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行政管理类人才培养方式研究

行政管理类人才培养方式研究

知名财经类高校大都是以经济学、管理学为主体,这与行政管理专业学科基础比较一致,是财经类高校开设此专业的优势。其专业建设、课程设置等方面基本是参照综合性重点高校。有的高校通过整合学术资源,形成了符合自身特点和优势的专业特色,如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行政管理专业下设涉外行政管理、涉外经济事务管理、海关管理、质量控制与检验检疫管理四个方向。近些年来,这类高校结合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正在努力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行政管理专业培养模式。理工类重点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本科核心课程基本上与综合性重点高校一致,也非常重视案例教学、实验室建设和实习基地建设。如电子科技大学的公共管理情景训练室、网络传播实验室、电子政务实验室。虽然理工类重点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与学校的优势学科、特色专业相比有一定的差距,但依靠学校的知名度以及学校的大力支持,该专业的师资队伍、实验与实践平台建设等方面发展迅速,与综合性重点高校的整体实力日益接近。

地方理工类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本科核心课程也基本上与综合性重点高校一致。有少数高校比较重视该专业的培养特色,如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的电子政务安全与认定、网络操作系统、政府网站建设与维护等特色课程;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公共气象管理、气象法、气象经济学等气象特色课程。这类高校也基本开展了的案例教学,有的比较重视实习基地建设,如浙江海洋学院在舟山海洋渔业公司、定海区人民政府、舟山财产保险公司等单位建立实习基地。这四类高校的行政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综合性重点高校总体上占有优势。前三类高校都日益重视实践教学,重视实验室建设和实习基地建设,而且财经类、理工类重点高校越来越重视结合学校特色建设行政管理的专业特色。这些在地方理工类高校中虽然也有一定的体现,但由于学校知名度较低、专业历史短、师资力量弱等原因,与前三类高校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地方理工类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方法存在不足许多地方理工类高校的行政管理专业建设起步不久,有的更是在最近几年内才开始兴办,与本校优势理工类学科相比有着明显的差距。一是课程设置缺乏特色。课程设置基本借鉴的是综合性重点高校,偏重于政治学类、公共行政管理类、管理学类课程,忽略了地方理工类高校培养的学生应具有运用科学理论和方法来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以及将解决方案付诸实践的应用能力,缺乏结合自身特色培养学生定量分析能力的课程教学与实践。二是教学内容单调化。表现为培养方案中的教学内容过分偏重于学科知识、理论知识,较少考虑学生在知识需求上的差异性。教学内容存在知识内容更新不及时、结构调整不及时等问题。一些课程与社会要求存在差距,与社会实际相脱节,而且许多实践环节被课堂理论知识所掩盖。三是教学方法滞后。教学方法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以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为核心,师生间只是知识信息传输的两端,师生缺乏互动与交流合作。虽然案例教学也受到了重视,但因缺乏模拟实验室,案例教学与现实行政管理环境脱节,无法引导学生实践,学生难以从课堂得到实际的提高。

(二)社会实践与技能培训欠缺行政管理专业应用性、实践性特征比较鲜明,注重应用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培养锻炼。尤其是作为以培养具有较高工程素质人才见长的地方理工类高校,更应重视提高实践技能类课程的比重,培养具有较强应用能力的行政管理人才。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在发达国家非常受重视,如法国国家行政学院的学生有一半时间在校外学习。[1]而大多地方理工类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实践技能课存在缺陷:除了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计划中的比例较低,还有实践环节单一重复,学生普遍感到枯燥、单调和乏味,积极性不高;实验室建设投入不足,缺乏有效的教学实践平台,或对教学实践平台缺乏有效的规划,管理混乱,实际效果不明显。虽然不少高校与一些政府、企事业单位签订协议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但由于不完全了解和掌握合作单位的工作性质、工作流程及改革趋势,不能结合学校自身的人才、技术和资源优势,为合作单位提供科技、决策等服务,导致学生在实习岗位上很难接触行政事务的核心。对于地方理工类高校而言,行政管理专业人才主要就业的地区、部门、层级等情况决定了必须以培养适宜于地方政府改革建设、社会组织和企事业单位发展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为主要方向。而重视基础理论类课程,相对忽视行政管理的社会实践与技能培训,导致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缺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本专业大学生的就业和职业生涯发展。

