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高校贫困学生管理工作浅析

高校贫困学生管理工作浅析

摘要:近几年,随着高校扩招,门槛降低,人们都有受到高等教育的机会与资格,各式各样的学生都能够进入高等院校学习。贫困学生逐渐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这类特殊学生在学习生活上、个人爱好上、人格健全上等方面的问题都急需要被重视和关注。所以针对这部分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必须坚持以“资助为主、育人为本”的中心思路,尽可能给贫困学生带来更多的温暖与感情,促进贫困学生的全方位提升。

关键词:高校;贫困大学生;管理;心理特点

一、高校贫困大学生的界定

科学评定学生的家庭困难程度是做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关键点。贫困大学生的一般鉴定标准是:在读书期间,较难支付学杂费以及无法满足正常生活的学生。他们一般为家庭通常为低保家庭,无额外经济收入,甚至在国家贫困县等地的农村家庭里,单亲家庭、父母无工作能力、子女较多且两个以上正接受非义务教育的。

二、高校贫困学生的心理特点

1.自卑且自闭,融入大学环境滞后

贫困学生一般具有很大的生活和心理压力,大部分都是因为他们的家庭经济情况,无法按照正常学生一样。与普通大学生相比,他们的思考模式、生活习性、举止行为等存在较大的差异。窘迫的经济状况,并不优越的家庭环境,致使在校园里或者与同学交往中,贫困学生往往没办法去好好地表现自我。因此,贫困学生特别容易觉得自己低人一等,随后渐渐否定自己、封闭自我,不爱交际,从而导致被集体孤立,难以好好地与人相处,正常学习。

2.性格敏感,继续他人给予更多关注

贫困大学生由于生活状况等原因,导致性格坚韧固执,他们用比一般学生多一倍的汗水进入校园。个别贫困学生出生偏远,家族人员稀少,作为大学生,身上备受家里的寄望,在学校里会更加迫切渴望得到赞赏。部分贫困学生因为只注重学业分数,不积极主动,心理调节能力和抗压能力不足等因素,导致成绩往往没有他们想象之中这么好,致使失落。大部分贫困大学生十分注重自己的隐私,不愿意让其他人知道他们的生活困境,不愿向外部求助。针对他们个人来说,他们又有急需求助的需求,但往往他们心理又不愿意说出来,甚至会把别人对他们的关爱误认为在施舍和嘲笑自己,导致自己和他人的关系出现隔阂。

3.虚荣且压抑,渴望自我价值的实现

个别贫困学生虚荣心态十分恶劣,他们可以为了自己的面子,使用奢侈品,满足自身的欲望。与此同时,大多数贫困学生都缺少倾诉的对象,在受到挫折、困难等问题时,无从发泄,导致心理压抑等情况恶化。另外,贫困学生迫切渴望自已有用武之地,有所作为,心理强烈希望能够得到身边的人的认可和信赖。

三、高校贫困学生教育管理工作

1.高校贫困大学生资格认定管理不合理

第一,高校贫困大学生贫困程度难以合理判定。高等院校是向全国各个城市招生的,但又因为我国各地方的贫富程度存在着明显的不同,审核的标准也不一样,这样会导致高等院校贫困大学生管理缺乏一定的公平性。第二,高校贫困大学生信息更新不及时。很多高等院校目前新建了学生管理数据库及平台,可不少学校更新学生的信息却不及时,数据录入后几年内都不予改变,导致个别过去属贫困行列,后来由于各种原因家庭情况变好,还是仍然能继续申请到贫困补助。第三,高校贫困大学生证明核实不到位。一般高等院校贫困大学生认定工作主要是以各类贫困证明、家庭经济调查表为主要评定材料,但在贫困管理工作实际操作中,由于工作人员配备不全,没办法细致全面的对其真实性及有效性进行一一核实,导致错误判断的事情时有发生,让一些真正有需要的贫困生被排除在贫困资助的名单之外。

2.高校贫困大学生资助管理制度不健全

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高等院校政策资助覆盖小、数额低。我国大学生助学范围相对比较小,覆盖面也不够广泛,且资金力度十分有限。其一,高等院校贫困大学生资助经费着重是靠财政拨款,来源太狭窄,资助力度有限。其二,高等院校贫困大学生资助金额较小,导致资助存在感少,甚至有些贫困生用这部分补助仍然是满足不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所需。其次,高校贫困大学生的大多数助学金、奖学金资助比例很不协调,都是以助学金发放等形式为主,方式单一,另外也忽视了奖学金的作用,所以增加助学资助的方式非常有必要。从中长远的角度分析来看,这样会导致没办法处理好贫困大学生贫困的根源,甚至还可能助长了贫困大学生的依赖性,导致心理问题更加脆弱,社会问题更多。

