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新媒体交互设计在公共艺术中的应用探讨

新媒体交互设计在公共艺术中的应用探讨

摘要: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艺术与科技的结合变得越来越紧密,两者通过新的媒介以全新的表现形式融入人们的生活。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资源短缺与环境污染,人们需要通过人性化的设计解决生存问题,艺术家需要通过艺术创作——特别是公共艺术这种表现形式启迪人们的环保意识。该文从用户体验与需求的角度出发,通过研究交互设计的规范,总结出交互设计在公共艺术中的应用理论,并结合实例加以分析。

关键词:交互设计;公共艺术;用户体验

一、新媒体与交互设计的发展

要想了解新媒体的概念,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媒体。媒体一词来源于拉丁语“medius”,意为两者之间,译为媒介。媒体有两层含义:一是承载信息的物体;二是指储存、呈现、处理、传递信息的实体。此外,媒体也可以被理解为人们在传播信息过程中所充当的一种介质。从科学技术的角度来说,媒体也可以被看作信息从发送方传递到接受方整个过程的技术手段。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许多新兴的媒体形式进入大众生活,特别是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加速了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新媒体主要是相对于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而言的,它涵盖了数字、网络、无线通信网等技术手段,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等新兴的传播媒介,其概念比较宽泛,没有特定的时间节点与范围。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人们开始不断关注信息的传播方式与途径,并希望能够以更加人性化的方式接收信息。在这种需求的引导下,交互设计开始引起设计师和新媒体艺术家的重视。交互设计的英文名称为“InteractionDesign”。“Interaction”译为互动、一起活动、合作、互相影响,这个单词里有“action”这个词,译为行为。也就是说,交互设计可以理解为规范与优化两个对象之间相互作用的行为的设计。交互设计通常被认为起源于1990年比尔•摩格理吉的命名,但其早在土著印第安人和其他一些部落的人使用狼烟进行远距离通信时就已经诞生了,不过它当时显然不是一门正式学科。直到20世纪90年代,商业、公共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世界,也改变了人和计算设备以及信息之间的关系。万维网使人可以方便地超文本,便于其他人访问,电子邮件也迅速普及,人们对用户体验和交互设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由此,网络计算与交互设计成为了一门正式学科。与此同时,工程师与设计师将传感器和微处理器变得越来越小,它们可以嵌入汽车、家电这样的非计算机产品,并走进大众的生活,人们开始感受到产品的智能化。汽车可以监控自己的引擎,发生故障时可以向驾驶员报警;电脑可以自动搜索“听”到的音乐,并将曲目与作者显示在屏幕上;吸尘器能够避开物体,在无人驱动的情况下将房间打扫干净……这一切都是在以往任何时期不可想象的。

二、公共艺术的发展

公共艺术的英文名词为“PublicArt”,译为公开的、公众的艺术。公共艺术具有开放性、公开性等特点。在公共开放的空间中,艺术家进行自由创作或对特定区域进行设计,公众身临其境并自由参与其中。这种艺术形式之所以被称为公共艺术,是因为它首先存在于一个开放的公共空间,这种空间与人的日常生活接轨,即使一件被雕塑家用于在公共场所展示的雕塑作品,如果它在创作完成之前只是被放置在封闭的私人空间中,那么它也只是一件私人艺术品,而不能成为公共艺术。公共艺术的形式多种多样,如城市雕塑、装置艺术、行为艺术、环境与景观设计等。总体来讲,被设置于公共空间的艺术品都可以被称为公共艺术。公共艺术的长足发展始于20世纪60年代。随着后现代主义文化的兴起,人们开始关注身边的艺术品,将更多的艺术创作带入自己的生活。生活与艺术的关系发生了变化,艺术开始变得普及化、生活化,许多曾经在殿堂之上难以触及的艺术创作逐渐融入大众生活。艺术家的话语方式发生了转变,现代主义艺术中个人主义、精英主义被生活化的、通俗化的平民话语所取代。艺术的作用方式也由过去的神圣感、殿堂感、经典式,转变为追求有效的表达和交流,艺术与公众的关系成为互动的、双向交流的关系。此外,社会问题不断升温,如种族问题、性别问题、生态问题、绿色环保问题等,并且成为大众与艺术家所关注的焦点,当代艺术开始由审美向文化转型。

