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大学生管理问题现状(7篇)

大学生管理问题现状(7篇)

第一篇:微信在大学生管理工作的作用

摘要:微信作为时下最流行的网络工具,在大学生当中的普及率非常高。作为接受新事物最快的大学生群体,微信已经成为他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辅导员做好学生管理工作,传统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时代的需要,再加上工作十分繁琐,就需要创新一种新的工作方式来更好的完成学生工作。辅导员在日常生活中也使用微信,这就为他们做好学生工作提供了新的方式。

关键词:微信;大学生;管理

1概述

微信作为2011年腾讯研发的新型沟通工具,凭借其小巧,安装方便,使用费用低廉,能够发送视频,语音,图片,文字等多种形式等特点,博得广大网民的喜爱。到2013年短短的2年,注册用户已经超过了5亿。同时,微信可以通过QQ号,手机号,发送二维码等形式来添加好友,可以建立微信公众号,微信群等来传递信息,可以通过转账,付款等方式来消费。在一些方面,微信功能已经全面超越了QQ,成为主流的网络工具。大学生作为新事物接受最快的群体,自然早就使用微信了。日常的朋友沟通,感情宣泄,消费转账等,微信无处不在。高校辅导员已经从单纯的思想政治教育者转变为全面的学生管理工作者,不仅仅肩负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包括学生的日常管理,班级和党支部管理,困难帮扶工作和就业指导,职业规划等。可以说辅导员的工作十分繁琐,需要借助微信这个大家都在使用的工具来使得工作由繁入简,效率更高,学生更容易接受和配合。

2微信帮助辅导员做好学生工作的可行性

2.1微信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普及率高

现在的大学生接受新事物很快,几乎每人一部智能手机。QQ是他们原来就十分熟悉的工具,微信在功能上一些方面胜于QQ,更加博得大学生群体的热宠。视频,语音,图片和文字,随意在彼此之间发送,这样就给辅导员宣传学校政策,发送学习资料,了解学生心理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同时,辅导员通过微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也多种多样,避免了以往教育方式的呆板老套,使得大学生更愿意接受,学习效率也高。

2.2辅导员繁重工作的必然

需要辅导员的工作分类复杂,事无巨细。如果按照原来的工作方式,遇到问题学生一对一面谈这样的形式,辅导员不可能每个学生都照顾到。有的时候,辅导员会通过班里的学生干部做好传达和督促工作。学生干部因为自身的局限性,有的时候出现遗漏和“想当然”的现象是十分正常的。这时,如果通过微信来做学生管理工作,就事半功倍。通过微信一对一的交流,了解问题学生的思想动态,做好说服和解释工作;传达学校文件和院系通知,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等方式,一目了然让学生第一时间知道与自身息息相关的重要事情。

2.3做好当前辅导员工作的必然要求

如果辅导员用自己的手机能够熟练的使用微信,学生就会认为自己的老师不“out”,自动拉近了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学生就愿意将自己的想法通过微信,这种大家都能接受和都会使用的方式,传递给老师。倘若老师不会使用微信,甚至连智能手机都不会用,那自然给学生就是一副“老套”的形象,工作方式比较死板,心理上就会与老师有所疏远,自然会对老师的工作有抵触。

2.4提高辅导员自身要求的需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辅导员就应该要求自己认识新的软件和工具,并熟练使用它们。通过这些,一方面开拓自己的眼界,拓宽自身的知识面,同时可以提高辅导员在学生中间的人格魅力,让学生认为老师是属于他们一代的同类人,方便学生工作的开展。

3如何利用微信做好学生工作

3.1充分发挥微信公众号的作用

可以让所管辖的学生关注院系公众号,这样可以方便宣贯学校相关政策,宣读院系有关文件,会议纪要,通知相关活动等;同时,公众号平时可以宣传国内外一些重大的时事热点,热门的社会新闻,并运用社会发展观的视角解读这些事件,在学生中间传递健康向上的世界观和正能量;在遇到重大节日时,公众号要提前节日注意事项和祝福信息;在遇到“学雷锋”活动日等有代表意义的日子时,要及时公告,提出倡议。

3.2充分利用微信群的沟通功能

辅导员以班为单位建立微信群,可以方便了解班里学生对学校政策,班级事情的看法和意见,并及时进行解释工作,有利于保证学生队伍的稳定性;对于有的学生不方便当面或者在群里沟通,可以通过私聊的方式了解他们的问题症结所在,及时进行疏导教育;同时,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在群里讨论一些时事新闻,社会热点,了解学生的世界观,教给他们看待问题的方法,提高大家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和热情。

3.3关注学生朋友圈的状态

朋友圈作为学生表达内心想法的平台,能充分的表明学生当前的所想。对于一些心理暂时出现问题的学生,在他的朋友圈里基本上都会发现端倪。这时,辅导员就应该及时跟进,了解他们心里的想法,并进行有目的的疏导,把可能发生的危险概率降到最低;同时,可以了解广大学生对于学校,社会和个人情感的想法,可以在工作中有的放矢的开展工作。

3.4注意微信个别可能带来危险的功能

微信的摇一摇,漂流瓶和寻找附近的人等功能,满足学生扩大社交规模的愿望。但是,现在社会关系复杂,形形色色的人都有,这就给大学生交往带来一定的危险。社会上经常出现犯罪分子利用微信骗取大学生钱财的事件,有的还造成了人身伤害。这时,辅导员就应该在微信公众平台上告诉大家微信社交功能的正确使用方法,如何辨别犯罪分子,防止类似危险事件的发生。

4总结

微信作为大众最喜欢的网络工具,给人们的沟通交流,生活出行都带来了无限的乐趣与便利,也给辅导员做好学生管理工作提供了新的方式。高校辅导员要充分利用好微信公众号,微信群和朋友圈的功能,及时了解学生动态,传达国家和学校方针政策,传递正能量,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用创新的工作方法做好学生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田俊巧.微信在高校辅导员学生工作精细化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求知导刊,2015,(13).

[2]崔颖.浅析微信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运用[J].现代交际,2015,(4).

