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高校开展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意义

高校开展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意义

[摘要]

高校的校园文化是大学校园中校园综合实力的体现方式之一,同时也是高校综合发展的灵魂,更是高校凝聚人心、展示其形象、加重高校人才培养的素质方面的重要体现。高校的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和熏陶在一定程度上是往文化、专业课程所没有办法超越的。校园文化的影响,可以在渗透性、持久性和选择性上对学生的品性形成影响。在此基于对社会实践方面的探索,通过分析高校校园文化的含义、影响等,分析如何创建一个全面发展的高校大学生。

[关键词]

高校的校园文化;高校大学生全面综合发展;影响;意义

一、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性背景

提出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主要目的是想形成一个良好的培养人才的环境,以达到办学思想中的主流文化。现今,各个高校纷纷建立新的校区,因此,提出了在新校区加强和重视高校的校园文化的建设。本论文中,所涉及的高校老校区值得是高校第一个建校位置,新校区指的是高校建立在大学城内的新建校舍的位置。高校的校园文化在广义上指的是高校的生活方式之间的总和,包括智能方面、物质方面、规范方面、精神方面的文化。大家都知道,一个好的高校教育,一定要具有一个适合的育人环境,好的育人环境不仅仅指的是学校教育环境的改善,还包括了校园文化环境的优化,因此,高校的校园文化的建设就更重要了。高校的老校区,由于建设较早,随着社会的发展,大部分位于某一个城市的市中心的位置,但是由于城市的发展,土地的价格日趋高涨,学校若想建设校区,并且在原来位置建设,将付出巨大的经济支出;另外一方面,由于老校区位于市中心位置,城市的繁华地带,一些自制力较差的学生又很难静下心来用在学习上,等等这些,给搞笑的额教育带了很多不好的影响。同事,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高校需要扩大招生的规模,几年之间,高校的在校生普遍翻了几倍,这种现实的情况,导致高校需要扩充校舍来解决学生的住宿和教室等问题,因此,这就需要建设新的校区了,考虑以上诸多因素,新校区的建设往往选择在郊区,新校区的建设具有面积大,距离繁华地带较远的特点。校舍面积大,基本分为宿舍区教学区等,学生仅仅从宿舍区走到教学区,不行的话可能要二十分钟,或者更久,如此,很多学生选择自行车上下课。由于新校区的选址问题,从新校区到老校区,一般需要一个小时甚至更久的时间,因此学生们在新校区的生活也因此就存在了一些问题,校园周围没有便利的超市,校内的超市往往价格较高,学生经常用的东西往往比外面贵一些,因此,周末的时候,学生们往往选择到市中心的超市、商场等地方买物品,这往往形成一种普遍现象。新校区建校之初,行政部门未半斤新校区之前,有时候,学生为了交作业给任课老师,可能要坐公交车去老校区新校区交作业,这在很大程度上给学生造成了很多不方便。老师们上课之后,一般都是直接离校回家了,学生下课之后,校园内基本上没有老师,出去三五值班的老师之外,因此,他们存在很大的不安全感。生活在新校区的学生往往感到孤独,这种情况,随着各个行政部门的搬进新校区的情况,才会慢慢改善,慢慢得到解决。新校区的生活用品的价格偏高、出入的不方便、学生的专业讲座缺乏、课外活动的不丰富多样、学生安全方面的隐患等等的存在,这就要求,要建设一个丰富多彩、多子多样的校园生活,用来解决这种矛盾,用以建设一个和谐、美好的育人环境,这种文化的填充是任何行政部门都不能弥补的,不能替代的。

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高校的校园文化是客观存在的文化,校园文化的产生、改变以及发展可以影响校园内的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优越的校园文化,可以有助于学校学风、校风以及教学风气的形成,并带着向好的方向发展,对高校的教育引导作用起导向作用。优越的学风风气可以帮助高校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及学习习惯。我曾见到过这样的学生:同在一个宿舍生活的学生由于其中的一位同学学习态度很端正,学习成绩优异,因此感染了宿舍的其他同学,整个宿舍的同学在学习上都形成了一个共同的奋斗目标,导致整个宿舍学习氛围浓厚,这个宿舍的学习成绩优异,直至毕业、升学等等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学习氛围。类似情况在大学校园里比比皆是,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增强学习氛围,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可以帮助树立良好的学风,收到良好学风的熏陶之后,校园文化的建设更加重要,可以帮助学生们成才、努力向上。高校的校园文化的建设,不仅包含在校大学生、专兼职老师还应该包括学校的行政管理人员、教辅人员。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基本上可以归纳为教师、食堂宿舍,这种三点一线的生活,会让学生感到紧迫感和单调感,为了增加生活色彩,丰富教职工的生活,应当建设校园的娱乐项目,比如:歌唱比赛、交际舞会、比赛、篮球赛等等,在进行这些比赛的同时,不仅可以加强学生、教职工的生活品味、娱乐项目,还可以增加教职工、同学之间的友谊,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沟通、情感交流、文化修养。娱乐的节目还可以可以调节大家的精神状态,同时使参与者心情适当放松,一定程度上避免学习和工作劳累而滋生的对学习的厌倦和工作的疲惫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以提高工作效率、学习效果。由此,可以得出娱乐项目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内容,高校的校园文化是在校生的文化,反映出了大学生的自我意识的兴起和自身完善、全面发展的追求。

