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茌平财政支持农业科技的具体做法

茌平财政支持农业科技的具体做法

多年来,山东省茌平县财政部门在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经费保障、政策宣传、培训示范上等给予最大限度支持,探索了一条基层财政支持农业科技创新的路子。到2011年,该县粮食生产连续9年增产增收,总产达到18.4亿斤,多种经营总收入达到13.1亿元,农业收入中科技贡献率达56%以上,农业增加值达37.45亿元,可比价增幅4.32%,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075元,同比增长21.3%。

(一)财政部门主动担责,多渠道融合农业科技创新资金。该县立足实际,打破部门、行业、预算内外资金界限,在不改变资金用途、不违反专项资金使用规定的前提下,整合农业开发、扶贫开发、农业科技、水利、林业、产业结构调整、新农村建设等资金捆绑使用,将农业科技创新资金列入整合支农资金的首要保证。近四年来,财政“三农”投入累计达到16.9亿元,其中对农业科技的投入达到2.5亿元,占总投入的15%。2011年,用于农业科技创新、推广服务、培训等支出就达到了7000万元,同比增长31%,远远高于经常性财政收入21%的增幅。

(二)多渠道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实现增智增收。县财政依托茌平县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充分整合远程教育、职业教育、民办职校等各类培训资源,组织实施了新型农民创业培训、“绿色证书”培训、农业科技入户、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以及万名农村实用人才技能培训五大培训工程,2011年,县、乡两级总计培训各类农村实用人才6.5万人次,2012年计划确保培训10万人次,培养开发了一支以种植能手、养殖大户、科技致富能手、农产品加工、经营管理能人、农业科技推广等为主体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在培训过程中做到灵活多样,能集中培训的就集中培训,不能集中培训的就分散培训,做到了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集中培训技术骨干,主要是乡、村两级干部;分散培训,是以乡村技术骨干人员为技术依托,延伸到村组培训,使广大农民足不出户就可享受科技培训带来的好处。培训的同时,及时推广示范新的农业适用技术和新的优良品种,先后建立了冯屯镇刘马村“超级玉米”基地等农业科技综合示范点6个,重点示范、辐射、推广10项增收实用技术,农民种地实现了品种优良化、栽培模式化、产值订单化。目前,该县已逐渐形成了博平大枣及食用菌、冯屯大蒜、乐平贾寨棚菜、肖庄大枣及韭苔、胡屯金针菇、杜郎口双孢菇、韩屯畜牧养殖、洪屯葡萄及莲藕、杨屯小弓棚等特色产业。

(三)大力实施“科技特派员”工程,为农民提供“科技保姆”。一是构建多层次、宽领域双向选聘科技特派员制度,提高科技特派员选聘的数量和质量。对科技特派员的选聘实行科技人员与农民双向选择的原则,注重多层次、宽领域选聘科技特派员。全县390名科技特派员中,县直行政、事业单位科技人员109人,乡镇科技人员129人,离退休科技人员11人,乡土科技人才118人,外地专家教授23人。多层次、宽领域选聘科技特派员,适应农村经济发展不同层次的需求,保证了科技特派员与农民的有效对接,实现了科技推广工作的整体下移,受到农民的欢迎。二是构建特派员岗培训计划,加强对科技特派员的培训。为提高科技特派员的科技素质,茌平县政府与山东省农科院签订协议,实施“科技特派员培训”项目,由山东省农科院选派一批专家对全县390名科技特派员分行业进行技术培训,从整体上提高了科技特派员的科技素质,基本满足农业经济发展的需求。三是构建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双赢激励机制,突出技术服务的长效性和实效性。鼓励科技特派员以资金入股、技术参股、技术承包、有偿服务等形式,与农民群众尤其是专业大户、龙头企业结成经济利益共同体,实行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形成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的多元化投入和回报机制。调动科技特派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创办利益共同体时,县财政安排一定的贷款贴息或财政补助资金,完善提高利益共同体建设的数量和质量。如以技术、资金入股小杨屯鸭业集团于振阳等6名科技特派员,三年来引进开发了5项肉鸭养殖科技项目,给集团带来很大的效益,科技特派员每年也获得10余万元的分红,实现了农业科技服务的有效对接。四是构建项目带动、产研结合的成果转化与推广机制。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增加农产品附加值,筛选扶持科技特派员工程项目6项,进行政策和资金扶持,助推和打造科技示范工程亮点。如乡土科技特派员常传华,开展双孢菇生产服务,带领农民发展双孢菇栽培,创建盛华食用菌协会,现有会员300人,带动农民500余户,加工后产品销往西班牙艾雅哇公司,做到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服务,为县双孢菇产业发展起到示范推动作用。五是构建基地辐射,协会中介的示范带动机制。如科技特派员赵荣金,创办高科技林果示范园,开展茌平圆铃大枣品种的搜集、引进、试验、示范推广。搜集大枣株系83个,建品种资源圃20亩,采穗圃20亩,良种繁育圃400亩,品种对比园60亩,密植丰产试验园600亩,辐射中心园区2000余亩。几年来,示范园共接待参观农民270余起,接待人数达1.17万人,培训农村枣树技术员500余人,为全县建设鲁西枣乡做出突出贡献。六是构建规范行为,跟踪考核的管理监督机制。为扎实推进科技特派员工程,县政府制定了《关于实施科技特派员工程的通知》、《茌平县科技特派员工程实施办法》、《乡镇实施科技特派员工程考核标准》、《茌平县科技特派员工作目标考核细则》等政策性文件,文件明确规定了汇报联系、服务次数、培训检查、经费使用等内容,做到有章可循;每个季度召开一次现场观摩会,轮流参观科技特派员的服务基地,服务项目,科技特派员互相交流工作情况,互相点评,互相启发,共同提高;不定期进行抽查,及时掌握工作动态,督促他们更好的为基层服务。做到了工作有制度、考核有标准、奖惩有依据,激励引导科技特派员尽心尽力的服务,扎扎实实的工作。目前全县科技特派员已经达到390名,深入452个村开展科技服务,建立利益共同体20个,实施科技开发项目97个,推广科技成果112项,引进新品种39个,组建产业协会18个,创建龙头企业10个、示范基地26个,示范面积3.5万亩,带动5.5万农户,使他们成为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科技保姆”。