作者:苏晓璐

第二篇:和谐理论下留守大学生管理模式途径

摘要:建设和谐高校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谐校园建设不仅包含硬件设施,更重要的是人文环境建设。据调研留守大学生占高校学生总数的三分之一还多,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点也是难点,不得不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针对留守大学生群体独特的性格进行引导和管理,关系到和谐校园建设和学生的健康发展。本文从和谐管理理论视角入手,运用社会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等学科知识,对新时期留守大学生的有效管理模式进行初步探索。

关键词:和谐管理;留守大学生;管理模式

留守大学生作为高校一个特殊的学生,因其特殊的成长经历和家庭环境,造成更多的性格不健全、心理脆弱和心理失衡问题。该学生群体存在不同种类的心理困扰:人际关系困扰,情感困扰,社交焦虑,学习焦虑,就业恐惧等,最为明显的表现是人际关系困扰。在新形势下,如何做好留守大学生的管理工作,对于促进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1留守大学生的界定及其心理特殊性

关于“留守大学生”,目前未有清晰明确的统一概念。华中农业大学教师张莉华2006年最早提出“留守群体”大学生这一概念。研究者们把“留守大学生”和“曾经留守大学生”作为同一概念同一群体对待,即指的是“曾有过留守经历,现已步入大学学习和生活的在校大学生。”如,李颖等在《高校留守大学生现状的调查报告》中提到,“留守儿童进入大学校园,称之为“留守大学生”或者“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肖婉琴:“留守儿童长大成人,进入高校成为留守大学生。”熊翔宇:留守大学生是由留守儿童进入大学后而形成的一个高校特殊群体。还有一些报道资讯把留守大学生定义为寒暑假不回家与父母团聚而选择留在学校考研或外面做兼职的校园留守族。本文对“留守大学生”的定义是:在成长阶段(0到16周岁期间)父母双方或者一方不在身边陪护,孩子与父母分开居住时间持续达半年以上,且现在继续留守状态,即寒暑假也基本不跟父母团聚,而且平时很少跟父母沟通交流的学生,这部分学生放假都是利用有限的时间做兼职,在外打短工,跟父母团聚的时间极少。这些学生群体社会支持系统缺乏,容易出现自闭自卑抑郁等心理障碍。

心理学家们研究发现,“童年的留守经历对成长期的孩子容易造成比较大的心理创伤和难以弥补的心理缺陷。”刘秀英学者表明:“留守儿童如果在成长发展的关键时期未能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正确引导和帮助,无疑会影响他们人格的正常发展,缺乏判断能力的他们很容易受到一些不良文化及越轨行为的影响,长期下去会形成恶习,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大量研究表明,“留守大学生存在性格内向、敏感脆弱、情绪不稳定、情感淡漠、自我评价较低、人际关系不畅等问题.”同时,“他们自身也存在可贵的积极心理品质:留守大学生坚韧、自强、勇敢果断,上进、勤奋、有计划性、吃苦耐劳,善良、诚信、谦让、感恩等优秀品质。”自上个世纪社会转型期以来,“留守”问题是众多学者关注的热点,大多数的文献资料集中关注留守儿童。整个社会对留守大学生的关注程度还不够,帮扶策略更是收效甚微,目前国内高校未出现切实可行的针对留守大学生的有效管理模式和应对策略。

2留守大学生表现出来的不和谐因素

留守大学生中有这么几类群体:“家庭困难类;学业困难类;人际交往障碍类;厌学类;心理弱势类;农村留守学生和城市留守学生,农村留守学生数量远大于城市留守学生数量。”第一、厌学情绪与家庭使命和个人理想相悖。这些留守大学生大多数来自农村或贫困家庭,承载着父母祖辈的期盼和“鲤鱼跳龙门”的使命,寒窗苦读都是为了实现进入大学梦,如今,进入大学却又厌学,还伴有多种心理困惑和心理压力。第二、性格执拗与思想依赖性强之间的不和谐。从大量文献研究的结果综合而论,留守大学生因从小缺乏科学的引导和指导,思维模式习惯于独自决断一意孤行,考虑问题不周全不成熟,常常为不理想的处事结果而苦恼。因受到心理困扰,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中途退学或休学的比例攀升。第三、自我的看法与实际表现不和谐。徐礼平在《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自我和谐状况分析》中指出,“自我和谐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自我和谐状况不容乐观;普通大学生比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的自我灵活性高。”从人本主义心理学观点来看,“自我以及对自我的认识与看法跟实际表现的一致性越高或者基本需要满足层次越高,自我就越和谐。”

可见,留守大学生存在自我评价低,自我封闭,自我与环境不和谐等种种困扰他们的问题。第四、渴望亲情渴望关爱,同时个人情感淡漠。这些留守学生因长期处于亲子关系生疏,与双亲交流欠缺,从而导致个人情感淡漠,不知道该如何与人建立起亲密关系,在校园中遭遇人际关系困惑问题。同时,他们也有正常的渴望交流、渴望关爱和与人互动的愿望。第五、过高的就业期望与个人综合素质和现实社会不吻合。因留守学生家庭环境的特殊性,大多数孩子从小耳濡目染并默认了父母背井离乡是为了改善家庭条件的事实。据了解,他们一直有种愿望:好好读书,考个好大学,通过个人努力改变家庭命运。而进入大学发现,理想与现实有那么大的差距,从而彷徨渺茫甚至自暴自弃。第六、渴望广泛交友,常因交往技能欠缺而与人发生矛盾或沟通障碍。留守大学生与非留守大学生比较起来,具有更强烈的交往意念,渴望被认同被欣赏。现实中,常因交往技能欠缺而与人发生矛盾或产生交往障碍。一旦交往受阻,就会转向虚拟世界寻求安慰和满足,淡漠面对现实人际环境,形成恶性循环,更加沉溺于网络,脱离现实,孤僻自闭,苦受人际关系困扰。

3和谐管理理论视角与高校留守

大学生管理和谐管理理论最早是1987年西安交通大学席酉民教授提出。和谐管理的基本思路为“问题导向”基础上的“优化设计”与“人的能动作用”双规则的互动耦合。“问题导向”中所谓“问题”泛指管理现象或者管理问题等,“问题导向”是指以问题为中心,围绕问题来研究其特征、规律,进而给出针对该问题的解决方案。“和谐”是一种系统的整体概念,它强调的是一种集体精神。和谐管理的操作需要一种思想上的突破,这对管理者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因为和谐不仅为一种外在的表现,而且是一种内在精神的和谐,而这种和谐又不能完全以管理者的意愿为出发。从现有的文献研究资料来看,和谐管理理念更多的被应用于企业管理,鲜有研究者从学校管理的层面来深入剖析。也有少量资料显示,和谐管理在学校管理中功效显著。笔者作为高校一线学生管理工作者,有意识的将和谐理念贯彻到工作中,实践证明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可行性。据调查,童年期间“父母缺位”造成的“父母关爱的缺失”所带来的心理成长困惑,已经成为他们内心的某种情结,深深地淹没在良好的学习成绩、能考上大学、令众人羡慕的外表之下,成为内心痛苦和迷茫的暗流。留守大学生的内心冲突,导致外在表现和内心思想的分裂。在和谐管理理念的视角下,围绕和谐主题,即留守大学生问题,充分调动被管理者的主观能动性,挖掘潜能,创造性的利用外部环境和资源,构建和完善有针对性的管理手段和管理平台,使学生自身与内外环境相融合,形成积极向上的发展态势。

4和谐管理理论视角下留守大学生管理模式探析

以“和谐”的管理构建“和谐”的校园,推动校园“和谐”地发展,需要多管齐下,协同发力,共同建构促进留守大学生和谐发展的模式。作为大学辅导员,掌握了大量真实可靠的一线资料,通过总结探索,得出以下启示。

