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偏头痛针灸治疗分析

偏头痛针灸治疗分析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资料与方法;治疗方法;疗效判定标准与结果;讨论这几个方面进行讲述。其中,主要包括:一般资料;诊断标准;纳入标准;排除标准;治疗组采用针刺疗法;对照组;统计学方法;疗效判定标准;治疗结果疗程结束后,两组临床疗效比较;结果表明,针刺疗法不失为治疗该病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疗效确切,操作简便等,具体材料请详见下文:

摘要:目的观察针灸疗法治疗难治性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治疗组采用针刺丝竹空、率谷、风池、合谷等穴位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口服西药罗通定片及脑清片治疗。1个疗程结束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4.3%,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为65.7%。两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针灸治疗难治性偏头痛疗效快、疗效显著、副作用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针灸偏头痛临床观察

偏头痛是临床上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是由于发作性血管舒缩功能不稳定以及某些体注液物质暂时性改变所致的一种伴有或不伴有脑及植物神经系统功能暂时性障碍的头痛。近几年,随着人们工作节奏的加快,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本病儿童期和青春期起病,中青年期达发病高峰,女性多见,常有遗传背景。轻者数月一发,重者数日一发,甚者发作时持续数小时甚至数日难以缓解,发病常疼痛剧烈,反复发作,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严重影响工作和学习。

本病祖国医学也称为“头风”、“雷头风”。笔者采用针刺治疗该病,获得了较满意的疗效,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70例患者均来源于2001年8月~2005年12月就诊于我院的门诊及住院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对照组35例。其中治疗组男18例,女17例,年龄16~67岁,平均年龄32.15岁,病程2个月~32年,平均13.2年;对照组35例,男20例,女15例,年龄18~64岁,平均年龄31岁,病程3个月~32年,平均13年。2组在病情轻重及性别、年龄方面的情况经统计学处理,均无显著性差异。

1.2诊断标准诊断标准参照国际头痛学会(IHS)1988年关于偏头痛的分类标准和普通偏头痛的诊断标准。

1.3纳入标准(1)至少5次发作符合标准(2)~(4)。(2)头痛持续4~72h(未经治疗或治疗不满意者)。(3)头痛呈单侧性、搏动性。(4)头痛时至少出现下列一种症状:①恶心或呕吐;②畏光或畏声。(5)至少符合下列条件之一:①临床上能排除器质性疾患引起的头痛;②尽管临床上怀疑器质性疾患,通过检查可否定;③据其经过可判定与偏头痛的关系。

1.4排除标准(1)先兆偏头痛(典型偏头痛)、脑血管病、高血压或局部疾病所致的偏头痛;(2)合并有心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患者;(3)孕妇及有反复流产者;(4)不能配合本研究者。

2治疗方法

2.1治疗组采用针刺疗法。

选穴:主穴:丝竹空、率谷、风池、合谷、百会、颔厌、列缺、印堂、太冲。配穴:痰湿上扰者,加丰隆、足三里;肝肾阴虚者,加太冲、太溪;肝火偏亢者,加支沟、行间。

针刺方法:患者取坐位,所选穴位周围常规消毒后,以4寸毫针从丝竹空平刺直至率谷,从皮下刺入,进针后无明显起伏状,无明显滞涩感,患者感到无明显疼痛,不出血为正确,效果较好。以3寸毫针从患侧之风池穴针尖向对侧风池透刺,针感要扩散至枕部。颔厌穴进针沿皮透向同侧率谷穴,使酸胀感扩散至同侧颜部;其余穴常规操作。采用平补平泻手法,以局部产生酸、麻、重、胀为佳,留针30min,间隔15min行针1次。每天1次,每周治疗5次,4周为1疗程。

