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新公共管理理论下高校后勤社会化对策探讨

新公共管理理论下高校后勤社会化对策探讨

高校后勤社会化是指高校后勤服务工作的社会化,即将高校后勤服务工作纳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由政府主导,以市场提供为主,高校自主选择的高校后勤服务体系。我国高校后勤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后勤服务的社会化,形成社会参与高校后勤、高校面向社会选择后勤的局面,使高校从繁杂的后勤事务中彻底解脱出来,将主要财力、物力、人力集中于教学和科研。当前,国内信用及市场体系不完善,高校后勤社会化操作还存在较大问题和困难。因此,高校应结合具体情况,寻找一种适合的理论模型指导后勤改革,而新公共管理理论就为我们提供了重新认识这一问题的崭新视角。

一、新公共管理理论与高校后勤社会化

新公共管理理论建立于20世纪80年代。受一些西方国家推崇,它既是一种公共行政理论,也是一种新型管理模式,并且作为主体思想指导行政改革。作为一种以企业经营理念为基础的管理思想,新公共管理理论对公共部门管理方法的相关理论进行了重新研究。新公共管理最初解决的是官僚体制的管理模式和社会环境间的矛盾,有利于政府摆脱金融、管理以及信任度等方面的困境。但是,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公共部门必须首先明晰治理的概念,为改革提供新的思路和模式。因此,新公共管理理论不仅为改革中的政府提供了新途径,还为高校提供了“准公共物品”的社会改革参考。

(一)新公共管理理论与高校后勤社会化契合

新公共管理理论的理论基础和理论特色与高校后勤社会化相契合,从理论角度为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实践提供有效指导,形成独特的新公共管理理论与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理论与实践体系,有效促进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持续推进,同时获得诸多实践成果。具体来说,新公共管理理论与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契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加快市场化改革的步伐

新公共管理理论的指导为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指明了方向,为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取得积极成果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加快了后勤市场化改革的步伐,使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逐步走上正轨。

2.突破原有管理壁垒

新公共管理理论推动了管理制度改革,消除了高校后勤社会化的管理壁垒,使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制度实现了更新,建立了新的管理体系,提高了管理效果。

3.建立良性循环的后勤竞争制度

在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中引入竞争机制,使高校后勤管理质量得到持续提高,满足了高校建设的需要。最重要的是,它改变了高校独立办后勤的局面。可见,这一过程中,新公共管理理论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新公共管理理论视野下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原则

当下,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正处于改革攻坚阶段。后勤组织从传统的管理型组织向现代服务型组织转化中,新公共管理倡导行政与管理二分原则、顾客至上原则、绩效管理原则、竞争原则、公平原则等,对后勤社会化具有积极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1.市场导向原则

新公共管理理论的观点认为,公共部门之所以工作效率低下和机构规模不断扩大,主要是由于官僚体制的消极影响,如竞争不明显,没有一定的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因此,高校后勤领域要想实现社会化必须坚持以市场为主导,充分运用竞争机制,打破垄断,提高服务质量。

2.以人为本原则

新公共管理理论认为,无论是公共部门的行政权力还是公共部门的行政行为都应围绕消费者的具体需求进行。以人为本是为了推进科学发展,后勤管理工作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在后勤服务体系中真正做到以教师和学生为本,把他们是否满意作为衡量后勤服务体系的标准,扎实提高后勤管理服务水平和质量。

3.绩效评估原则

新公共管理理论认为,首先确立个人和组织的具体行为目标,然后根据实现目标的进度,采用绩效评估手段,引入业绩管理方法,建立科学的业绩评价体系,评价公共服务部门的业绩。它强调对雇员实行契约制和对效率进行量化评估,要求高校后勤建立合理的绩效评估机制,提高雇员的积极性。

