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高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高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一、目前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

(一)办学模式僵化,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在当前酒店业蓬勃发展的形势下,不少高职院校通过介绍酒店行业广阔的发展以及酒店行业的待遇福利来吸引考生报考,而且招生人数节节攀升。然而在将学生招入学校进行教学时,却忽视了市场经济的要求和职业教育的特点,在理论知识上过于重视,忽略了实践的培养,使学生片面的认为自己毕业以后就是要做高级管理人才的而不屑于做最基本的工作。在企业看来,这些学生只是懂得了一些理论知识的新人,不懂得如何同客户打交道和做实际工作,直接从事管理岗位肯定不合适。同样都是缺乏实践经验,他们更愿意招收大学毕业生来锻炼成为管理人才。

(二)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有待完善

高职院校的酒店管理专业从定位上决定了学生必须具备专业的实践技能,但这也是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环节中的薄弱之处。造成这种局面主要有以下两方面原因:

1、现行教育管理制度下,受传统教学理念影响,理论课占用课时较多,造成实践课的学习时间不充足,并且理论教学方式有待进一步完善。

2、部分学生存在眼高手低的现象,尽管近年来很多高校逐步加强学生的实训学习,为学生进行实践学习提供了充足的实践场地和实习机会,但是部分学生眼高手低,轻视了实践学习的重要性,导致实践能力不足,需要引起重视。

(三)教学质量保障和评估机制需要健全

有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依旧以本科院校的教育评估体系来评估人才。但是,高职院校所承担的教育目的和社会责任同本科院校是不同的,高职院校更应该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实践能力更强的人才。评估体系应该于人才培养的目标相适应。除了评价体系偏理论之外,一些高职院校还存在缺乏对学生有效监督的问题,在对学生进行能力评估时,仅仅依靠考试成绩,缺乏对人文素质方面的评估项目。对教师的评估也停留在学生上机打分的阶段,并不能真实的反应教师水平。但是,酒店业的发展需要完善的评价体制来选出教学水平高的教师和实践能力强适应市场需要的管理人才。

二、优化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几点建议

(一)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校企合作

通过地接行业、企业标准,制定本专业的教育标准,与行业和企业一起制定适合本地的人才培养标准、课程内容、实践基地、实习质量评估标准等。在互动过程中,找准学校、酒店、学生之间的共同利益契合点,构建三方共赢的机制,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打下坚实的基础。学校要加强对学生价值观的引导,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避免眼高手低。酒店应该构建完善的针对实习生的培训计划,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给新人机会。学生要正确认识酒店行业和自己,摆正心态,积极主动做基础工作,提高自身职业素养。学校在校企互动中应处于主动地位,利用一部分经费聘用职业酒店管理人到学校宣讲。与企业合作,利用一部分闲置资源或空闲期,实现设备共享,人力资源互通。培养一批既能讲的好又有一线管理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与其他不同层次的教师一起,共同培养学生。

(二)进一步完善专业课程体系体系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革传统教育模式,同其他高校合作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在精品课程的建设过程中,可以与企业合作开发虚拟酒店项目,虚拟流程、虚拟运营等数字化教学模型。共同构建校企网络课堂,将酒店在实际服务过程中的一些流程或者经典案例、处理方式、沟通会话等内容传送到网络课堂上去,鼓励部分教师到企业兼职,在工作现场直接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实现校企合作教学。同时围绕不同课程的教学,开展各种级别的专业竞赛,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竞争意识,以赛促学。另外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逐步建设实训室,例如餐饮、茶艺、客房、会议室等,尽量给学生提供一个模仿实际的教学环境。

(三)建立健全专业专业质量保障和评价体系

建议成立在院督导室领导下,以教研室为主的酒店管理小组,制定一些列符合本学校、本专业的的教学标准用以规范教学过程。定期召开学生座谈,现场给教师的教学质量打分,将评价结果与教师评定职称和进入管理岗位相挂钩。定期开展对学生实习基地的调研工作,利用用人单位的评价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估,将学生的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作为评价指标。对于学生的评价应该结合考试成绩和实践能力,再加上实习单位的反馈,合理确定各权重因素的比例。

三、结束语

酒店行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酒店业的迅速发展导致其对人才质量和数量的要求与日俱增。目前酒店业存在人才流失率高,现有的人才结构不符合市场需求等问题,因此如何培养出合适的稳定的人才队伍,对酒店业来说迫在眉睫,这是作为教育单位应该为市场做好服务的地方。

作者:刘翠萍 单位:黑龙江旅游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