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路径(5篇)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路径(5篇)

第一篇:高校校园文化传播思路

摘要:高校校园文化必须通过传播才能实现被广泛的大学生接收、吸纳和反馈并实现其自身的完善和进步。也只有在传播的过程中,高等校园文化才能实现其育人的功能。高校校园是各种思想和文化碰撞交汇的地方,因此本文立足高等教育学和传播学的视角下,为高校校园文化传播找到了理论的归依,对两门学科交叉领域的探索。对大学生在认识高校校园文化的过程中,其自身受到的来自外界的影响及限制做了解释和研究。

关键词 :高校校园文化 ;传播 ;特点 ;功能

高校校园文化凝聚着一所高校的综合实力和自身整体形象。而一所高校的综合实力和整体形象又反过来影响其校园文化的构建、发展和传播。推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高校培养高级专门人才能起到一定的影响和引导作用。从宏观上来说,目前我国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凸显着积极向上的氛围。不过,高校校园文化在日趋多样化的趋势下,也存在着值得探讨的方面。比如校园基础建设弱化、主旋律不够突出、灰色文化滋生蔓延等,这就要求合理地引导和控制高校校园文化传播,才能保证高校校园文化不断发挥其积极正面的作用。

1 高校校园文化传播的本质

1.1 高校校园文化的构成

校园文化,简单理解为在学校校园内形成的特定文化。主要包括:一、校园文化的主体是由在校内工作、学习、生活的所有人,不仅是教职工和广大学生,还有生活在高校校园内的居民。他们既是校园文化的缔造者更是传播者;二、校园特定的生活学习氛围催生了校园文化的形成,使其具有独特的性质;三、校园文化会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因此我把高校校园文化定义为:在高校校园范围内,通过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经验共同创造并遵循的具有显著校园特色的价值观、文化观、大学精神以及教育管理、制度规范等成果的总和。大学里的人构成了大学的人文气质,是一所大学的灵魂。

1.2 高校校园文化与传播的关系

传播的定义是:“人类交换和共享信息的过程,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通过有意义的符号进行信息传递、信息接受或信息反馈的实践活动。传播定义为信息的传递、交流和共享过程,以及通过信息流动所达成的社会文化互动。”高校校园文化与传播唇齿相依,高校校园文化必须借助一定的传播手段才能将所要表达的理念传达出来,传播的要素为:媒介、语言文字、传播内容和传播制度。而影响高校校园文化发展水平的则是传播要素的发展程度和传播主体的素质水平。

2 高校校园文化的特点

高校校园文化是在大学校园里产生的,因此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应与学校的教学和生活息息相关,应对校园外的文化进行甄别,有选择性地吸收、借鉴和排斥。高校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地方,因此,高校校园文化具有其独特的性质,其学术性和前沿性使高校校园文化区别于普通社会大众文化。相较于中小学校园文化所贯彻的基础教育,高校坚持的通才教育使大学校园文化更富有多元性。

2.1 学术性

高校的校园活动是通过传授教学知识、完成科学研究和学术探讨等方式进行的,这是高校校园文化区别于社会大众文化的主要表现。历史的规律告诉我们,大学的根本任务就在于塑造学子高尚的学术精神殿堂,通过学校独有的学术氛围和传统,在最理想状态下进行深层次、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所以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文化一定诞生于大学。正如西方一位哲学家所说:“大学是一切知识和科学、事实和原理、探究和发现、实验和思索的高级保护力量。”

2.2 前沿性

大学是一座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的文化名片,是传播精神文明的场所,引领着社会精神文化的发展。从个体角度看,大学不仅传授给学生各种专业知识,还对学生进行着精神文明的熏陶,通过塑造高校学子的精神气质和思想素养从而促进人类社会的文明与进步。从社会大众的角度来看,高校是孕育和传播文明的土壤,具有包容并济的胸怀,对周围的社会文化产生显著深刻的影响。高校校园文化通过培养高水平的专门人才以及对自身文化水平的发展的途径,来提升社会文化水平。实现大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教育管理服务的三大基本功能。

2.3 多元性

高校校园文化与中小学校园文化相比,其内容不但更具广度和深度,而且更加包罗万象,其表现形式既有先锋文化的娱乐性,又有“阳春白雪”的高雅艺术。而其存在形式也是有形与无形并存,既有学生自发组织的各类社团活动,又包含学校统一组织的学术文体活动;是对优秀经典文化的继承发展,也是对新潮流文化的探索。其产生差异的原因是:一、高校学生拥有更多的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的时间,因此可以自由地安排自己是参加校园内丰富多彩的学术沙龙还是文娱活动,促使高校校园文化活动更加丰富多彩;二、从内容来说,高校学生面临更复杂的问题,如就业观、学术观、恋爱观、家庭观等;而中小学生面临的问题则相对单一,侧重于公民意识的培养,比如政治观、道德观、心理健康观的塑造;三、高校师生具有更多样更完善的人生价值观以及更高水平的知识文化体系,能更好促进高校校园文化传播,使其更丰富多彩、与时俱进。