二、新公共管理理论视野下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对策

(一)坚持以人为本,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多年来,高校后勤面临的最大发展问题是人才培养机制不完善和激励机制不合理。为此,要打破后勤管理部门多年的用人思维和习惯,突破用人的诸多不合理局限,以适应现代企业发展的眼光,建设一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能真正促进自身和高校共同发展的蓬勃向上的后勤管理和员工队伍。

1.引进和培养专业化人才

人才引进方面,要改变原有的行政化人才引进模式,突破地域和行政级别限制,通过多种渠道引进各类专业人才。而对技术性和专业性要求较高的行业和实体,注重从行业内部挖掘和培养人才。但由于人才引进以及人才作用的最大限度发挥,需要不断提升和充实人才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因此,要以制度的形式制定培训计划和设立专项培训经费,建设学习型组织,推进广大员工的继续学习和培训工作。同时,鼓励各实体多开展技术竞赛,鼓励员工个人参加学历及职业资格等考试,并定期派出干部职工到相关高校和企业交流学习,加强后勤人员的知识更新、专业培训。

2.建立科学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

建立适应高校后勤特点和发展的薪酬体系,推进分配方式改革,使薪酬计算的指标更加规范化和科学化,逐步降低保障性基础薪酬部分,加大激励薪酬部分比例,提升干部职工的开拓性和工作积极性,进一步吸引专业人才。通过建立并实行有效的绩效考核制度,以绩效考核推动员工素质提升。此外,对积极主动关心单位发展,为单位发展献计献策,使单位经营服务指标或客户满意度得到明显提升的员工,实行额外奖励,并给予其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和平台。

(二)创新运营模式,完善经营管理机制

高校后勤社会化必须突破与创新传统的规则和理念。纵观国外的高校后勤管理可以看出,他们的后勤服务与管理模式十分多元,但在基本原则上拥有共同之处,即社会化程度高,值得借鉴。当然,这种突破与创新必须要遵循教育发展规律,遵循“有利于提高高校后勤服务的质量和管理水平,有利于减轻学校的负担,降低后勤成本,有利于发挥学校最大的办学效益,保障学校长期稳定发展”的原则。高校后勤社会化要取得突破与创新,必须在思想观念、管理体制、产权制度、运行机制、财务管理、资源利用等诸多方面动脑筋、下工夫。

1.推行股份制试点改革,规范经营管理机制

从具有浓重的行政化色彩,到模拟企业运作,高校后勤走过了艰辛的社会化改革道路。但是,在不断与社会企业一同参与市场竞争的情况下,这种所谓的“模拟企业”无疑不合时宜。因此,要继续深化后勤社会化,可在后勤实体逐步推行股份制试点改革,采取“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的方法,探索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企业自身发展的、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和运营模式。推行股份制的过程中,后勤实体的所有制形式、出资形式、经营及管理方式、财务管理、分配制度、人力资源管理等都得到相应改变。对具有明晰的责、权、利的企业,可以真正实现规范化运作,不断增强实力,真正融入公平的市场竞争。

2.不断发展校外项目,开拓后勤服务市场

后勤很大一部分业务属于保障师生基本生活的服务性项目。在保证提高良好服务质量的同时,为高校分忧解难,支持高校各项活动以及负担高校分流正式职工的安置等,从事这部分服务项目的实体承担着巨大运行成本。后勤实体要真正发展壮大,除做好服务校内市场的本职工作外,还需积极向外拓展业务和发展空间。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许多单位和部门也将其后勤服务项目剥离出来,交由后勤专业化单位(公司)管理经营。因此,全社会后勤管理经营的市场巨大。在高校后勤社会化中开展校企合作,就是高校后勤实体通过改革,摒弃“小而全”和“包打天下”的思想和做法,有所为也有所不为,在社会化改革中找到“位子”,不断提升竞争能力,塑造优质的服务品牌。

