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语言艺术对护理工作的影响

语言艺术对护理工作的影响

1从护理的实践中看语言的治病和致病作用

语言可以治病。医务人员天天要接触患者,尤其是护士,二十四小时都与患者接触,最了解患者需要什么、关心什么、忌讳什么。所以,护士的一言一行都会给患者带来不可忽视的作用。语言又能致病,甚至致命。一个人生病以后,其精神状态、生活方式、社会适应能力都跟着改变,常常表现作者简介:丛梅(1964-),女,中专,主管护师。研究方向:临床护理。出对语言的刺激异常敏感,对行为的控制力和对刺激的耐受性均降低,情绪不稳定,要求更多的关切、重视和注意。如一位患慢性肾炎的年轻人,经过反复治疗,花钱不少,但病情未见好转。有一次,他无意中听到医生对其说“用白蛋白实际上是浪费钱了”这句话后,便在晚上趁护士在办公室交接班短短的几分钟时间内割脉自尽。

2临床实践中的语言技巧和艺术

临床实践证明,良好的语言确实能够治病,不良的语言可能致病或致命。语言运用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语言的后果。有时一句话语,在不同的场合,使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则会得出两种完全不同的结果。如何使语言都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呢?那其中就有运用语言的技巧和艺术问题。

2.1怎样讲安慰性语言

例如,对刚入院的患者,接诊护士应主动介绍谁是负责的医生、护士,有事可找谁;还应主动告诉患者医院的环境,如卫生间以及饮食等的安排;要安慰患者,医院实行24h连续服务的,有事可告诉值班的护士,不必客气。在早晨查房时见到患者可以说:“昨晚睡得好吧,看您今天气色很好。”这样几句简短的问话,患者会顿感亲切愉快。晚上,夜深人静,会增强患者的孤独感和焦虑情绪,疾病的症状也易加重,应加强对患者巡视或与患者说上几句家常,针对其心病加以安慰。

2.2用语言沟通情感

临床工作者要善于理解患者的情感,要让患者知道他们的情感是合乎情理的、别人是理解的,从而鼓励患者交谈以达到医患之间情感沟通。说话要因人而异,否则适得其反。如急性人喜欢开门见山,慢性人喜欢慢条斯理,思维型的人喜欢语言富有风趣,老年人喜欢语言重复,青年人喜欢活泼一些,儿童喜欢语言滑稽。对不同疾病的患者也应采取不同的语言技巧。如对急性痛苦患者,语言要少,要深沉,要给予深切的同情;对长期卧床患者,语言要带鼓舞性;对抑郁型或暴躁型的患者,语言均以顺从为宜。

2.3说话的态度和语气

说话要讲究礼貌。听患者陈述时要全神贯注,不应东张西望,但亦可以给予必要的插话、鼓励和引导;要有耐心,不要心不在焉,老打哈欠。对患者说话时态度要诚恳,不应用教训的口吻;语气要温和,不要命令式;语句要清晰,语言要明确,解释要恰如其分,符合逻辑。另外,语言要朴实无华,不轻浮,不夸张造作。

2.4工作人员之间的语言交往

要完成护理任务需要很多部门、很多人员的配合。有时,一句礼貌的语言则会得到意想不到的帮助;有时,一句简单生硬的话语,则会丢失别人的理解和支持。同事之间有意见或有误会应诚恳坦率提出,不要出口伤人,忌在患者面前谈论有损其他医务人员的语言,要维护同志的威信,维护集体荣誉,形成一个团结协作的集体。这样的环境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也能给患者建立安全感。

2.5无声的语言

国外一些社会学家指出,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无声语言起着55%的作用,而有声语言只起45%的作用。无声语言包括仪容、行为、表情、眼神等。患者进入病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护士办公室、病室的设备布局,其次是医务人员的音容、态度、衣着等。这些无声的语言将直接影响着他们的情绪和心理。因此,病室要讲究管理,其中要求物品的陈设应该井然有序,颜色素雅柔和,环境整洁宜人,气氛和睦安静,医护人员的衣着整洁,举止端庄,精神饱满,眼神温和,动作敏捷,工作中是紧张而不失措,巡视时是动作轻盈而不马虎,与患者相遇点头问候而不视若无人,神态安详轻松而不是随随便便。患者走进和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就顿感心情豁亮,平静而又不恐惧,易于体现医院的安全和温暖之情,有利于疾病的治疗和康复。

作者:丛梅单位:吉林化纤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职工医院护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