三、交互设计在公共艺术中的应用

交互设计是将两个对象之间交换信息的过程进行优化、处理的设计。交互设计师需要运用语言表达和形式表现的手法,构造引人入胜的“观点”,并让观者参与讨论“观点”的“对话”过程,所以交互设计是“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整个交互设计作品都围绕用户的需求完成。倘若用户从来无法理解和感受这个设计,那么设计成果不会具有任何可用性,这个作品也是失败的。当今公共艺术以大众的需求为导向,在关注的焦点问题上进行艺术创作,反映社会现实。因此,交互设计与公共艺术形成了以用户需求为导向这个交叉点。如,荷兰设计师罗斯加德与合作伙伴共同设计的吸霾塔,整个塔高7米,由轻型材料和LED装置组成,装置通过新开发的离子净化技术与一些少量的绿色能源净化空气。工作程序是首先将周围的空气吸入,然后过滤空气中所含的细微雾霾颗粒并进行回收处理,最后经过内部高温将颗粒压缩成密度极高的黑色固体。吸霾塔的创新之处在于空气净化的过程并不是从简单的收集到倾倒,而是将最后的颗粒进行再加工,每个黑色固体都被重新设计成一颗颗“黑色宝石”,做成戒指、耳环等饰品售卖给消费者,进行了价值的二次创造。由于城市建设对环境资源的过度开发,世界多地出现严重的雾霾问题,人们迫切希望生态环境能够得到改善,从而呼吸新鲜空气。正是在用户的迫切需求下,罗斯加德设计出了吸霾塔,并在2016年11月首次“入住”北京。吸霾塔本身是一件装置艺术作品,造型简洁、硬朗,塔身呈白色,外壁设计为百叶窗式折叠结构,顶端由三个三角形圆锥进行封盖,整个造型带有后现代主义色彩。设计师不仅考虑到了吸霾塔的主要功能,而且针对过滤后的材料进行了二次加工,也是针对大众文化需求的又一次创新。“黑色宝石”计划源于雾霾颗粒主要成分——碳,用高温将雾霾颗粒进行压缩可以形成人工“黑色宝石”,再将其加工成饰品进行售卖,整个过程创造出额外价值。吸霾塔的交互设计也较为出色,其在对空气进行处理并进行宝石加工的过程中体现了物与物之间的交互性。首先,吸霾塔将经过过滤的空气从塔的侧面吹出,吹出的风会形成高压的“零雾霾区”,用户在此区域内时大大降低了可吸入颗粒物的总量。装置本身不需要用户进行手动开启,用户在无形中对此产品进行了体验。其次,“黑色宝石”不需要额外装置进行辅助生产,防止了二次污染的可能性。最后,用户佩戴的“黑色宝石”产生了额外意义,它代表了人们为美好环境而努力的承诺,在佩戴过程中无形传递了保护生态环境的理念。

四、对未来交互设计在公共艺术中应用的展望

随着新媒体技术和交互理论的不断发展,公共艺术中的科技含量将会越来越高,艺术家希望通过更新颖的方式传递自己的思想观念,艺术创作中的互动体验将变得越来越丰富,交互性必然成为艺术家在未来公共艺术创作中不得不考虑的环节。加之大众对于科学技术的不断追求,希望能有更多的体验形式感受艺术的魅力,以需求为导向,从用户体验的角度出发,运用合理的技术手段体现艺术家的观点,必将成为未来公共艺术发展的新趋势。

作者:张牧 单位: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文档上传者

相关期刊

新媒体研究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新媒体与社会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上海交通大学新媒体与社会研究中心;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研究基地——谢耘耕工作室

网络新媒体技术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