3 高校校园文化传播构成的要素

3.1 传播内容

从结构上来看,高校校园文化传播的内容可以分为物质的、精神的和制度的。毋庸置疑,高校校园文化的制高点是精神上的追求,这是核心潜在的、隐形的,物质和制度是精神文化的表现形式,是外在具象的。一、物质可以简略概括为我们感官所能直接感受到的环境,对在校师生能够产生的显而易见的影响,都是在日常校园文化生活中日益积累而产生的。如:具有校园特色的建筑、能体现校园深厚底蕴的标志性建筑、校园内的教学设备,自然人文相协调的景观;二、精神气质是一个大学在长期办学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稳定性、独特性特征,对学校办学、教师教学、学生成长学习都具有指引作用。如湖南师范大学矗立在桃子湖畔的“仁、爱、精、勤”的校训;三、制度是指一个大学能通过灵活有效的方式执行其公平公正的学校规章和管理制度,这些都传递着高校校园的制度建设信息,留下了高校文化发展所走过的轨迹。

3.2 传播主体

传播主体是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及信息的倡导发出者,是校园文化传播的必要条件。高校校园文化的传播主体包括高校校领导、教职工和学生,他们既是个体,也是集体;既是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动者,也是参与者。校领导在高校校园文化传播过程中起统筹兼顾、指引方向的作用,充当着把关人的角色,是直接进行校园文化传播内容的审核人,也是高校校园文化传播的“风向标”。教师在高校校园文化传播中是直接的参与者,对学生进行文化影响。因此,他们采集、编辑信息的能力直接影响到高校校园文化传播内容的质量和效果,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领头羊”。学生也担负着传播者的角色,其中学生骨干是学生中的最核心部分,因为学生骨干是校园文化(尤其是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策划者、组织者和参与者,在学生中起着示范表率作用,他们的形象、语言和行为方式对于其他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榜样作用。

3.3 传播媒介传播过程必须依赖传播媒介来完成。在高校校园文化传播的过程中,有不同形式的传播方式,导致了传播媒介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随着科技发展、新媒体的出现,当今媒介有新媒介、传统媒介和其他媒介。新媒介就是与我们现在生活息息相关的网络、手机客户端。但手机信息、互联网等的传播存在着信息不可控、管理复杂的缺陷,很容易在学生中传播消极、不健康的庸俗信息。传统媒介则包括学校校园报、校园广播、校园电视台等。传统媒介一般由学校党委宣传部审核筛选,在信息的传播上具有可控性,确保为大学生提供的是积极有效的正能量信息。但传统媒介的缺陷就在于信息滞后、没有互动、传播范围受限。还有一类就是其他媒介,很多高校都设立了丰富多样的学生社团组织,如学生会、学社联等。学生通过这些学生组织也可以获取一些与自己有关、让自己受益的资讯。

3.4 受众高校校园文化传播

受众是指校园文化信息传播的终点即接受者。在高校校园文化传播过程中,存在于校园环境下的每个成员都是受众,如校内的全体教职工、学生。高校校园文化传播的最终目的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大学生专业性人才,因此校园文化的受众范围主要是指高校学生,他们不仅接受着多种多样的高校校园文化,是文化信息传播的接受主体,还担任着反馈主体的角色。

4 高校校园文化传播功能

4.1 告知功能

告知功能是指通过校园媒介能够让学生及时了解校园内的新鲜事件及有效新闻,这就需要高校校园文化的传播主体必须及时客观地报道校园内所发生的各类动态,同时还有把大学生的合理诉求、实际困难通过正确的途径表达出来的义务,引起学校相关职能部门重视,让每一个问题都能及时有效地实现上呈下达,高效解决学生的困难和问题。

4.2 解释功能

解释功能是在告知功能的基础上对其进行进一步剖析,是对告知功能的进一步延伸。告知是浅层和陈述性的,而解释则是深层和分析性的。告知只表达校园客观事物,而解释则要做出更深层次的分析,以表述为何持这一观点的缘由,帮助高校学生认清形势。

4.3 引导功能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引导功能是指通过校园文化传播的各类途径和手段,对在校学生产生思想和行为上的积极导向作用。引导功能可以培养高校学生的健康心理素质,增强高校学生的知识文化水平。由于高校校园文化所具备的特殊性质,近年来,很多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创新性地增加了一些社交、恋爱及择业心理等方面的课程,使关于心理健康等知识越来越被高校学生所重视。所以,高校校园文化的有效传播能帮助高校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正确的价值观、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 孙庆珠.高校校园文化概论[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

[2] 王帮虎.校园文化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3] 沈群群.校园文化对大学生心理成长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6.

