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行政管理案例教学法的运用

行政管理案例教学法的运用

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对于行政管理这种实践性应用性非常强的专业来讲是再恰当不过了。但从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模式来看,可供选作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方式方法并不是很多。顶岗实习或挂职锻炼等方式没有一年半载是难以取得实质性效果的,在现行教学培养模式下也很难得到有效保障;动辄花费几百万甚至上千万构建模拟实验室,或者建设长期稳定的校外实践实训教学基地等实践教学方式,对于地方院校来讲,在经济方面和社会资源等方面的压力是非常大的。案例教学法则由于其经济性、时效性、便利性等特点,可以有效满足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实践教学的要求,通过在高度仿真的两难情境中的困惑与思考以提高学生利用既有理论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实践动手能力,并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在未来进入社会以后面对不确定环境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对课堂讲授、案例研究、研讨会等九种教学方法进行研究,分别在知识传授、分析力培养、态度转变、提高人际技巧、接受度和知识保留力等六个方面对各国专家做了广泛调查,结果发现案例教学方法综合效果名列第一。[1]

有利于激发教师提升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的积极性。在传统讲授式教学方式中,教师往往居于绝对控制地位,讲课的内容、方式与进程完全由教师自行决定,而学生则一般处于被动地位,“课堂满堂灌、考前背笔记、考后全抛弃”是非常常见的情况。但案例教学法则与传统讲授法有很大不同,教师的地位由“主导者”变成了“引导者”,学生则成为学习的主体而不再是被动的接收者。教师组织引导学生就所提供的案例材料进行充分自由讨论,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大胆批判,发散思维,多角度思考问题,这就必然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甚至是难题,对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应变能力和综合素质形成非常大的潜在压力和挑战,而这种压力又会“倒逼”教师未雨绸缪,积极采取预防措施,想方设法全面提升自身理论素养、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

有利于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1998年国家教育部对普通高校专业进行调整,将本属于法学门类政治学下的行政学归入管理学门类———公共事业管理下的行政管理学,而国内各高校往往把行政管理专业培养目标设定为“本专业培养具备行政学、管理学、政治学、法学等方面知识,能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管理工作以及科研工作的专门人才。”突出实践性、应用性是其明显专业特点。与此同时,进一步深化国内政治体制改革及提升行政管理质量和效率的现实要求也迫切需要大批宽基础、厚理论、懂实践的高素质应用型行政管理专业人才。案例教学法作为注重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有效方法。通过案例模拟环境中复杂问题的分析研讨,逐步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实践应用能力,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当前地方院校行政管理专业案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案例数量和质量难以满足教学需要。从现有的行政管理教学案例来看,无论质量还是数量上都很难满足培养合格行政管理人才的需要,呈现出“四多四少”的现实困境,即国外案例多、国内案例少;陈旧案例多、新颖案例少;定性案例多、定量案例少;间接案例多、直接案例少。[2]由于东西方文化理念、价值体系、风俗传统、发展模式、政治体制等存在很大差异,国外的“舶来品”很难适应我们的国情特色,参考价值和启发意义有所欠缺,很难直接适用于我国行政管理工作实践中去。大批现有教学案例多选自上个世纪八九十年生的事件,且往往偏重于定性分析,又多是层层转述,时过境迁,已难以适应当前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变化的时代步伐,针对性、适用性、典型性明显不足,很难引起当代学生的关注热情和辨析兴趣。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缺乏高质量的案例作基础,案例教学法的效果必然会大打折扣。2.对案例教学法的认识存在不同误区。尽管案例教学法在国内各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教学过程中得到广泛采用,但是在很多一线教师中仍然对其存在不同认识,不习惯、不适应、不愿意主动采用案例教学法。如把案例教学等同于在课堂上多举例子,或者在学生案例分析中放任自流或过多干预,或者把案例教学放在过于突出的位置,甚至取论教学的基础性地位,也有人认为案例教学是那些财大气粗、实力雄厚的名牌院校的“专利”而与己无关等等。这些不同看法都是对案例教学法缺乏了解的体现,没有真正理解案例教学法的科学内涵,没有真正认识到案例教学法的最终目的和价值所在,即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通过高度仿真案例情景的分析讨论以加深学生对相关理论的理解与掌握,进而培养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实践应用问题的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

3.教师缺乏应用案例教学法的能力和考核激励评价机制。作为案例教学法的组织者和执行者,目前在地方高校教学一线承担教学任务的教师大多应用案例教学法的能力和意识不强。这是因为大多教师是从高校相关专业研究生毕业后直接走上行政管理教师工作岗位,或者是从原政治学方向“转业”而来,尽管拥有较为扎实的专业理论素养和学识积淀,但往往缺乏在具体行政管理岗位的实践历练和丰富经验,缺乏对我国行政管理运行体制的切身感受和主观感悟,进而对行政管理教学案例所涉及的背景、环境与文化等因素的理解就难以产生“共鸣”,就会陷入“纸上谈兵、浅尝辄止”的困境,难以深入,无法领会行政管理工作的精髓。同时,尽管案例教学作为地方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大力提倡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但由于案例教学法的复杂性、教学效果的模糊性以及传统的教学管理制度等原因,学校往往缺乏具体可行的教师应用案例教学法的考核激励评价机制。

