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新时期建筑企业人事档案管理研究(3篇)

新时期建筑企业人事档案管理研究(3篇)

第一篇:建筑企业人事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建筑企业人事档案管理特征

建筑企业人事档案是对企业工作人员的个人简历和工作内容状态的客观记录,而这些记录也可以直观的反映企业工作人员的政治思想和工作能力。建筑企业在选用和调动人员的时候,可以根据企业人事档案的记录,针对不同工作岗位的职责和工作内容任用符合条件的工作人员,这对于企业的健康发展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新时期建筑企业人事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1.人事档案的内容质量不高

很多建筑企业实际上没有专门的人事档案管理的模式和方法,大多直接借鉴干部人事档案管理的模式进行。不过这种直接借鉴的方式其实并不符合企业人事档案管理的特点,也没有发挥其应有的实际作用,在新时期建筑企业人事档案管理中,对于企业工作人员的工作经历和学习培训情况记录较多,而员工的工作能力评价,思想道德情况和技术能力及专业特长却少有记录,不能很直观的反映出企业员工的实际能力。除此之外,建筑企业人事档案管理中,工作人员信息造假现象也是屡见不鲜,这对于建筑企业选用人员来说完全失去了借鉴意义,不仅仅使人事档案管理作用无法发挥,甚至还会发生反作用,给建筑企业的档案管理造成危害。

2.企业人事档案管理体制不健全

我国的市场经济已经发展了很多年,各企业和单位的用人思想观念也有了重大的变化,更加重视员工的个人能力,传统的人事档案约束员工的方式也逐渐被劳动合同所取代,员工和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并且在合同到期后可以自主的选择自身的去留,而用人单位也可以选择是否继续聘用员工,这就是用人单位和员工双向选择的权利。企业员工一般在合同到期后会选择待遇更高,发展机会更大的企业,这种情况下,原单位很可能出现为了企业的利益而扣留员工人事档案,这种情况很容易出现死档、弃档或者人质档案的情况,这也是我国企业人事档案管理体制不健全的体现。

三、新时期建筑企业人事档案管理存在问题的对策

1.完善企业人事档案的内容

新时期建筑企业人事档案管理要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就要不断地完善人事档案的内容,不能仅仅记录员工的经历和工作内容,对于员工的信用情况、工作能力和业绩、职业道德等也要做详尽的记录,这样才能使建筑企业人事档案物尽其用,给建筑企业在用人方面提供有效的借鉴。当然,要改善新时期建筑企业人事档案管理的问题,还是要采用具体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改变传统的人事档案记录内容,对于员工的工作能力和个性做重点记录,员工的工作业绩、能力和特长、组织能力等要有详尽的记录,提高人事档案对于企业选拔人才的作用。其次,增强新时期建筑企业人事档案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对于企业员工的工作表现以及优缺点都要真实记录,不能只是一味的做主观评语,对于工作中的问题以及缺陷不做记录。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认识档案的可信度,而且企业也能通过人事档案了解企业员工的真实情况。

2.完善人事档案管理制度

任何的工作都要有制度作为指导和约束,而建筑企业的人事档案管理也要有相关的管理制度。当然,我国的建筑企业人事档案管理制度确实存在,只是不够完善,甚至比较落后,建筑企业要对现有的人事档案管理制度进行更新和完善,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去除不合理的管理制度,保留和完善科学合理的制度。当然,对于建筑企业人事档案的更新和完善,必须要以遵守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为前提进行。而且要对人事档案的归档制度和安全保密制度进行严谨的制定。建筑企业人事档案管理中,要对人力资源部门和其他的部门进行区分,使人事档案更加安全。这样不仅可以对人事档案管理人员的日常工作进行约束,也可以使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有制度的指导,增加档案工作的合理性。而建筑企业也可以提高人事档案的利用效率。近年来我国建筑企业发展很快,这得益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建筑企业在发展的同时,对于企业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不能放松,更要加强重视,顺应新时代的档案管理的要求,对企业内部不完善的人事档案管理制度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对于档案的内容要增加内容的实用性和可信程度。对于企业人事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也要不断地进行提高,增强其人事档案管理意识。针对建筑企业人事档案管理的不同问题,要采用相应的解决措施进行完善,力争使建筑企业的人事档案管理更加完善和实用.