[4] 庄晓东.传播与文化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2008.

作者:徐倩 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第二篇:高校体育竞赛与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摘要:本文首先对高校体育竞赛的概念进行了详细分析,其次分别从物质、精神以及行为 3 大层面详细分析了高校体育竞赛与校园文化建设的互动。通过分析发现,高校体育竞赛的健康发展在促进了高校校园文化各个层面发展的同时,它也成为了一个向外界展示本校校园文化的平台。总之,高校体育竞赛与校园文化之间是一种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关系。

关键词:高等院校;体育竞赛;校园文化建设;互动发展

在大学校园里面,多开展一些文化体育类活动,不但可以丰富大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而且通过一些体育竞赛类活动,也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促进学生团队合作意识以及竞争意识的培养。除此之外,高校体育竞赛活动的开展同样可能丰富校园体育文化,促进校园精神文化的发展。总而言之,高校体育竞赛与校园文化之间是共同发展、相互促进的关系,因而应大力推动高校体育竞赛与校园文化建设的互动。

1高校体育竞赛的概念分析

高校体育竞赛主要可以分为校内竞赛与校外竞赛 2 种方式。校园体育竞赛主要指的是在学校内部进行的竞赛,通常是由校级、院级组织的,也有班级或者学校社团组织的一些小型赛事,这些校内体育竞赛活动,不但可以起到丰富大学生课余文化生活的作用,而且学生通过参与体育竞赛,也能够发展他们的综合素质水平。校外体育竞赛主要指的是一些校际间的比赛。例如,全国大学生篮球联赛、全国大学生足球联赛等。校外体育竞赛的组 织,除了具备校内体育竞赛所具有的一般功能之外,它还能够夺取锦标,为本校争取荣誉,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激发学生的爱校热情,同时也能够促进校际学生之间的交流。

2高校体育竞赛与校园文化建设的互动分析

2.1物质层面上的互动

2.1.1高校体育竞赛能够促进校园文化物质层面的建设

校园物质文化,它属于校园文化的最外层,多表现为实物形象,它是一种显性的表现,较为容易被发觉并借鉴,而反映到体育竞赛上,则主要针对的是体育竞赛场地器材之类的硬件设施建设。体育竞赛所需的场地器材,它是竞赛得以顺利开展的客观物质基础。高校内部所修建的一些体育场馆、体育设施、体育场地等,这些从根本上讲也属一种文化现象,它们的建设同样也凝聚着人类的智慧。这些体育竞赛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同样能够对人们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必须要加强对高校体育竞赛硬件设施的建设,要营造出一个良好的氛围以推动校园物质文化的建设。

2.1.2校园物质文化对高校体育竞赛的影响分析

校园文化,这是一种在人文、物质以及环境三者相互影响之下产生并客观存在的,它不是以一种固有的教学模式而存在,但是因为校园文化具有文化审美以及人文精神等特点,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影响到校园学生的心理发展。这种影响不是以一种语言说教的方式进行的,是通过环境、氛围来起到一定影响作用 的。实事证明,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能够对学生的思想意识以及行为习惯等多个方面起到积极的影响作用。(1)对高校体育场馆设计理念的影响。学校体育场馆,它不只是学校体育教学活动以及学生课余体育活动进行的必要场所,同时它还是一所高校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如北京大学体育馆、清华大学体育馆、南开大学体育馆,这些高校体育馆便都成为了本校建筑环境的亮点,是学校校园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体育馆的建设,它所体现的是该校对体育教学设施的理解以及重视,同时也表现出一种体育文化氛围。体育馆不同于一般的教学楼,由于在功能上的特殊性,因而在场馆的设计以及建造等多个方面都较为考究。(2)对高校体育竞赛氛围营造的影响。高校校园环境,应该通过一些建筑造型、建筑空间布局等条件来表现出相应的价值追求,让学校的每一个角落、景观都能够表现出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良好的校园物质文化环境对良好体育竞赛氛围的营造同样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能够推动校园竞赛文化的发展。