4.1学校层面建立留守学生群体的特情档案。全面了解留守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家庭情况、心理行为等情况,精准帮扶留守大学生群体中的特殊个案。建立家校联络平台如微博微信,搭建家校沟通的桥梁。作为留守大学生,跟父母之间的沟通长期欠缺,微博微信不仅是家校沟通的桥梁,而且可以有效改善亲子关系,填补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情感鸿沟。微博微信是留守学生们心灵独白的港湾,一个数字化、信息化的集体交流平台。微博微信打破了传统的家校沟通对时间、地点的限制,沟通相对自由灵活,纵向观察和横向交流方便快捷。整合学校资源。高校是资源丰富的集聚地,既有看得见的硬件资源和平台,还有丰富的软件资源,如:大学生资助中心,勤工俭学岗位,大学生兴趣爱好协会,志愿者协会,各种社团,学生联合会等组织。另外,高校校园是一个朋辈群体的聚集地,通过朋辈支持系统和帮扶系统,打造精准帮扶体系。

将这些资源充分整合应用,引导留守大学生群体参与到这丰富多彩的活动,挖掘个人潜能和优势,建立自信,促进心灵健康发展。注重对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防治。针对品德行为偏差和有心理障碍的留守学生,开设心理教育课,心理咨询、心理矫正等途径提升留守大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组织引导留守大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公益活动,如关爱留守儿童,使他们懂得如何利用社会资源来实现自身的价值,让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对点帮扶留守儿童。一方面因相似的经历容易与留守儿童产生心理上的共情,更能安抚留守儿童孤独冷漠的内心,帮扶效果更显著;另一方面,留守大学生在助人的过程中不仅充分发挥了特长和闪光点,而且提升了自我价值的认同感,增强自信,树立长远的奋斗目标。

4.2学生组织层面。倡导社工介入留守大学生群体。利用本校的社工专业学生资源,成立社工志愿者协会,吸纳有爱心的有公益心的志愿者加入,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来调适高校留守大学生群体的心理问题。

4.3社区层面构建学校与社区协同的社会支持网络,发展以留守大学生自助互助为核心的朋辈支持网络以及社工志愿者协会为依托的支持网络。

4.4个人层面通过以上平台、组织、各种支持系统和专业帮扶策略,使留守大学生群体认识并发掘个人特长和优势,发扬顽强拼搏精神,培养自信自强意识。加强留守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各种集体活动,提升融入学校和班集体的能力。树立榜样和典型人物激励留守大学生。制度规范人,情感激励人,人格感召人,和谐围绕人,精神支撑人。和谐社会呼唤和谐教育,和谐教育要求和谐管理,和谐管理推动和谐发展。一所学校要进行和谐管理,才能促进其和谐发展。

作者:刘金华1鲁宏图2黄灵辉3 单位:1湖北文理学院;2湖北文理学院;3湖北文理学院

第三篇:知识形态变革的大学管理创新思考

摘要:大学是以知识为基础建构起来的组织,知识活动和知识创新是其存在与发展的关键所在,知识活动形态和知识组织形态的变革,要求大学重新审视管理的“合法性”,紧紧抓住知识创造价值这一关键因素,加强管理创新,不断提高知识创新的有效性。

关键词:管理创新;知识形态;组织形态

大学是以知识为基础建构起来的组织,知识活动和知识创新是其存在与发展的关键所在,随着知识形态的变革,唯有知识的活动形态与组织形态协调统一,才能够有效促进知识活动与知识创新,唯有通过管理层面的组织结构创新,才能够为知识活动形态与组织形态的协调统一提供有效保障。正是由于我国大学长期存在的金字塔形的科层管理,不能够适应知识活动形态与组织形态的发展变化,从而影响了知识创新活动的有效性,基于组织结构层面的大学管理创新才显得尤为迫切。

一、知识活动形态变革要求

大学管理创新大学以知识为基础的禀性,决定了“教学—知识的传播或获得,科研—知识生产,社会服务—知识的应用与转化,文化传承—知识的继承与传播”的基本功能,而在这种基本功能的实现过程中,“知识—人—组织”的知识活动形态的变化,决定了大学功能实现的成色。大学知识的获取是在一定知识形态内进行的,这些知识既包括学科知识、教学知识、学科教学知识与教学相关的社会与政治环境知识等信息,即包含了对外显知识的获取和对诸如教学经验、科研方式与思维等默会知识,传统意义上是围绕静态学科知识核心而呈现的知识活动形态。知识活动形态是以知识为活动基础,以人为活动核心,以组织为活动载体的,“知识本身要经过保存、传播、创新、转化、生产等基本活动,这是知识的活动形态;知识的活动离不开人的活动,即教学、科研、生产、服务等基本活动,这是人的活动形态;当人的知识活动日益复杂化后,就要依附于学科、专业、产业等组织,即形成知识的组织活动形态”。

人作为知识活动的核心,首先应当紧紧把握知识形态发展变化趋势,才能不囿于知识保存、传播的狭隘活动,才能够贡献于知识创新、生产、转化等活动之中。传统意义上的知识是一种静态的、局部的、受学科分类严格限制的知识,而这种静态的学科知识,从本质上讲是最适宜保存和传播的,所以在传统大学教育中,其知识流动的表现形态一直是以保存、传播为主的。然而,在当今社会,“正在从一个商品生产社会转变为一个信息社会或知识社会”,“知识是唯一有意义的资源”,知识作为一种无形要素,其经济价值越来越体现出生产性,而生产性知识与传统意义上的学科知识的静态性相比,其动态、活跃的特质,决定了知识的生产性愈明显,其活动方式愈易于发生变化;由于生产性知识重在应用,重在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和利润,必然要求加快理解、传播、创新、转化、固化、更新的速度。知识形态的变化,需要大学的知识活动形态与之相适应。以静态学科知识为基础,以保存、传播静态知识为主要知识活动形态,自然形成了与之对应的金字塔形的垂直集权管理体制,这种管理体制的结构主要体现为科层建制、行政集权,以学科为基础的组织依附于科层行政集权,自上而下的行政科层,集权掌握对于学科组织的资源分配,大学的知识活动便局限在对静态学科知识的保存和传播之中,长期形成了固守象牙塔式的“闲逸好奇”,在束缚教师、科研人员跨学科开展教学、研究、创新的积极性,也束缚了知识生产、创新活动与产业、新的商业模式发展的密切结合。因此,大学的管理体制必须以知识管理为核心,紧跟知识活动形态的发展趋势,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形成适于知识形态变化的服务化、网络化、扁平化管理结构。

二、知识组织形态变革要求

大学管理创新大学的知识活动形态不仅体现为保存、传播、创新、转化等关系之中,而且也体现为知识的存在方式上。知识的存在方式主要依附于人的基本活动方式,大学的知识存在方式所依附的是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的教与学的活动方式,教与学的活动方式包含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联结的中介是知识,如果只是为了保存、传播静态的学科知识,教与学的活动自然依靠于以学科划分的专业及其教学组织,如果以知识的生产性为追求,传统的学科知识体系就难以适应跨学科生产知识的需要,不仅知识的保存、传播方式会因此而发生变化,而且知识的组织形态也必然随之而改变。大学作为以知识为核心资源的知识组织,其传统的知识组织形态主要以学科、专业为依托,知识的组织边界以学科知识与方法、专业领域与方向的划分为依据,其边界十分清晰,人员、资金、物质条件等配置习惯,都是围绕学科、专业展开的,很难形成跨学科跨专业的知识组织,即便遇到跨学科跨专业的研究项目,也是通过行政手段调配资源、组成临时团队,知识的组织形态并没有脱离学科、专业的匡扶。

