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大学生培养模式公共管理论文

大学生培养模式公共管理论文

一、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

基于新公共管理视角下的大学生培养模式完全改变了传统模式下学校、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学校不再是发号施令的权威官僚机构,学校公共教育不再是“管治教育”而是“服务教育”,而是以人为本的服务提供者。学生是享受公共服务的“学生”,学校尊崇学生主权,以学生需求为导向,坚持服务取向。基于新公共管理视角下的大学生培养模式关注学校项目实施的有效性,教育权力和教育行为从属和服务于“学生”的满意度这一中心,表现出一种目标导向的趋势。学校以提供全面优质的公共产品、公平公正的公共服务为其第一要务。在基于新公共管理视角下的大学生培养模式中学校是负责任的“企业家”,作为“企业家”的学校并非以赢利为目的,而学生是其尊贵的“顾客”。“由学生驱动的学校是能够提供多样化和高质量的公共服务的学校”,要把经济资源从生产效率较低的地方转移到效率较高的地方,这是公共管理理念向市场法则的现实复归。对公共服务的评价,注重换位思考,通过学生介入,以学生的参与为主体,保证公共服务的提供机制符合学生的偏好,并能产出高效的公共服务。

二、治道变革

学校职能由“划桨”转为“掌舵”。基于新公共管理视角下的大学生培养模式下学校应该把管理和具体操作分开,学校在公共教育中应该只是制定政策而不是执行政策,传统学校低效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忙于划桨而忘了掌舵,做了许多做不了、做不好、舍本求末的事情。正如彼得•德鲁克在其名著《不连续的时代》中所写道的:“任何想要把治理和实干大规模地联系在一起的做法只会严重削弱决策的能力。任何想要决策机构去亲自实干的做法也意味着干蠢事。”基于新公共管理视角下的大学生培养模式下掌舵的主要途径要通过重新塑造市场,不停地施加各种可行和有利的影响让其“划桨”的方式来进行。

三、公共管理中引入竞争机制

基于新公共管理视角下的大学生培养模式的学校管理应广泛引入市场竞争机制,而非传统公共教育力图建立的等级森严的强势学校,强调扩张学校的行政干预。通过市场测试,让更多的部门参与公共服务的提供,以竞争求生存,以竞争求质量,以竞争求效率,提高服务供给的质量和效率,实现成本的节省。竞争性环境能够迫使相关部门对学生的需要变化作出迅速反应,合同外包是允许学校实验各项政策的全新供给体系,相对于动用学校本身的教师来说,通过市场测验可以判断出新政策的合意性。

四、重视效率追求

基于新公共管理视角下的大学生培养模式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在追求效率,主要采取三种方法:

1.实施明确的绩效目标控制。

基于新公共管理视角下的大学生培养模式应放松严格的教育规制,有别与传统公共教育重遵守既定法律法规、轻绩效测定和评估的做法,确定组织、个人的具体目标,实行严明的绩效目标控制,并根据绩效目标对完成情况进行测量和评估。

2.重视结果。

传统的官僚主义学校注重的是投入,而不是结果。他们往往只会花掉预算分解的每个项目的资金,对结果和收益毫不关心。基于新公共管理视角下的大学生培养模式根据交易成本理论,重视管理活动的产出和结果,关注公共部门直接提供服务的效率和质量,主张对外界情况的变化以及不同的利益需求作出主动、灵活、低成本、富有成效的反应。

3.采用私营部门成功的管理手段。

基于新公共管理视角下的大学生培养模式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强调成本——效率分析、全面质量管理、强调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等,强调学校广泛采用私营部门成功的管理手段和经验。

五、改造教师制度

基于新公共管理视角下的大学生培养模式主张对教师制度的一些重要原则和核心特征进行瓦解,通过推行临时雇佣制、合同用人制等,废弃教师价值中立原则。基于新公共管理视角下的大学生培养模式正视教育所具有的浓厚的政治色彩,正视教育机构和教师的政治功能,放弃学校的与逻辑实证论相联系的表面上的“价值中立(value-neutrality)”,强调教师与学校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和渗透关系,不应将政策制定和教育管理截然分开,让他们参与政策的制定过程,并承担相应的责任,不仅能使教师尽职尽责地执行政策,还能使他们以主动的精神设计公共政策,并保持他们的政治敏感性,使政策能更加有效地发挥其社会功能。

六、创建有事业心和有预见的学校

基于新公共管理视角下的大学生培养模式下尽可能使学校公共管理者转变为企业家,转变价值观,在把利润动机转向公众使用的基础上,学会通过花钱来省钱、为获得回报而投资,以收费来筹款,通过创造新的收入来源以保证未来的收入。传统公共教育只注重提供服务而不注重预防,结果当问题变成危机时,再花大量的金钱、精力去进行治疗。基于新公共管理视角下的大学生培养模式认为社会更需要预防,即解决问题而不仅是提供服务。为此,学校应该把更多的工作放在预防上。有预见的学校会做两件根本的事情,一是使用少量钱预防而不是花大量钱治疗,一是在作出重要决定时,尽一切可能考虑到未来。

作者:饶洁 单位:湖南涉外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