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现状(6篇)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现状(6篇)

第一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探析

大学生活和学习阶段,是对一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认识非常关键的阶段。在这个阶段,怎样才能树立起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世界观,是对高校的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一个考验。高等学校的大学生,在树立和培养自身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以及系统的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要途径,是来源于教材和教师对于政治思想的讲解和分析。思想政治课教师在引导学生认识过程中起着宣传者的角色。培养学生成为身心健康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作为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重要任务是责无旁贷的。同时,这又是一个具有难度的课题,需要认真的系统的进行研究和分析。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坚定理想信念

作为教师,首先必须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思想理论课教师作为大学生理想信念的传播者,应具备良好的思想意识基础。理想信念始终贯穿大学生的整个人生,失去理想信念的支撑,大学生将会在前进的道路上没有灯塔。我们所坚持的信念理想就是我们要始终坚信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接班人,只有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政治思想意识,我们的国家才会有实现伟大理想的希望,在实现伟大的中国梦的同时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有扎实学识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要顺利完成教书育人的工作,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结构和学识素养。作为一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要认真学习自己的专业知识;作为一名思想政治课教师,必须认真学习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原理、科学发展观、“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以及党的路线和方针政策。另外,还要认真对马列原著、《选集》《邓小平文选》《谈治国理政》等进行认真研读和总结,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加深对一些问题的理解和认识;还要对国内问题、国际问题进行认真研究,在读书和分析的同时,应该掌握这些著作的核心思想,并针对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做出一定的判断,具备融会贯通的能力。同时,通过自己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见解。要及时关注时事,看新闻,对国家近期发生的重大事情做出思考,把握住时代的节奏和步伐。所以说,阅读和思考是平时生活中应该养成的习惯。在课堂上,可以把平时的思考和积累融入到教学上。

通过了解学生的想法和自身对于问题的看法,形成积极的互动,避免学生在认识问题的过程中出现偏差。这样既能完成教师的课堂教学任务,又能让学生很好地理解知识、运用知识、掌握知识和传播知识。这样做,不仅课堂教学气氛浓厚,还丰富了教师的教学内容。在具备这些能力的基础以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还必须掌握有关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教学,在教学的同时还必须了解学生的心理,有独到的教育教学方法,把关心学生的人格成长和知识储备同时作为教师的功课来做,这会成为教师教学成功的重要因素。教师的综合能力和教学素质,以及教师的学识和修养,一靠自己的主观努力,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二靠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提高。通过不断学习,才能感受到自己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也才能始终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并形成符合教育改革要求的新经验。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善于创新

作为一名思想政治课教师,不仅需要良好的专业能力和素质,同时应具备敢于突破和善于创新的能力。教育的创新分为几个方面,首先应该是观念的创新,以及知识的创新,还包括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作为思想政治课教师,创新的重要性更是如此。因为思想政治课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每一个新阶段的发展,会逐步地改良和深化,今天的政治理论观点和昨天的势必会有所不同,但是大的方向不会改变。教师就是要围绕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在与时俱进的同时,时时更新知识,深化理论。用自己真诚的教学和严谨的学术精神引导学生,积极地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学习环境。所以,提高创新能力是一个重要的不可或缺的方面。

二、精心备课,做到心中有数

教师在课前备课,是对于教学任务的负责。备课作为上课前的彩排工作,是整个教学的初始阶段,在教学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课堂教学质量多半是由教师对上课前准备的程度来决定,因为教学是科学加艺术的事业。要保证教学的高质量和高效率,就需要教师下苦功夫、花大力气进行创造性劳动。备课的过程中有三个方面的问题是教师必须要考虑到的,首先是教师要教什么,为谁去教,以及教师怎样去教,这三个方面的问题。所以,教师要做到这三点,必须要做到心中有书,眼中有学生,并且要教学有方法。心中有书,主要是说,教师在上课前早已把教材研读的非常的精细。教材是教师教、学生学的依据,钻研教材是教师备课的首要任务和中心工作,也是教学成败的关键。可做教材的资料有很多,首先是课本,其次还有参考书,课外的一些读物、新闻等等;认真领会,尤其要理清教科书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各是什么,把这些知识综合起来进行整理,划清重点和次重点,以及教材中的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难点,突破难点,掌握难点的规律、抓住关键;还要尽力挖掘教材中的教育因素,适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所谓“目中有人”是指教师备课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教师要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接受知识的能力,有计划地去实施教学活动,把教材中必须要掌握的重点以及难点有条不紊地进行合理的布置和安排,做到真正地为学生服务,以学生真正地把知识学好为目标。同时,教师不仅要在课上和学生沟通,在课下也要多去了解学生,慢慢掌握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特点,采取因材施教的方式,这样不仅仅对每一个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还会使教学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所谓“教学有法”是指教师要根据教材的内容,设计出符合大学生现有的接受能力的教学内容,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方案,设计要合理,要循序渐进。一方面是教师讲授;另一方面是学生练习,以及课下实践等等。

三、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众所周知,学习最好的老师就是兴趣。在这一方面,老师要有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培养出来的,如何培养,就要看老师如何引导和启发,在感知教材、领悟教材、掌握知识并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和理智情操。在讲授中,教师还必须发挥主导作用,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对于所教授内容的控制方面、教学进度的调节方面和对教育对象的影响方面来实现的。对此,教师必须做到控制适量适度,不要形成学生学习压力过大、负担过重而带来的厌学情绪;调节要适宜适中,进度过快易导致囫囵吞枣,一知半解;过慢易形成松松垮垮,毫无激情的局面;影响要积极深远,要通过知识的传授既要能在学生身上引起教师所期待的品德和行为,又要克服和遏制在学生身上所存在的非期待的品质和行为。此外,为了让学生能够把知识深化和彻底的吸收进大脑,还要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教师可以选择气氛活跃的讨论式,以及激将法和分析案例法等等,通过这些方法,主要是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主动去学习。这样一来,课堂教学会变的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对于教学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的授课离不开教学语言。教师需要具备语言的生动形象、诙谐幽默,语言连贯、逻辑严密、声情并茂、留有悬念,则会大受学生欢迎。因为它能使学生感受到这是一种艺术的享受,精神的陶冶,课本由晦涩难懂的陌生者一跃而成为学生的好朋友。

四、做好课后指导,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课堂的授课,并不意味着教师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学能力也未充分展现,还应在课前课后指导学生预习和复习,合理的安排课后作业,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对知识的渴望。这样有计划有规律的系统的完成每一步,学生才能将所学知识内化为今后生活中所需要的技能、技巧以及生存的本领。总而言之,培养大学生的政治思想水平和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世界观的关键,是思想政治课教师。教师在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能力修养的基础之上,积极地补充知识储备,提高综合能力,将知识融会贯通,把大学生的身心成长和人格培养作为己任,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

[2]从教师的角度谈谈如何上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2).