2.2精神层面上的互动

2.2.1高校体育竞赛对校园文化精神层面上的影响分析

(1)体育竞赛的目标理念能够凸显出高校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高校体育竞赛,它是一种有组织、有目标的竞赛活动。所谓目标,它能够激发并且指引个体行为,使其达到预期目的与结果。高校体育竞赛的发展目标,主要指的便是竞赛举办所应达到的一个目的或者结果,它是竞赛活动的发展方向以及奋斗目标。通过分析发现,高校体育竞赛举办的总体目标便在于提高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丰富学生的课余体育生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从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其目标同高校体育教学的目标也具有一至性,这便在一定程度上凸显出了高校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2)竞赛精神能够丰富并净化校园精神文化。高校体育竞赛精神,主要表现为竞赛精神、合作精神、创新精神、遵纪守法精神等。这些精神都是在竞赛的过程当中慢慢沉淀而提炼出来的。通过这些体育精神以及体育道德的培养,能够促进学生竞争意识的培养,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培养学生养成坚强的意志品质,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与信心;培养学生养成团队合作的习惯,为其今后的工作生活打下基础;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也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使他们能够更快、更好地吸取并且运用新知识。从而可见,高校体育竞赛精神不但能够丰富校园文化环境,同时对营造出一个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2.2.2高校校园文化精神能够使得高校体育竞赛更具凝聚力

通过调查发现,许多高校学生对本校的校园精神文化都缺乏了解,因而对于高校体育竞赛反映了学校校园精神的哪些方面也不甚了解。针对这一问题,学校应该加大对其校园精神的宣传。所谓高校校园精神,它是一所高校里面的具有特殊意义的、具有本校特色的精神文化财富。因此,校园精神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该校精神文化风貌、个性特色以及社会魅力的高度表现,它影响着学校师生的思想观念以及行为准则,对于学校师生心理、性格的培养具有重要的影响。由受到本校校园文化精神的共同影响,也就使得学校师生在思想上、情感上以及信念等多个方面都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从而也能够增强学校的整体凝聚力,增强高校体育竞赛的凝聚力。

2.3行为层面上的互动

2.3.1高校体育竞赛的开展极大地丰富了校园文化活动

高校校园文化活动,按其种类进行划分,主要可分为 3 大类,分别为学术活动、文艺活动以及体育活动。通过调查发现,现如今高校所进行的校园文化活动当中,主要是文艺活动居多,体育活动所占比例不到 20%,因而在发展高校体育竞赛活动的时候,应该使其向文艺文化、学术文化等多个方向发展,努力丰富高校体育竞赛的内涵。通过调查发现,现如今大多数高校其主要的体育竞赛活动内容依然是校内体育竞赛以及各类形式的观察比赛。同时,与其衍生发展而来的各类体育活动也吸引了越来越多人的参与,如一年一度的体育文化节,每年都能够吸引众多学生的参与。除此之外,高校除了组织多种形式的体育竞赛之外,还应该多组织一些体育知识讲座之类的活动,以吸引更多学生的参与。通过调查,笔者还发现许多学生都对比赛的开幕式以及闭幕式较为感兴趣。例如,校运动会的开幕式以及闭幕式,都是属于一种仪式,而仪式所代表的却是一定的行为模式以及行为程序,它与共同分享事物的人们之间的关系十分紧密。对于高校学生来讲,所分享的是成为特定参赛队伍的支持者。这对丰富本校校园文化也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有利于团结进取校园风貌的形成。

2.3.2促进了运动员与高校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现如今,随着竞技体育的发展,许多高校都成立了自己的专业运动队,以培养出专业的运动人才。而对于普通大学生来讲,他们对专业运动员的训练生活是充分好奇的。有相关调查显示,有超过 55% 的高校学生希望能同运动员进行交流,他们普遍认为校运动队为学校争取了荣誉,并且校运动队的建设对于激励普通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做了良好示范。笔者通过深入分析发现,校运动队的运动员们主要可以从以下 4 个方面来改善并且影响周围群体的体育观以及锻炼行为:第一,他们较好地带动了普通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第二,在同专业运动员的交流当中,通过他们的专业指导,能够让普通大学生获得更多的专业体育知识与技术技能;第三,由于受到专业运动队的影响,也能够提高普通大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第四,能够让普通大学生更喜欢观看体育赛事。但是,因为大部分高校对于专业运动员还是进行单独分班、统一上课、封闭训练的管理形式,从而影响了他们同普通大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通过实践发现,专业运动员同普通大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不但能够对高校体育竞赛起到宣传的作用,从而发展观众基础,而且也能够扩宽他们的交际圈,对其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3结语

要加强高校体育竞赛与校园文化建设的互动,应该从以下几点着手:第一,校领导应该加强对两者之间互动的理解,将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作为推动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方式;第二,应该打造出精品赛事,要以高校体育竞赛作为一个载体来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第三,要努力完善高校体育竞赛的相关管理制度,以打造出较好的校园制度氛围;第四,校方应重视课外体育活动的发展,加大宣传,大力支持校园体育社团活动的开展,以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第五,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要始终突出两者之间互动发展的主旋律。

参考文献:

[ 1 ] 张宏成,刘丹 . 高校体育竞赛与校园文化互动现状研究 [ J ]. 体育文化导刊,2007(11):61-62.

