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小议满意协同度与主导满意战略类型

小议满意协同度与主导满意战略类型

摘要:满意度概念可以从员工、顾客等对象推广到更多的利益相关者。以此为基础,可以构建满意度的复合系统。文章重点分析了满意度复合系统的协同性特征,提出了满意协同度的概念,并初步探讨了若干单一满意战略主导类型和满意协同战略类型。为深入研究满意战略的应用及其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提供了一个新框架。

关键词:协同;满意度;满意战略

一、满意度及其引申问题

满意度(SatisfactionDegree)通常是指期望得到满足的程度。它是一种主观感知、自我体验和情感判断,属于一种模糊现象。满意度的理论研究涵盖了定义、分析模型(作用机理)与测量方法等诸多方面。满意度的主导分析范式是期望-不一致模型(Westbrook,1983)。在其管理应用上,最为典型的是顾客满意度和员工满意度。很多实证结果表明,顾客满意度/员工满意度(或变化)与组织绩效(或将来绩效)之间存在显著相互影响(Morgan&NEilA.,2006;Gómez&MiguelI.,2004,等)。并且,顾客满意和员工满意之间密切相关。服务利润链(Heskett,1994)、员工-顾客满意度链(Rucci,1998)等理论都指出,员工变量(满意、承诺、忠诚等)影响顾客变量,进而影响企业业绩(Christina,2009;StevenP.2008,等)。但是,企业更多利益相关者的满意度及其测评问题,以及它们之间的系统关系还很少引起人们的重视,仅有个别研究者提出了利益相关者满意度的初步概念(王唤明,2005;武春友,2010等)。总体上,满意度之间的系统关系几乎还是一个研究空白领域。

事实上,满意度具有明显的系统特征:一是因为企业的社会回应与嵌入化(Granovetter,1985;Ackerman,1976)趋势导致企业对股东、顾客、员工、政府、银行、供应商、公众等诸多利益相关者的依赖越来越大。这种依赖关系涉及人们更深层次的情感、体验、理念、态度等情绪变量,因而,诸如满意度等这类非市场因素逐渐超乎一般财务因素之上,成为对企业的竞争优势产生潜在而深刻作用的系统要素(Baron,1995)。二是因为企业利益相关者的满意度在情绪资本(汤姆森,2004)积累过程中存在复合关系,它们可能相辅相成,也可能相互排斥,此消彼长。为此,企业不可能通过分别考虑、单独提高各个利益相关者的满意度(如目前的顾客满意战略、员工满意战略等)有效改进企业与社会的整体关系,更不足以适应复杂环境的变化。所以,更多的满意度及其之间的系统关系成为战略管理中一个不能忽视的问题。

这一问题的现实映照在于企业与社会之间是否能保持和谐发展。具体而言,办企业应该让谁满意?谁的满意对企业发展更为重要?满意的程度不同对企业的影响如何?提出与探索这一系列问题,有助于在理论层面上统一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提高顾客(员工)满意度、做诚实信用伙伴等方面的战略管理意义,拓宽满意度的应用范畴,从中认识和把握满意度相互作用规律及其对企业战略决策的影响,指导企业适应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更好地维持与社会关系的和谐。

二、满意协同度的界定

按照利益相关者理论(StakeholderTheory),现代公司是由各个利益平等的利益相关者所组成,股东只是其中的一员,管理者不仅仅要为股东、还要对公司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服务。反过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也离不开利益相关者的支持。由此可见,公司战略决策必须顾及各个方面的利益相关者的态度,其决定因素之一就是满意度。因而,在企业战略管理上,各方面利益相关者的满意程度就构成了影响企业发展的系统要素。对应一定时期的每个企业来说,企业各个利益相关者之间存在合作、互补、同步等多种关系。由此,顾客满意度(CS)、员工满意度(ES)和社会满意度(SS)等等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相互渗透而构成一个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复合系统(ComplexSystem??֐???Ëջ???)。如图1所示。