[3]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素养.佳木斯学院学报,2009(2).

作者:李炜年 单位:甘肃警察职业学院

第二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问题及应对策略

[摘要]社会思潮多样化、价值观念多元化、外来文化对中国本土文化的冲击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的时代背景。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过程中,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身、高校都存在问题。当前,要从优化社会环境和课程设置、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来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与创新。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

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校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它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有重大战略意义。“中国梦”的伟大实践要求我们要全面改革创新,开展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为国家和社会输送既有科学文化素质又有思想政治素质的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在社会思潮多样化、价值观念多元化;外来文化对中国本土文化冲击大的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着新的挑战与危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也存在不少问题。

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的问题

1.1大学生存在的问题

在校大学生普遍存在不关心政治的现象,认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等离自己还很远,这些只不过是脱离了现实的抽象说教,觉得政治离自己现实生活太远,没必要进行马克思主义的系统教育,从内心不认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理性和实用性,这是造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发展不好的一个重要原因。信仰问题很重要,然而大学生的信仰令人担忧。有调查表明,虽然大学生信仰的主流是好的,但是马克思主义信仰严重缺失。有很多大学生并不否认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但是却坚持“马克思主义过时论”,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在中国革命、建国初期建设用过的指导思想,是政党理论,在当今的经济时代已不需要马克思主义,它过时了,一切向钱看,还谈什么主义,没有可用之处,这是极端错误的思想。马克思主义是实践发展的科学理论,是与时俱进的,我们任何时候都应该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动摇。

1.2课程自身问题

第一,思想政治课具有很强的意识形态性,学起来比较乏味,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思想政治理论课特别突出了阶级性、意识形态性和直接行动的特点,课程凸显了跟党走的特性;第二,课程内容有重复,中学时期在应试教育模式下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对知识点、概念有过灌输,这样大学生对之前似曾相识的内容更无兴趣;第三,思想政治理论课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矛盾。马克思主义与其它各类学科一样,具有科学的属性,是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真理。不同于自然科学的是马克思主义具有阶级性,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理论。真理是不分国度,没有阶级的,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性并没有否定其科学性,二者是统一的,应该辩证的看待。从这个角度来讲,其阶级性和科学性并不矛盾。大学生在学习这类课时没有端正态度,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洗脑课”,从内心不认同它,导致学不进去。

1.3高校在落实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问题

第一,目前高校思想政治课授课形式普遍采用大班教学的模式,这种大班教学有很多弊端。教师教学方法受到限制,由于班大人多,老师不可能面面俱到,老师和学生缺少交流探讨环节,这样就抑制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第二,教师方面也存在不少原因,有的学校对老师的进入门槛和考核把关不严,让一些不能胜任工作的无教学经验的年轻老师授课。平时对老师的教学活动缺少考核和监督;第三,思想政治课不同程度的遭遇到了表面上的重视与实践中的忽视。党和国家一直高度重视高校马克思主义教育,然而有些高校只喊口号,不实际操作,雷声大雨点小,没有真正上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类公共必修课,主要表现在:一是随便压缩思政课的课时,用其它借口找理由;二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师资队伍数量不足,造成一位老师带课太多没有质量的结局;三是科研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影响理论研究;四是学校管理体制不健全,党政不分,以教育行政化来代替教育学术化的原貌,党政相关部门工作不协调,有错位现象;五是学校领导不称职,有的高校领导班子主要成员作风败坏,生活腐化,不关心学校发展,只顾一己私利。

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与创新

2.1优化社会环境和课程设置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人的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其周围的环境密切相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较好的开展需要进一步优化社会环境。第一,教育模式应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应试教育以考试为导向,有很多弊端,大学生阶段应该着重做好素质教育工作。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以人为本,体现人文关怀,要持续关注高校大学生思想动态,摸清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情况,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第二,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国家要加快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养,以优秀的民族文化土壤培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让大学生真正从本国文化中看到马克思主义的精髓;第三,培养和优化校园环境,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学习思想政治课的氛围,学校要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加强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教育,陶冶学生情怀,关心引导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当前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的设置上还不完善,要进一步优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置。从课程内容上来讲,要注意内容必须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对于离现实比较远的抽象空洞理论要适当精简,而增加形势与政策这样与大学生密切相关的内容;从课程结构看,要创新教材结构,从知识的内在联系中整理出明细的结构,让学生头绪清楚,容易把握。

2.2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的改进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活动特别讲究方法。在现代教育中,要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内容活泼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老师应该认真钻研教育教学方法论。第一,思想政治课的灌输法教学创新。灌输法是一种很重要的传统教学方法,随着时代的变迁,这种教学法表现出了一些不适应性。实行灌输法教学创新必须真正地尊重受教育对象的主体地位,把老师与学生放在平等的位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而不是居高临下地一味说教;要实现灌输形式和手段的多样性。过去,常常是教师“一张嘴、一本教案、一支粉笔”就完成了教学任务。今天,教学手段愈来愈先进,手段多了,要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在灌输形式上的多样性,利用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多媒体技术,让学生在欢快轻松的氛围下接受灌输的理论;灌输法教学必须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教师在灌输理论时,要注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抽象具体化、形象化。第二,思想政治课的美育法教学创新。

美育,又称美感教育或审美教育,是现代教育方法中的重要方法,是教学艺术的高境界。实行美育法创新必须做到以美感人。实施美育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用具体生动的感性形象来感染人启发人,形象美是美育的一个重要特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尽量将书本的知识讲活,讲得活灵活现,有血有肉,渲染一种美妙的意境,这样的教学一定是受大学生欢迎的。美育法要做到以情动人,在传播理论的时候要身临其境,投入自己的感情,体会教学过程的快乐。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老师是在传播圣贤的深邃思想,要体会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美,享受教学过程,营造愉快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快乐的学习。第三,思想政治课的启发式教学创新。启发式教学是积极引导学生思考、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教学方法。要实现启发式教学创新,必须注意创造一个良好的启发情境,教师要发扬教学民主,形成一个民主的课堂环境,营造活泼的课堂氛围,打破课堂沉闷的局面,在分析演绎理论时要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允许学生畅所欲言,鼓励学生提问、回答问题,争取让每一位学生发言交流;启发式教学创新还必须了解学生的实际和教学内容的实际,老师要摸清楚班级情况,如专业特征、认知水平、学习风气、思想动向等,根据实际情况对症下药,因材施教。

