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高校学生管理思考(7篇)

高校学生管理思考(7篇)

第一篇:民办三本院校学生管理措施

【摘要】本文依据民办三本院校学生的特点,提出了加强学生管理的对策。辅导员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学生,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要以身作则,公平、公正、公开的处理班级事务;要不断提升自身素质,提高业务能力。

【关键词】民办院校;辅导员;学生管理;对策

自1999年高校连年扩招以来,在校的大学生数量与日俱增,民办三本院校也在这样的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为适应教育大众化的需要应运而生。截止2009年4月,全国共有318所三本独立学院,独立学院的发展是我国高等教育办学机制的大胆探索和创新。但是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三本院校的学生在录取批次的差异和特点,对我们的学生管理工作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一、民办三本院校学生的特点

1、学生之间学习的主动性、自理能力差距悬殊

由于三本院校学生的录取分数在招生录取批次中低于一二本院校的学生,又高于高职学生,对于这些学生来讲,他们的思想、心理变化较大,容易产生懈怠心理,常常需要在老师的监督和促使下去完成一些学习任务,稍有懈怠就会掉队。同时,由于这些学生在不同省份录取的分数不一样,所以导致录取的学生在学习的主动性上也存在差异,所以班级学习层次良莠不齐,学生之间学习成绩差距比较大。

2、家庭背景不同

仔细分析这些学生,发现大多数学生的家庭经济相对富裕,家庭条件较好,这就使得一些学生自理,自律能力相对较差,缺少吃苦耐劳的锻炼,缺乏刻苦学习的精神,长期以来形成了懒惰,不思进取,个人主义价值观,对集体荣誉,集体生活习惯淡泊,宿舍矛盾问题突出。同时,这些学生基本属于“90后”,个性极强,有什么事情总是不能很客观,理性的分析问题,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总会以各种理由来推脱责任,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3、思想活跃,交际广泛,敢于张扬个性

由于这些学生出生于“90后”,而且多数学生都属于独生子女,长期以来形成了较强的个性,但是不难发现,在这些学生身上,又有其一些优点,他们思想活跃,社交面较广,同时擅长各种文体活动,经常在一些学校组织的文艺活动中勇于表现自己,并且能够取得一些优异成绩。

4、部分学生缺乏自信,自卑感较强

对于三本学生而言,其中一部分学生是很优秀的。由于考高发挥失误又不愿意复读而来的,这些学生一般对自己的期望值都比较高,然而来到学校后发现和自己的预期不同,心理落差比较大,不甘心但又不能正确的走出困境,长期下去,使得这些学生对未来缺乏自信,有一种自卑心理,没有明确的目标规划。

二、加强民办三本院校学生管理的对策

一个学校优良的校风、学风是经过长时间努力和熏陶所形成的。一支好的学生管理团队,对优良学风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三本院校而言,学生管理工作的主力军是学生辅导员,他们是学生管理的核心力量,对于维护学校的稳定,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增强学校竞争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选好、用好辅导员这支对伍,是做好学生工作的关键。

1、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学生,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1)加强班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辅导员的主要职责之一,也是保持班级稳定的重要原因。辅导员要以各种形式召开安全教育、学风建设、和谐优秀班集体建设等多种形式的主题班会。通过每次班会对学生教育和认知,使学生的安全、自律意识逐步增强,使合理安排时间,努力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培养较强心理素质,养成良好学习、生活习惯成为每位同学努力的方向。

(2)加强学生干部、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和培养。建立一支素质高、能力强、作风好的班干部队伍,对一个班级班风、学风、凝聚力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辅导员从班级工作一开始,一定要注重对这些学生的教育和培养,充分发挥班委、党员的示范效应,使他们成为班级的骨干力量,在班级活动、学习等各个方面都要起到模范带头作用,时时事事都应以身作则,带动整个班级班风班貌的良性发展。

(3)加强班级后进生的学习教育工作。班级后进生的管理,一直是比较头疼的问题。对于这些学生不能像拿国家奖学金的同学那样要求他们,但也不能置之不理任其自由发展。所以作为学生辅导员,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教育。一是了解信息,对症下药。要全面了解一个学生,不能光看上课出勤,课堂表现,平时要处处留心,事事关心,及时观察他们的细微变化,一旦发现问题,应及时交流,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二是进行谈心。对这些学生,管的严不行,学生会产生逆反心理,管的松更不行,怕学生出事,所以和学生谈心时一定要注意方式,讲究对策,对于不同的学生,根据学生的性格、爱好,习惯等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提出不同的要求。三是多鼓励。对于这些学生,一定要多鼓励,不能一味的批评,经常和他们谈心聊天,多鼓励,这样可能会效果好一些。四是多注意观察这些学生,了解这些学生的思想动态,充分理解和尊重学生,洞察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2、辅导员应以身作则,公平、公正、公开的处理

班级事务辅导员是学生管理教育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是学生健康成长过程中的引路人。《论语•子路》中,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因此,要把班级事务做好,作为一名辅导员应切实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思想境界,对于所关注的问题,例如国家奖学金、助学金、三好学生、优秀毕业生等评选工作,一定要公平合理,有理有据。在与学生的交往中,要做到尊重学生,营造平等的氛围,理解学生的思想和言论,以情动人,以理服人,关注每位学生发展,善于发现、欣赏和肯定每一位学生的优点、特点和闪光点,不忽视每一位学生,以自己的人格魅力使学生信服。

3、辅导员应不断提升自身素质,提高业务能力

教育学家曾说:“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要有一桶水。”在这个信息化飞速发展的时代,知识、技术的更新可谓是日新月异。如果我们还是用传统的教育模式来说教我们的学生,学生只会厌烦。应充分利用现代媒体和网络,通过录像、实物投影、电脑QQ,微信,微博等形式进行再现,让学生可以亲眼目睹,亲自体验,既能激发兴趣,又能开拓视野,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为学生个性、素质的发展提供无限广阔的天地。同时,这也就需要辅导员应跟上时代的步伐,必须了解时代前沿,关注学生所关注的问题,了解学生所思所想,更好的为学生服务,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三、结语

总之,学生管理工作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各部门,全方位,多视角,统筹兼顾,协调各种力量来努力,只有这样才会使我们的民办院校学生管理工作走的更快,未来更加辉煌!

【参考文献】

[1]王建珍.新时期民办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D].山西农业大学,2013.

[2]王锐.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及其实践[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9.