作者:姚洁 单位:陕西建工第八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第二篇:企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模式创新思考

【摘要】企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是人事管理工作开展的基础。对现代企事业单位的发展来说,人事档案作为重要的资源,一直在发挥着关键的作用。做好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可以让人事管理工作的开展获得可以充分利用的信息资源,为人才的选拔和培养提供重要的支持依据。结合新时期企事业单位的发展需求,我们在进行模式创新的过程中应该以更加科学的眼光进行思考和分析,更好地为企事业单位的持续发展提供动力和支持。

【关键词】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创新

一、引言

企事业单位的发展离不开人力资源的有效支持,而做好人事工作,无疑是为企事业单位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的重要基础。作为人事工作中的重要一部分内容,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为人事工作提供了重要的信息资源,是相关工作开展和决策制定的依据。因此,在新时期新的环境下,我们应该客观、科学地进行创新,融入更多的思考和分析。

二、人事档案管理模式创新的可行性

(一)人事档案管理模式的创新可以提升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职业素质能力。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其创新工作的落实需要从多个角度,对于当前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中的问题和不足进行改进,探索出新的方法,是现阶段企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工作的必要发展路径。通过不断地创新,可以引入很多新的管理方式和方法。例如,数字化管理、精细化管理等,都是创新发展下的产物。这些管理方式的改进,有效地提升了档案管理人员自身的专业素质。在不断创新中,结合新的工作需求,很多企事业单位也逐渐引进了更加优秀的专业人才,让整个人事档案管理队伍的作战能力和整体职业素质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也为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创新发展提供了保证和支持。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开展,可以更好地将档案管理工作的作用进行体现,为人事管理工作提供更加高效、可靠、高质量的档案资源支持。通过对信息技术的合理应用,可以让整体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方式得到了进一步的变革和改进,同时也引入了很多新的管理功能。例如,通过网络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远程的人事档案信息管理,实现了更多的服务功能,让整体工作的效率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三)人事档案管理制度的创新也是适应当前企事业单位管理改革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在当前企事业单位改革发展中,其人事制度也随之改革。在人事制度不断变化的形势下,人才的流动也变得更加的频繁。以往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开展的过程中,整体工作较为被动,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不能很好地适应多变的实际需求。部分企事业单位在人事档案管理中,相关制度不够完善,从而也导致了人事工作的开展和决策存在很多不合理的问题。在新的企事业单位改革发展过程中,通过对人档案管理模式进行有效的创新,提升档案管理工作的整体性和适应性,这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实际需求。

三、人事档案管理模式创新的路径

(一)理念创新。模式创新需要理念创新作为先行,只有从思想意识上认同创新,创新活动的开展才能得到更好的支持。在新的思路下,我们应该提升对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中,融入更多的服务意识,改变以往的工作姿态,重新定位自身的工作内涵,深入进行反思和学习。通过对理念进行创新,扭转工作思路,从细节层面上入手,让人事档案工作服务于个人的重要作用得到发挥,同时也进一步地体现出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对于企事业单位发展的重要价值。

(二)技术创新。在信息化时代下,重视信息技术,合理地应用信息技术,这已经成了当前企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的课题。我们要通过对信息化技术的合理应用,全面地对当前工作中的不足和问题进行处理和解决。对于信息化环境的发展特性、管理需求进行明确,实际工作中不断完善现有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在信息化建设中,积极做好推广和落实。为了满足信息化管理的实际需求,我们也要从技术的角度加强对在岗人员的培养,提升人事档案管理人员对于新系统和新技术的应用能力。在信息化技术推广应用下,我们也要对标准化、规范化、安全化以及流程化的需求进行落实,提高人事档案工作效能。面对新的挑战,我们必须要从技术角度上进行客观分析,开放眼界和思路,认识到新技术应用的必要性。

(三)职能创新。对于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来说,服务职能本身也应该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创新。在服务工作中,我们应该更加关注如何对于档案管理工作的服务价值进行体现,提升档案资源的利用效率,为人事工作的开展提供进一步的保证和支持。档案管理部门合理规划档案管理工作的责任分配,要让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能够独立胜任相关管理工作,并能够快速地完成工作任务、解决工作问题。

四、结束语

总的来说,有效地创新是当前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对于自身价值发挥的一个关键保障。面对企事业发展的新趋势,我们应该客观地进行看待和认知,并且顺应时代环境,积极应对挑战,不断探索理念、技术以及职能的全面创新,更好地为企事业单位的改革发展提供保障和支持。

【参考文献】

[1]康洁.新时期医院人事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67).