4.学生对案例教学法的认同度和参与意识不强。习惯于传统“灌输式”教学法的学生们,十几年的驯化已经导致其养成了对教师的“盲从”和对标准答案的“迷信”。这种根深蒂固的思维习惯以及对教师主导教学一切的既有模式的路径依赖,面对与传统教学模式差异巨大的案例教学法所带来的个体自由与思想解放,本该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充分展现自我主体价值创新意识和奇思妙想的学生们,却总是感觉无所适从、失落困惑。尽管教师一再启发、鼓励和引导,但除极个别“积极分子”以外,大多学生或沉默无语、置身事外,或人云亦云、消极应付,参与意识不强,分析讨论的深度和广度不能让人满意。由于无法理解案例教学的真谛,体会案例教学的价值,学生对案例教学的认同度不高,甚至有所抵触。

改善地方院校行政管理专业案例教学的对策建议

1.丰富和完善案例库。通常来讲,案例即人们在生产生活当中所经历的典型的富有多种意义的事件陈述,行政管理案例,是把国家行政机关在一定的环境下发生的有关行政管理的活动,客观地描述下来,经过典型化的处理,所形成的供学生思考、分析和判断的实例[3],其质量优劣直接决定了案例教学的效果如何。缺乏高质量的案例作支撑,案例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考虑到当前行政管理案例难以满足案例教学需要的现实困境,应积极采取措施大力丰富和完善教学案例库。一方面要注意对国外成熟案例的消化吸收,尽管东西方之间存在诸多差异,但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对国外案例也不能一概否定,要奉行“拿来主义”的原则,客观辩证的区别对待,要注意充分汲取案例中的共性成分并积极探索与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现实环境的特性相结合。另一方面,更要注重对本土案例的提炼与开发。当前,我国正处于政治体制改革的“攻坚阶段”,各种新尝试、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不断涌现,改革进程中既积累了大量成功的经验亟待总结推广,也充满了失败、挫折与教训值得反思与借鉴,无论成败得失,这些发生在我国政治体制建设发展进程中的丰富“本土”素材都是行政管理案例开发的宝贵来源,非常值得各高校从事行政管理教学科研工作的各位教师深入研究和总结。另外,各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每年大批毕业生走上社会工作岗位后,所构建的社会资源网络以及其在工作实践中的切身经历等第一手资料对高校案例教学来讲也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有待开发与挖掘。当然,对于行政管理案例的开发与编写,要有清醒的认识和长期的积累,其难度丝毫不亚于创作一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即使在案例教学中傲视群雄的哈佛大学商学院,创作一份成功的案例也往往要案例研究编写团队付出三年左右的辛苦努力,可见,案例特别是高水平案例的开发绝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而需要经年累月的持续性提炼、润色与完善,是个缓慢而长期的过程。

2.强化教师案例教学能力与主观能动性。教师在案例教学过程中的角色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协调者,如同电影中的导演,既掌控全局又要结合演员的个性特点给演员提供较为自由的空间与舞台。囿于现有行政管理教师的案例教学能力与意愿不足,已制约案例教学效果发挥的现实,高校教学主管部门需要大力强化教师案例教学能力培养,提升其案例教学的主观能动性。首先,要树立对案例教学法的正确认识,真正理解案例教学法的科学内涵与价值所在,明确行政管理专业教学转向案例教学方式为主的现实必然性和迫切性,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教学观念,但必须坚持案例教学是在理论讲授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与发展,不能割裂或者颠倒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的相互关系。其次,由于案例教学鼓励学生发散型思维,与传统理论讲授式教学相比具有更大的开放性与不可预知性,不可控因素和风险明显增加,对教师的要求与压力明显增强,案例教学法的教学特点必然要求教师拥有更渊博的学识、更扎实系统的专业功底、更敏锐深邃的思辨能力、更虚怀若谷的胸怀、更灵活机敏的应变组织能力,这对教师队伍的要求之高可想而知。再次,学校应积极选派部分骨干教师到党政机关、事业单位、非政府组织以及企业中挂职锻炼,在行政管理工作一线去亲身体验与感悟行政管理工作的实质内涵与现实情景,增强教师队伍对于行政管理实践工作的感性认识,从而有利于推动和深化其对专业理论的理解和认识,同时,也可以多种灵活方式积极聘请在相关部门与机构从事行政管理具体工作的人员作兼职教师或客座教授等,定期或不定期地邀请他们来校与本专业学生分享其工作经验与心理感悟,解答学生的困惑,这种“请进来、走出去”的做法非常有利于弥补理论与现实之间的差距,有助于培养和提升学生对当前行政管理现实发展进程与有关问题的关注与思考,有助于培养和塑造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责任意识,国外高校和政界间盛行的“旋转门”制度就很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如美国很多政府高官卸任后进入各大高校拿起教鞭,把自己的从政经验和心得感悟与学生们分享,而一些知名学者也经常“学而优则仕”,进入政界,主持或参与制定和执行各项政府决策,这种做法很好地将行政管理理论与政策决策运行的社会实践结合起来,理论与实践相互印证、相互促进。最后,学校与院系教学主管部门应积极创造鼓励案例教学的考核激励评价机制,在各种评优评级达标比赛中增加案例教学的比重,创造一种鼓励、引导、鞭策教师积极探索、应用案例教学法的外部氛围和考核评价机制。

