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早期心理护理在老年脑梗塞患者中的应用

早期心理护理在老年脑梗塞患者中的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早期心理护理在老年脑梗塞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提高临床护理质量。方法对我院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住院的226例老年脑梗塞患者的早期心理护理进行回顾性分析。在治疗方案及药物基本相同的前提下,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制定个体化护理方案,进行早期心理护理,之后比较两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92.92%)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84.07%),并发症发生率则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早期心理护理能明显提高临床治疗及护理效果,促进老年脑梗塞患者康复,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老年;脑梗塞;早期心理护理

随着我国人口的老龄化,老年脑梗塞发病率逐年升高,由疾病所致的肢体瘫痪、语言障碍、口角歪斜等会使患者出现心理障碍,影响治疗效果。及早消除心理障碍,增强信心,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尽早开始有效的功能锻炼,对促进机体康复、最大程度地恢复患者生活能力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我科于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脑梗塞患者226例,通过早期心理护理的介入,取得满意效果。现将该项护理措施的应用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在我科住院的脑梗塞患者,共226例,临床表现、症状、体征及头颅CT、MRI等检查均符合脑梗塞诊断标准。其中,男性162例,女性64例;年龄62~86岁,平均68.5岁;首次发病186例,二次发病4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13例,两组在性别,年龄,梗塞次数,梗塞部位,并存疾病及语言、肢体功能障碍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治疗方案及药物基本相同、患者意识清楚的前提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早期心理护理,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

1.2方法

1.2.1常规基础护理

包括相应的抢救、治疗护理;口腔、皮肤护理;清淡饮食,保持二便通畅;及早进行功能锻练,如翻身,患肢活动,坐、站、行走以及日常自我活动(ADL)能力训练和康复护理等。

1.2.2心理护理

在心理医生指导下尽早介入心理护理,目的是使患者及其家属正确认识疾病。包括及时调整疾病引起的情绪改变和积极配合治疗等。利用良好的言语、表情、态度和行为,影响患者的感受、认识,改变其心理状态与行为。通过心理护理,尽可能为患者创造有利于治疗和康复的最佳心身状态。具体措施如下:(1)激发主观能动性,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针对老年人的心理特点进行心理疏导与安慰,消除紧张、恐惧、焦虑、悲观等不良情绪和顾虑,防止情绪波动,避免或减少不良刺激及情感伤害引起的病情加重[1],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2)帮助患者正确认识疾病,适应新的社会角色和生活环境。反复、耐心讲解,及早告知患者疾病的性质、可能的预后、如何面对已有症状和今后的生活等,使患者及其家属对疾病有一个清楚、客观的认识,调整情绪,打消顾虑,勇敢面对现实,积极主动地进行康复训练。(3)协助患者构建和谐人际关系,适应新的社会环境。早期康复时,应加强护患沟通,特别是与患者家属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这在病情出现反复、变化时显得尤为重要;患者之间的和谐关系以及榜样、表率作用,有利于消除抑郁情绪,增强信心,促进康复。

2结果

2.1疗效评定

采用心理状态、神经功能QQL评分和护理满意度调查来评判护理效果。QQL评分即根据患者的食欲、精神、睡眠、疲乏及日常生活等进行量化打分,总分60分,51~60分为良好,41~50分为较好,31~40分为一般,21~30分为差。请两组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护理满意度问卷调查,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护理效果评定标准:有效:QQL评分41~60分,焦虑、抑郁、恐惧等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遵医行为改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显效:QQL评分31~40分,焦虑、抑郁、恐惧等症状部分缓解或减轻,遵医行为有所改善,生活质量略有提高;无效:QQL评分21~30分,焦虑、抑郁、恐惧等症状无明显减轻,遵医行为未见改善,生活质量无变化。

2.2结果

观察组:有效96例,显效9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92.9%;对照组:有效84例,显效11例,无效18例,总有效率为84.1%。护理满意度:观察组98.0%,对照组89.0%。并发症:(1)肺部感染:观察组26例(23.0%),对照组36例(31.9%);(2)压疮:观察组3例(2.7%),对照组8例(7.1%)。后遗症主要包括语言、肢体功能障碍,性格改变等,观察组36例(31.9%),对照组48例(42.5%)。结论:护理总有效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及后遗症发生率观察组则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说明早期心理护理对老年脑梗塞患者的康复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3讨论