[3]贺小霞.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

[4]周为生.民办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现状及思想政治教育对策设计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

作者:李华锋 单位:西安思源学院文商学院

第二篇:矛盾分析的方法开展高校学生管理工作

矛盾分析方法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对研究社会现象具有普遍适用性。是指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运动,进而解决矛盾的一种方法。矛盾分析法包括一分为二的看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抓住重点和主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一、指导思想一元化与社会思想多元化

(一)坚持指导思想一元化,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根本保证。马克思认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1]从执政党科学执政的角度看,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其政治统治,都要竭力维护和发展其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这是一个客观的事实。[2]20世纪90年代初的,正是失去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而在指导思想上搞多元化的结果。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的成果充分证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党的指导思想的巨大作用,坚持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根本保证。因此,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高校就必须在教育管理工作中明确并实施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一元化,以使高校的教育与管理稳步发展。

(二)坚持指导思想的一元,并不排斥思想文化的多样性。面对社会意识的多样化现实,要坚持“多样并存,一元指导”的原则,“就是既要允许社会思想和个人价值追求的多样性,也要坚持社会价值导向的一元化。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与发展文化思想的多样化并不矛盾。它们是主旋律与多样化的统一。正确处理好二者的关系,不仅可以防止思想僵化,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而且有利于学术研究发展,防止各种错误思潮的泛滥,在思想文化领域形成一种真正和谐的局面。

二、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

结合的必要性。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物质利益原则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具体运用。人的思想行为离不开人类社会生活中的物质利益,并且是由物质利益所决定的。物质利益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条件,人们的物质需要是人们进行生产和其他活动的基本动因。人的思想行为是物质利益在人们头脑和行动中的反映。“‘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会使自己出丑。”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把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与解决大学生实际面临的困难和问题相结合,着力解决好现实中的突出问题,这是从根本上战胜新自由主义的有力措施。

三、管理育人与服务育人

(一)管理育人。高校管理育人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体现。管理育人的功能主要是育人功能、引导功能、保障功能。高校在对学生的教育管理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通过规章制度规范学生,二是通过有意识的教育引导来塑造学生,三是通过教职员工的言传身教来影响学生,最终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但是,教育工作者对管理育人的认识尚不一致,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管理和育人“两张皮”现象,如,管理理念落后、管理方法陈旧、育人意识淡薄、管理效率低下,还不能适应新形式、新要求。

(二)服务育人。服务育人是一种新型管理方式,具有其内在的深度和广度,需形成“大服务育人”的观念。服务育人的工作模式主要体现在:尊重教育对象、研究教育对象、服务教育对象、发展教育对象。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要把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作为开展一切工作出发点、落脚点和着力点,融教育、管理、服务于一体,围绕工作目标,把握工作重点,增强服务意识,改善服务条件,创新工作思路,提高育人质量,通过服务教育人、感染人、吸引人、引导人、发展人。在学生管理中,服务育人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为目标,将服务、教育、管理融为一体,从而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自由发展的统一。

四、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

(一)二者的区别。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是高校学生管理中两种管理方法。然而,过于注重刚性管理,依赖刚性管理的严密组织性与强制性已成为传统管理方式的主要弊端。当前,大学生自由、开放、自主的学习生活观已被广泛认可,以强化等级观念的刚性管理方式显然不适合新时期大学生的时代性。与刚性管理相对应的是柔性管理,柔性管理方式与刚性管理方式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更加强调“以人为本”的观念,根据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将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学生、沟通学生作为学生工作的重点,这是柔性管理的前提。

(二)结合与互补。与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相对应的就是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面对当前复杂的社会环境对高校学生管理提出的新挑战,在教育管理中,应该将二者整合起来,有机的融为一体,优势互补,从而达到良好的德育效果。同时,要更为强调、重视“以人为本”的观念,在地位上从权威转为对话,在制度上从限制转为促发展,在情感上从冷漠转为热情,在管理过程从对象化转为民主、自主。

参考文献:

[1][德]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72(98).

[2]刘友女.指导思想一元化与意识形态一元化之辨[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1(24).

[3]中共中央宣传理论局.六个“为什么”——对几个重大问题的回答[EB/OL].(2009-10-14)

[4]欧阳美平,蒋长新.论高等教育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一元化的指导思想[J].三峡论坛,2013(4).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82.

[6]朱小玲.思想政治工作须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重要原则[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413).

[7]贾少英.管理,何以能育人[J].中国德育,2014(9).

作者:湛霞英

第三篇: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思考

摘要:基于依法治校的背景,阐述了学生管理法治化的重要意义,分析了我国当前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如学生管理工作与学生法定权利存在冲突、高校学生管理法治体制和机制不完善、管理过程中缺乏救济制度等,结合高校实际,探讨了依法治校背景下推进学生管理法治化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依法治校;高校学生管理;管理

法治化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战略决策,依法治校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背景下,高等学校按照法治化的要求,让学生管理工作更加健康、科学、民主、规范,依法维护学生正当权益,促进学生管理工作科学发展。

1依法治校背景下学生管理法治化的意义

(1)学生管理法治化是推进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必然要求。高等教育正在深入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大学生法制意识和公民意识不断增强,传统的管理理念和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现代大学制度的新要求,需要倡导以人为本、依法治校、科学管理,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题中之义。

(2)学生管理法治化是深化高校综合改革的内在要求。当前,高等学校正在深化综合改革,逐步下移管理重心,整合优势资源,促进事权、财权分离,尊重学术、尊重学者、尊重学生,探索教育管理改革新思路,提升办学实力。在此背景下,建构和完善学生管理制度,按照法治思维处理学校和学生的关系,是推进我国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必要条件,也是高等教育自身深化改革的内在需要。

(3)学生管理法治化是实现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客观要求。高等教育在管理中育人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方法,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走向社会后的行为方式。高校实现学生管理工作法治化和学生社会化,以及增强学生的公民意识,从而真正实现立德树人,让学生更快地融入到社会发展之中。

2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生管理工作与学生法定权利存在冲突。高校是学生管理工作的行政主体,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文件,高校在学生管理过程中拥有一定的自主权,如学生奖惩、学位评定、学籍取消等权利。而学生作为自然人,拥有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受教育权、隐私权、知情权、平等权等各种权利。但高校在行使学生管理权的过程中,时常与学生法定权利产生冲突。

