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护理管理应用在导管室中的研究

护理管理应用在导管室中的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护理风险管理在导管室中的应用。方法选取入住我科室需经介入治疗的肿瘤患者100名,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患者采用严格的护理风险管理模式对患者进行护理,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操作护理模式。治疗结束后,分别对患者术后的不良反应、对操作的满意度及护理人员差错事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文化程度以及疾病名称方面比较,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基线具有可比性。实验组患者在经过护理风险模式管理之后,与对照组在尿潴留、失眠、肢体疼痛以及迷走反射方面比较,得出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但是在血肿、心律失常方面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在满意度方面比较,术前健康教育情况,两组患者均以较满意为主,实验组有27位,对照组有29位,经秩和检验得出,Z=-14.16,P<0.0001;在护士沟通能力方面、病情进展了解情况以及术后健康教育情况经秩和检验得出P<0.0001,但是在护士服务态度评价方面经秩和检验得出Z=0.33,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导管室实行风险管理之后,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降低,对医务人员的满意度有所提高,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关键词:导管室;护理风险管理;肿瘤患者

导管室是肿瘤患者进行介入治疗的场所,介入治疗是迅速发展的一种新的治疗方法,因其创伤小,疗效好,适应范围广,目前已成为治疗肿瘤的常规技术[1]。但是由于介入治疗是一种新兴的技术,护理管理培训还不够规范,以及肿瘤患者特有的高风险性,因此极易出现护理风险。随着护理模式的改变,护理质量的提升,强化科学管理已成为提高专业护理品质的重要途径。护理风险存在于任何操作形式的护理过程中,掌握风险发生规律,明确护理风险所在,提高风险防范能力,有效回避护理风险,是护理风险管理的目标。基于目前护理风险事件存在的普遍性与严重性,因此如何增强护士的安全防范意识,进而保障患者安全,引起了国内护理管理者的高度重视[2-3]。基于此我们把护理风险管理应用于经介入治疗的肿瘤患者,以期达到能够减少护理风险的目的。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入住我科室进行介入治疗的肿瘤患者100名,按照随机对照原则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均50名患者。研究对照的纳入标准:①经病理科确诊为肿瘤患者,需进行介入治疗;②年龄≥18岁;③精神无疾患,沟通无障碍,知情同意的患者。排除标准:①严重的心肝肺肾疾患,不能耐受手术者;②恶性肿瘤晚期。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常规护理,实验组在采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严格的护理风险管理操作步骤,具体操作方法如下。(1)规范术前护理:包括患者自身的准备、介入材料的准备、仪器的培训以及抢救仪器的使用四个方面。术前导管室护理人员应了解准备手术患者。术前准备情况如何,以避免手术风险和提高手术安全性;患者自身准备主要包括在术前要检查项目是否齐全,有无换开衫衣、备皮,训练床上大小便、术前排空大小便、携带病历、沙袋等,防止术中的误伤;根据通知单准备所需的导管,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检查器材型号、有效期、性能、有无胀气等;介入治疗过程中最常采用心电监护,应时刻检查电极的位置是否妥当,是否脱落,出现各种故障后,要会及时处理分析;医护人员除了参加院内培训外,针对考核情况再强化个体化培训,必须掌握除颤要领、规范吸引器负压调节等常规抢救仪器的使用。(2)规范术中护理:包括常用药物规范配制以及术中并发症重点观察项目。常用药物主要包括维持导管通畅的肝素、术后镇痛镇静药、多巴胺和阿托品的配置,严格遵医嘱配置药物的浓度、剂量;在介入治疗过程中患者易出现尿潴留、失眠、肢体疼痛、血肿、迷走反射以及心律失常,在治疗中,要注意提高警惕,及时观察患者出现的各种临床症状,并配合医生采取各种抢救措施。(3)做好预见性风险管理,规范医护人员的职业风险意识:包括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和医源因素三个方面。通过责任细化到个人,并将其日常工作纳入制度考核范围,同时加强岗前模拟培训力度。在物理因素方面,最常见的造成医护人员损伤的因素以X线电离辐射损伤和噪声污染为主,在日常工作中,医护人员一定要注意个人的防护设备和防护用品配备齐全;科室设备和仪器的摆放要合理化和科学化,要严格按照其操作规程,正确地设定报警参数,最大限度地减少噪声和持续时间。在化学因素方面,导管室的医务人员在工作中应戴手套和口罩,防止吸入式和接触式伤害,并做好身体的防护措施,操作完成后要及时清洗手臂等有可能接触试剂部位。医源性感染方面,通过技术教育培训,提高导管室护士的护理水平和操作手法,增强防护意识,尽量的杜绝护理工作中针刺事故。