三、高校的校园文化的重要性

(一)高校的校园文化是一种文化氛围、一种文化精神

高校的校园文化是一所高校发展的灵魂,可以凝聚学校人心、展示学校的形象、同时提高高校文明的程度。高校的校园文化对在校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产生存在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于学生的人文道德的素养的提升,学生视野的拓宽,培养纪人才的培养也有深远的意义。

(二)高校的校园文化可以反映高校综合实力

高校的校园文化的建设包括了高校物质、精神和制度建设,只有三个方面的全面、协调发展,才能为高校树立完整的校园文化形象。高校的校园文化可以反映高校综合实力,高校的校园文化的核心的竞争力,主要体现为校园文化凝聚力以及创造力上,高校良好的校园文化可以给予师生独立人格、独立精神,并激励师生进行不断的反思和不断的超越。

四、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方面的影响

(一)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为高校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发展空间

在高校的学习和生活中,对学生影响最大的不是课堂老师的教育,而是学校的各个形式多样的社团,在校的大学生们会考虑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特长,并根据学校的社团种类,选择一个或者几个适合自己的学校社团加入,这样可以找到适合他们发展的空间,在这里,可以锻炼、学习。如果一所大学内,没有社团,这将是无法想象的,学生们会变得毫无生气、没有课余文化生活,整个校区将是死气沉沉的,学生也会散漫、不遵守纪律等等。高校内,学生们的社团的开展,为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强大的阵地,因此,高校只需要抓好社团文化的建设,就等于开展了好的校园文化,因此要高度重视。社团活动的开展,要丰富多样,不仅品类要多种多样,而且要开展不同形式的主题,风格迥异,根据年份、月份、日期、世界节日、中国传统节日等等开展不同的活动,让在校大学生在活动中锻炼自己,丰富自己的阅历,让学生的个人才艺得到体现并增加,积累属于学生个人的人生宝贵财富,寻求发展机遇等等。

(二)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是大学生综合发展的载体

艺术类的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在艺术学习的熏陶中树立好的审美以及艺术欣赏的情趣,培养学生的艺术品位、欣赏品味,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以及团队的合作意识,是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主要目的和主要方向。

(三)高校的学术实践、理论研究可以为在校生专业发展提供自由空间

高校的文化氛围,尤其是良好的校风建设可以激发学生们对学校建校目标、学生准则的认同感以及可以成为学校学生的自豪感和归属感,同时让学生有一种使命感,形成爱校、敬校的合格的、优秀的大学生。校风,就是学校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包含了学校的教学、育人、道德、文明意识以及全校师生的共同认同的集体荣誉感与集体责任感,这对于在校的学生来讲,可以让学生们感到同化,促进以及约束,能够使在校的学生在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之中,发掘自己的内在性,发挥自己的特长。这种精神主要表现为:集体荣誉感与个人的关系共同存在;集体荣誉对个人荣誉具有较强吸引力;同时学生个人又对集体荣誉存在较强认同感。

五、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具有育人的作用,可以培养新一代的大学生

(一)高校建立一个或多个功能齐全的具有文化活动的场所

部分高校在学生的活动场地、科技展馆、展厅等文化活动的场所建设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建设设施等水平也是参差不齐。各个高校需要在原有的文化活动的场馆的规模、设施配备等基础上,加强、加大高校的校园文化活动场馆的建设之力度,一方面增加各个场馆数量,另一方面要将学生活动中心的硬件设施提上来,最大限度的保障校园文化建设活动能够及时、全面且有效的开展。

(二)营造一种文化气息浓厚的高校校园环境

建设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这对于全国的任何一所高校都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这是保障学生健康、茁壮成长,并且学生性格等不断向社会化转换的重要基地,拥有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可以保障高校开展在校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因此,学校要加大对校园环境的完善,将校园环境的改善列为高校发展、年度计划的重要内容。高校的校园环境的重要享受的对象是该校的在校生,高校的校园环境中各个景观的放置要遵循大学生的心理、行为的方式及习惯。高校校园环境的建设一方面要符合布局要合理、风格要健康向上。高校利用校园环境加大对学生的人文精神素养的培养,通过建设校园环境,弥补高校存在的文化气息方面的缺陷,营造一个和谐的校园环境文化。

参考文献:

[1]徐茂华,马新平,吴乾莉,帖伟芝,常玉娜,崔昕.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M].北京:现代教育出版社,2012.

[2]张秀荣,韦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热点问题[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作者:孙娟娟 周哲 单位:河北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