2.3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公共必修课教师队伍建设建设

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对于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邓小平曾经指出:“只有老师教得好,学生才能学得好”。教师质量事关党的教育事业,必须严格把好教师质量这道关卡。第一,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必须德才兼备,“德”反映教师的品质问题,教师要努力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对学生负责。“才”是教师在专业素养上面的要求,教师应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并且知识面广泛,了解相关知识;第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具备一定的思想政治素质,要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坚定的政治立场、鲜明的政治态度、正确的政治观点、严格的政治纪律;第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有崇高的职业道德,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学生、奉献社会。教师要发扬“红烛精神”和“春蚕精神”,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第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具备一定的能力素质,包括教学设计能力、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运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能力、理论思维能力、组织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等。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邓小平,.论思想政治工作[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0.

[3]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4]梁桂麟,徐海波.当代高校公共理论课教育教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5]张小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6]顾钰民.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研究[J].教学与研究,2007,(5).

[7]王传习.“两课”教学模式亟待突破[N].光明日报,2004-04-08.

[8]金光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化高校“两课”教学改革[J]求实,2003(2).

作者:冯强

第三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情感技巧探讨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理论宣传教育的主阵地。教师应该灵活运用教学语言,调动学生情感要素,增强课堂感染力。教师应该尽量调动情绪、活用教材、解放思想,打造问题导向范式的课堂。为此,应把握师生平等交往、相互合作、彼此关联和尊重学生的原则。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语言;情感

教学是一门艺术,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而言尤其如此。其中,教师能否熟练运用语言技术,达到以情感人与以理服人的巧妙融合,对教学效果实现的最大化作用特别巨大。据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对教学语言中情感因素的感受非常敏感。教师在运用教学语言过程中是否用情、是否深情,学生是否受到情感的感染,对于提高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影响特别深远。本文结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对教学语言设计中合理融入情感成分的技巧,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高校思政课用语言带动情感的重要意义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宣传教育工作的主阵地。大学生在课堂上情绪是否高涨,气氛能否被激活,直接决定了教学效果。要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说服力、感染力,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带动学生产生正确的情感是必要的前提。熟练地运用教学语言,激发学生的情感,则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用语言带动情感,才能正确发挥思政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2004年,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主渠道。党和政府如此重视高校思政课,但其教学效果却远远不能令人满意。许多学生表示,他们印象中的高校思政课堂说教味道太浓,理论显得抽象、晦涩,内容多数空洞、单调。同时,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需要被忽视了,与教师缺乏情感上的交流和共鸣。要让大学生接受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就必须将课堂语言用活,才能够调动他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才能够真正发挥主渠道作用。

(二)用语言带动情感,才能够增强思政课的感染力

调查表明,对高校思政课表示厌学的大学生不在少数,而产生厌学现象的原因多为“没用、没趣、缺乏感染力”。问题在于,许多高校思政课教师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有的甚至表示“思政课就要严肃”,“太活泼就不是思政课了”。有些教师对教材并没有完全消化,其板书或者课件的内容几乎就是教材的翻版或缩写。教材上的书面用语被原封不动地照搬照抄,在课堂上就显得枯燥乏味。拗口语言的表述,又必然导致教师的表情呆滞、情绪低沉、语气僵硬。如此一来,教学语言逐渐地远离生活、不接地气,一点点失去了它的感染力。要提高思政课的感染力,着力点还应该在语言上。只有在以语言带动情感的问题上用心,才能真正让思政课变成一门感染力强,学生爱上的公共课。

(三)用语言带动情感,才能正确实现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目的

在现代教育理念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激发深入学习的兴趣,是教学的根本。大学生生活的环境虽然相对单纯,但大学生的主体意识还是非常强烈的。一旦大学生对思政课没有形成“我要学”的意识,而只是被动地接受“要我学”的观念,其主体意识被抑制,学习的效果就大打折扣。思政课虽然也强调知识点的背诵和逻辑的推演,但其价值理性的成分要远远大于工具理性。一个为个考试目的而死记硬背教材知识点的学生,未必发自内心的真心相信他所背诵的理论,更谈不上将它作为一生追求的信仰。马克思主义理论立足于无产阶级和劳苦大众,从创立之初就渗透着创始人深厚而真挚的情感。如果不能通过活灵活现的教学语言将这些情感激发出来,就失去了思政理论学习的根本目的。

二、高校思政课用语言带动情感的具体方法

(一)调动情绪,激活思政课的教学气场

一直以来,人们印象中的思想政治理论自身严谨的逻辑总是与主讲人刻板的说教联系在一起。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也习惯于向新闻播音员或新闻发言人的行为范式靠拢。这就造成了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宁可照本宣科也不愿用接地气、生活化的语言去解构教学内容,生怕变了味道,错了方向。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教师授课情绪普遍受到抑制,学生听课的状态普遍处于显得沉闷,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经常成为学生玩手机、写专业课作业的场所。在有关思政课教学座谈会上,学生最常反映的情绪就是“没意思、无聊”等。有研究表明,思政课教师的教学情绪直接影响学生听课的状态。学生良好听课状态的必要前提,一定是主讲教师情绪饱满、表情愉悦,教学语言充满自信、风趣幽默。一旦教师进入刻板说教的状态,甚至对教材上的书面语言不经消化,而是照本宣科,教室的气场一下子会显得低落。在这种气场下的学生会通过其他途径寻找自己的精神寄托,譬如智能手机。即使教师后面进行逻辑推导的过程十分严谨,措词非常恰当,发音格外标准,许多学生已经无法在情感上与教师产生共鸣,从而悄无声息地远离了知识海洋。正所谓,教师要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学生。精彩的思政课程,必然是教师充满激情、学生情绪高涨的课堂,必然是一个充斥着自由奔放的语言和青春活力的气场。