问题在于,这样的大学知识组织形态与经济社会发展格格不入,一方面培养出的人才由于缺乏多学科融合的视野,难以成为创新型人才,另一方面学科象牙塔中所取得的研究成果缺乏与产业的融合,直接影响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和快速实现最大利润。社会的各个产业并不是以学科、专业进行划分和建设的,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生产技术升级,往往需要跨学科跨专业解决,无论是调整产业结构或提升技术水平,都需要同时考虑与之相适应的商业模式选择。知识经济社会中,知识的生产性特征不仅决定诸如政府、企业、科研等组织之间的边界更加模糊,而且要求大学在追求知识的生产性价值的过程中,也应当随之模糊知识组织边界。就大学而言,模糊组织边界,首先要打破学科、专业等组织壁垒,促进知识组织之间的有效融合和组织、活动、人员的相互渗透,建立保证知识信息共享、交流的平台和机制。21世纪是平台创造价值的世纪,围绕知识的生产性特征及其需要,建立与产业企业合作的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孵化中心、协同创新中心、创业中心、技术转化交易中心等平台,跨学科跨专业组建团队,形成新的知识组织形态和与之相适应的管理体制。由于组织边界模糊的知识组织及其平台的建立,要求大学管理体制必须创新。新的知识组织打破了原有的学科、专业壁垒,以学科、专业为依据所进行的大学资源配置和科层制垂直管理体制,无论选择增加管理层次缩小管理幅度,或者减少管理层次扩大管理幅度,都难以适应自下而上的新型知识组织结构的发展需要,要求大学管理随着知识组织形态变革不断创新,以有力促进生产性知识向现实生产力的顺利转化。

三、大学管理的合法性与创新合法性

存在于由命令和服从构成的系统之中,取决于是否有能力建立和培养对其存在意义的普遍信念,意味着某种秩序被认可的价值。大学管理的合法性,其实也就是指在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系统中构成的管理的意义所被认可的价值,当这种被认可的价值在管理关系中建立起了被认同的普遍信念,大学管理便被认为具有合法性。大学管理系统中存在着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这两种不同类型的权力。大学的“行政权力”是根据管理者的目的去影响教职工行为的能力,其作用方式是强制推行管理规范和措施。学术权力则是因“学术”而产生的“权力”,其作用方式是通过拥有系统性高深知识和探索高深知识而影响他人,体现为一种学术影响力。大学行政权力的合法性,一方面通过行使国家权力的延伸,形成与教育行政机构相衔接的组织机构和管理职能的正当性,另一方面是通过操纵与分配通过特定的强制手段,在进行组织、控制、协调、监督等管理时,以内部制度规范为表征的管理职能所形成的正当性。大学学术权力的合法性之所以被确认为正当性而得到普遍认同,是通过探索与传播高深知识、扮演着知识权威的角色而形成的。

当然,大学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合法性还在于其价值“有效性”,无论是存在于“命令—服从”关系中的行政权力的“正当性”,还是存在于“影响—服从”关系中的学术权力的“正当性”,只有被认同为价值“有效性”,才能够成为大学的普遍信念。在知识的存在形态、活动形态、组织形态,都简单依托学科、专业进行结构和管理的情况下,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在管理系统中,由于学术协调机构和行政决策咨询结构的叠加,虽然协调了知识资源及其其他资源的分配关系,但却制约了学科交叉背景下的知识探索、传播的资源整合,尤其不能适应创造生产性知识的需要,其管理“正当性”的价值“有效性”不能得到更好发挥。按照系统论的原理,系统的结构决定功能,由此延展的系统组织管理理论认为,一定的功能需要特定的管理结构来实现。

我国大学目前的内部管理系统结构模式大多都采取的是矩阵式,纵向是由校长、职能处室构成的,横向是由学术协调机构、行政科层结构、院系构成的,行政管理机构和学术协调机构共同与下层的各个项目组和院系形成交叉。在这种管理结构中,虽然加强了各个项目组和院系的横向联系,但项目组织的临时性和院系划分的学科化及其资源分配的集权垂直化,仍然不能适应知识组织形态的变革。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下属的教育研究与创新中心,在对包括大学在内的教育部门、高新技术组织、医院等在知识创新、转换和使用等各个方面开展比较研究中发现,大学在各个方面的效益都处在较低程度,匮乏知识管理却使大学成为知识型组织的“软肋”。不仅由于缺乏对知识的系统、有效管理,直接影响了大学真正成为知识型组织的成色,而且在大学管理系统中,由于行政系统与学术系统“弹性”关系的断裂和新的知识组织独立性的“缺位”,直接影响着建立在管理“正当性”和秩序的“有效性”基础上的大学权力的合法性。

大学不同于企业组织、政府部门和非营利性机构,高等教育是围绕特殊的理智材料—知识组织起来的,学术工作是围绕知识资源展开的,知识是大学创造价值的关键所在,学术工作不仅需要寻找方式方法扩大和传播知识,而且需要寻找方式方法生产、创造、转化直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生产性知识。大学的管理创新必须回到以知识资源这个关键点上来,在分权管理已成为普遍趋势的当今时代,不仅大学各层级之间的联系应当相对减少,各基层组织之间应相对独立,而且新形态的知识组织之间及其与各基层组织之间,更应当建立一种紧凑的横向关系,强化知识信息共享,强化知识组织与产业、企业等在创造生产性知识过程中的直接的密切的联系,在破除知识资源、科研项目资源等自上而下集权分配的束缚同时,加强知识资源、科研项目资源的横向联系,提高知识管理的有效性,促进大学管理全面创新。

[参考文献]

[1]胡赤弟,黄志兵.知识形态视角下高校学科—专业—产业链的组织化治理[J].教育研究,2013(1).

[2]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M].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1985:152.

[3]彼得.德鲁克.后资本主义社会[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45.

[4]鄢一龙,白钢,章永乐,欧树军,何建宇.大道之行: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社会主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201.

[5]马克斯.韦伯著,林荣远译.经济与社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239.