[ 2 ] 彭军 . 高校体育竞赛与校园文化建设互动研究 [ J ]. 湖北体育科技,2008(3):354- 355.

[ 3 ] 乐肇炜 . 高校体育竞赛与校园文化互动现状研究 [ J ]. 科技资讯,2014(20):215.

作者:李成均 单位:滇西科技师范学院体育系

第三篇:高校图书馆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分析

摘要:高校图书馆是图书馆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在高等教育中承担着校园文化建设的任务。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图书馆建设,能更好地服务于校园文化建设,更好地服务于高等教育。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校园文化

高校图书馆是大学校园文化和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基地,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承担着信息服务的功能,为学校的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提供资源与服务保障,为读者学习提供良好的环境。在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加强高校图书馆建设与大学校园文化发展紧密结合,能促进大学校园文化的发展,有利于读者了解图书馆、利用图书馆,从而发挥图书馆的学术价值和公益性质。

一、构建服务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高校图书馆

(一)高校图书馆建设重在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图书馆管理的对象包括图书馆馆员和广大读者。因此,图书馆以人为本的管理,既要注重“以读者为中心”,又要强调“以馆员为本”。高校要加强对图书馆馆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和图书馆专业知识技能的培训,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业务培训全面提高馆员专业水平,使图书馆馆员能以优良的道德情操和扎实的专业功底为读者开展优质服务,让读者在图书馆能得到尊重、获取知识,从而体现图书馆的价值。

(二)高校图书馆的建设应当科学合理、高效平稳

高校图书馆作为高等学校的一个重要部分,其内部建设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图书馆的工作效率,直接关系到图书馆能否为教学科研服务。因此,在图书馆的机构设置上应充分考虑到本校的实际情况和图书馆未来的发展方向,科学合理地设置图书馆部门,根据馆员的不同特点安排与其特长相符的工作以发挥各人的最大作用。同时应采取各种途径大力提高馆内人员的素质,以适应不断增长的服务需求,从而能高效快捷地服务校园。

(三)尝试构建承诺制服务机制,强化信息服务意识

承诺制服务是图书馆的一种创新的读者服务模式, 是以一系列规章制度为基础向读者开展可监督的、可操作的服务。规章制度的制定与执行是以读者需求为中心、图书馆馆员队伍为依托的,因此要求图书馆馆员必须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熟练的业务工作技巧以及以用户需求为中心。承诺和谐服务既能增强高校图书馆自身的服务意识和责任感, 又能增强自身的市场开拓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失为新形势下读者服务模式的一种创新手段。

(四)积极开展阅读推广等系列活动参与

校园文化建设高校图书馆要改变传统的思维定式,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结合全民阅读活动,在高校广泛开展阅读推广,针对高校特点将馆藏资源向广大师生进行推送,开展内容多样的读书活动和学术讲座,通过定期编发图情通讯, 新(好)书介绍等,采用知识发现技术深入挖掘、开发文献资源, 向读者提供信息服务, 提高文献利用率;在学校范围内加强图书馆宣传营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其阅读方向。通过系列活动, 在全校形成一个人人关心图书馆、爱护图书馆、利用图书馆的氛围。寓育人于管理、服务中, 使高校图书馆的教育职能在服务管理中得以强化。在高校构建和谐图书馆的目的就是要更好地为高等教育服务,更好地在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高校图书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一)图书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文化导向作用

图书馆应密切配合学校, 积极参与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 配合学校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为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提供必要的保障支持。一要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图书馆可利用馆藏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文献开展专题书展等活动对读者进行思政教育,培养读者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二要帮助提升读者获取知识的能力,通过开设文献检索课和图书馆利用方面的讲座来培养读者的信息素养和获取知识的技能,为他们的学习和科研提供技术保障。三要注重提升读者的综合素质能力,图书馆可利用优美的阅读环境和丰富的信息资源为读者建立基于学习与研讨的信息共享空间,吸纳读者参与图书馆日常管理工作,从而提升读者的综合素质。

(二)图书馆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促进作用

教育部 2015 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规程》中指出高校图书馆是校园文化和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基地。高等学校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中形式多样,许多高校每年读书日期间都会在全校范围内开展读书月活动,高校图书馆是活动的主要阵地,能为活动提供专业的指导,并积极参与其中,从而进一步促进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通过参与活动,吸引读者关注图书馆、深入图书馆,把图书馆的资源与服务巧妙地融入到校园文化活动中。由此看来,丰富的文化信息资源和场地、环境是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并在此基础上支持和推进校园文化的建设。