(三)引入竞争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新公共管理理论是一种基于企业经营理念的理论。面对日益发展的高等教育需要及市场环境的日益变化,高校后勤生存受到严重威胁。高校后勤要与市场经济接轨,必须要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权责不明和事企不分,是我国高校面临的两个主要问题。而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避免高校只享受权利,后勤服务只履行义务的现状。具体做法如下。

1.明晰产权,理顺关系

高校的后勤法人财产权和资产所有权是两个概念,理顺二者之间的关系、有效区分二者,是高校后勤建立并完善企业制度的首要任务。明确产权包括三方面内容:(1)确定后勤和高校的产权内容和比例,明确二者之间的产权边界;(2)对后勤资产进行科学评估,明确区分经营性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实现两种资产的剥离;(3)学校对后勤服务投入资产进行建设,一旦发生风险,按照资产比例承担有限责任,然而后勤服务中的资产指全部法人财产,所以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对学校所有资产需要承担增值保值责任。

2.界定权责,事企分开

高校后勤建设现代企业制度,首先要明确后勤和学校之间的权利责任关系。学校的权利包括选择后勤服务经营管理者,选择后勤需要服务的内容,建议、决定后勤服务出现的重大问题,预防并制止资金流失等。学校的责任义务包括不得直接干预后勤经营管理,为后勤服务提供资金、人力等各项支持,按比例享受分红,在经营破产时也要按比例承担损失等。高校后勤作为一个独立实体,需要承担以下责任:报经学校批准后方能实施一些重大事项,坚持以“三服务两育人”为经营理念进行自主经营,根据注册的法人资产对全部风险独立承担责任。后勤参与到市场竞争,仍以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遵循国家法律,适应学校宏观目标,严格按照高校教育体制,实现资产增值。学校职能和后勤职能完全分离,学校将工作重心转移到教育科研的中心任务上,后勤在管理经营方面更具灵活性,在做好本职服务的同时,可拓宽服务领域,保持快速发展,彻底与学校在职能上划清界限。

(四)深化社会化改革,积极引进社会资源

长期以来,高校一直习惯于“一校一户办后勤,校校后勤办社会”,已跟不上高等教育发展的步伐。为改变这一现状,高校后勤改革的基本方向是社会化,目的是建立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其实质是广泛吸引优质的社会资源参与高校后勤服务市场,组建面向高校特性的后勤服务体系,改革现有体制,实行社会化经营管理模式,实现对高校后勤资源的优化配置。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现状来看,虽然我国还没有全面普及社会服务,但目前大多数地区的服务业已初步具备为高校提供各种服务的能力,部分高校后勤实体也具备为其他高校提供服务的能力。鉴于此,高校应逐步打破垄断、开放市场,引入优质社会资源和其他高校后勤服务资源,建立有序竞争的高校后勤服务市场体系。现阶段,紧跟快速经济步伐而壮大的服务行业,使后勤机制与市场经济完全结合成为可能。因此,可考虑由服务商承包高校的后勤服务业务。根据我国现阶段的现实分析,市场的需求发展、大众和学校的现代价值观,是后勤制度走向市场化的关键因子。在规划后勤的市场化模式时,如果忽略上述因素,只是盲目地进行市场化转变,最终只能停留在表面改革层面。因此,后勤机制的市场化革新内容需考虑主客体和交易环境规划。

三、结语

当前,后勤工作的问题,不是改革方向和改革目标问题,而是改革进程中出现的问题,是社会化改革不深入、不全面、不配套的问题。因此,应充分认识当前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的紧迫性和必要性,攻坚克难,下大力气不断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进一步建立健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新型高校后勤管理体制,取代不利于高等教育发展的传统、固化的后勤内控制度。同时,在坚持后勤社会化方向时,也要认识后勤社会化进程的长期性。我国正处于且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市场化程度随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提高,各方面体制也会不断建立和完善,但传统的后勤管理体制仍然将在一定时期内继续存在,这就决定了后勤管理体制机制还要不断创新,逐步完善。

作者:黄鹤良 单位: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