(四)健全农技推广体系,强化农技推广服务。依托乡镇农业技术服务站点多面广的优势,从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经费投入等方面加强农业技术服务站的建设。目前,该县乡镇农业技术服务站、农机站、畜牧兽医站等农技推广部门在管理体制上实行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和乡镇政府双双重管理,逐步向服务在乡、管理在县体制靠近;所有人员都按事业人员对待,工资待遇参照公务员执行,县财政实行工资统发,并按种养规模和服务绩效安排推广工作经费,这种全部由财政承担的农技推广公共服务系在全市尚属首例,给广大农业科技人员吃下了“定心丸”,调动了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安心工作、潜心研究、热心服务的积极性,加强了农技推广能力。一是强化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改善技术装备和推广手段,形成“专家团带讲师团、讲师团带示范户、示范户带农户”的塔形科技教育培训体系,通过建立试验示范田、标准化基地等形式,大力推广“一田多用、一年多茬、一熟多收”种植模式,加快推广“一增四改”、“一改四推”等高产高效技术,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二是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优化土壤肥力结构和地力水平,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植保统防统治、沼气服务网点、农产品质量检测等服务体系建设,为高效农业发展提供科技保障和技术支撑。三是提升农业信息化装备水平,加快推进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和涉农信息设施配套建设,拓展热线电话、短信平台、专家视频等科技培训功能,建立起进田间、入地块、到农户的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实现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信息化全覆盖,让农民群众拿起电话能听到专家的声音,打开网络或电视能看到技术影像资料。

(五)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为提高农业科技创新的示范效应,县财政局采取职工集资方式建起了占地300多亩实行独立核算的“茌平县财政局科技服务示范基地”,基地利用现代农业技术改造传统农业,以科技为先导、以示范为纽带、以科普惠农为宗旨,成为科技农业发展的新样板。一是与农业专业科研单位联姻,提高科技含量。基地先后与山东农业大学、潍坊市果树站、滨州市果树站等专业林果部门建立了技术联系,把最先进的品种和技术应用到基地上来,确保了产品质量。二是与农户联姻,繁育优质苗木。基地与周边乡镇180户农民鉴定协议,作为基地育苗专业户,由基地提供育种、嫁接、芽穗及各项技术指导,农民出地、出劳,苗木由基地统一收购、销售等,创出了一条低成本苗木繁育,又能带动农民致富的新路子。几年来,基地已向社会提供优质苗木310万株,先后被确定为“全国优秀科普示范基地”、“山东省林业科技园”等荣誉称号,被山东省财政厅确定为“财政厅党员教育基地”。

文档上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