3.高等院校贫困生就业指导工作形式落后

据多年统计,我国毕业生不断增多,并且素质不断提升,导致贫困生的就业力较弱,就业形势逐步严峻,问题迫切需要解决,但实际上我国大部分高等院校贫困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还不到位。首先,高等院校缺乏专门针对贫困大学生开设的就业指导课程。和其他学生相比之下,高等院校贫困大学生的就业和经济压力更大,单单靠现在普通的就业指导课程没有办法有针对性地、有效地给贫困大学生们提供适当的、贴合实际的知识补充和引导。其次,很多高等院校自身的贫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体系仍然处于初级阶段,离国家要求仍然有一段距离;外我国高等院校的贫困大学生就业根本还是以就业为导向,促全面发展。贫困大学生一般在求职过程中,因为个人的自信心较弱,抗压能力低,当求职时被拒绝或者多次碰壁、求职不顺等,可能会一蹶不振。

四、高校贫困大学生管理工作的对策探析

1.依托我国现有的资助政策体系,缓解经济困难学生实际问题

“奖、助、贷、勤、补、免”贫困大学生资助是我国资助体系一大里程碑,全部大部分高校基本覆盖。比如广东理工职业学院,在初入学报到时,如果因为家庭经济问题等原因,导致无法筹齐学杂费和住宿费的学生,可以享受国家福利政策,通过缓缴学费等手段入学。贫困学生经学校正规的资格审核后,通过者可以申请国家助学贷款、国家助学金、勤工助学等缓解学生学费缴纳压力。高校以上各种渠道,可以实际解决他们的问题,减轻学生压力。

2.建立贫困大学生心理预警机制,助力贫困大学生精神脱贫

针对贫困大学生独特的心理特点,要提供一个他们心灵放松的平台,能够尽情倾诉解压,为心理问题贫困大学生提供一个绿色的港湾。首先,高校要高度重视,建立心理咨询中心,配备相关专业技术人员,能够长期从事贫困学生的心理咨询工作,解决实际问题。采取各种方式,例如可以开通热线电话,24小时温馨服务,开设专题网站,让广大学生都能浏览观看,设定专家门诊,处理实际心理问题,便于开展工作。随后,要周期性对他们进行心理测试,做到常态化,同时要完善学校的贫困生心理档案,全面了解和掌握他们的心理状况,及时把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助力贫困大学生精神脱贫。

3.有效地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实施就业援助

相对于其他普通学生,贫困大学生比他们就业会比较困难、就业质量不高是一个现实,所以高校要下大力度去促进他们能够正常就业,辅导员、班主任应定期对其采取谈话、交心等方式,及时了解情况,一对一指导,让他们能够给自己定下一个就业目标及方向。开展针对性的就业培训,提升应聘技能和方法,提升就业力,更好的找到工作单位。

4.引导贫困大学生乐于助人,回馈社会,实现个人价值

贫困大学生内心希望得到大家的尊重和对自己的认同,提高存在感;要尊重贫困大学生,就要让他们自己能够发亮发光,实现自我价值;贫困大学生在帮助他人的同时自我满足,在回馈社会的同时达到自我升华,进而肯定和欣赏自己。

5.塑造温馨和谐学校氛围,提升贫困学生归属感

贫困学生的教育管理要始终以“以生为本”为首要,转变工作模式,让贫困大学生可以深刻体会到温情,提升归属感,使得他们能够充分去利用资助,奋发自强,消除个人心理问题;同时学校也要营造一种健康向上、具有人文关怀的校园环境,让贫困大学生早日走出心理阴影,感受生命的美好。

参考文献:

[1]窦锦伟.高等教育助学资助理念与体系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

[2]宋之霞,张生阳.高校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实践与探索[J].嘉兴学院学报,2006,(1).

[3]陈晓,付丽群.高校贫困大学生管理现状及解决对策探究[J].考试周刊,2014(2):162.

[4]周军梅.高等院校贫困大学生管理工作思考与建议———以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电子制作,2013(21):268-269.

[5]谢玉辉.高校贫困大学生认定工作存在的困难及对策[J].经营管理者,2009(10).

[6]金晶.对当前高校贫困大学生管理工作的探究与思考[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0,(2).

[7]祝东.普通高校贫困大学生身心特点分析及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27).

[8]甘苏.构建高校学生人本管理机制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0(6).

作者:苏小强 单位:广东开放大学广东理工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