(2)高校学生管理法治体制和机制上不完善。首先,高校学生管理的法律、法规内容较为宽泛,在现实管理过程中可操作性不强,导致高校在制定校规校纪过程中自主权过大、随意性增大,在学生管理活动中出现混乱。其次,对高校学生管理的程序规范不够重视。目前,高校学生管理在奖惩、处分等过程中,程序不规范,致使学生的知情权、申辩权受到损害,不利于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3)管理过程中缺乏救济制度。一方面,虽然高校普遍建立了学生申诉制度、听证制度等,但大多流于形式。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听证会成员当中,职能部门代表偏多,鲜有真正独立调查、核实的过程,职能部门处于强势地位。另一方面,现有法律体系在规定学生所享有的诸项权利时,既未明确具体举措,也未明确当权利受到侵害时应当通过何种渠道、采用何种方式救济,想要将大学生事务管理中出现的纠纷纳入司法领域进行保护存在诸多障碍。

3推进学生管理法治化的路径选择

(1)在依法治国方略的指导下,完善教育法治体系。一方面,应从立法着手,健全法律体系。我国在学生管理方面还存在法律空白,国家应该重视学生管理方面法律法规等制度体系建设,为学生管理工作提供法律依据。另一方面,应对现有法律法规进行梳理,弥补法律漏洞。目前,我国与学生管理相关的法律规章,制定时间久远,有的条款需要进一步完善修订,有的条款已经不符合当前社会发展趋势和现实需要,国家有关部门应该尽快完善法律体系,对既有法律法规进行修订,同时明确立法解释、司法解释,弥补缺陷。同时在修订完善学生事务管理法律法规体系时,应注重程序性,促使高校学生管理合法公正,并且符合程序性要求。

(2)以大学章程为引领,建立健全校内学生管理规章体系。大学章程是校内的宪法,当前全国高校正在制定本校章程,应该以此为契机,在大学章程中明确学生管理法治化建设的内容,并以大学章程为引领,建设校规校纪等校内规章制度。高校的校规校纪要既合法又合理,既符合法律的要求,又符合以人为本的人文理念。

(3)健全学生救济机制。一是完善学生申诉制度,建立公正的申诉受理机构。在高校内部设立独立的学生申诉委员会,受理学生申诉,维护学生利益。二是建立、完善和践行学生管理听证制度,在对学生进行处罚、处分前,由学生管理部门、教师、专家等组成听证小组,充分征求利益相关者的意见和建议;同时,完善程序,履行必要的告知义务,让学生及家长或监护人知晓处分原因、依据及结果,同时告知其相应的救济渠道。三是保障学生的诉讼权利。在处分的同时,应当及时告知学生司法救济渠道。司法救济是公民权利受到侵害时最后的救济方式,是保障学生利益的重要环节。

(4)转变观念,建立健全学生管理工作体制。高校学生管理者应当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强化服务意识;应当以学生全面成长为根本,弱化管理者意识,在管理过程中将学生的需求作为根本。同时,应当自觉学习法律法规,依法管理,尊重法律,严格依照法律办事,有确定的法律依据。

(5)加强对高校学生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法治教育。加强对学生管理者的法治教育:经过定期对学生管理者进行相关法律法规的培训和专业技能的培训,拓宽他们的法律法规知识面,帮助这些管理者有效地把握和运用高校的各项法律法规。加强对大学生的法治教育:让学生学法、懂法、守法和用法,切实增强高校学生的法律素质,对高校学生实施法治教育,增强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本领,进而为将来积极主动地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莫晓斌.浅谈高校依法治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长沙大学学报,2008(3):55-56.

[2]高山,林绵优.论依法治校在大学的实现途径[J].

作者:何玉龙 单位:东北大学文法学院

第四篇: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以人为本研究

摘要:针对以人为本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模式进行分析,提出转变传统的学生管理理念,加强现代教育管理;构建以人为本的管理机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相关完善对策。

关键词:以人为本;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模式

职业教育是为学生将来从事某项特定工作而开展的教育活动,高职院校作为为社会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场所,加强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科学管理尤为重要。以人为本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模式,能够改变以往单一的“教条式”管理方式,为高职学生打造全新的高职院校学习与生活氛围,关注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为学生未来的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文章将结合高职院校实际教学管理的模式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相关观点与建议,希望能够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发展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

一、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中,主要存在着学生管理理念较为落后,缺乏科学的学生管理体制等方面问题。

(一)学生管理理念较为落后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理念将会直接影响学生管理的综合效果,然而当前很多高校中对学生管理的重视程度不足,没有结合当前时展的特点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引导,很多学生存在着集体主义观念较差,学生创新不足不足等问题,不利于高职学生未来的发展。

(二)缺乏科学的学生管理体制

纵观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实际情况,高职院校中普遍存在着学生管理体制不够完善、不够科学的问题。很多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多停留于传统经验阶段中,主要是通过教师以及学校领导进行全面管理,学生的参与质量较差,不利于各项学校管理制度的深入落实。

二、以人为本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模式构建策略

新课程背景下,高职院校可以通过转变传统的学生管理理念,加强现代教育管理;构建以人为本的管理机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方式构建学生管理新模式。

(一)转变传统的学生管理理念,加强现代教育管理

新课程背景下,高职院校需要结合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及现代教育观念进行学生管理理念的创新,关注时展的特点以及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促进学生学习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学校需要全面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人员的综合能力,转变以往学生管理活动中一味采用传统经验开展管理工作的问题。在学生管理中唱到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将学校、教育者以及学生三方联系到一起。比如高职院校可以将人本管理与个性培养相结合,让学生参与自主管理活动,由一些优秀的高职院校学生代表参与学生管理活动,使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活动能够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营造出民主化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氛围,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二)构建以人为本的管理机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完善的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机制能够保证高职院校各项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也是优秀人才培养的重要前提,高职院校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以及教学管理需要,创建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机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比如学校可以构建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调动机制,将学生视为教学管理的主体。高职院校可以通过科学的管理方式,让全体高职学生都能够参与到其中。例如针对于违反纪律的情况,可以进行检举;针对于一些友善的行为可以进行上报,实施有奖鼓励或者有问题处罚的校园管理模式,将学生的利益与集体的利益密切相连,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意识。

高职院校可以适当将激励机制引入校园管理活动中,可以通过目标激励模式、典型激励模式以及自我管理激励模式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心理,借助学生的心理效益,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综合质量。教师也可以通过多样化的班级活动,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生之间交流平台,在班级活动中加强对学生的思维引导。比如教师可以结合当前市场变化的特点,为学生讲解互联网的价值、技术学习的重要性等等,并可以通过情景模拟等方式,引导学生感受真实的职场氛围,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构建灵活的班级管理机制,促进班务管理的人本化、班级活动的人本化、以及课业管理和评价机制人本化目标的实现。

三、结束语

新课程背景下,高职院校需要加强对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通过转变传统的学生管理理念,加强现代教育管理;构建以人为本的管理机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方式,有效改善传统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中学生管理理念较为落后,缺乏科学的学生管理体制等方面的问题,为高职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实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杨琴琴.柔性管理理念在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0,19(01):60-61+65.