根据复合系统理论,复合系统的协调性是体现复合系统中子系统间及各种要素间关系的一个重要特征。复合系统可能具有多种协调性。对满意度系统而言,主要体现出的是目标协调(同向协调)和组织管理协调问题。以图1为例,在这一最为简化的三方利益相关者满意度复合系统模型中,可以将每一个满意度作为一个子系统,构建其指标体系,见表1。在此基础上,可以分析满意度之间的协调问题,并据此界定满意协同度的概念。

借鉴通常定义,员工的满意度就是指员工对工作的总体认知态度,它取决于经济待遇、社会尊重等多个方面。根据美国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ACSI)对顾客满意度的研究,顾客的满意度取决于顾客对产品或服务的质量认知(功能、体验等)、价值认知(经济性、社会心理满足等)和顾客期望三个方面。社会满意度在此有其特定的内涵。它与现有的一些学科如社会学、心理学等中所提到的社会满意度不是一个概念。这里特用来指社会成员(个体、群体和组织)对于企业是否满足其个人(公众等)和群体(政府、非政府组织等)的需要、愿望、目标,及其满足程度的一种关系认知与情感体验。其衡量指标主要反映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价值取向。可见,以上满意度均包含主观感知或情感判断,带有许多“亦此亦彼”或“非此非彼”的现象,即模糊现象。

目前,国内外用于分析满意度的方法举不胜举,如结构方程模型(SEM)、卡诺(KANO)模型、四分图模型、模糊综合评判、层次分析法等,其特点及适用范围各有不同。一般来说,满意度的评价系统是一个典型的多层次、多因素、多功能、多目标、多约束的系统,很难找到完全适用于该系统的一般测量模型。企业必须根据自身情况和要求(如所处行业性质、员工、顾客特征等等)来加以选定。这里对满意度具体测量方法暂且不论,而是侧重探索满意度与满意度之间的协同问题。为此,基于上述的满意度复合系统,并参照一般的协同效应理论,本文提出“满意协同度”的概念,将多个利益相关者满意度水平增加的协调一致程度定义为满意协同度。

关于协同度(协调性)的测量已有一些现成的方法可资借鉴利用。如期望值方法、数据包络分析法、模糊数学的隶属度方法等。赵涛、李晅煜(2008)在能源-经济-环境(3E)协调发展中,提出一个简单实用的协调发展模型。它通过对区域能源—经济—环境指标的综合分析,确定该区域三者发展的协调关系,以此为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借鉴这一研究模型,对不同利益相关者满意度水平的协调关系加以界定。

前面已经提到,顾客、员工、社会构成一个复合满意度系统。从协同的角度看,三者都是企业满意系统的重要子系统之一,它与全面提升企业利益相关者满意度是相辅相成的协同关系。设企业利益相关者满意度复合系统S由若干子系统S1、S2、S3、Sn组成,各子系统的实际满意状态或发展水平分别由D1、D2、D3、Dn来表示。它们分别是其各自组成要素的函数。而复合系统的整体满意度水平由D*来表示。

假设复合系统整体满意度水平与各子系统满意度水平满足以下关系:

式中:D*为复合系统整体满意度水平;Di为各子系统满意度水平;ωi为各子系统对于系统整体满意度的重要性权重。

定义各子系统和复合系统整体在时间点t的满意度变化率为:

在式(3)中,dDi/dt实际上表示的是复合系统内各子系统的满意度变化率,而dD*/dt则表示的是复合系统整体的满意度变化率。当(dDi/dt)>(dD*/dt)时,说明子系统Si的提升速度大于系统整体提升速度,即子系统Si提升过速;当(dDi/dt)=(dD*/dt)时,说明子系统Si的提升速度与系统整体提升速度相等,处于协调发展状态;当(dDi/dt)>(dD*/dt)时,说明子系统Si提升缓慢,其提升速度落后于复合系统整体提升速度。根据式(3)定义,复合系统S的各子系统的单系统协调度EI∈[0,1],且仅当(dDi/dt)=(dD*/dt),达到最大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