[6]哈贝马斯著,张博树译.交往与社会进化[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184

作者:谢瀑 单位: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

第四篇:和谐管理方法在高校大学生管理的作用

【摘要】社会的进步不断推动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因而高校教育管理方法的创新与改革势在必行,即和谐管理方法。和谐管理不仅是和谐社会创建的基本要求而且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因此本主要针对和谐管理方法在高校大学生管理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和谐管理;大学生;基本理念;创新;途径

众所周知,高校作为教育场所,不仅与人才的培养息息相关,而且与社会的和谐发展紧密联系,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至关重要,传统的教育管理方法已经不能满足现代高校的发展需求,所以和谐管理的实施能够使大学生的教育与管理真正相融洽,从而共同促进当代大学生的健康发展。

一、当前高校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1.学生工作管理理念落后

虽然现代教育事业发展较快,但是其工作管理理念却没有跟上时展的步伐。一般而言,现在高校的管理理念还是以学校的实际需求为主要依据而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即学生的需求与全方面发展都不是高校管理的考虑因素,尤其是在发展较落后的高校这种老旧的工作管理理念更为严重。

2.管理人数不足

与相应心理教育咨询机构不健全现阶段高校的发展往往只注重师资力量的建设,而学生管理团队却没有得到发展,主要原因是管理人数不足与高校的不重视性;另外高校的相应心理教育咨询机构也不健全,高校作为学生学习生涯的最后时期,由于社会的竞争与家长的期盼等原因,很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都不佳,所以心理教育咨询对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二、对大学生实施和谐管理的必要性

1.对大学生实施和谐管理是大学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高校作为教育场所,不仅与社会的和谐发展紧密联系,而且与人才的培养息息相关,合格的高素质人才培育是高校的主要任务,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大学生管理方式。社会的进步推动着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即大多数高校逐渐开始扩展学校规模以便接受更多的学生,从而导致大学生管理成了目前高校面临的主要问题,因此大学生管理工作普遍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和谐管理的实施不仅是大学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人民群众的需要。

2.对大学生实施和谐管理是妥善解决大学生管理中存在的不和谐现象的需要

高校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给大学管理工作带来了众多的挑战,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深入人心,现代管理要求在一定程度上难以实现,即从传统的管理模式转变为现代管理模式有很多不和的状况,主要包括管理理念的不和与管理机制的不和。管理理念的不和是指现代管理模式缺乏创新内容与意识,既不能调动起大学生的积极性又不能使大学生管理目标与管理实践情况相适应;管理机制的不和,传统的管理模式是以学校的实际发展为主要依据没有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是现代管理模式的重要内容,现代管理模式更加注重制度完善、学生地位以及服务管理的发展。因此和谐管理的实施是解决大学生管理中存在的不和谐现象的的关键需要。

3、对大学生实施和谐管理是大学生生活现状的需要

网络信息的快速发展,不仅开阔了学生的眼界而且丰富了学生的知识信息量,毋庸置疑对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一定的帮助。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往往会出现大学上沉溺于网络游戏而忽视学习的现象,这主要是因为大学生缺乏正确的是非观与人生观,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健康发展,所以现阶段对大学生管理有了更高的要求,即和谐管理模式是现代大学生生活现状的迫切需要。

三、对大学生实施和谐管理的基本途径与方法

1.制度建设制度

建设是和谐管理实施的首要条件,也就是说只有在一定的制度约束下大学生才能更好的接受管理,且和谐管理制度的建设应包括“以人为本”的理念,和谐管理制度与其他管理制度有所不同,和谐管理制度不仅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而且要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个性与情感。另外大学生和谐制度的实施还要联系实际,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与解决。

2.民主参与

民主参与是和谐管理实施的重要保障,也就是说和谐管理是面向所有人的一种管理,追求平等、公平与和谐,且更加注重大学生合法权益的保障,从而达到大学生积极加入到管理过程中的目的。保障大学生民主参与的工作主要有:一是充分保障大学生的权益与主体地位;二是提供管理者与大学生之间互相平等交流与沟通的空间;三是管理者在与大学生交流过程中要注意方式且要尊重学生,不能以教育者的身份高高在上。

3.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是和谐管理实施的基本方法,也就是说在和谐管理过程中应注重人性化服务,大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即他们有着独立的思想与情绪,人性化服务主要是在大学生产生情绪化时要以人性化的开导代替严格的强制,另外人文关怀还包括为大学生创建一个和谐的环境以便提高大学生的自主管理意识。

【参考文献】

[1]欧晓赟.和谐管理理念在高校管理中的运用[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18)

[2]李晓月.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和谐管理与学风建设问题的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2)

[3]黄景斌,李雪菱.论大学生和谐管理的二要素:人性化与制度化[J].传承,2013(4)

作者:李祥华 单位:重庆科创职业学院

第五篇:传播视角下大学生管理引导措施

摘要:微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舆论出现了便利性和随意性、隐匿性和易受利用性、传播迅速和广泛性、信息碎片化和无序性等新特点和新形势,冲击了高校教育理念、应急管理和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手段和方法。高校应转变理念,探索与时俱进的学生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建立新机制,有效监管和化解网络舆论危机、运用新方法,加强大学生网络行为教育,提升大学生的网络素养。

关键词:微时代;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策略

我国已经进入微媒体时代,而大学阶段是学生由校园走向社会的重要准备阶段,大学生个体生理心理都处在可塑期和即将定型期。高校应充分认识和深入了解微时代大学生网络舆论出现的新特点,构建科学的引导机制,培养学生的良好的网络素养和社会责任感,这不仅对关系着国家未来的人才培养,也对高校稳定和社会的长治久安有着突出的意义。

1微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舆论的界定及其特点

“微媒体时代”又称微时代,是指以信息的数字化技术为基础,使用数字通信技术,运用音频、视频、文字、图像等多种方式,通过新型的、移动便捷的显示终端,进行以实时、互动、高效为主要特征的传播活动的新的传播时代。微媒体是自媒体时代和智能手机等通讯工具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大学生是微媒体的主要应用者和受众,在大学生中,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微媒体传播途径已然普及,这种动动手指就能发表言论、交流观点的信息传播方式深得当代大学生的接受和喜爱。从舆论传播角度上说,在微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舆论出现了明显不同以往的时代特征。

(1)便利性和随意性。从微博的发送特性上看,微博具备了4A的全部元素(Anything,Anywhere,Anyone,Anything),成为一种流动的互联网装置。微博、微信等微媒体工具首先以其便利性而受到欢迎,微博的4A特征也使微媒体时代大学生接受和信息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其的内容也具有随意性,可针对社会热点问题和突发事件,也可针对学校管理和后勤服务和某个利益诉求等。然而,这种便利性和随意性往往成为舆论信息工作的难点。

(2)隐匿性和易受利用性。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微媒体并不要求注册者的完整真实信息,其网络身份往往由昵称或者符号来代替,大学生通过微媒体发表言论和观点时,可以不顾及自身的真实身份,大学生网络舆论具有隐匿性。大学生的社会阅历和判断能力显然仍未成熟,对于微媒体中接受到的信息缺乏科学的辨别能力,往往不分是非,不加辨别地公开和转发。此时,若有不良组织和个人的介入和煽动,大学生便很容易成为了政治利用的主体。

(3)传播迅速和广泛性。相比传统媒体,微博信息的受众可以更多,只要信息一经转发,其受众可以呈几何倍数增长,并且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传播。特别是发生突发性社会热点问题和突发事件时,一些不真实、不可靠的信息迅速而广泛地传播,控制难度极大,还有的容易将矛盾从线上移到线下,从而引发群体性事件。