[2]杨红英,汪益富.心理健康教育融入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模式思考[J].科协论坛(下半月),2012,07(21):179-180.

[3]李小艳.以人为本,动态管理——浅谈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3,32(12):28-29.

作者:阙海祥 单位: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

第五篇:高校学生管理大数据理念的作用

[摘要]大数据理念近年来深刻影响着教育领域。目前,教育领域的大数据应用主要集中于教学领域,在学生管理领域的研究较少。大数据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运用可通过以下几方面来进行:基于数字校园实现平台基础数据共享库的整合,实现数据规模:通过各种手段保障数据的顺利采集:搭建大数据处理平台,组建专业的数据分析团队:进行有效的数据挖掘,促进教育实效与创新。

[关键词]大数据:高校:学生管理

一、大数据在学生教育管理领域内的研究和应用

有待发展大数据是指“无法在可承受的时间范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进行捕捉、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来适应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当前,各行业掀起了大数据的应用热潮,教育领域也进行了多番尝试,但是,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大数据应用都是仅仅基于教学。比较普遍的做法是尽量让学生使用电子设备进行学习,对学生点击数据和与系统交互的数据进行分析,以帮助学生实现个性化的学习。就大学教育而言,学生的课业表现仅仅是一部分,“非学术性”的学生教育管理对学生的成长、成才影响不可小觑。广义的教育大数据泛指所有来源于日常教育活动中的学生行为数据,在这些数据中挖掘出有价值的部分,找到学生各种行为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学生成长行为模型,并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科学预测,这才能够发挥出教育大数据最大的作用。

二、大数据理念为学生管理教育创新提供了新的视角

高校传统教育活动的开展往往依靠经验和有限的调查与分析,教育效率低下。大数据时代的来临让学生教育和管理队伍有机会跳脱传统人力所不可逾越的一些障碍,可以提升学生管理工作的效率。(一)大数据让学生管理工作可以真正做到“为了一切学生”在传统的教育研究中,随机抽样一直是较常采用的调查研究方式,然而随机抽样对于样本的选择具有随机性,无法概括到调查对象的所有情况。伴随着大数据技术的产生,调查可以面向高校所有学生,掌握“全样本”的“全信息”,这无疑提高了研究的准确度。这种能掌握每个学生全面和完整数据的方式,能帮助高校真正做到“为了一切学生”。

(二)大数据可以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效率

在大数据时代之前,能收集到的数据规模和来源都有限,对于庞大数据的收集和分析需要耗费巨大的人力,同时,还需要面对因数据采集误差引起的结果误差、数据滞后等问题。大数据技术让实时更新每个学生不断变化的信息成为可能,它能帮助我们掌握学生动态,同时能极大提升数据收集的规模、准确性和数据处理的速度,给学生管理工作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持,提升工作效率。

(三)大数据可以使学生管理工作更加具有前瞻性和指导性

学生的成长发展是一个缓慢的过程,通过收集所有变化的数据,我们可以预测学生发展的趋势。例如学生学习成绩的下降、参与活动的次数减少等,这些都说明他可能要出问题。高校学生工作管理者可以利用大数据把这些异常情况和正常情况进行对比,尽早地发现异常,在问题出现之前采取措施进行疏导和调解。

三、大数据理念在学生管理领域的实施

大数据理念的应用事实上是一种数据驱动下的决策机制,其基础必须是海量的教育数据以及相应的大数据处理平台,最后基于数据和平台进行深度的数据挖掘,这样才可能实现大数据对教育措施的有力支撑。

(一)基于数字校园实现平台基础数据共享库的整合,实现数据规模数据永远是大数据应用的核心,完善信息源以实现数据收集的规模,是大数据应用的基础和关键。目前,各类信息平台和系统在高校得到了广泛应用,教务管理平台、学生管理平台、校园一卡通系统等都已成为学校管理不可或缺的存在。要对校园数据进行高效的管理,首先是需要将已有数据库进行梳理和整合,实现各资料库资料的无障碍共享。同时,可根据需求补充不同的数据功能和模块,以全面记录学生不同的校园行为。

(二)通过各种手段保障数据的顺利采集

大数据需要全面、实时地实现数据的采集。首先,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合理、实时地获取数据,比如门禁系统、图书馆借阅系统、校园一卡通系统等,这些自然产生的数据是客观、可靠的,几乎不受人工影响。其次,还应该让相关工作人员和学生主动上传数据。对于需要人工采集的数据,如学生的奖惩、参加活动情况、学生干部任职情况等,应该采取工作措施督促相关人员及时、准确地上传相关数据,以保证数据的实时、完整。

(三)搭建大数据处理平台,组建专业的数据分析

团队大数据要处理大量非结构化的数据,要实现统一的储存、抽取、清洗等操作,这需要相当的技术力量和相应的系统作为支撑。在最早使用大数据的企业界,一般的做法是成立自己的数据中心,并且聘请专业的数据分析师,成立专门的数据分析团队来保障工作的开展。高校也应该投入相应的资源保障数据储存和维护,并完成专业技术队伍和大数据系统的建设。

(四)进行有效的数据挖掘,促进教育实效与创新

数据挖掘和分析是大数据处理流程中的核心和关键,大数据的价值即产生在从纷繁芜杂的海量教育数据中提取出有价值的部分,用以支持日常管理的科学决策和预测学生未来的发展趋势。

1.建立日常管理决策支持机制

大数据系统可以实现综合成绩、奖助学金、优秀评比、毕业生推荐等决策支持功能,可以根据需求自动形成相关报表和推荐的人选,或者在不同的群类中进行候选人的初筛。这样的功能可以减少在各类日常决策中的人为因素,提高决策的效率和科学性,使学生信息系统的智能管理更加方便科学。

