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大学生管理问题与机制创新研究

大学生管理问题与机制创新研究

对于高校教育而言,大学生管理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最为复杂的一项工程,其直接关系到学校整体教学水平以及管理水平的高低。为此,高校应给予大学生管理高度重视,在遵循伦理性以及法制性原则的基础之上,尽可能多地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创新相应的管理机制,以保证大学生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下面,本文就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对此进行分析说明。

一、大学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管理制度存在缺陷

缺乏制度的顶层设计是当今大学生管理中面临的首要问题。目前,我国多数高校都没有建立起有效、严谨的大学生管理规范以及制度,即便制定了一些规章制度也仅仅是从学校的角度出发,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需要,损害了学生利益,违背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缺乏客观性以及主观性上的互动性,造成了主客体之间的矛盾,从而导致既定的规章制度也难以发挥已有的功效,严重阻碍了大学生管理工作的发展进步。

(二)大学生管理中法律关系相对模糊

高校所掌握的大学生管理权是由相关法律赋予的,在国家法律体制框架之下,高校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本学校的管理制度,明确大学生管理中的主客体以及权利和义务。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学校以及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并不是十分的明确,有关大学生权利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并不是十分的清晰,责任落实不明确,法律关系模糊不定,导致学生无法行使正当的合法权益,产生大学生管理中法律混乱的现象,制约了大学生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

(三)教师管理队伍较为落后

对于大学生管理而言,学生是受管理一方、教师是管理一方,教师管理队伍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大学生整体管理水平。随着现如今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全民化教育的迈进,高校在不断地进行扩招,大学生数量激增,教师队伍建设却没有紧跟时展,无论是教师数量、质量,还是教学理念方式的更新上都呈现出明显的落后状态,已经远远落后于时展的步伐。先前的控制式管理方式以及“师道尊严”的管理理念已经不再适应当今大学生的发展;而传统的重硬件、轻软件的片面化管理方式更是直接导致了管理质量的日趋下降。

(四)大学生管理外部适应性较弱

当代大学生在个性化得到提升的同时,依然存成熟度在不足的现象,这就为大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较大的难度。高校教师管理队伍对于外部社会变动以及大学生群体特点变化的感知度不是十分敏感,既所谓的外部适应性较弱,这严重妨碍了大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对大学生管理的复杂性评估不足,没有认识到大学生个性十足、活力充沛的特点,因而导致学生出现逆反心理。其二,教师难以融入大学生丰富多彩的业余生活,因而不能够真正了解到大学生的生活习惯,也就无法确保大学生生活以及管理的内在统一。其三,有关大学生心理调试的方式方法不多,且缺乏创新性、先进性,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这严重影响到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二、大学生管理的创新机制

(一)形成大学生管理互动机制

要想提高大学生管理质量,并提升大学生管理的有效性,最为首要的途径就是要创新机制,建立大学生管理互动机制,以培养在校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具体而言,其主要通过以下四个方面来实现:其一,确定大学生管理互动机制的构建理念,理念先行,从思想上实现教师以及大学生的有效对接。其二,建立健全相应的规章制度,以强制性的形式确保大学生管理互动机制的形成。高校可通过完善学分制、导师制、选课制等措施来为学生搭建发展平台,帮助学生投入到实践活动中去,从而通过制度的颁布来保障大学生管理的有效性。其三,构建多元化的大学生管理互动机制模式,通过建立互动性的课堂、实践活动、基地实习、社团、学术沙龙等模式来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二)引入大学生法治管理机制

随着法治观念的不断普及,当代大学生管理也应该摒弃陈旧的管理理念,引入创新的法治管理机制,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形成法治管理观念,树立起依法管理学生的工作意识,以法治的精神来实现大学生管理的工作目标。其二,建立健全大学生管理工作的法规。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大学生管理工作的复杂化,大学生与学校之间的关系也变得复杂起来,在这种情况之下亟需借助一定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学生的行为,并界定两者之间的法律关系,从而实现大学生管理工作的法治化以及自主化。其三,建立强有力的制度载体,以学生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之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能够进一步促进大学生法治管理机制的科学化、合理化以及全面化。

(三)引入大学生管理竞争机制

在创新大学生管理工作过程中,学校可利用主客体之间的矛盾以及相互关系来引入大学生管理竞争机制,如多维性竞争、单一性竞争、集体性竞争等,以激发大学生的好胜心以及上进心。要想成功地引入大学生管理竞争机制,则要考虑到以下三个方面的要求:其一,确定切实可行的竞争目标,过于激烈的竞争会另学生较大的心理压力,不利于管理工作的展开,过小的竞争压力又会另学生丧失竞争兴趣。因此,竞争目标的设定要有一定的弹性,并进行不同层次的划分,以最大限度地发挥竞争的作用。其二,培养大学生正确的竞争意识。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积极的竞争意识,以防止负面竞争现象的出现。其三,建立必要的奖惩制度,通过精神上的鼓励、物质上的支持以及批评、警告等奖惩手段来提升竞争效果。

作者:孙飞 单位:贵州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