(三)图书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信息保障作用

教育部对高校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高度重视,在《普通高校图书馆工作规程》里将其纳入高校的文献资源建设体系中,明确了图书馆是高校文献信息资源中心的地位。图书馆作为高校的信息中心,是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信息保障的,文献资源是图书馆的基本构成要素,是图书馆开展信息服务的基础。高校图书馆的文献资源既具有专业性、学术性的特点,同时又具有历史的连续性、现实的时代性,因而它能较全面地支持和服务于不同类型的校园文化。图书馆要以自身的任务、类型和读者需求为依据,科学、合理地组织文献资源,使读者通过阅读提高自身修养、培养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积极成为校园文化活动的参与者。校园文化活动的有效展开离不开文献信息资源提供的借鉴与参考作用,因此,馆藏文献信息资源直接影响着各种类型的校园文化活动,影响着校园文化的整体发展态势和水平。

高校图书馆是校园文化开展的重要阵地,它自身的文化建设以及它的环境氛围,理所当然是高校一道绚丽的文化景观,是校园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高校图书馆应在不断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秉持服务读者、培育人才的理念,努力创造优美的阅读环境,达成人与书的和谐统一,建立具有先进理念、具有深厚学术氛围和文化氛围的图书馆,只有在高校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建设中占一席之地,才能为广大师生提供更加全面、更加准确、更加实用的信息服务。

参考文献:

[1] 巩梅.浅谈高校图书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2(5).

[2] 胡斌武,吴杰.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J].教育探索,2001(8).

[3] 孟宪辉.论高校图书馆与校园文化[J].中国教育科学研究,2005(1).

[4] 吴海珍.构建高职和谐图书馆,搞好信息服务[J].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

[5] 刘建中.以人为本,构建全面和谐发展的现代图书馆[J].重庆图情研究,2005(2).

作者:郭诗阳 单位:六盘水师范学院

第四篇: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集体感培养思考

摘要:在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培养学生的集体责任感就具有十分迫切和现实的意义。本文从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集体感培养的现状分析入手,阐述了在高职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建设中,如何加强学生集体感培养的措施,为在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培养学生集体感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现状;路径

高职校园文化是指以校园物质文化为平台,以企业文化和时展为背景,以全体教职员工和学生为主体,以价值观念和价值规范为核心的一种亚文化。它对高职学生人文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只对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集体感的培养做一点探索,希望能对在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提高学生集体感培养效率提供一点有益的参考。

一、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集体感培养的现状分析

1.高职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背离办学理念,缺乏人文关怀

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资金投入力度加大,校园硬件设施的建设改善很大。但是,校园物质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的作用确未能充分体现。其主要表现在:一是作为职业院校的物质文化建设缺乏职业性。如果只让你从校园规划、建筑设计等方面观察,就很难知道这是一所职业院校或本科院校。如现在很多职业院校都重视校园环境建设,在校园里布置一些名人雕塑,但大都选择孔子、华罗庚、牛顿、爱因斯坦等,这些人物放到本科院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似乎更合适一些。而作为职业院校,应选择一些更具工匠精神的代表人物,他们没有靓丽的学历,但有高超精湛的技艺。二是作为职业院校的物质文化建设缺乏独特性。当前职业院校物质文化建设趋同性十分严重,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体现不出学校的历史传承、地域特色、优势特色。在这样的物质文化环境中,就很难潜移默化地熏陶出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和归属感,再加上目前国人对接受职业教育的认同度不高,就更难培养出学生的职业自豪感。

2.高职院校精神文化建设缺乏价值引领作用

实用主义理念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占据主导地位,难以承担培养学生集体责任感的重任。校园精神文化是在学校发展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的,全体教职员工共同认可的,具有本校特色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心理特征等。具体表现为一个学校的教风、学风、校风、校训等。现在由于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职业院校普遍存在重视职业技能的训练,轻视人文素质的培养。对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亟待加强,面对面对互联网各种信息的轰炸,高职院校的学生对各种信息判别筛选能力不强,导致部分大学生理想信仰缺失,拜金主义思想严重;一些教师应付教学评价体系,对课堂教学敷衍了事,教学效果一般,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浓,上课玩手机的现象普遍存在;部分学生缺乏明确的目标与理想,空虚迷茫,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这些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树立,给学生集体责任感建设带来不利影响。

3.高职院校制度文化建设缺乏系统性

教条化现象严重,学生认同感低,影响了制度文化的影响力。制度文化是维系学习有序运转的根本保证。一所学校能否高效有序运转,制度制定的科学性、落实的有效性对其起着重要作用。但从目前来看,高职院校制度文化建设存在着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的局面,缺乏系统性。同时,制度的制订大多数都是管理者站在管理的需要的角度自上而下制订,没有广泛征求学生的意见,导致学生对学校制度缺乏认同感与信任感,从而严重影响了制度的权威性。另外,有些制度是为而制度,没有充分考虑本校的校情和学情,致使制度缺乏可操作性。

