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高职院校声誉管理与校园文化建设一体化

高职院校声誉管理与校园文化建设一体化

【摘要】在新媒体日渐活跃的当下,微博、微信等各类互动交流平台不断涌现并深化应用,“微时代”已经成为一种主流趋势,人人都可以参与话题讨论并成为舆论导向的助推者。在此形势下,如何寻求校园文化建设新路径和新方法,是提升高校形象和声誉的内在要求,也是驱动校园文化繁荣发展的必要选择。基于此,本文将以高职院校声誉管理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关联性为切入点,分析“微时代”下两者一体化发展的相关策略,以此促进两者互动、共赢发展。

【关键词】“微时代”;声誉管理;校园文化;一体化发展

引言

声誉管理从经济学的视角来看,是一种声誉资本,其中包含了语言、行为及交互式的人际间传播等。高职院校声誉管理通过交互式语言及行为,塑造了其良好的社会形象,提升了院校的竞争力。校园文化是一种文化软实力,其直接关系着教学理念发展、教学计划实施、教学目标实现、师生素养提升,是营造良好教学氛围,提升育人功效性的基石和决定性因素。由此可知,声誉管理与校园文化建设存在逻辑上的一致性,两者是共同发展的。

一、“微时代”下高职院校声誉管理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关联性分析

1.声誉管理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

高职院校声誉管理是通过交互性语言或行为,建立和改善其与社会公众之间信任关系的一种管理方式。“微时代”的到来,微信、微博及论坛等成为人们互动交流的主要平台,改变了传统的声誉传播和管理路径。网络的便捷性,使公众参与教育热点讨论的频率和范围呈现“井喷式”发展,随之而来的诸如学术造假、同窗相残等,给院校的自身形象、教育教学、文化传播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在此形势下,声誉管理将以“微媒介”为空间,以网络声誉提升和重塑为导向,利用现代“微平台”将传承和积淀已久的价值理念、理想追求、教学理念及行为准则等,以“微形式”呈现出来,以此进行价值引领与文化重构,缓解和化解负面影响,并掌握主动权和话语权,对大众舆论进行引导。这一声誉管理过程,使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触角延伸到了网络领域,赋予校园文化新的内涵和形式。

2.校园文化建设是声誉管理的助力器

校园文化作为高职院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育人为主要导向,以校园精神文明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是引领高职教育理念、教学管理、教学方法优化发展的灵魂,被摆在突出的位置。一直以来,以优良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内容,以民主、和谐、共进的校园文化为重点,构建形态多样、内涵丰富的校园文化体系,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和努力方向。但是,近年来,在数字化、网络化、新媒体发展驱动下,微信、微博等平台的应用,已经成为一种时代潮流,其酣畅淋漓的交流感和互动性,使高职院校学生成为其忠实的粉丝和追逐者。由于网络环境具有开放性,一些非主流文化、腐朽文化、异质文化不断冲击和侵蚀着学生的思想行为。为此,利用微传播媒介这一校园文化新载体,从文化育人视角重塑校园文化体系,构建以“官微”为引领,多种微平台共同支撑的校园文化推广格局,以此展示高职院校办学特色、办学宗旨、教育理念,使微平台成为对外宣传、营造良好声誉的“新名片”。如此,便可最大限度发挥校园文化建设的效用,使其成为正面信息传播最快捷、舆论引领最有力的手段和路径,从而借助“微时代”下校园文化的建设和传播,助推声誉管理目标更快、更好地实现。