完善地方理工类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

在高等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下,地方理工类高校应该立足自身实际情况对行政管理本科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予以科学、合理的定位,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培养模式。

(一)明确培养目标,注重综合能力从行政管理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看,到企业者居多,即企业行政管理;进入政府部门、事业单位的偏少,即公共行政管理。特别是地方理工类高校行政管理毕业生,依托理工类所属行业的优势,到与理工科特色相联系行业的企业就业机会增加了许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决定人才培养目标的设置。因此,地方理工类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应该是:能在政府部门、事业单位等从事公共行政管理,并能在企业(特别是与理工类高校特色相联系企业)从事企业行政管理的复合型应用人才。基于此,培养模式就要使学生掌握公共行政管理和企业行政管理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并熟悉理工类高校所属行业的基础知识,实现人才专业技能的交叉复合。这种综合能力应表现为:一是熟悉政策法规,特别是理工类高校所属行业的政策法规,并有较强的执行能力。二是具有一定工程素养和较强的实务操作能力。通过与自身特色相联系的一定的工科课程教育,通过在情景模拟实验室的实际操作,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实务知识与操作技能。三是具有较强的主体意识与创新能力。通过校内外教育教学资源与平台,培养学生进行自我设计与开发的意识、能力与习惯,提升学生的主体性和创新、创业能力。

(二)优化课程体系,突出理工类特色每一所地方理工类高校均以某一类理工学科作为发展的重点和基础,并与地方经济、行业发展保持着较为紧密的联系。因此优化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应该在系统把握本校理工学科特色的基础上,结合行政管理学科复合性、交叉性特征,打造出独具特色的、具有鲜明辨识度和比较优势的课程体系。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应与本校的优势学科、特色专业对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发挥优势学科对本专业发展的促进带动作用。如前面提到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气象特色课程。地方理工类高校培养的学生主要是“具有应用数学、科学与工程等知识的能力、有进行实验分析和数据处理的能力、有应用各种技术和现代工程工具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因此,其中的行政管理专业理应学习和吸取理工科人才培养的长处,突出“学科交叉、文理融合”在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在课程设置上除了基础理论类课程,要合理地加强自然科学思维方式的锻炼,可开设诸如绩效评估技术、政策分析技术、部门预算编制技术、定量分析方法与技术等技术类课程,并通过对系统科学、信息科学等相关课程的了解和把握,培养学生的工程素养,为其将来在与地方理工类高校特色相应的产业规划、科技政策研究、科技发展管理等实践领域打下基础。

(三)依托理工科优势,强化实践教学平台首先,强化实习基地建设。地方理工类高校优势学科的社会资源比较丰厚,有较多的实习基地。行政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要充分利用这些社会资源,积极和已与学校建立联系的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加强合作,让学生深入实习基地,接触行政管理的全过程,使学生能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并在实践中得到提高。其次,加大支持力度,推动行政管理专业的实验室建设。如政策分析、人力资源管理等情景模拟实验室,利用比较真实的教学情景,使学生领悟事件或事物的发展规律。再如电子政务实验室,因其具有实际操作、互动体验、学以致用等特点,对学生理解和熟悉政府部门的业务流程与规范,提高学生在复杂环境中的识别信息、分析问题、决策等能力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最后,加强贴近实际的社会调查。让行政管理专业学生深入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去学习和锻炼,进行实际的社会调查,在实践中增强他们的知识运用能力,激发专业探索的兴趣。社会调查要密切联系管理实践,密切关注民生与社会热点问题。通过社会调查,提升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者:刘华涛单位: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