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教学改革探讨

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教学改革探讨

【摘要】本文列举了目前高职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教学中教材、理论教学模式、实践教学模式、课程项目开发等方面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分析了高职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并从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实践教学环节、课程项目开发、项目化的校本教材建设以及项目化教学的实施等方面提出了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高职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教学改革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于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迅速增加,高职院校得到了迅猛发展。公共管理专业主要是为社会培养应用型公共管理人才的一类专业,是绝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开设的共有专业,具有很强的同质性,不能彰显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因此,办出高职院校的自身特色,培养满足社会不同地域对公共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要求的合格毕业生,是每所开办此类专业的高职院校进行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笔者从事公共管理类专业教学多年,对这一课题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高职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不明确

人才培养方案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基本规格的总体计划和实施方案,是职业教育院校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确定教学编制、保证教学质量的纲领性文件。高职院校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应以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突出应用性和针对性、加强实践技能训练、强化产业结合、突出地域和自身特色为原则。目前,大多高职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在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存在相互抄袭和借用的现象,甚至沿用本科院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不足突出表现在缺乏自身特色、与当地产业结合不紧密、应用性和针对性不强、实践教学环节弱等方面。

2.教材建设滞后

高职院校的教材应满足具有时代特征、职教特色,体现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等基本要求。目前大多高职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借用普通本科院校同类教材,然后由专业教师进行小修小补,拼凑成现行教材。由于高职教育和普通本科教育在培养目标和教学环节上有较大的差异,因而这样的教材常常表现出理论知识过深、实践技能训练环节薄弱等缺陷,不能满足高职院校的教学要求。

3.理论教学模式缺乏特色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教学过程应突出实践教学环节,理论教学则应服务于实践教学。但目前高职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的理论教学大多沿用以学科为中心、以知识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注重理论的完整性,其缺点突出表现为理论知识过深,弱化和淡化了实践教学环节,不能为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服务。

4.“校企结合”实践教学模式流于形式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应用型、技能型人才。这一培养目标决定了实践教学在高职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实践教学形式多样,效果各不相同。其中“校企合作”被公认为一种较为理想的形式,很多高职院校通过校企合作取得了令人满意的培养效果。但是,由于开设公共管理类专业的高职院校多,招生规模大,寻找对口的合作企业难度较大。因此,很多高职院校的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仍流于形式,往往只是与企业签订一纸合约,没有开展实质性的合作。无论是校内实训基地,还是校外实训基地,在进行专业课程的实践性教学时,通常是教师讲授演示、学生观摩,学生很少有机会融入真正的职业岗位,进行实质性的实训和锻炼,因而职业技能的提高受到很大的限制,甚至毕业实习也只能在一些非专业岗位上进行,其实习的项目和内容可能与本专业毫无关联,从而导致整个实践教学环节流于形式,严重影响了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

5.项目课程开发落后于教学需要

项目课程是指以工作任务(即项目)为中心,选择、组织课程内容,并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主要教学目的的课程模式。项目课程的开发是衡量职业教育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公共管理类专业的项目课程应以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的实际工作过程作为课程的核心内容,并与职业资格标准相衔接,由学生自主完成信息收集、工作计划制定、工作任务实施、工作成果评价等全过程,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获得综合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然而,高职院校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张,导致师生比例严重失调。据对一些高职院校的调查摸底,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师生比例高达1:50以上,专业教师疲于应付课堂教学,几乎无暇顾及教学方法的改进和教学效果的提高,更谈不上自身素质的提高,青年教师都是从学校到讲台,缺乏专业工作经历和职业技能,加之学校投入不足,实践教学硬件条件不够,使得项目课程开发不能满足专业教学的需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项目课程开发没有宏观计划与远景规划,即使进行项目课程的开发,也是随心所欲,走到哪里算哪里,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对专业教学整体水平的提升帮助不大;其次,开发项目课程时,项目中选择和组织知识覆盖面过于狭窄,不能满足学生毕业后从事该工作任务对于知识和技能的要求;再次,没有根据公共管理类专业的特点开发项目,导致开发的项目课程过分依赖硬件条件配置,给项目课程的实施带来难度;最后,项目课程的开发管理缺乏完善有效的激励机制,很多高职院校简单地把项目课程教学等同于案例教学,严重影响了专业教师开发项目课程的积极性。凡此种种,导致项目课程教学的实际运行效果差,不能真正达到培养学生岗位核心能力和职业能力的目的。

二、高职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是实现高职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高职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以培养应用型管理人才为主要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根据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建立项目化课程体系,以达到学有所用、教有所指的目的。项目化课程体系与职业岗位(群)的工作任务紧密相关,成为学术教育课程与职业教育课程之本质差别。因此,只有建立项目化课程体系,才能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