二、“微时代”下高职声誉管理与校园文化建设一体化发展的实施策略

1.通过微平台传播校园文化,引领舆论导向

新媒体是当今最具时代特征的事物,微信、微博、论坛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学习和工作不可或缺的交流互动工具,“人人记者”的模式已然形成,人人均可以通过微平台探讨教育热点话题,高职院校教育理念、教学方法、价值观念、师生行为等都是舆情焦点,其中隐藏的舆论风险凭借微平台进行快速传播,使高职院校声誉受损严重,此时正确发声,引领舆论导向,削减负面影响是维护高职院校声誉的关键。但现实中,面对负面舆论的肆虐横行,许多高职院校选择了沉默,甚至连最起码的声音都没有,加之网络舆论沟通“窗口”缺失,大众无法辨别舆论真假,使得谣言或传闻肆意蔓延,从根本上损害了高职院校的声誉,也影响了高职院校招生、教学等工作的正常进行。校园文化体现着高职院校师生共同认可的独具特色的价值观念、理想追求、办学理念、校风校训及道德规范。“微时代”利用微媒介的共享性、多元性、快捷性及开放性等特点,将其迁移至网络载体上,通过学院“官媒、官微、官贴”等微平台,推进校园文化精神内涵多渠道、广路径、大范围传播,并促使校园文化“微形态”的形成和发展,以网络聚集的微力量促进校园文化普及和传播,增强高职院校与社会公众的互动性,引领舆论导向,及时回应质疑,缓解和消除负面影响,更好地维护高职自身声誉。

2.构建“微时代”新思维,全面布局“微校园”管理模式

对于声誉管理而言,“微媒介”的多元化传播,让更多公众通过网络参与教育热点问题探讨,高职院校一言一行均在公众监督之下,舆论风险和危机发生概率和频率会与日俱增,一旦回应或处理不及时,就可能对高职形象、声誉及竞争力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对校园文化而言,微信、微博、贴吧、公众号、论坛等各类微媒介,已经渗透和深入高职师生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对他们的思想理念影响越来越大。“微时代”下多种微平台的深化推广和应用,为师生各抒己见提供了更宽广的空间,师生可以更加民主、自由地抒发个人情感,表达思想观念,传达行为理念。面对“微时代”下声誉管理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新环境,高职要实现两者一体化发展,就必须构建“微思维”,以“微平台+校园文化服务”来全面布局声誉管理,利用微平台传播校园文化正能量,了解师生思想行为动态,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和思想观念,从而更好地规范和约束自身网络思想行为,向社会公众展示高职院校师生良好的精神面貌和文化内涵,以此引领学院声誉的整体提升。

3.抓住“微媒介”运行规律,构建声誉与文化一体化发展框架体系

“微时代”带来了多种微媒介平台,为声誉管理和校园文化建设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但是,各高职院校发展现状大多都处在摸索阶段,还未形成完善的一体化发展框架,甚至有些高职院校上至领导层,下至师生均未深刻认识“微时代”所带来的媒体环境、管理方式及传播载体的变革。在面对负面舆论危机时,只知道着急、害怕,一味灭火,而不是以深厚的文化积淀和价值观念来引领舆论导向,实现声誉管理与校园文化传承的双赢。“微时代”下高职院校声誉管理及校园文化建设,首先应更新普及微媒介知识,深化认知其所处的微媒体生态环境及运行规律,及时进行转型,提升微平台运用能力,构建自上而下的管理机构,选用具备传统理论知识、熟知微媒介的人员专门负责声誉管理和校园文化建设,为两者一体化发展提供有效支撑。其次要重新规划声誉管理与校园文化建设发展策略,进行顶层设计,熟练应用微媒介传播特性和语言应用特点,协同各院系、各职能部门打造立体化的微媒介群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公众舆论,建立良好的网络形象,传承和丰富校园文化,为两者的一体化发展提供框架体系支撑。

参考文献:

[1]李洪源、彭铁光:《“新”“旧”碰撞下的“冷”思考与“热”实践——微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探析》,《当代教育论坛》2016年第5期,第44-49页。

[2]李秀珊、丁庆如、闫蕾:《新媒体下高职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心理影响及教育途径探析》,《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年第8期,第222页。

[3]聂小燕:《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应用研究》,学位论文,西华师范大学,2016。

[4]边建平:《自媒体传播中我国高校声誉管理研究》,学位论文,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

[5]何亚明:《高校声誉管理:内涵、意义与策略》,《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7年第Z2期,第140-142页.

作者:李航 单位: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