2.进行校园特殊事件的预警

在学生管理中,安全管理是重中之重。运用大数据技术,可以主动掌握学生安全管理的规律,预测安全事故。比如从新生入学心理测试分值、家庭情况、奖惩统计、校园和寝室的出入记录等的历史数据中进行分析,可以了解学生个人的生活习性、心智状况、行为规律、个性特征等,提前对学生即将发生的违纪行为、学业成绩进行预警,并且对偏离正常生活和成长轨迹的学生实现及时的干预,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3.通过大数据预测优化

学生教育通过大数据的分析,可以充分发挥学生成长的预测功能。比如通过在线学习环境中学习者参与在线讨论的情况、测试情况等,可以预测学习者在该门课程的学习中是否有失败的风险。可以根据学生日常参与校园活动、获得奖惩、考取证书等情况,预测其就业中的竞争力问题,并及时给予其有针对性的指导与帮扶。

4.进行学生群体特点分析

在大数据系统的数据仓库中,可以基于学生的基本信息(性别、户口、生源地)以及学生在校学习、生活信息(上网时长、晚归次数、就餐总次数、平均消费额、学习成绩等)来对学生进行分组和细分,找出各群体的共同特征。如成绩优异的学生、后进生、有心理问题的学生等,通过相应技术对细分群体的特点进行分析,可以实现对该类学生的深入认识,并研究其教育规律。

5.进行学生成长发展的关联性因素分析,构建学生成长模型对大数据平台海量数据的分析,可以筛选学习和生活中关联度较高的影响

成长的学生行为,并搭建起学生成长的模型。比如分析学生出入校门、寝室、图书馆的时间和学业表现的关系,进而分析学生作息安排的科学程度。另外,可以分析实现良好就业、科研能力优秀的学生大学四年积累的各类历史数据,筛选出其中突出的共同特点,探讨学生成长中的重要影响因素,搭建出优秀学生的成长模型,从而为学生课业安排、业余增值活动安排、教育优化等提供决策的依据。综上所述,大数据将慢慢改变传统教育的面貌,高校学生教育管理队伍应该乘着这股技术和教育理念变革的东风,更好地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绘制学生成长路径图,优化教育手段与水平,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优质、个性化的教育服务。

参考文献:

[1]丁铁.大数据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综合测评的探析[J].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014(3):52-56.

[2]刘凤娟.大数据的教育应用研究综述[J].现代教育技术,2014(8):13-19.

[3]徐鹏,王以宁.大数据视角分析教育变革[J].远程教育杂志,2013(6):11-16.

[4]何伟,胡莹莹,朱必法.基于大数据分析的高校学生安全预警管理模式建设初探[J].学校党建和思想教育,2015(8):78-79.

作者:陈程,冯正 单位:广四川大学锦城学院

第六篇: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机制创新路径思考

摘要: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是一所以培养民航飞行人才为主的专业型高校。经过近六十余载风雨发展历程,形成了博学笃行、远举高飞的精神理念。围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目标,在飞行学生管理工作上不断创新,取得了显著成效。开创了具有准军事化特征和一站式服务为特色的管理模式,为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我国民航事业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关键词:学生管理;工作机制;创新路径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青年学生的成长。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为核心的党中央多次论述强调高校人才培养工作。“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是我国较早开展民用航空飞行人才培养的高校。自1956年立校至今,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始终坚持忠于祖国、服务人民的办学理念,为祖国民航事业发展输入了数以万计的新鲜力量,培养了我国90%以上的运输机飞行员,被誉为民航飞行员的“摇篮”。自立校伊始,先后涌现出了像空军英模杜风瑞,反劫机英雄王仪轩,国航英雄机长刘晋平和“见义勇为飞院群体”等一大批英雄人物。可以说,是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以下简称“中飞院”)支撑起了祖国民航事业的蔚蓝天空。而其在飞行学生管理工作方面取得的成绩与经验也令人值得思考与借鉴。

一、“严字为魂”——飞行学生准军事化管理特征

飞行核心在人,人才培养至关重要。对于民航人来讲,“安全是最大的政治,安全是最大的效益,安全是最大的幸福。”飞的安全,靠的不仅是过硬的驾驶技术,还要有令行禁止,严谨求实的作风来保障。“中飞院”在治校育人环节以“准军事化管理”为抓手,秉持“严字为魂”的育人理念,让一批批雏鹰从“中飞院”安全起航,翱翔在祖国的万里云天。

(一)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是飞行学生成才的首要因素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政治教育被摆在飞行育人环节的首位。政治忠诚、服从可靠是飞行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帮思想、教技术、带作风”是“中飞院”传承下来的育人九字经。自新生入校伊始,通过校史展览、迎新讲座等形式开展“人民送我学飞行,我学飞行为人民”主题教育活动,打牢思想根基。在日常管理中,坚持心理健康辅导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辅导员与学生吃住都在一起,定期深入宿舍走访,同学生广泛进行谈学习、谈思想、谈人生活动,确保每名学员都能对上话,都能谈到位。这种老师与学生间的朝夕相处,不仅增进了彼此之间的了解,更多的是让辅导员能及时把脉学生所思所想,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引导,遏制不良苗头出现。

(二)严明纪律作风是飞行学生成才的可靠保障

严明的纪律作风是飞行学生成才的可靠保障。飞行事业牵涉面广,影响大,且操作复杂,飞行行业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对飞行人才的要求也十分苛刻。当前,我国民航事业处于黄金发展阶段,对飞行人才需求量大。“中飞院”人才培养主要是订单式方式,经过学生和航空公司按照高考成绩和身体素质双重选择后,学生进入“中飞院”学习,期间所需费用主要由公司来买单。在这种情况下,培养合格飞行人才关乎着学校、个人、公司三方共同利益。在蓝天翱翔,实现安全飞行,除了掌握必要的驾驶技能,还需以严谨求实的作风为后盾。养成严谨求实的作风显得尤为重要。“中飞院”前身是中国第十四航空兵学校,从军转民,由空军飞行员到民航人才,不变的是对人才管理教育的严格要求。准军事化管理就是基于这一历史背景,严明纪律,强化作风,规范学生日常行为,保障飞行安全。