[2]潘江红.新形势下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开展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6(21).

[3]马欣.新时期如何做好人事档案管理工作[J].赤子(上中旬),2016(18).

[4]新如.单位人事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J].经贸实践,2016(17).

作者:崔荣星 单位:云南省公路科学技术研究院

第三篇: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路径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资源成为社会活动中的重要战略资源。新时期人事档案管理的改革,打破传统管理方式,应用信息化技术优化人事档案管理,实现了人事档案的科学化管理,推动了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本文立足人事档案管理特点,阐明新时期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探讨新时期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路径,力求为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提供有效的参考。

【关键词】新时期;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路径

在互联网沟通全球的时代背景下,信息化发展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趋势,信息资源也逐渐成为关键的战略性资源,其价值和重要性日益凸显,我国的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也寻求新的发展方向[1]。对人事档案管理工作进行信息化建设,提高整体管理水平,成为推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创新发展重要举措。

一、新时期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

对人事档案管理进行信息化建设能够最大程度的实现人事档案的专业化、现代化管理,使人事信息资源得到有效的共享,另外,在个人信息查询方面,可以提供更加快捷的服务。 信息化时代,现有的社会信息资源为人们的生活及工作提供了便利,然而人事档案方面的信息并没有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转变传统的人事档案管理模式,进行信息化建设,引导人事档案向专业化、现代化管理发展。信息化建设能更好的发挥人事档案信息的作用,让人事档案信息资源成为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通过计算机技术对档案信息进行有效整合,可以为人们查阅相关资料提供便利,使资源的利用价值提高。

二、新时期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主要路径

新时期对人事档案管理进行信息化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也是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探索人事档案管理中的各项工作内容,针对其特点,把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才能进行有效的信息化建设。

(一)加大资金投入,引进先进的信息化设备

人事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需要雄厚的资金支持和完善的技术支撑,这两项内容也是信息化管理的重要基础[2]。相关部门要扩宽资金来源渠道,通过多种形式为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项目注入资金,利用足够的资金进行前期的准备工作,设立专业的信息化建设办公场所,完善硬件设备,营造信息化建设的浓厚氛围。另外,在建设过程中,要及时引进先进的技术及技术设备,更新、优化、整合人事档案信息,建立完善的人事档案信息管理系统。

(二)将人事档案信息资源数据化

传统的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中,大多使用纸质材料、电子文档。在新时期人事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中,相关部门主要是对资源、信息进行二次整合,并在整合的基础上进行信息的再开发。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事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应该在科学、统一的标准之上,使用计算机技术,对原始档案信息进行准确录入,并规范化存档,采用相关技术将大量的文字、图片等资料转化为数据资料,进行统一的数据化管理,为后续信息化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奠定资源共享的基础。

(三)确保所有人事档案的安全性

互联网时代,信息的传播速度快,人们在参与资源共享的同时也会造成信息资源的泄露,影响信息的安全性。人事档案具有一定的保密性,在有限的共享范围内,一定要保证其安全性,因此,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档案管理部门要高度重视人事档案信息的安全性,提高安全意识,采取相应的措施确保信息的安全。要求相关工作人员严守工作制度,秉公办事,多方面、多角度保证人事档案信息的真实性和安全性[3]。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确保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专业性。及时对使用年限到期的数据库进行维护、备份,保证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安全性。

(四)加大对人事档案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其业务水平

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具有较强的服务性,需要工作人员具备较高的职业素质。因此,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对管理人员进行业务培训,使其掌握专业的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具体到工作中,首先要培养网络开发、网络管理、设计、分析等专业人才,使其熟练掌握各种信息储存技术、网络通讯技术、多媒体技术。其次,对在职人员进行再培训,为其普及新的人事档案管理理念,组织经验交流会,及时分享工作中的信息化建设心得。使每一个人通过对资源的整合,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专业技术能力,推动人事档案的信息化建设。

三、结束语

新时期我国的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成为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认识信息化建设在人事档案管理中的重要性,加大资金投入,引进先进设备;将人事档案信息数据化;保证信息安全性;优化人才队伍,提高业务水平,才能真正推动人事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实现我国档案管理的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郝小红.新时期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研究[J].办公室业务,2012,15:142-143.

[2]朱庆华.新时期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研究[J].办公室业务,2014,23:79.

[3]储怡.关于新时期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探析[J].商,2015,09:29.

作者:刘雨 单位:沧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