(二)活用教材,发掘教材中的情感要素

思想政治理论课基本上采用的全国高等教育出版社认真编写的全国通用教材,具有逻辑严密、内容丰富、时代感强的特点。其实,教材中也渗透着丰富的情感因素,但需要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深入思考、认真发掘。在情绪饱满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可以做到与教师同感共情,领悟教师的热爱、憎恨等情感的。与其他专业课有所区别的是,思政课不仅仅是知识传授的平台,更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主渠道。经过巧妙的课堂设计,教师完全可以将教材中严谨的书面用语通过更富生命力的生活用语展示出来。并且,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的爱憎分明,本身就是展现教材内容价值取向的恰当方式。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是立足于无产阶级和劳苦大众的;无产阶级和劳动大众争取自身权利的过程,是无数志士仁人前赴后继、可歌可泣的艰难历程。这里面有太多感人至深、催人泪下的往事,教师完全可以用鲜活的语言,将平面的教材在课堂上变得立体和生动。教材中从不缺乏情感,缺乏的只是能够发现情感的眼睛。如何在备课过程中活用教材,巧用语言,是值得每一位思政课教师不断尝试、大胆创新的。

(三)解放思想,释放语气、表情和肢体语言的威力

语气、表情和肢体语言同样是教学语言的一部分,只是其重要性经常被所忽略。同样的内容,发出信息者的语气、表情、肢体表现得略有差别,接受者的感受就会大相径庭,甚至截然相反。哑剧、默剧等表演形式,其魅力就在于其完全突破了语言的局限,能够让观众感受到冰火两重天的情绪反差。反之,如果思政课教师忽视了语气、表情和肢体语言的重要性,就只起到了模拟人声机器的作用,相当于放弃了讲台。心理学研究表明,哪怕只是看到静态的表情图片,人的情绪都会有细微的变化。大幅度的表情和肢体语言,更是能够让人的情绪产生剧烈的变化。深受年轻人喜爱的TED演讲和脱口秀,其主讲人无不是挥洒自如、表情生动,并带着充分的肢体表现力。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想到赢得学生,就要充分地从演讲、辩论、脱口秀等多种多样的语言艺术表现方式中汲取营养,将教材背后内在的情感充分地发挥出来,从而感动学生,调动学生学习政治理论的主动性、自觉性。否则,在轻易就能够接触到海量信息的网络时代,思政课时刻面临着与学生渐行渐远的风险。

(四)问题导向,开方式语言体系

激发学生讨论热情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主体明确感知到自己处于被重视的情景下,其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将迅速提高。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的语言体系呈封闭状态,容不得疑问、反思与批判,学生容易与课程本身产生距离感。一个教师自说自话的课堂,无论其逻辑多么严谨、论证如何完整,学生的主体作用都很难发挥出来。近几年,许多思政课教师都在尝试问题导向式教学,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问题导向教学范式的关键,在于教师要努力使用开放式语言体系,以鼓励学生们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反思、质疑、批判。有些教师坦言,对这种语言体系进行尝试底气不足。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有师范院校教学方法、教学思路的问题,也有教师实践经验不足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大胆采用问题导向范式,首要的是解放思想,不要将思政课堂与刻板说教挂钩,更不可对勇于尝试的教师扣帽子、上纲上线。同时,教师不愿尝试问题导向式教学,不敢采取开放式语言体系,还存在着理论功底不扎实的问题。有些教师表示,放弃了固有语言体系,引导学生勇敢发言,一旦出现学生“乱说、跑题”现象,教师如何控制局面,把握方向呢?从某种角度讲,这又是教师出于“本领恐慌”,理论不自信的表现。

三、高校思政课用语言带动情感的基本原则

(一)师生平等交往原则

语言是一种交际活动,“人们交谈的目的是要向对方传递一定的内容;这是所有语言行为的基础。”[Mey:《语用学引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年,68页。]在教学活动中,语言是师生之间交际的媒体。只有让学生通过与教师语言的交流,感受到教师对其思想的尊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意识才能够被唤醒,教学的目的才能够得以实现。由于思政课理论性强,表述抽象,在师生之间进行有效的语言交往难度很大。但思政课毕竟也是教学活动,教学效果必须根基于师生实质的交往。如果教学语言过分强调逻辑的严密、用语的准确时,就难免给学生造成一种高高在上,难以靠近的感觉。一旦教师的语言演变成为自说自话的独白,与学生的语言交际实际上就中断了,他想要表达的理论、观点、逻辑,就无法为学生所理解。同时,思政课教学的目的不在于让学生无条件的被动接受,而是经过了学生的质疑、反思之后,发自内心的主动认同。要“帮助学生成为有能力的交流者、有意义的文化保存者和对已获得知识的质问者”[奥兹门、克莱威尔:《教育的哲学基础》,石中英、邓敏娜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年,349页。]思政课不是向学生的大脑进行填充的过程,而是帮助学生“占有自己的全面本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123页。]思政课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传递知识,更是帮助学生形成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提高综合素质。因此,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语言要尽可能地接地气,要构建开放式的语言体系,方便学生“接话把儿”,鼓励师生间的语言交流。

(二)师生相互合作原则

一堂好的思政课,一定是学生能够对教师的讲授进行积极的反应。面对学生在表情上的微笑、认可,语言上的回答、响应,教师能够将课程顺利地进行下去。反之,如果学生游离于教师的讲授之外,表情呆滞、缺乏反应,教师的讲授热情就受到直接打击,将在低落的情绪下草草结束课程。因此,精彩的思政课,绝不应该是教师的独角戏,而是师生相互合作的艺术作品。没有合作,就谈不上交流。“在你参与会话时,你要依据你所参与的谈话交流的公认目的或方向,使你的会话贡献符合这种需要”[格赖斯:《逻辑与会话》,《语言哲学》,牟博、杨音莱、韩林合译,商务印书馆,1998年,301页。]要实现师生间的交往,思政课教师就必须考虑如下因素。首先,要让学生感觉听到的语言是他们所需要的;其次,要避免语言中的模棱两可,要让学生感受到信息的可信;第三,语言要精炼,不要交流与授课主题无关的信息;第四,表达的方式要以学生易于接受为准则。

