学生人数多,给教师的管理带来一定困难,造成部分责任心不强的老师放松了对学生的管理和考核。所以二类通识课的课堂易出现许多只选课、不听课的现象,影响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目前二类通识课的开设还存在很多问题,教学效果也不尽如人意。在未来的二类通识课教育教学工作中,应着重提高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及提高学生上课的积极性。

作者:李品 黄河浪 单位:南昌大学公共卫生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