(4)信息碎片化和无序性。介质的移动性决定了用户可以利用任何碎片的时间完成信息的传播,而且不仅传播时间是碎片的,传播内容也可以是碎片化的[3]。当前的大学生将大量时间花在浏览微信朋友圈和刷微博信息上,我们不可否认微信朋友圈和微博上的很大一部分信息可以开阔大学生的视野,促进大学生的专业知识的学习,但微媒体囿于字数、篇幅等限制,大学生从微博微信中接受到的信息毕竟是碎片化的,处于无序状态,无法形成完整的某一方面的知识、信息结构,造成了对知识和信息的了解知之半解,长此以往,对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塑造极为不利。微媒体的发展无疑又加深了大学生的认识敏感性,大学生网络舆论更为复杂,如果不加以有效引导,很容易使大学生个体偏离正确的发展方向,也对高校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形成挑战。

2微时代对高校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挑战

2.1对学生管理理念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挑战

在微媒体时代,大学生的自主性和主体意识空前增强,此时,高校学生管理理念也应由传统的单纯管理实现管理、服务相结合,传统管理手段与微媒体网络相结合,微媒体对大学生的自律性、行为自控力、责任意识和网络道德素养都有一定的影响和冲击,信息传播迅速和广泛性带来的舆论信息控制难度加大,冲击着高校传统的舆情信息收集和控制体制,学生舆论危机更容易引发,学生管理的难度加大。微媒体带来的海量信息,以及信息查询的便捷性,传统的说教式思想政治教学方式已经不适应大学生的需求,越来越难以得到学生的认同和支持。网络的隐匿性造成大学生在网络和现实中往往具有两面性,受传统的教育思想影响,从事学生管理的教师只通过学生现实表现来评价和判断学生,却对学生在网络上的行为缺乏了解,造成了学生网络行为的不可控性,高校学生管理和教育工作的复杂程度不断加强。

2.2对高校网络舆论危机应急管理机制的挑战

微媒体时代,网络舆情危机更加易发,且控制难度极大,许多突发事件的爆发和蔓延,都是因为缺乏畅通公开的信息渠道,学校刻意回避问题和对舆论进行封堵等传统方式并不是有效干预网络舆情危机的好办法,在当前的现实中反而加大了矛盾的激化,引起学生的反感,无形中更是加大了危机处置的复杂程度和难度。传统的高校应急管理机制主要侧重于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群体性事件、公共卫生事件和治安事件等内容的应急预案,但在网络时代特别是微媒体时代,高校危机应急预案可能需要应对的危机除了这些以上所列,网络舆论危机有逐渐增多的趋势,如果高校不对此加以重视,或者危机应急预案不加以改变和修正,则无疑不利于解决,工作将处于被动应付状态。

2.3对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挑战

信息时代的发展给高等教育带来了机遇,也提出了挑战。随着微媒体时代的进一步发展,信息传播和社会复杂程度也在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无论从绝对数量上和对社会稳定发展的影响上都不可忽视。因此,进行网络素养教育已经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新课题。但当前的现实是,高校对大学生的网络素养教育并没有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而引起同等程度的重视,大学生的网络信息甄别能力、网络诚信和法律意识方面存在欠缺,很容易导致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失范。

3微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舆论的引导策略

3.1转变理念,探索与时俱进的学生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对于学生管理模式来说,高校应转变管理理念,主动深入研究、探讨微媒体时代学生网络舆论信息传播的特点,主动运用微媒体这一工具,改变传统的上传下达的舆情信息收集方法,通过网络舆论监测与收集、分析与发掘、控制与引导等一系列制度和措施,随时掌握学生在微媒体中的思想动态和观点表达。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来说,高校应改变现有说教式、教科书式教育方法,整合教学资源,创新教育方法,丰富积极文化的传播路径和媒介形式,改进活动形式吸纳更多的同学参与;重视思政博客的重要性,借助于微媒体的平台,从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和方式入手发掘教育点,提升教育效果;以微媒体为平台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微视频的有效性,把理论知识和生动的新媒体资源联系在一起,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兴趣;发挥手机的便捷优势,促进学生与教师乃至与学校的多渠道沟通平台,使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学校的管理与决策,从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参与意识,以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网络舆论的引导。

3.2建立新机制,有效监管和化解网络舆论危机

大学生网络舆论的管理机制应运用危机应急管理理论,实行网络舆论动态监管、合理引导、干预危机,并对网络舆论危机进行事后救济、总结和反思,积累经验,预防同类危机事件的再次发生。

3.2.1运用新制度,实行网络舆论动态监管

在微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舆论危机的形成诱因非常复杂,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和刺激性事件,学生对学校宣布的某项制度或决策不满,学校对某个事务的处置不当,学生对学校管理与后勤服务的不满,甚至网络谣言等,如学校介入不及时或事前干预不当,都可能引发大学生网络舆情危机,这就要求学校制定相应的网络舆情动态监管、研判和事前干预制度。①畅通学生利益诉求的表达渠道,通过微媒体平台的技术手段,可以在第一时间了解学生的利益诉求,并以最快的速度将结果反馈给投诉的学生,尽可能减少网络舆论危机的诱因。②建立大学生网络舆情信息日常监管制度。由于微媒体的时代大学生网络舆情的便利性和随意性,高校应设立专门部门和人员对大学生网络舆情进行专门的监控和收集,随时关注大学生网络舆情和学生利益诉求的动态及发展。考虑到人员配备和成本限制,可在学生会等学生组织中设立专门部门,或可将网络舆情实时动态收集和监控工作交由学生新媒体专业社团等形式。③设立大学生网络舆情信息的过滤、分析和研判制度,运用微媒体网络技术的投入,使用新技术手段过滤、分析和研判大学生舆论信息。④建立大学生网络舆情危机事前干预制度,形成大学生网络舆论危机的预警机制。

3.2.2占领网络舆论高地,合理引导、干预网络舆论

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是指活跃在大学生网民中,自发形成,在学习、社会经验以及社会情感等多方面具有丰富而独特的见地,同时能够将自己的思想有效传递并影响身边同学和朋辈的大学生网络用户。高校在日常的网络舆情工作中应注重培养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主动占领网络舆论高地,第一时间权威事实,把好舆论引导的“话语权”,可以把舆论危机消除在萌芽状态。在处置舆论危机过程中应注意“疏”、”引”结合,在突发性网络舆情危机的事中注重筛选和控制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并建立与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的沟通渠道,通过网络意见领袖实时动态信息,把舆论危机的发展合理引导到可控范围内,从而有效化解危机。

3.2.3建立协同化舆论危机管理新机制,有效化解网络舆论

危机微媒体时代的网络舆论管理工作要求每个学校重新审视和改进原有的危机应急预案和机制,更加注重大学生利益诉求的表达,使大学生舆论危机管理协同化,效率化。首先,高校应结合微媒体时代学生网络舆论危机的新特点,在危机应急预案的具体程序上进行扩展和补充,比如在危机监测、危机的分级分类上增加大学生网络舆论危机的内容,在危机预警系统里充分考虑网络舆论危机的特点,并辅以切实可行的预警技术方案。其次,在危机处置方法上,充分研究网络舆论危机这一不同于以往任何危机应急事件的特点,采取更有针对性的处置方式和侧重点,主动研究网络,利用网络的方法控制和化解危机。再次,针对大学生网络舆论危机扩散速度快、影响面广和控制难的特点,高校应建立协同化舆论危机应急管理机制,以制度化的形式明确学校的危机应急管理部门、信息技术部门、网络舆情相关学生组织、网络舆情专业学生社团在学校网络舆论危机应急处置中的角色定位和任务,齐心协同解决网络舆论危机。