只要适度,年轻人喜欢的网络语言、流行用语也是可以采用的,那种刻板老套的语言范式要尽可能地避免。教学语言是复杂的,它不仅包括文字本身表达的含义,还包括教师的语气、口吻、表情等表现出来的复杂信息。很多时候,在师生默契的前提下,借助语言表达“话外之音”也可能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就是所谓的会话含意,“首先,听话人要能够发现说话人违背了某一或某些准则。其次,听话人要能够发现,说话人希望听话人知道自己违背了某一或某些准则。”[冉永平:《语用学:现象与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58页。]一旦使用得当,往往能够让学生会然一笑,课堂气氛也随之迅速活跃起来。当然,会话含意的实现也有“演砸了”的风险。有时学生领会不了教师内含的意义,有时教师把握不住学生关注时事的热点在哪里。这些,都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摸索。

(三)关联性原则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包括学生的认知世界。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如果学生能够在听取教师语言表达过程中,迅速形成相关语境,教师就能够尽快进入主题,有利将问题的分析推向深入。教学的目的是不断地刺激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主动地去探索新知识、新思维、新视角。新知识之所以能够有生命力,恰恰在于能够根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如果将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比喻为一棵树的话,新知识并非是另辟新土、重新栽树,而是从已有的知识之树上长出新芽。教师在教学语言设计上要注意的,是把握好新信息与学生掌握的已有信息的度。新信息中陌生信息过多,会让学生感受到信息的隔绝,从而失去进一步了解的兴趣。但如果让学生感觉新信息无非是原有信息的重复,学生就会觉得无聊、单调,而放弃主动倾听。既新鲜又关联,是教学语言设计的两难选择,也是必须考虑的两大因素。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学节奏的把握要根据学生的反应灵活调整,节奏过快或过慢都会破坏学生学习的新知识与学生已有知识体系的关联性。关联性把握得当,就能够迅速提高教学语言的效率,而这往往是思政课教师意识不到的。很多思政课教师认为,使用排比、对偶、反问、感叹等华丽的语法,能够让课堂教学内容显得饱满丰富。借鉴演讲、辩论等口头表达的技巧是好的,但导致课堂教学进入拖沓、冗长的节奏,会让学生感觉厌烦。简洁明白、活泼生动是思政课教学语言应该追求的境界。控制教学语言关联度的尺度,是让既易于接受又不至反感。

(四)尊重学生的原则

高校思政课面对的是大学生,他们不仅在法律意义上已经成年,而且自我意识更为强烈和迫切。当他们感受到其主观意志没有得到足够的尊重的时候,必然会在心理上产生排斥。思政课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引导学生自主地接纳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主动地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社会现象,从而得出的科学的结论。思政课教师要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仅仅是一个礼貌的问题,更是关系到思政课教学能否达到效果的根本问题。

尊重学生,就是要尊重他们的选择,哪怕他们的选择并不符合教师认可的价值标准。教师所做的不是强迫学生来接受既有的价值观,而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面对学生的迷茫、无知、幼稚、叛逆,思政课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和心理准备。那些批评、否定的语言范式,会让学生迅速地放弃自我的真实表达,从而选择冷漠和远离。表面上宁静平和、教师自说自话、学生走神熬时的思政课堂并不是我们想要的,师生之间相互争辩,无法形成共识也未必是更糟的结果。有时学生出于面子,在教师的逻辑推导和事实罗列面前,无法实现自我原有认知范式内的自圆其说,未必会在形式上表示接受。但一旦他们激发了对科学理论认知的兴趣,思政课的教学目的就已经实现大半。因此,教师鼓励性、宽容性的语言体系,更能够实现对学生主体认知的尊重,也更适合于思政课的教学。当然,思政课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思政课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学识、扎实的理论功底,更要时刻注意准确地运用教学语言,调动学生的情感,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作者:万庆 单位:新乡学院社会科学部

第四篇:高职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评价体系分析

【摘要】高职高专思政课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改革,对于规范教学管理和提高教学质量都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情况却是存在着评价理念不科学、教学实施随意性较大、评价主体单一化等问题。所以如何根据院校特点和学生实际,构建科学合理、具有可操作性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则成为改革实践教学评价的重要路径。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当前高职高专思政课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改革,受到了普遍重视。它作为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有助于控制教学质量和检验教学效果及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素质。然而目前情况却是有些学校思政课的实践教学陷入了领导不够重视,教师不积极,学生较为淡漠的怪圈。那么怎样结合院校特点和学生实际,构建科学、合理、有可行性的思政课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高职高专思政课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在课题研究中发现,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5号文件颁布后,各地高校对实践教学评价改革的探索,取得了一些宏观上的研究成果,但对于操作方法和规则研究不够;对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往往割裂开来。这就说明,思政课实践教学质量评价存在着诸多问题,如何根据高职高专学校的实际,探索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的新路径,成为重要课题之一。

(1)由于思政课实践教学保障条件的限制,不少院校对思政课实践教学质量评价的理念不科学,导致对实践教学重要性认识不足。从实际情况看,当下大多数高职高专学校为求生存和发展,将教学经费投入到特色专业上,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由于教学质量监控,需投入一定的物力和财力,所以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缺少强有力的监控。教学质量评价理念不科学,做法是以学生在实践教学过后撰写实践教学报告和总结作为评价的依据,而且是教师单方面进行评价成绩。这种方式对学生在此过程中的表现缺少必要的监控,没有与思政课实践教学联系起来,既无法判断教师在实践过程中的作用,也不能客观地反映出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明显体现出对其重要性认识不足。

(2)由于思政课实践教学质量监督制度的缺失,促使教学实施中随意性较大。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对本地区同类学校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情况进行了调查,看到不少学校对此重视程度不够。不仅缺少实践教学经费,而且实践教学基地非常有限,仅限于市内的一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思政课实践教学教师也是成分复杂,来自于校团委、学生处,显示出多元性特征,不可能产生满意的效果。多数教师根据自身的兴趣和专业特长组织实践教学,缺少教学实施方案及考评标准,仅是为完成课时而实施的教学任务。加上很多学校是将思政课理论与实践成绩综合考评,没有将实践课纳入学生学科成绩评定范围之内,且不少实践教学活动均来自于校外,自主实践较多,缺少强有力的监督制度。致使教学质量评价的随意性特征增强。

(3)由于在思政课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中存在着教师本位的现象,使得教学质量评价存在单一化问题,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评价中,他评是一种外部显性的评价行为,而自评是一种内部隐形的评价行为。后者对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及提升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开展实践教学的过程中,由于许多条件的限制,不能保障所有的学生都参加到校外的实践活动中,所以在教学质量评价时,难免忽视学生的主体性。我们应该认识到,对于一个实践活动来讲,具体的情景、利益相关方都要具有多元化的特点。如果仅将教师作为评价的主体,难以满足评价结果的需要。这样就要求必须使多元主体参与其中,保证评价的公正性、合理性。