(三)严格管理制度是飞行学生成才的重要抓手

在我国现有上千所高校当中,在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开展学生准军事化管理模式的高校屈指可数。“中飞院”就是这为数不多中的一员,脱胎于空军航校的“中飞院”,将军事化管理特色保留至今。在“中飞院”,对飞行学生的管理同其他高校相比是“相当严格”:不论寒暑,早晨6时50分起床军号准点响起,列队集合出操跑步1600米,8时5分开始晨读,随后由队干部带队去教室上课。晚上10时30分熄灯;此外,飞行学生每天还要分早、中、晚3次整队集合,从下楼到列队,限于1分半钟内完成;周末请假外出,需按比例准假……即便如此,对于那些违反相关管理规定的学员,管理处罚更为“苛刻”,集合迟到一分钟,按规定例行科目加跑1500米,旷课、迟到通报所在学生队等等。

同时,围绕准军事化管理的主线,学院先后制定出台了《学生队宿舍电脑及网络使用管理规定》《学生队公寓内务卫生检查标准》,完善了《飞行学生操行评分实施办法》《空勤学生一日生活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和实施细则,认真组织学生学习管理文件条例。并督促学生以这些规章制度为标准,对照自身存在的问题,制定出自身在学习、内务、作风纪律等方面的详细规划。使学生管理工作做到了有据可查,有章可循,增加了各项管理工作的透明度,促进了学生管理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此外,针对飞行员培养的技术考核、理论学习、实践操作等环节,“中飞院”也有着迥别与其他院校的独特之处,规章制度多、考核科目繁、测评体系严……严格的学生管理纪律要求,培养了学生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锻造了一支有组织、有纪律的飞行人才队伍。“严”字当头,严格要求已经成为“中飞院”人才培养的生命线。

二、“服务学生”———学生管理

一站式服务特色在“中飞院”,飞行学生管理工作不只有“严”的一面,它更强调“以学生为本”,用热心和真情对待学生,提倡对他们关爱、尊重、认可与激励。

(一)服务学生永无止境

所谓一站式服务管理模式,主要定位在“服务”二字上,“服务”理念贯穿于学生育人环节各阶段。在“中飞院”,飞行学生完成理论学习后(主要集中在大一阶段),还要根据学校训练计划到分院完成一定时段的驾机训练。因此,学生流动性较大,每年流转人员多达百余批次,涉及上千名同学。面对如此复杂而烦琐的“流动环节”,“中飞院”本着学生“从哪来,回哪去”的“一站式服务”原则,以各自学生队为基本单位,统筹对接训练学生转出办理和返校学生接收工作。“中飞院”的辅导员也是较为特殊的一批工作者,这里没有朝九晚五的行政坐班制,采取的是全天值班制,24小时“钉”到学生队,一切参照军队管理模式执行。每天早六点半在嘹亮的起床军号中爬起来,深夜在头枕飞机的轰鸣声中睡去。那么,是什么让这些管理者能日复一日、毫无怨言、坚守不移、甘之如饴呢?答案很简单,责任。每一名准飞行员要从辅导员的手中送上浩瀚的蓝天,“安全精飞”既是对飞行学员的要求,更是管理者肩上的神圣职责。从生活上体贴关心,到学习上鼓励加油,再到思想上监督引领,每一名辅导员在关爱学生方面不遗余力。

(二)服务学生全员覆盖

学生管理工作在“疏”不在“堵”,要用真心走进每一名学员的心灵深处。在学生管理方面,“中飞院”每一名飞行学员的培养成本都要接近百万元,如何教育好、管理好民航的“宝贝金疙瘩”们,无疑是对辅导员智慧与能力的一大考量。除了尽职尽责不遗余力,还要心贴心关爱学生不留死角。以学生队①为例,每个飞行学生队分布四大年级段,约有四百多名飞行学员。在管理层面,每个学生队配备包括队长、书记在内共计五名辅导员。学生队既要有效确保每名学员能顺利学习,又要担负起学生健康快乐成长的重任,这就离不开管理者的倾心培育和贴心服务。与此同时,还要重点关注那些追求上进但学有不足的学员,鼓励帮助他们积极进步。事实的确如此,在“中飞院”没有“差生”一词,对于这些相对步伐较慢的学生,同学们与老师一起共同砥砺、鼓劲加油。对于那些成绩较差的学生,辅导员积极联系任课老师,恳请老师再加加课;安排学员到各分院进行飞机实践操作训练时,辅导员往往身先士卒,奔走往来于祖国大江南北。

为保障下分院训练学员安全,要由辅导员带队前往,乘坐三十多个小时的火车,转战数余省,横跨上千里,安全地把训练学子送往河南洛阳分院、中航广西梧州基地、湖北蔚蓝航校等地。诸如此类,不胜枚举。于是,辅导员在与学生心心相印中同呼吸、共命运,一起共同追逐成长的脚步,分享成功的喜悦和欢乐。在飞行学生管理方面,辅导员“严”在做事,“宽”于爱人。在管理要求上,严防死守不打折扣;在学生成才中,服务呵护不遗余力。唯有此,严宽相济,才能确保学生安全飞行、快乐飞行!

三、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机制

在对“中飞院”学生管理工作初步了解的基础上,要做好学生管理工作,还需从以下方面努力,推进学生管理工作机制的转变与创新。

(一)坚持德育引领,提升学生管理工作能力

德育工作是高校实施全面育人的关键环节。德育教育,塑造学生灵魂,启迪学生心灵。它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方面。而德育工作的好坏,取决于管理者自身能否“以德服人”。所以,坚持德育为先,首需做到“树己之德”。“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管理者在德育工作中,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引。一方面要端正自己的心态,树立“以德育人”思想,以感恩的心态做事,用热情的态度温暖学生。不断砥砺自身品行,注重提高自身修为和道德水平,提升人生境界;另一方面,要科学认识分析新形势下“90”、“零零”后学生群体特征和网络时代特点,进一步革新思想观念,充分运用媒体社交、微视频等手段,积极探索德育工作新途径、新方法。

(二)创新管理理念,提升学生管理工作水平

“创新”是高校发展的灵魂所在。十八大以来,创新发展成为时代最强音。高校在学生管理工作中,也应根据时代特点,推进管理理念创新,提升科学管理水平。创新学生管理理念,具体来说要从两个方面入手。其一,管理重点应实现由“物”到“人”。传统学生管理模式,以事务性管理为主,带有“命令式”行政化的管理特征。在管理环节中,主要精力大多用于解决学生具体事务上,把落实完成学校相关部门交办事项作为重点。这种管理的行政化倾向,忽视了学生作为教育发展的主体,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学生管理的新变化、新挑战。为此,高校应树立“学生为本”的理念,明确学生主体地位,以服务学生成长成才为宗旨,关心学生发展需要,重视学生合理诉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其二,管理方法应注重科学高效。在方兴未艾的互联网大数据时代面前,要主动学习管理新思维、新方法。积极拓展自身视野,掌握运用现代网络手段,整合现有资源,发挥新技术优势,形成运转高效、科学规范的管理体系。