4.高职院校行为文化建设形式化,主题不鲜明

影响学生的参与热情,难以达到在活动中培养学生集体精神的目的。高职院校在举行文化活动一方面存在为活动而活动,层次较低,缺乏吸引力。另一方面,活动目的的设计更多的是从教育者的角度去思考,没有从受教育者的角度观察思考问题,不知道新一代高职学生他们关注的是什么问题,要解决什么问题。因此,搞一次集体活动就成了学生必须完成的一项任务,而活动组织者也不得不用考勤等硬性标准约束学生,这样的文化活动不要说培养学生的集体感,还可能造成学生对集体的厌恶感。

二、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集体感激发和培养的路径

1.高职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应重视设计规划

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设计规划中,要关注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提高对学生文化品位修养的沁润,彰显高职学生的个性特点,培育学生的审美能力。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高职教育的重视,投入不断增加,不少高职院校的校园环境有了明显的改善。但是,趋同化现象比较严重,究其原因,主要是在进行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时,不能根据自己学校的历史传统、专业特色和地域文化结合起来,设计出具有个性特色的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方案。为此,必须从意识上重视高职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规划设计,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时,要尽可能地与当地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特点相融合,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适应当地的地理环境,认知当地的人文特点,为今后走向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2.高职校园精神文化应注重校园精神的塑造

学校的灵魂就是校园精神,校园精神的塑造是高职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为了在高职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始终贯穿校园精神这个灵魂。首先,高职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必须体现时代主题,弘扬主旋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反复强调,要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帮助广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抵制各种消极文化的侵蚀,在当今价值观念多元化的时代,分清是非,站稳立场。其次,塑造良好党的校风和学风,营造良好氛围,形成健康向上的风气。根据心理学研究发现,集体中的多数成员在耳濡目染中能形成一致态度,共同的行为方式。因此,良好的学风和学风有助于学生集体精神的养成。最后,加强学校团队精神建设。一个学校如果失去了团队精神的支撑,这个学校也就失去了灵魂。为此,高职院校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加强学生社团建设,通过学生社团组织集体活动。让学生在集体活动中感受集体的作用和力量,从而形成关注集体、热爱集体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3.高职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应提升学生的集体认同感,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但规矩本身不是目的,以规矩达成学生的方圆才是本意。在制度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就必须使制度得到广大学生的广泛认同和自觉遵守。为此,首先在制度的制定方面:一是要以实现好、维护好广大学生的实际利益,促进其健康发展为出发点,而不能仅仅从管理者的角度来制定制度。二是要循序渐进。根据心理学最近发展区理论,目标必须是行为中有潜能达到的,才有激励作用。因此,管理目标也必须是阶梯式的,才能得到行为者的认可和遵守。三是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建言献策,参与学校规章制度的制定。其次,在制度的执行阶段,要处理好制度的刚性和柔性的关系。制度一旦制定,必须严格执行,维护制度的权威,做到制度面前人人平等,这是毋庸置疑的,否则制度就可能成为一种摆设。另一方面,也要体现人文关怀,不要让制度显得冷酷无情。让广大学生感到集体的关怀与温暖,从而培养其对集体认同感和归属感。

4.高职校园行为文化建设应引导学生行为规范化,形成具有校本特色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高职校园行为文化就是高职院校广大师生员工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和生活等活动中逐渐沉淀而形成的具有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这些活动大都体现出一种群体行为,反映出高职院校的精神风貌和价值观念。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动态体现。高职校园行为文化建设可以通过经常性地开展文化体育活动、文明宿舍和文明班级评选活动等形式,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提升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三、结语

高职院校的广大学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可或缺的生力军。他们素质的高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有重要影响。因此,通过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帮助他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养他们通过自身努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添砖加瓦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职责所在。

参考文献:

[1]杨关林.大学制度文化建设最终目的是育人[N].中国教育报,2011-11-15第008版。

[2]刘世保.责任教育研究与指导[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邓勇军,郑戍疆 单位:新疆应用职业技术学院

第五篇:校园文化建设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探究

摘要:从当前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现状来看,各大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其他管理者,依然没有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这样会导致教师的主导作用没有充分展现,学生的积极性不能很好的发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管理、服务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校园文化建设;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功能研究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高校教育形式也在不断地变化。校园文化作为高校发展的核心,对学生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在新形势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逐渐向多样化、时代化以及特色化发展。