2构建高职高专思政课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的路径

为更好地将思政课实践教学质量评价落实到实处,真正提升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效果,必须正视存在的问题,构建具有可操作性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2.1转变教学质量评价理念,构建具有多元价值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认识到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是以育人为目的,要达到这一目标,则要求我们转变评价理念,将以人为本、注重发展、重视过程的评价理念贯彻始终,发挥其对于评价活动的导向、激励和改进作用。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实践教学活动的范围应是宽泛的,课内实践、校内实践及校外实践都应被纳入实践范围,努力构建多元价值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将实践教学评价从理论教学中分离出来,形成课程化的评价,独立为一个单独的评价体系。不管是评价教师的教学行为,还是评价学生的状况,都要体现学科特点,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可以采用多主体参与的方式。如对学生的评价,可以采取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对教师的评价,可以采取教师自评、教师互评、学校评价、学生对教师的评价等方式。这样就可以从多个角度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避免单一主体评价带来的片面性、不科学性。

2.2加强过程评价,构建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的多元阶段评价体系

按照建构主义的观点,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双方参与,共同影响实践教学效果的过程。不仅有教师传递已有知识的一说,更是帮助学生构建新知识,以解决问题的方式进行学习的过程。所以,要关注学习过程的整体性,和学习过程本身。这就要求我们将过程性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更加注重过程,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使其成为思政课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改革的一条重要原则。过程性评价主要是对学生在整个实践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包括实践活动前、实践活动中、实践活动结束后三个环节,主要考查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评价学生的在实践中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而诸多的过程创造了结果,结果反映了过程。所以客观地评价实践教学过程,有利于形成公正的结果。

2.3将教学评价与管理相结合,加大思政课实践教学保障的力度

高职院校要从实践教学的困境中走出来,必须加强组织管理。既要成立由党委副书记牵头的思政课教学领导小组,还应该成立由教学管理部门、系部二级单位和实践基地负责人共同参与的校实践教学领导小组,目的就是对实践教学活动的计划进行监督,不断完善教学管理。在组织结构、以及经费投入、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践基地建设加大投入的力度。具体地说,实践教学保障包括三个方面:其一是组织保障,完善组织保障是开展实践教学的关键环节;其二是基地保障,在实践基地的建设上,要采取多样化的方式,要在保障投入上下功夫,争取社会各界对于实践教学的支持;其三是经费保障,对此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文件有具体的规定,明确提出要根据教学需要,要逐步增加思政课经费的投入,保证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它是开展实践活动的基础。

2.4确定多元教学评价主体,构建自评与互评、他评相结合的评价体系

思政课实践教学是一个教师与学生、教学管理部门共同参与的复杂过程。因此在开展教学质量评价时,要确立多元评价主体,进而保证评价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在实践教学中,针对目前单一评价主体的情况,要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因为学生是实践活动的主体,他们全程参与实践活动,对自己的表现最有发言权,必须把学生自评、互评及对第三者的评价也应包含于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中。此外教学管理者,包括校内教学管理部门和提供实践机会的社会接收单位,需要对实践教学的整体效益进行评价。他们不仅熟悉参与实践教学教师的表现,也了解学生的表现,加入他们的评价会使评价效果更趋向合理化。同时在实践过程中,教师是评价的组织者和主体之一,应该避免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让评价建立在理论科学的基础上。总之,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对于提高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质量评价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2.5确立科学的符合

大学生认知水平和价值取向的评价目标,进一步完善教学规范在思政课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中,必须根据思政课的教学目标,坚持“知情意行”有效统一的原则,设计出符合思政课实践教学规律的评价目标。从教师的角度,就是考查教师的教学态度、业务素质、任务完成情况和教学效果;从学生的角度,就是考查其品德修养、人际沟通、学习效果等。同时要根据实践教学内容和类型,不断调整评价指标。其次要取得更好地教学效果,必须完善实践教学规范。从思政课实践教学现状看,教学规范应包括教学管理规范和教师教学规范。教学管理是否规范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将实践教学纳入日常教学计划;其二是制定规范化的实践教学操作规程;其三是要建立教学反馈机制,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教师的教学规范是对教师在整个教学实践活动中做出的具体规定,无论是教学之前、教学之中、教学之后,都应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做出规范化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的质量。

综上所述,构建高职高专学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必须根据思政课教学质量评价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提出具有可行性、可操作性的措施。要在科学理念的指导下,从多个视角进行规划,必须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评价目标。以多元评价理念为核心,将过程性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教学评价与管理相结合、校内评价与校外评价相结合。只有主体多元、方式多样,才会开创思政课实践教学质量评价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姜德琪.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J].高等教育研究,2013(03).

[2]高继国,张春和,吴仁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评价体系构建[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4(5).

[3]杨彩凤,祖文明,孙玉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构建[J].机械职业教育,2014(7).

[4]涂刚鹏.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的新思考[J].湖北经济学院,2015(1).

[5]戴志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5(9)

作者:刘玉玲,巩艳君,王蕾 单位:齐齐哈尔高等师范专科学校

第五篇:互联网下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改革方向

摘要:互联网的深入发展,给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带了巨大变革,表现在对高职生的特点变化、高职生的用网情况变化、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的变革等方面;根据教学实践和问卷调查显示,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影响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对于互联网带给高职思政课的负面影响,需要有力的措施来化解,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不断探索教学模式改革。

关键词:互联网+;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

一、问题的由来

传统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教师的教学方法大致相同,都是教师单向的灌输,区分教师水平高低的就是教师积累的教学案例多少。随着互联网的深入发展,互联网对学生的用网覆盖率大幅度提高、用网时间变长等,这些因素对学生的知识面拓展、学生的听课状态、教师的讲授内容等都产生了很大影响,这些影响拉开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改革帷幕。首先从学生用网情况的发展态势来看,学生用网的覆盖率越来越高,用网时间越来越长。中国互联网中心,第35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2年中国手机网民上网行为研究》显示,10-29岁手机网民在总体手机网民中占比64.2%,是移动互联网网民的主力军。而大学生作为具有较高知识水平的青年群体,更是青少年手机网民的中坚力量。