脑梗塞是老年人神经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具有并发症多、恢复慢、致残率高等特点,而由肢体残疾引起的心理障碍,又可使机体调节功能和抵抗力下降。因此,在配合药物治疗的同时,积极消除心理障碍对促进康复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认为开展老年脑梗塞患者心理护理要做好以下几点。

3.1掌握老年患者的心理特点,做好心理疏导

3.1.1抑郁、焦虑、恐惧病情重、病程长、医疗费用高、预后欠佳、担心以后生活无依靠、子女照顾不周等,使老年患者思想负担较重,轻则烦躁、失眠,重则抑郁、焦虑、恐惧等,对康复极为不利。

3.1.2失落感作为人生的一个特殊阶段,老年人的自卑、伤感情绪与其心理承受能力差有关[2]。老年人工作、生活经历丰富,受人尊重,喜欢别人恭顺服从,自尊心强。同时,又固执、不愿被人指使或改变原有不良习惯,有时会消极对待甚至拒绝治疗和护理。部分患者由于生活质量下降,特别是在身留残疾、长期卧床、身边冷清时,常有今不如昔和被遗弃的感觉,如得不到理解与尊重,极易出现悲观失落情绪及自卑心理[3]。

3.1.3敏感、猜疑、多虑受传统观念影响,子女往往对老年患者隐瞒病情,使其敏感、多疑、揣测实际病情和严重性,甚至怀疑医护人员对其家人都有意隐瞒,从而加重了心理负担,表现为情绪低落、悲伤、沉默寡言或急躁、无端发脾气,对治疗缺乏信心、不配合。

3.2针对疾病不同时期的心理状态,实施相应护理措施

3.2.1发病初期面对突然出现的语言、肢体功能障碍以及生活不能自理,患者极易出现恐慌、焦虑情绪,这主要是因为对疾病认知空白所致。此时的心理护理重点是通过与患者及其家属反复交流、沟通,使其正确认识疾病,消除恐惧、焦虑情绪,面对现实,积极配合治疗[4]。

3.2.2恢复期病情相对稳定,通过和医护人员的接触、交流,患者已对疾病有了初步了解,但由于语言、肢体功能障碍以及疾病所致的各种症状消失缓慢,此时的主要问题是对康复缺乏信心,表现为悲观、失望、消沉甚至烦躁、易怒、固执等。心理护理的重点是消除病因、巩固疗效和积极预防。通过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耐心细致的解释,与康复效果好者交流经验,增强患者信心,强化患者的社会责任感,树立与疾病抗争的顽强斗志。

3.3构建和谐医患关系,营造良好康复环境

通过加强医疗服务,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增强患者信任度。大量临床实践表明,良好的护患关系是一切心理治疗成功的保证[5]。对待老年患者要尊重理解、热情耐心,如根据其职业、年龄,给予相应的称呼,耐心倾听患者诉说,除了解病情外还要了解其职业、经历、家庭成员、业余爱好等,使患者既感到亲切又获得尊重,从而尽快适应环境,消除心理障碍,产生信任、依赖感;动员家属经常探视、陪伴、劝导患者[6],使其充分感受亲情温暖,有利于疾病的转归和身体康复[7]。同时,营造温馨舒适、整洁、美观、空气清新的病房环境,轻重患者分开,床单随脏随换,预防褥疮发生。恢复期患者可在治疗时看电视或听广播等,分散注意力,感受生活气息,增强康复信心。

4结语

总之,心理护理作为现代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贯穿于临床护理全程并已得到普遍认可,而掌握、提高交流技巧,做好心理疏导,取得患者信任是做好心理护理的基础。对老年脑梗塞患者应加强个性了解,根据其性别、年龄、职业、文化水平、社会地位、平素性格等进行心理需求评估,制定个体化护理方案,使患者身体、心理均能适应社会生活,促进康复。

参考文献:

[1]赵彩云,车秀英.老年患者的心理特点与护理沟通[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11,28(4):32-34.

[2]戴晓阳.护理心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

[3]赵春玲,张秋英,张新.影响老年脑梗死病人康复的社会心理因素调查及护理[J].护理研究,2004,18(2):313-314.

[4]冯正仪.内科护理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5]王国强.心身疾病心理护理的实施[J].实用护理杂志,2000,16(6):46.

[6]李芳芹.87例脑梗塞后遗症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J].当代护士:专科版,2011(5):13-14.

[7]左月然.对加强护理管理的认识和思考[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3):191-192.

作者:贺延平 单位:甘肃省第三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