3.规范案例教学组织与管理,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学生是案例教学的主体,其主观参与意识与客观参与能力对案例教学法的教学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决定性作用。由于传统教育模式多年的影响,学生对案例教学法的认识与接受必然会有个逐步深入的过程,其参与能力也会有个培养发展的过程,这需要教师充分发挥其“引导者”的作用,利用各种措施和手段逐步提高学生对案例教学这种“崭新”教学模式的认同度和参与意识,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规范案例教学的组织与管理,用案例教学法的“实惠”来打动和吸引学生。系统的案例教学法包括案例的准备、案例的呈现、案例的分析讨论、案例的总结等阶段,各环节环环相扣。案例的准备阶段要选择合适的案例及相关资料,需要注意案例的相关性、典型性、完整性与可接受性等特点,案例的相关性即案例的选择一定要紧扣所要体现和强化的理论内容,切忌片面追求趣味性而离题万里、文不对题;案例的典型性是指要在诸多备选案例中选择那些最有代表意义和影响力的经典案例;案例的完整性是指案例内容情节完整,自成一体,简明扼要,同时教师们对于案例的背景资料及相关信息与话题也应该有所准备,特别是综合性案例更要注意其内容上的完整性与复杂性;案例的可接受性是指所选案例要考虑学生的理解接受能力与理论知识层次水平,难度要适中,案例过于简单则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案例过于复杂又会让学生无所适从而产生挫折感,案例的难度可随着学生理解认识分析能力的提高而逐步增加。案例的呈现阶段可根据案例的强度有所区别,可采取书面材料、幻灯片展示、视频影像、现场观摩等多种方式,教师在案例呈现的过程中要适当加以引导,简要地指出案例的方向与范围,当然,这种介绍更多只是启发性的而不具有强制性。案例的分析讨论环节是案例教学的中心环节,要注意学生参与热情的培养和参与的广泛性,鼓励学生发散思维,畅所欲言,允许甚至鼓励不同观点和意见的存在与对抗,坚决反对和避免“一言堂”局面的出现。同时,要注重团队合作与交流,在团队讨论过程中培养学生与他人相处、沟通及合作的意识与能力,让学生体会包容与妥协的意义和作用。另外,教师要对讨论过程中有可能会出现的“冷场”局面提前有所应对准备,对案例讨论的范围与烈度进行适度控制,防止过于跑题或冲突过火。案例总结阶段就是要在案例讨论完结后安排学生对所讨论问题以书面分析报告的形式加以系统整理和全面反思,这是对案例有关内容的进一步梳理和深化,是对所涉及理论内容的进一步强化,也是对学生自我思辨能力、应用能力与文字表达能力的进一步检验。作为组织者和引导者的教师应该积极对整个案例教学的完整过程与效果在充分获取学生反馈的基础上进行全面的检视、评价与反思,查遗补缺,积累经验。系统、完整、严密的案例组织与管理过程,有利于提升案例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也有利于学生从案例教学的主观体验中提高对案例教学法的认同感和参与意识。

4.逐步完善案例教学硬件基础配套设施建设。鉴于地方院校资源、财力有限,案例教学基础设施建设明显不能适应教学需要的现实,各地方高校应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和灵活方式,多方筹资,逐步完善案例教学硬件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力争建设高标准、高质量的“案例教学模拟实验室”。要利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沙盘推演等手段为学生创构一个高度仿真的实践操作平台,可以让学生足不出户,就能获得对现实行政管理运行机制、流程与相关场景的最直观体验,把空洞、抽象的理论内容与现实、具体的实践操作结合起来。但是,从目前很多地方院校的实践情况来看,对行政管理等文科专业建设教学实验室的价值与意义的认识仍有待进一步提高。总之,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的发展需要契合地方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实际情况和现实需要,明确树立实践应用型为导向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目标,进一步强化案例教学方法在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培养过程中的地位与应用。同时,在案例教学过程中要坚持以科学的理念为指导,以社会的需要为导向,以学生能力的培养为目的,以典型的案例为基础,以成熟的理论为依托,以灵活的组织为手段,坚持系统的、长远的、循序渐进的原则,紧跟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发展进程,在案例教学的实践中不断探索、思考、总结、凝练、丰富与完善。

作者:张国单位:济宁学院经济与管理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