特别值得说明的是,高职生的用网率更高,就作者本人所在的高职院校来说,学生的用网率在100%,学生离开网络寸步难行,因为现在学校信息、一些课程等都是通过网络进行的,学生人手一部智能手机。其次,互联网的深入发展对高职院校思政课堂教学带来的冲击更大。根据我们的问卷调查显示,当问到“你一天平均用智能手机上网的时间”时,74%的学生每天用网的时间在4个小时以上。随着高职生的用网时间增长,学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问题,64%的学生认为网络让学生“虚拟交流多,现实交流少”,33%的学生认为“严重依赖智能手机”。互联网+的到来,高职生对智能手机患有如此严重的依赖症,这一状况对本来就不太受欢迎的思政课冲击更大,在思政的课堂上,听课率明显下降。最后,互联网的深入发展给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互联网越来越便捷,我们很多问题都可以通过网络搜索功能解决,达到了足不出户就可以知晓天下的功效,教师想要引导学生,必须技高一筹,教师如何改变讲授内容,是互联网时代每位思政课教师必然思考的一个问题;当然,学生也可能通过网络涉足一些不良内容。在这种情势下,对思想政治理论的教学内容产生了更高的要求。

二、互联网+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影响

表现形式互联网的深入发展,给学生带来了很多方便,最主要的是搜索功能,网络搜索成为现在高职大学生解决问题的主要途径,现在很难再见到学生追着老师问问题的情况,在学生中流行一句话叫做“有事不会问度娘”,也就是遇到不会的问题直接百度搜索。在我们的问卷调查中的一个问题是:“当你遇到思想政治课学习中的困惑或难题时,你更愿意选择哪种方式解决”?有61%的学生选择了“自己网上查阅资料解决”,由此看来,互联网的深入发展给学生带来了很多便利之处。网络在给学生带来便利的同时,负面影响也不可小觑,这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首先,互联网时代,学生上网的“无障碍性”,给学生的思想带来很大的冲击,思想自由化趋向明显。因为网络是虚拟的,学生可以在网络上随意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言论,有些学生法律意识淡薄,随意虚假言论,给社会带来一定程度的不良影响;另外,互联网就是一个大染缸,鱼龙混杂、良莠不齐,有些学生分辨能力有限,人生观和价值观受到不良影响,给本来难度很大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增加了无形的负担。其次,互联网时代,学生生活环境网络化,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缺乏交流,学生出现一定程度的沟通障碍。

在我们的一项问卷调查中,有一个问题是“移动互联网环境下你的主要困惑时什么”?有64%的学生选择了“虚拟交流多,现实交流少”这一项,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授课过程中,如何改善学生因网络虚拟交流带来的沟通障碍,是一个新增的问题。再次,互联网的深入发展,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模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都是靠教师日积月累的案例进行讲授,这种教学方式是单向的灌输式;随着互联网的深入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效果越来越不理想,需要教师改变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作用由主体变为主导,发挥引领的功能,通过网络技术发挥双向交流模式。

最后,互联网+时代,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求教师在教学内容上的改变,改变那种一个案例能用好多年的情形,教师备课充分,随时关注国内外的热点、焦点和难点,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新媒体技术的要求,随着互联网的深入发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还得经常充电,学习互联网技术,会制作微课,会玩微信、微博等软件。由此看来,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承担着更大的压力,面临更严峻的形势,作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我们的授课对象更难;但是认识到问题只是开始,更为重要的是怎么解决这一难题。如何解决,就涉及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的改革。

三、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改革探索

谈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是一个大问题,不是一个老师或者几个老师能完成的,它需要学校和思政课教师共同努力才能完成的一个任务。从高职院校方面来说:学校应做到两个最基本的要求。首先是严把学生用网关,学生的上网及其内容应该经过学校的严格筛选,那些低俗、反动的言论应该屏蔽掉,让学生在网络上接触到的内容应该是正能量的。其次,学校应该定期为教师举办一些互联网、智能手机方面的技术培训,让思政课教师掌握最新的技术,能利用互联网技术跟学生沟通,比如,现在比较流行的QQ、微信、微博等技术,特别是要对一些年龄比较大的思政课教师做针对性的培训,提高他们的网络技术水平。思政课教师是教学模式改革的主角,所以思政课教师在这场教学模式改革中要做的事情是最多的,压力也是最大的。从思政课教师自身方面来说,最基本的要做到如下几个方面。第一,是思政课教师应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在思政课理论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如果主导的水平低,肯定把握不好方向。思政课教师应该多学习理论知识,提升自身的理论素养,思政课教师争取做到“双师”型的教学能手,既是理论家,又是实践家,满足高职生的实践需求。第二,改变教学方法也是思政课教学模式改革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首先,思政课教师改变传统的单向灌输模式,建立新型的双向沟通模式,在讲授知识点时,结合授课对象的专业,做到授课理论和社会实践相统一,也就是理论和实践统一,双向沟通模式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思政课教学方法有多种,综合运用理论讲授、案例分析、讨论、演讲等多种方法,增强课堂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教学质量。第三,在教学内容上,与时俱进,满足时代给学生提出的新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时,在法律部分多下功夫,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构建学生的法治思维方式,运用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案例,或者发生在高校里的案例,对学生进行法治教育,让学生认识到在互联网时代,要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即使互联网是虚拟的,也不能在互联网上随意发泄情绪、传播谣言等违法行为。第四,思政课教师要与时俱进,不断提高网络技术水平,学习新型的互联网软件应用技术、学习智能手机技术,能熟练运用目前在学生中流行的软件,比如微信、QQ、微博等技术。运用这些受学生欢迎的软件跟学生沟通,跟学生进行情感沟通,做到以情感人,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能提高思政课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齐英艳,《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型教学模式探析》,《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年第9期.