2.是培养和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的需要

职业教育以培养职业能力为终极目标。职业能力是职业岗位(群)必备知识与必需技能的有机结合,单纯的知识或单个的技能均不能构成职业能力,只有当知识与技能完美结合,学生能开创性地完成工作任务时,才能体现其职业能力。项目化课程体系能在知识与技能之间建立有机联系,按职业岗位(群)的实际工作需要来组织课程内容,强调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完美结合,使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和提升职业能力,提升交流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有利于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的提高。

3.是推动产学结合发展的需要

职业教育源于产业发展的需要,并服务于产业发展的需要,产学结合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项目化课程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实践性教学,即职业技能的提升。而这必须以实践教学的硬件为支撑,实践教学的硬件建设是开展项目化课程教学的基础,这就促使高职院校必须充分了解行业产业发展的最新动态,与行业发展同步,甚至具有前瞻性,使建设的实践教学硬件设施更好地服务于项目化课程教学,客观上也促进了产学结合。

三、高职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1.完善高职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体系

为了满足企业对公共管理类人才的需求,完善专业培养目标体系是必要的。高职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应在充分的行业产业调研的基础上,根据实际职业岗位(群)的需要,构建符合行业产业发展需要的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目标,通过促进学生掌握职业岗位(群)的必备知识,提升学生的职业岗位(群)必需技能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2.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训练学生的职业技能

实践教学是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实践教学,可以锻炼学生,提高其解决职业岗位(群)实际问题的能力、应变能力、沟通能力和责任意识等综合素质。实践教学环节包括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等环节。高职院校应加大实践性教学的投入,并进行充分的调研,充分发挥校企双方的优势,以建设与行业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实践性教学设施,以及能够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服务的校外公共研发平台,实现“学校、行业产业和学生”三方共赢。

3.提高专业教师的项目化课程开发技术

项目化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是项目化课程的开发,完成这一任务,关键在专业教师。项目化课程开发的成功与否,不但在于专业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在于其掌握的项目化课程开发技术。高职院校应加大专业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培训力度,使他们了解行业产业发展的最新动态,掌握最新的项目化课程开发技术,以满足项目化课程教学改革的需要。可采取让青年专业教师到企业蹲点带实习、挂职锻炼、开展技术服务等多种形式,加深专业教师对行业产业发展动态的了解,提升专业教师的专业技能;鼓励他们参加项目化课程建设的专题培训,提高专业教师对项目化课程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其项目化课程开发技术,为项目化课程教学改革奠定基础。

4.编写项目化课程的校本教材

由于各地的产业发展各具特色,采用统一的项目化课程教材显然不能很好地适应当地行业产业发展需要。因此,项目化课程的校本教材编写是项目化课程建设的核心内容,编写项目化课程校本教材时,要以当地行业产业发展为背景,突出实践教学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根据订单企业职业岗位(群)的需求和学生的具体情况,通过模拟项目和真实项目,组织必需的知识和必要的技能进行编写。教材编写时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不同难易程度的项目。

5.课程项目化教学的实施

高职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项目化课程教学实施的核心是“通过工作实现学习”,教学的安排要以项目为主线,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化课程校本教材、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为保障,充分调动专业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让学生参与和完成项目来获得职业岗位(群)的必备知识和必需技能。学校应加强宏观管理和引导,专业教师应不断探索和改进教学方法,本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指导、少说多做”的原则来选择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做中学”,教师在“做中教”,真正做到“教、学、做”一体化。同时应制定与项目化课程教学改革配套的考核评价体系,保证项目化课程教学的顺利实施。项目化课程教学的实施效果要优于传统教学方法,它能培养学生适应职业岗位(群)的能力,使学生掌握职业岗位(群)的必备知识,提升学生的职业岗位(群)必需技能。高职院校应加大投入,不断总结经验,改进完善这一有效的教学方法,使高职教育能够适应行业产业发展的需要,培养行业产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周华.提升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举措研究[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17(3):72-73,81.

[2]郭晓丽,何云峰.能力本位:地方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目标导向[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32(27):51-53.

[3]孙振国,段先华.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中国大学教学,2004,(11):47-48.

[4]张晓波.浅谈高职院校的教材建设[J].辽宁商业职院学报,2002,(4):42.

[5]孙凌云.高职院校课程项目化改造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J].科技资讯,2011,(21):195-196.

[6]罗三桂.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9):12-14.

[7]刘骋.高职院校项目课程教材开发探析[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1(2):58-60.

[8]陈玉霞,李树才.浅析高职高专院校课程项目化改革[J].中国成人教育,2009,(13):105-106.

作者:谢淑芳 马慧 单位: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现代管理工程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