(三)完善管理制度,提升学生管理工作实效管理制度核心

在“管”。管理本质是管“人”,管理制度重在如何把“人”“管”好。当前,以大学章程为重点的高校管理制度建设正稳步推进,为学生管理工作提供了明确的前进方向,是高校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具体表现。在完善高校管理制度方面:首先,应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贯彻落实依法治校的基本要求。本着“以学生为本”的价值情怀,倾听学生发展需要,“积极推进民主参与式、人文关怀式的管理模式。”重点关注并妥善修订涉及学生切身利益的相关制度。在诸如奖助学金评定、推优入党、就业生涯指导、心理问题调试等方面,要更加凸显制度的公平性、民主性、透明性。其次,管理制度要与时俱进、大胆变革。要直面学生管理遇到的新问题、新挑战,广泛吸收借鉴优秀企业、先进组织管理经验,勇于变革打破落后僵化的制度框框。“建立健全科学的管理制度,保障学生教育管理与时俱进、科学规范。”从而,切实提升学生管理工作的实效。

(四)建设专业化队伍,提升学生管理工作质量

高校管理队伍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承担人、实践者。学生管理者的综合素质水平,关乎整个管理工作的成败。打造一批高素质、懂管理、有能力的专业化人才队伍是高校管理工作的必然要求。“专业化的高校学生工作,应具备学科性的工作模式、专业化的工作队伍以及研究性创造性、的工作理念。”国家先后颁布施行了《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等一系列相关文件,从高校管理宏观视野对辅导员地位、作用进行了科学界定,并对管理队伍专业化提出了明确要求。但从实施效果来看,高校辅导员队伍往往受制于待遇福利、个人发展等因素影响,导致出现辅导员人才流动性较大,管理队伍不稳定等现象。有鉴于此,一方面,要重视高校辅导员发展。着眼于辅导员整体需要,在国家政策和待遇福利上为辅导员提供重了要保障,创造较好的发展空间留得住人才;另一方面,还要在管理人才培养提升方面下功夫。积极开展高校管理人才之间的培训交流,打造高水平的管理培训基地。为辅导员提供出国深造和职业进修的机会,鼓励其就日常管理工作进行科学研究,进一步全面提升辅导员的职业技能和管理专业化水平。

做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必须在“管”字上下功夫,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积极探索创新性高校管理新模式,真正达到会管,能管,善管。同时,还要在“理”字上做文章,厘清管理思路,明晰管理重点,提升理论水平,真正实现中国特色高校管理育人新格局,从而为助力圆梦中华民族百年复兴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在北大考察: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EB/OL].

[2]张忠,刘裕国,孔祥武.雏鹰之翅怎样练硬———解析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人才培养之道[N].人民日报,2012-01-05.

[3]时名早.论高校学生工作人性化管理[J].理论观察,2012(6).

[4]马俊杰,文书锋,黄文彬.论坚持“以生为本”的高校学生工作理念[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1).

[5]白海龙.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问题及专业化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

作者:闫勇 单位: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

第七篇: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网络化问题思考

摘要: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网络化的趋势愈加明显,这对于改进学生管理工作方式、管理者管理理念以及管理者自身管理角色网络化等都提出新的要求。在阐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网络化必然性的基础上,分析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影响因素,并从制度完善、管理培训、平台建设以及管理角色网络化等方面给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对互联网环境下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改进提供建议。

关键词:学生管理;网络化;管理角色;高校

1引言

当前,伴随着社会生活互联网化的大趋势,高校学生管理的网络化趋势愈加明显。从高校学生管理者的角度看,对学生的管理工作已经不限于传统的课堂、宿舍、校园等领域,网络环境下的学生管理、引导和服务逐渐成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载体和关键内容。互联网应用的不断深入,为高校学生获取知识、信息以及实现社会生活网络化提供了一个可行的途径。研究如何让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顺应学生角色网络化过程中的实际需求,对于提升高校学生管理效率具有现实的意义。对于互联网环境下的高校学生管理,相关文献从工作模式、服务创新、舆情监督、信息系统建设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文献提出互联网的发展改变了原有的学生管理体制和方式,并对管理者和学生的角色、地位产生显著影响,同时促使管理模式向网络环境下信息化管理的方向转变。针对学生角色网络化产生的冲击和影响,文献探讨了相应的管理策略。在此基础上,本文探讨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网络化趋势以及在网络化背景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网络化面临的困难,着重分析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网络化的影响因素和对策。

2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网络化的必然性

2.1学生角色的网络化

高校学生是互联网生活的积极参与者,高校学生较中学生有明显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同时又有具有明显的群体性特征。当前,高校学生不只停留在课堂、宿舍、校园,他们还更多地映射出一个或多个网络角色,以实名或匿名的方式生活上互联网的论坛、社区、QQ群、朋友圈等。因此,互联网环境下独特的“网络学生”形式普遍形成。高校学生的网络化趋势要求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应该进一步向网络空间延伸。

2.2学生管理工作渠道

网络化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社会管理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随着互联网应用的不断深入,校园同样成为互联网应用的重要领域。显而易见的是,网络课堂、网上教务、网上评教、网上答疑等网络应用使得原有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迅速网络化,这迫切需要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者顺应工作形式的转变,并充分利用这些网络平台、工具提升工作效率。随着高校学生网络化以及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渠道的网络化,必然要求高校学生管理者顺应网络化趋势,转变工作理念,不断创新工作方式,从而提升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3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网络化存在的问题

3.1管理者参与程度不足

与高校学生网络化程度相比,高校学生管理者的网络化以及管理工作网络化的程度明显不足。这种不足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管理者参与积极性不足。网络环境下的学生管理工作在时间上是突发、分散和不确定的。管理者在非工作时间继续承担工作角色的积极性会受到一定的影响。管理者更多是希望借助网络降低工作强度、提升工作效率,而非延长工作时间、持续工作状态。二是管理者作为普通网民,其网络活跃度、参与度较高校学生群体而言,也相对滞后。从互联网络发展的历程来看,当前的高校学生可以说是天然网络化的一代,他们更加快速地适应网络应用的发展。反观管理者,他们在网络化程度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同时,当管理者倾向于加强高校学生的线下生活管控时,这在一定程度上会促使学生网络行为的增长,进一步加剧学生与管理者在网络化方面的差距。