[2]李星,《新时期职业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略论》,《职教论坛》2010年第20期

作者:娄银梅 单位:天津青年职业学院

第六篇:高中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思考

摘要:探讨提高中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若干策略:做好课前情境导入,适时提出问题;精心设置疑问,引导参与课堂内容;紧跟实事热点,提高授课时效性;创设探究情境,确定问题视角;师生共同解疑,得出最终结论。

关键词:中职院校;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性

新形势下,基于蓬勃发展的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大形势,职业院校课程教学改革总体呈现良好态势。众所周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中职院校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而且对于学生身心发展至关重要。然而,多年来,由于没有真正抓住职业院校课程特点及不能准确定位,中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欠佳。笔者认为,中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从职业教育特殊性出发,充分考虑到中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针对学生重实践技能、轻基础理论课学习的现状,学习方式要从单一的课堂讲授向学生自主探究转变,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从而收到最佳学习效果。

一、课始情境导入,注重兴趣激发

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其独特的学科特点:理性较强、比较抽象、不太容易理解。加之中职院校学生普遍文化素质不高、接受文化理论课有难度,所以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可以更多地采用情境导入的策略。作为一种先进的、可行的和优化的教学策略,情境导入“是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具体生动的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从而引导他们从整体上理解和运用语言的一种教学方法”。实物、图片、动作、幻灯、录音、录像、表演等都可以作为情境导入的手段。在实际教学中,要充分利用中职生自身的认知特点,注重从学生身边的经济现象、政治生活和文化活动的案例和问题出发,做好课前情境导入。

例如,在讲授“面对全球化,增强开放意识”这一问题时,教师针对“2007年由美国金融危机引发全球经济衰退,金融危机首先波及与美国金融联系的发达国家,进而波及与美国经济联系密切的发展中国家,我国也深受影响”这个知识点,考虑到很多中职生对经济全球化的利弊影响缺乏辩证的认识,对待经济全球化也缺乏正确的态度,所以提前让学生去搜集美国金融危机给我国带来不利影响的有关典型案例、相关资料、图片等,在课堂汇报展示。同时教师也可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相关案例,利用这些具体的案例资料等做好情境导入,适时导出新知:美国金融危机给我国带来哪些不利影响?你接触过哪些外国品牌的商品,谈谈你感受到的经济全球化?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经济全球化?这种情境导入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讨论热烈。对学生的观点教师适时点评,引导学生从这些感性的情景材料中去认识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不利影响,确立对待经济全球化的正确态度,从而提高学生辨析社会现象、主动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二、精心设置疑问,引导参与课堂内容

“学贵有疑”,有了疑问才会促进思考。在传统教学中,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少,更多的是教师的“一言堂”,填鸭式教学占主流。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有意识地鼓励学生发问,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和观点,对学生新奇的想法不打击、不嘲讽,让学生在一种轻松平等的课堂环境中大胆说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由被动接受向主动探究发展,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和好奇心。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针对学生模糊的认识问题提出质疑:职业有高低贵贱之分吗?金钱是否万能?这些问题的提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思维活跃起来。一般情况下,当教师提出问题后,大多数学生都能积极思考,但由于自身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有限,回答往往流于表面,对问题认识和理解的深度及广度都不够,此时教师要充分肯定学生能思考、肯动脑的学习态度,在学生原有答案的基础上顺势点拨,引导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更加系统全面和深入。

三、紧密联系实际,提高授课时效性

中职院校教师应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注意理论课讲授的通俗性、易懂性,而不能仅仅是单纯增加深度。理论课讲授应化繁为简,深入浅出,寓理于例证之中,能让学生坐得住、听得进,这样才能使理论具有时效性,使理论课真正成为学生喜欢的课。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注意采用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把课堂教学与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很好地结合起来,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能真正运用所学相关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不断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讲授课本相关内容时,立足从中职学生的视角和需求出发,选取学生关心和引起他们极大兴趣的社会焦点问题,利用小组讨论法,有意识地引领学生把目前社会上发生的热点问题和教材所学相关知识点紧密结合起来,大胆说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教师也能在学生发言讨论的过程中及时准确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并及时发挥用正确舆论引导的作用。在日常教学中也要注意培养学生读书、看报,关心家事、国事、天下事的习惯和态度,进而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例如,在讲授“一国两制”这个问题时,教师可以结合两岸最关注的问题“陈江会谈”,把“一国两制”这个问题和“陈江会谈”这个事件结合起来讲授,很好地增加理论课讲授的说服力、吸引力及感染力,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时效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创设探究情境,师生合作求知探究性教学

首先是从问题开始的。“提问是最古老的教学技能之一,是有效实现课堂教学目标、促进课堂师生交流的重要手段,对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与激发学习动机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有效课堂提问需要遵循目的性、启发性、具体性、激励性、恰当性等原则”。教师应正确掌握提问的基本策略,优化课堂教学。政治理论课教师更要注意在教学中做好在特殊情景中的“提问”示范,与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和个性心理特征相吻合,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和探索者。例如,在讲授“公民的政治性义务”一节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轮椅上最美丽的火炬手金晶”、“参加全国人大会议的少数民族代表在投票”、“大学生上街进行法制宣传”等图片,体味公民自觉履行政治性义务,有序参与政治生活,随后确定问题。中职生在初中阶段尽管学习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方面的相关知识,但受限于他们当时的理解能力以及年龄制约,并没有深刻体会到其中的实际定义,更没有真正参与政治生活,但作为即将成人的公民,未来参与和融入到政治生活中去,是不可避免的问题。据此,教师可以提出以下几个问题:作为公民,我们应该履行哪些政治性义务?作为一名中专生,你认为应该怎样参与政治生活?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之间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那么,对于我们中职生来说,对于巩固民族团结,我们应该做些什么?怎样做?在学生思考、交流、议论的基础上教师边引导,边阐述,最终得出结论。因此,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注意在教学中找准“提问”的视角。

五、教学注重启发,理论有效阐发

教师在解疑过程中要善于引而不发,积极启发学生思考。在政治理论课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把教材相关章节内容的讲授与国际国内发生的有关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相关最新信息有机结合起来,并赋予理性内容。例如在讲授“我国的政党制度”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列举苏共、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丧失政权的惨痛教训,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前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却没动用一兵一卒就解体了,苏共是一个有88年历史,拥有1500万党员,执政70多年的大党,却在一纸令下,被解散了,消失了,原因是什么?学生争相谈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最后在教师的启发下得出结论:任何政党,如果故步自封,不再紧跟时代潮流,不再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没有令人民满意的执政成绩就会被时代和人民抛弃。他们的教训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巩固执政地位,对任何一个政党来说,都是长期艰巨的任务这一抽象的理性观点。总之,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开展研究性教学,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体现了新一轮中职教学改革中关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的要求,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以勇敢的探索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进行不懈的研究、总结、和提高。

参考文献

[1]邵光华.小学课堂教学技能训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68.

[2]顾明远.新课程教师课堂技能指导〔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134

作者:王梅 单位:朝阳工程技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