3.2.4做好网络舆情危机事后总结工作

大学生网络舆情危机的结果很可能会造成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权威感降低,从而影响学生对学校的感情和学校各部门、各项工作的公信力。在学生舆情危机处置完毕,学校应注意尽快消除影响,及时处理善后工作,重塑学校管理形象,将网络舆论危机事件的影响降到最低。另外,学校相关部门应对每一次网络舆情危机进行深入总结,必要时作为重点案例提交学校研究单位研讨,分析和总结危机的形成、发展过程和处置准确度与不足,有利于学校更好地改进工作,创新方法。

3.3运用新方法,加强大学生网络行为教育,提升大学生的网络素养

在网络素养教育方面,高校应专门开设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专项课程,也可结合平时的团学工作,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提升大学生的网络诚信、网络信息的甄别能力,规范自己的网络行为。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许多大学生在利用微媒体工具和转发不良信息时并不会过多地注意其带来的后果和危害,但现实中随意和转发不良信息甚至网络谣言很容易导致违法甚至犯罪,因此,大学生网络法律意识的教育应提上高校课堂和专项教育的日程,从而通过意识形态的教育,使学生主动规范网络行为,从根本上提升网络素养。微媒体时代的发展已经不可避免,大学生利用微媒体工具进行网络舆论的行为已经成为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希望通过对微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舆论行为问题的研究,能够对微媒体时代我国大学生网络舆论管理提供一些参考,以迎合新时代大学生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潘昕.略论“微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创新[J].经济研究导刊,2012(10):281-282.

[2]孙卫华,张庆永.微博客传播形态解析[J].传媒观察,2008(10):21.

[3]杨晓茹.传播学视域中的微博研究[J].当代传播,2010(2):43.

[4]潘月游.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的表达机制与合理引导[J].教育与职业,2015(20):112.

作者:沈威,陈如栋,冯筱 单位:浙江万里学院

第六篇:大学生管理工作中目标管理的运用

【摘要】近年来,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生的数目也陡然增多。面对众多大学生,如何管理,如何才能管理好牵动着众人的心。本文主要介绍运用目标管理方法管理大学生的优势以及管理方法,力求提高大学生管理现状,使每一位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都有所提高。

【关键词】大学生;管理;目标管理;应用

当代大学生个性强烈、活泼、可塑性强,这些方面是大学生的优点,同时也是大学生管理的难点。依照目前的状况,大学生管理队伍远远不能满足学生需要,因此目标管理就顺应时机出现了。

一、目标管理概念

目标管理是十分重要的管理方法之一,也就是对原有的大目标进行一定程度的分解,分为多个小目标。同时学生每完成一定量的小目标,要对完成量进行反馈,然后根据每个人的不同反馈情况,对目标进行适当的修正。目标管理运用量的概念对学生进行管理,并且有针对性的制定适合每个人的目标。

二、目标管理积极作用

1.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

各高校传统的管理体系是将整个班、整个年级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管理,管理方式与方法基本相同,效果也不是特别好。目标管理的管理对象为每一个学生,而且在目标管理中,学生的自我管理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自我管理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有助于每个学生潜能的开发。针对不同大学生的性格,采用不同方式管理,有助于学生摆脱束缚实现全面发展。

2.有助于学生未来职业生涯

十几年前,大学生是就业市场上的香饽饽,如今大学生就业难却成了一个让人头疼的问题。究其原因,并非企业人满为患而是他们无法找出适合自己需求的大学生。企业招不到人,大学生找不到工作是就业市场的一个现状,其主要是由于大学生学习到的知识和实际的工作内容出现了脱节,大学生实践能力较差,无法胜任给定任务。通过目标管理的方式对大学生进行管理,这种情况发生就很少了。比如通过目标管理,学生能够对自己的状况进行大致的评估,从而找出更有针对性的自我目标。或者在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的时候,可以让学生针对社会现状以及自己对未来职业的规划,制定一个属于自己的目标。学生根据这个目标可以更好的扬长补短,提高他们专业技能和知识水平。并且通过实践,大学生可以学习到一些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就业时就会快速进入既定角色。

三、在管理中应用目标管理的方法

1.目标管理方法要获得管理人员和学生的支持

目标管理的主要对象为大学生和管理实施人员,目标管理要做好,一定得获得他们的支持。如果这其中有管理者或者大学生对目标管理的理论和管理方法不认可,就会使目标管理的效果大打折扣。对于管理者而言,要让他们清楚目标管理的优势,比如可以减少他们的工作量。另外还要加强奖惩制度,对于表现优秀的管理者予以表扬,颁发一定奖金。对于表现较差的人给予批评,这样管理者就会对目标管理认可,更好的进行目标管理工作。对于学生,目标管理也要列出奖惩机制,多多鼓励,让学生看到目标管理的好处,愿意认可、支持。

2.必须设立目标管理规程

目标管理不是灵丹妙药病人吃下去就见效,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不能急于向目标管理要成绩,而是要将目标管理的各个实施关节、应该注意的问题总结出来,制定出一个具有普遍指导作用的目标管理规程。规程的内容可以包括不同年级学生的目标管理方案,不同程度学生的考核标准的制定等,这样就可以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管理规程,以后的目标管理就有规章制度可循,管理起来也较为方便。

3.制定合适的层级目标

在目标管理中设定目标,一定不能不注重实际随意设定,否则这样的管理只能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制定目标的最终目的不是制定一个标准,而是让学生们通过完成不同目标的过程,不断地提升自己。因此,目标设定的时候一定不能太高,目标太高了,完成的人就会很少,这会严重打击大学生们完成目标的积极性。但是,目标也不能设置太低,大学生轻而易举就能完成的目标就不能称之为目标,而且这样还会让学生失去完成目标的兴趣。所以说,制定目标一定要难易适中,这样才能吊足学生的胃口。另外由于学生的性格不同,管理上所设置的目标也应该不一样。比如,对于聪明但是耐力较差的同学,管理人员可以为他们设立读一本书的目标。这样既可以修身养性,还可以培养此类学生的耐力;对于那些不爱学习、经常逃课的同学,管理人员应该多和他们接触、聊天,了解到他们不喜欢学习的根源所在,然后再找一些跟学习相关的书籍、音乐、电影让他们观看,从而提高他们对学习的兴趣,爱上学习;对于那些学习成绩好,但是不善于言谈的学生,对他们的目标设定就要跳出学习。可以规定,他们每个星期必须要参加三次以上的社会实践活动,从而提高他们与人交往、交流能力。

4.及时进行测评

为保证目标管理的质量,不仅要设立相关规则,而且还要定期或不定期对学生的目标完成情况进行测评。针对不同学生的目标,测评他们的完成情况。对于完成情况较好的学生,要予以表扬,让他们能够在学校的鼓励当中越来越好。对于完成情况较差的同学,管理人员要分析其中的原因,并且找出解决的办法,这样才能将这批学生管理得更好。目标测评的目的不是给同学们施加压力,而是目标管理不断改进不断提高的一种有效途径,同时,学生也会因为追求好的测评结果,更好的完成目标。

四、结束语

目标管理是进行大学生管理的一项有效、高效管理方法,更有利于管理目标的完成。希望更多的学校管理都融入目标管理,不断总结经验,改进方法,使得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推动大学教育不断向前。

参考文献:

[1]范诚梅.论目标管理理论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J].陕西教育,2009:43-44.