3.2管理功能未能充分体现

高校学生管理者同样广泛地参与网络化应用,扮演不同的网络角色。高校管理工作者在利用微博、微信、QQ群、校园论坛等网络工具进行学生管理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然而,这些网络平台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网络化的重要载体。就其功能而言,更多的是信息和信息获取,缺少的是对学生需求的主动发现和适应,也缺少对一线学生管理工作者提升工作效率、降低工作强度的需求的满足。同时,管理者作为一个普通网民,他们的网民身份并没有被赋予管理功能,其在网络环境下的工作职能、工作要求、工作评价以及劳动补偿均没有相应的制度体现。

3.3结构化矛盾依然明显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网络化的结构化矛盾,主要是指学生网络化、工作平台网络化和管理者网络化的不协调。从高校网络资源角度看,高校是网络资源相对集中、网络化水平相对较高的领域。在此前提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在管理平台、管理者角色网络化方面却与学生的需求、管理者的需求存在较大的差异,既没有对分散的网络管理平台进行必要的资源整合,提升管理者的工作效率,也无法为学生提供更加有效的需求满足。

4管理角色网络化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4.1制度建设的滞后

如前文所述,在高校管理中,通过网络平台对学生的网络管理和网络服务相对不足。这种不足并不只是高校信息化程度的不足,而是网络平台、管理者网络化与学生网络化程度的不协调,以及对学生需求满足方面存在不足。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高校各级管理者借助网络平台进行学生管理,在工作内容、工作规范、工作绩效等方面并未在制度层面得到充分的明确。对于管理平台、管理者在网络化方面还缺少明确的制度建设。

4.2学生网络管理平台过于分散

高校信息化建设存在信息系统分散、信息孤岛的现象,建立在校园网平台的教学系统、图书系统、成绩系统、校园卡系统、缴费系统、校园论坛等以及建立在互联网平台的微博、微信、QQ群等,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高校学生管理者部分工作的效率,同时也增加了一定的学生管理工作内容。从整体上看,过于分散的学生管理平台,这不仅不利于降低管理者的工作量,也不利于管理者工作效率的提升。

4.3学生管理工作网络化的意识相对薄弱

对于高校学生管理网络化,从管理者角度看,既有管理的需求,也有服务的需求。高校学生管理者对自身管理需求网络化的意识是明确和积极的,这使得管理工作网络化更加侧重于管理信息的,而对于满足学生需求的服务角色网络化却并不完善。管理者对于学生管理工作网络化的认识还停留在一个自发、随机的意识状态,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其重要性也没有得到应有的认同。

4.4管理者网络化素养参差不齐

随着互联网应用的深入,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内容与形式不断复杂化。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内容繁杂,形式多样,管理工作者在年龄、教育背景、管理方式、主观认识方面均存在较大不同。例如在管理系统、微博、微信等网络工具的使用上,不同年龄段的管理者呈现出整体上的显著差异。从而使得高校学生管理者在信息交流、服务创新、舆情引导等方面的表现参差不齐。

5对策建议

5.1完善网络管理工作的激励机制

针对学生管理网络化的制度建设,要重点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一是要将学生工作网络化的要求纳入学生工作管理制度中,明确管理工作向网络环境延伸是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二是要建立学生管理者网络管理工作的绩效考核方法,要明确管理者管理工作网络化的具体内容和评价方法。三是要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有效推动学生管理者管理工作网络化的进程。

5.2强化学生管理网络平台的建设与信息横向

共享在高校管理的信息化过程中,学生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相对滞后。通常情况下,大多数高校并没有建立专门的学生管理信息化平台,而是将学生管理信息化分散在教学管理系统、后勤管理系统、图书管理系统等信息化平台中。因此,就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网络化的平台建设,还需要重点关注两方面工作。一是要加强现有的高校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学生管理信息的横向共享。二是要逐步推进统一的学生管理网络平台的建设,突出学生在校期间的各项管理工作的网络化。

5.3加强管理者互联网思维与技能的培训

鉴于学生管理工作者在网络化管理意识、网络化管理技能方面存在的差异,以及互联网发展趋势、学生网络化过程中的实际需求,还应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的互联网思维和技能培训。因此,要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要注重管理工作者互联网思维的提升,强化管理工作者通过网络实现学生管理功能的意识,逐渐形成更全面的面向学生管理的互联网思维。二是要注重加强管理工作者的互联网技能培训,让管理者能够更加熟悉新的互联网社交媒介、熟练操作学生管理网络平台。

5.4组织角色网络化与管理者角色网络化并重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网络化不仅体现在校园网平台的网络管理系统,同时还应考虑在开放的互联网平台强化对学生管理和对学生需求的服务。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在微博、微信等互联网平台以各级组织机构的名义进行了积极的尝试,但就管理者自身管理角色网络化方面仍存在不足。一方面是管理者角色网络化的程度与学生角色网络化的程度不匹配,另一方面是管理者角色网络化在功能上更多的还是以普通网民的身份出现,且并未被赋予相应的管理功能。因此,在推进组织角色网络化的同时,还应进一步加强管理者管理角色的网络化。

6总结

随着互联网应用的不断发展,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网络化同样是社会社会生活互联网化的一个必然趋势。本文通过对互联网环境下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问题的分析,认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网络化还需要在制度建设、平台建设、管理培训以及管理角色网络化等方面进行配套完善,从而进一步提升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王璐.机遇与挑战--网络环境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5(7):134-135.

[2]杨树宝.网络文化对学生思想管理模式的影响分析[J].时代教育,2016(1):92-92.

[3]张丽美.基于网络平台的高校学生管理服务创新[J].科技资讯,2015,13(2):133-134.

[4]谌贵桃.用阳光平台来规范网络教育学生信息管理[J].高等继续教育学报,2014,27(1):65-67.

[5]陈一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网络舆情探究[J].文教资料,2014(25):110-111.

[6]詹萍.网络环境下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东南大学,2015.

[7]周四平,刘燕玲.高职院校学生生活网络化现状及对策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8):121-122.

作者:王晓颖 单位:安徽经济管理学院管理学教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