1.3调查工具

采用一般资料问卷,调查研究对象的年龄、性别、居住地、宗教信仰等一般情况;在患者治疗过程中,记录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并发症,并调查患者对整个治疗结果的满意度。

1.4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

2结果

2.1患者的一般资料

由表1可看出,实验组患者的年龄为(60.5±6.5)岁,对照组为(59.7±7.4)岁;实验组患者男性有32例,女性有18例,对照组患者人数男29例,女21例,都是以男性患者为主;两组患者在文化程度中比较,都是以中学为主,人数分别为22例和19例;在疾病种类中都是以肝癌为主。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文化程度以及疾病名称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基线具有可比性。

2.2两组患者在并发症方面的比较

肿瘤患者在导管室接受介入治疗时,最常见的并发症就是尿潴留、失眠、肢体疼痛、血肿、迷走反射以及心率失常。实验组患者在经过护理风险模式管理之后,尿潴留的患者有2例,对照组仍然有9例,在失眠方面比较实验组有21例,对照组有11例,经χ2检验得出,P<0.05,两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但是在血肿以及心律失常方面比较,实验组患者分别为5例、11例,对照组患者分别为1例、9例,经χ2检验得出,P>0.05,两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3两组患者在满意度方面的比较

两组患者在满意度方面比较,术前健康教育情况,两组患者均以较满意为主,经秩和检验得出,Z=-14.16,P<0.0001;在护士沟通能力方面比较,实验组患者满意数有32例,对照组为16例,经秩和检验得出说明Z=-26.23,P<0.0001;在病情进展了解情况、术后健康教育方面两组患者经秩和检验得出P值均<0.0001;但是在护士服务态度评价方面比较,得出Z=0.33,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讨论

目前介入治疗已成为恶性肿瘤临床治疗有效方法与常规方法,然而因其属于新兴治疗技术,导管室的人员流动性较大,相应的护理管理工作还不完善,同时肿瘤患者本身具有较高风险,故而在介入治疗过程中很容易发生护理风险,无论出现何种疏忽都可能导致严重的问题。因此,有效提升介入导管室管理的安全性十分必要,并且也是衡量医院管理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方面[4-5]。护理风险管理是指对现有和潜在的护理风险的识别、评估、评价和处理,有组织、系统的消除或减少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及风险对患者和医院的危害及经济损失,以最低成本实现最大安全保障的科学管理方法[6]。护理风险管理程序包括护理风险识别、护理风险评估、护理风险应对、护理风险监控四个阶段[7]。有效实施风险管理是保障护理质量的重要措施,通过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可以有效地提升护士的风险意识和风险管理能力,进而保障护理安全,提升护理质量,从而全方位提高患者满意度。在对入住我科室的100名肿瘤患者进行调查分析发现,采用护理风险模式管理后,实验组患者在尿潴留、失眠、肢体疼痛、迷走反射方面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但是在血肿、心律失常方面并无明显差异。实验组患者有护理人员进行护理风险管理模式进行护理,而对导管室护理人员工作情况,由护士长每天晨会时进行点评,同时加强导管室工作人员风险意识,要求每位护理人员都要做好预见性风险管理,应对患者临床症状预兆能提早发现,并具有能熟练操作抢救器械,对导管室内常用器械和抢救药物不良反应,以及配伍禁忌确保准确无误。在日常工作中进一步全面完善护理风险管理流程,明确目前风险管理环节的优势与不足,从而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护理服务,对护理工作中存在或潜在的风险事件及预防方法的识别[8]。通过对两组患者在满意度方面比较,实验组患者在术前健康教育、护士沟通能力评价、病情进展了解情况以及术后健康教育四个方面比较,与对照组患者相比,满意度均有所提高,但是对护士服务态度方面,两者之间并无明显区别。综上所述,在导管室实行风险管理之后,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降低,对医务人员的满意度有所提高,因此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刘燕飞,张斌.介入导管室护理不安全因素分析及对策[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2014,2(9):151-152.

[2]雷金娟.护理风险管理在肿瘤介入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3,8(18):215-216.

[3]李静.风险管理在肿瘤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11):81-82.

[4]郑少俊.肿瘤介入治疗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14):3061.

[5]杨亚培.子宫恶性肿瘤介入治疗35例[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11):2385.

[6]戴青梅.国内外护理风险管理研究现状与展望[J].齐鲁护理杂志,2007,13(3):103-104.

[7]杨玉英.运用护理风险管理程序提高护理安全的体会[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4):88-89.

[8]唐晓林.护理风险管理在普外科临床工作中的应用体会[J].求医问药,2012,10(11):521.

作者:陈丽娜 刘树荣 左春霞 单位:泰山医学院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