2.2对照组35例患者口服罗通定片(盐酸颅痛定片)30mg/片,每次60mg,每日3次;脑清片每次0.1g,每日3次,发作期加服镇脑宁胶囊,疗程同上。

2.3统计学方法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意义。

3疗效判定标准与结果

3.1疗效判定标准采用1998年国际头痛学会制定的头痛程度分4级。1级=不痛;2级=轻度痛,但不影响活动;3级=中度痛,但不停止活动;4级=重度痛,不能参加活动。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拟定:痊愈:头痛完全消失,程度1级,头晕、恶心、目胀等伴随症状消失,随访1年未复发;显效:头痛基本消失,程度1级,伴随症状基本消失,偶尔稍感头部重胀;好转:头痛程度减轻1级或以上,伴随症状明显减轻;发作次数明显减少;无效:头痛程度及伴随症状无改善。

3.2治疗结果疗程结束后,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4讨论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偏头痛是一种周期性发作性疾病,具有一定的家族遗传倾向。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生存压力的增加,尤其在西方社会,发病率越来越高。其临床表现较重不一,轻者发作间隔时长,不影响正常工作,重者发作频繁,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及工作。本病至今原因未明,但有研究表明,本病和颅内外血管舒缩功能障碍、内分泌异常、脑神经元功能紊乱关系密切。精神紧张、过度劳累、气候变化等因素常诱发本病的发生。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显示,有43%的男性患者和34%女性患者每月>3次的严重发作,但从未接受过处方药物进行治疗,接受治疗的患者也只是临时缓解症状并且疗效不稳定。

偏头痛在祖国医学中属“头风”、“脑风”、“少阳头痛”等范畴,中医认为,偏头痛多由风邪侵袭,或肝郁气滞,或痰瘀内生,或阴虚风动,或气血亏虚而导致气血失调,脑络不通而发。头为诸阳之府,又为髓海所在,凡五脏精华之血,六腑清阳之气皆上注于头,故六淫之邪外袭上犯巅顶,邪气稽留,阻遏清阳;或内伤诸疾致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逆乱,瘀阻经络,脑失所养,均可发生头痛。无论其病证属实属虚,均为经络瘀阻,气血不畅,不通则痛。若邪留不去,久必入络,络阻血瘀,致头痛日久不愈,反复发作。《玉龙歌》中记载:“偏正头风痛难医,丝竹含针亦可施,沿皮向后透率谷,一针两穴世间稀。”故用丝竹空平刺透率谷的手法,临床实践验证,确实有效,而且对其它类型的头痛,亦有疗效。风池穴属足少阳胆经,输通少阳胆经之经气,善治一切风邪为患,既能祛风解表,清头明目,又能清肝熄风、清晕止痛。百会穴属督脉,居巅顶正中,为三阳五会之所,百会穴性属阳,又于阳中寓阴,故能通达阴阳脉络,清头散风,醒脑开窍,升清降浊,而使络通痛止。颔厌穴属足少阳胆经,是手少阳三焦经、足阳明胃经之会,胆经气血在此以风行之状输向头之各部。合谷为手阳明经之原穴,太冲为足厥阴经输穴,肝之原穴。太冲,合谷同为四关穴,既可调气又可调血,加印堂清脑安神,三者可调理气血、安神止痛。列缺为手太阴肺经之络穴,又为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是治疗头项强痛之要穴。故针灸取以上九穴为主穴。再根据不同证型分别配以其它穴位,能调整阴阳气血,疏通脏腑经气,共奏疏风通络、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之功效,使头痛得以解除。现代研究也表明,风池、百会、合谷、太冲等穴位能调整交感神经的功能,对人体颅内外血管的舒缩功能、内分泌功能均有一定的良性的双向调整作用,及时地解除分枝动脉的痉孪,使局部组织血液供应恢复正常,微循环获得改善,从而疏通经络,使其“通而不痛”,至于作用途径和机制,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研究。

通过综合运用上法治疗难治性偏头痛,结果表明,针刺疗法不失为治疗该病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疗效确切,操作简便。施用本法时,要严格选穴,定位准确,手法操作恰当,以确保疗效。

文档上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