[2]张向阳.学生管理工作之我见[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47.

[3]赵怡.刍议目标管理在大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J].赤峰学院学报,2013:171-172.

作者:闫福全 单位:内蒙古民族大学蒙医药学院

第七篇:高校大学生管理工作现状及应对方法

摘要:大学生管理工作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高校教育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学生的管理工作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和问题,如何正确地面对这些挑战和问题,直接关系到我国高校整体教育水平的发展。

关键词:管理工作;现状;应对举措

一、大学生管理工作的现状

1.教师管理队伍建设相对滞后

近年来,随着我国大众化教育的不断普及,高校的不断扩招,在校大学生的数量逐年增长,这是实现教育现代化、提高全民素质的必然趋势。但是,很多高校在扩招过程中都把重点放在了基础设施建设和教学、科研管理上,对于学生管理队伍的建设和管理方式的创新重视不够,最直接的反映就是管理者数量不足,管理形式单一。一方面,从教师管理队伍的规模状态上来看,目前我国高校普遍存在这样一种情况:一个辅导员要管理至少一两百名学生,专职辅导员的比例基本都难以达到教育部所规定的比例。另一方面,在管理理念和管理形式上仍相对滞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当代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及群体结构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大部分都是“90后”,追求个性和独立。而很多高校的管理方式却还停留在传统的家长式管理模式上,缺乏因材施教的方法和对学生个体特殊性的把握,导致管理形式单一,管理目标难以实现。

2.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

众所周知,如今的高校大学生中独生子女比例偏高,加之近年来各大高校不断扩招所导致的教育泛滥,以及各种家庭环境的影响,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严峻,大学生轻生行为、伤人行为、诚信缺失行为等屡屡发生。震惊全国的马加爵事件、复旦大学投毒事件等,让我们不寒而栗,其道德之沦丧、行为之恶毒,让我们震惊,也让我们不得不去思考和面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此外,近年来关于大学生自杀、考试作弊、论文作假的新闻也是屡见不鲜。当我们为这些现象感到震惊和难过的同时,我们又不禁在思考,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家人和社会眼中的“天之骄子”“国之栋梁”做出了这样的行为?可以肯定的是,在这些现象的背后,除了他们自身的素质问题和家庭因素,很大一部分因素是高校教育管理的缺陷。最明显的一点就是绝大多数高校都缺乏一个正规且行之有效的心理咨询机构。

3.网络环境中不良因素的渗透

随着信息科技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提升自身素质能力的主要平台之一。但是,网络科技在给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一个广阔平台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些不良因素。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把大部分课余时间都投入网络,这不仅导致了部分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欠缺,生活经验和道德法律知识匮乏,也使得一些不健康的信息传入大学生的群体,给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危害。

4.学风日下,素质教育举步维艰

第一,学风日下,学习氛围日渐淡薄,能够耐下心来专心搞创作、做研究的人越来越少。市场经济环境下,财富和地位成为大家竞相追逐的目标,找一份拥有丰厚薪水的体面工作成为大多数学生读大学的出发点。在当今大学校园里,家境好点的学生大多沉迷于五花八门的娱乐项目,家境不好的学生则又不得不把大部分的课余时间用来打工赚取生活费,往往只有在期末考试的那段时间里才能在校园里看到学生“刻苦学习”的身影。第二,素质教育举步维艰。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要求当代大学生不仅要有完善的知识结构,更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能力。但是,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制度的建立,将本该在校园里安心读书的大学生过早地拉入了残酷的社会竞争中。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们盲目考证,疯狂实习,对专业知识学习的重视不够,使得素质教育的目标难以实现,处境不容乐观。

二、应对举措分析

1.加强管理队伍建设,转变并创新管理形式

第一,高校应不断致力于教师管理队伍的建设,扩大管理队伍的规模,让管理工作者有足够的精力和动力投入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中。当然,由于每个高校的实际情况不同,教师管理队伍建设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所以,在教师管理队伍建设的过程中,高校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会、团委等更容易接触并掌握到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状况的组织机构的骨干作用,让学生会、团委多多参与到学生的管理工作中,培养他们的管理能力。第二,管理者应转变管理理念和管理形式,注重与学生的双向沟通和个性化管理。管理者首先要与学生建立起一个良好的师生关系,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处处为学生着想,这样当学生遇到困难与问题的时候才会主动与我们的管理者沟通、交流。同时,管理者应充分认识到当代大学生的个性化特征,注重对他们的个性化管理,正确引导并支持学生的一些独特的思想,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2.加强品德教育,提高学生素质

管理者们在日常管理中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还要注重对他们的思想品德教育,积极听取他们的情感意见,尊重他们的个性张扬,加强对他们的思想引导,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对于出现违反管理行为的学生要晓之以理,并给予相应的处分,要让他们明白自己错在哪,而不是心有抵触地接受惩罚。只有将教育和管理结合在一起,重视管理过程中的思想教育和心理引导,才能帮助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避免错误和悲剧的发生。

3.加强网络监管,发挥网络的导向作用

对于网络环境中的不良信息,高校应该加强网络监管,努力将不良信息和有害思想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从源头上整治校园网络环境。但是由于互联网的传播速度很快,光靠技术部门的监管也是不行的。所以,对于社会上的一些突发事件、不良风气给学生群体所带来的不良影响,高校可以充分利用好网络的言论导向作用,积极引导,做好正面宣传。同时,教育管理者也要具备一定的突发事件应变能力,平时要多与学生在网络上互动,与学生打成一片,这样当事件来临之时才可以有效配合宣传部门进行正面引导。因此,只有利用好了网络这把双刃剑,才能够使学生的成长环境健康稳定。

4.加强就业能力培养,帮助学生拓宽就业渠道

学生在校期间高校的就业管理部门要多从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角度出发,尽可能地为学生组织一些就业能力的培训,并努力去发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为学生的就业创造更多可供选择的渠道。此外,在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同时,大学生管理工作者们还应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团体活动,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广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寓教于乐的形式来帮助学生们获得学习的乐趣和动力。综上所述,高校大学生的管理工作任重道远。面对大学生管理工作所面临的挑战,管理工作者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有针对性地去解决问题,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我们的管理水平和大学生的自身素质,高校也才能源源不断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人才。

参考文献:

[1]罗文涵.大学生管理的问题分析与机制创新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2).

[2]刘丽娟.浅谈多元文化冲击下高校大学生管理方式的改变与思考[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3,(9).114

作者:侯雅荟 单位:上海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