1高校校园文化的整体趋势积极向上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前期开始,我国各大高校开始对校园文化建设进行了自发的探索。90年代中期,校园文化建设得到了大力的推进。进入21世纪,特别是在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后,校园文化建设从根本上开始规范和提升,各高校的管理者对校园文化的功能和定位更加准确,其他教师对校园文化重要性的认识也大幅度提高。主要表现在:其一,各高校积极响应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建设方针,每月甚至是每周都会组织学生开展文体、科技创新等活动,这对于培养高校大学生尊重差异、求真务实、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二,各高校的社团活动得到了高度重视,不再是简单的在本校内开展,而是很多高校联合起来,共同为学生创造便利的条件,从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大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提高了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沟通能力。其三,尊师重教、团结友爱、互帮互助、乐于奉献的道德风尚得到了进一步发扬。其四,各高校的规章制度和环境文化建设成效突出,对大学生的熏陶也在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变化,从工作上讲,有利于高校的管理。其五,各高校校园文化弘扬主旋律,马克思主义占领校园文化主阵地。如“大学生校园文化艺术节”,“谁与争锋”主题演讲比赛,“学院杯、精英杯”排球比赛,“力士杯”拔河比赛,等等,这些活动对于培养高校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2以课堂教学为基础,将校园文化建设贯穿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

校园文化建设的弘扬和继承,要经历三个至关重要的过程,分别是:对历史的了解,对精神的内容和意义的学习,贯彻落实校园文化建设并切实体现在社会实践中。因此,校园课程的开设和教学成为了校园文化建设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渠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学习的核心,每个高校都开设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但开设方式却存在多种形式,这也体现了现代教育模式和内容多元化的特点。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高校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培养的思想基础课程,学生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仅只是学习政治思想以及文化的传承。它更多的是在培养高校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方式,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来加强对校园文化的情感理解,这也是当今时代的需求。

3以校园文化活动为渠道,互联网相结合为手段,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宣传

校园文化活动是学校价值观和学校思想文化软实力的体现,教育部的校园文化建设意见中进一步强调了校园文化对于整个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继承的意义和重要地位。校园文化活动不仅仅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对于学生的情感、性格的塑造起着关键性作用,同时,校园文化活动对于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有着重要的影响。校园文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补充,课堂教学主要是以传授基本理论和强调客观事实为主,校园文化活动可以补充课堂教学没有的精神渗透层面。学生通过课外的校园文化建设主题的宣传活动了解更多精彩的校园文化生活,也可以通过自身的活动参与进一步的从精神层面感悟和领会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和价值。校园社团也要加强活动形式的多元化创造,在校园文化活动的多元性方式上开拓更多的形式。不同学院都可以根据本专业性质结合校园文化建设开展活动。例如:艺术学院可以通过绘画和音乐演出的方式宣传和弘扬校园文化建设,也可以开展以校园文化建设为题的设计比赛等。经管学院可以开展创意营销挑战赛,以日常学习的知识点,发挥学院特色,来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等。多元性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更有效和更现实性的让学生通过切身感受到自己所理解到的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突破传统的理论记忆的思想束缚,提高了学生工作和学习中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4以社会实践为推动力,进一步提高校园文化建设的融入性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几十年前,邓小平本着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客观事实,从中国具体实际出发,提出了有关中国马克思实践客观性的思想。对于当今时代,实践是相对于理论知识而言的主观行动体验。高校思想政治建设不能单一的停留在理论传授的层面上,只有理论学习和实践相结合,高校才能真实的感受到精神的内在意义,而不是永远只停留在对字面的理解。米兰昆德拉说过:“实践是思想成熟的第一步,没有实践活动过的思想只能称之为想法。”思想是不同于想法的,想法是短暂的意识活动的印象体现,而思想是长期稳定的意识活动。高校思想的培养是其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塑造的基础。思想决定行为方式,高校是其人生思想不稳定期,思想的塑造决定了其一生的行为方向,所以通过更多有效的社会活动是帮助学生更直接有效分辨自己思想价值观正确与否的方式,通过实践活动巩固自己原先明确的优秀思想和观念,同时通过实践活动的检验,去修正自己原先不太正确的思想观念,并总体通过实践活动对自己处理问题的思想和行为做出基本的路径选择。学生在高校期间确定的思想对其影响是一生的,所以通过实践活动长期确定的思想,无论是在学生成功完成学业还是在未来整个职业发展道路上的帮助都是积极有效的。

5以合理的高校思想政治辅导体系建立合理长效的运行机制

课堂教学和课余实践相结合是校园文化建设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建设的有效手段,合理的高校思想政治辅导体系则是校园文化建设融入高校政治建设长期稳定的前提。合理的高校思想政治辅导体系是思想理论课以及活动开设的基础,它对于校园文化建设在校园建设的效果起长久性时间维度的影响。

6结语

校园文化建设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建设中的理论课堂学习,以及多种多样的以校园文化建设为主题的实践活动,不仅仅是对于高校思想建设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民族使命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重要手段,将校园文化建设同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结合,推动高校完整健全的思想和性格塑造是当今时展的需要,也是整个社会主义思想意识形态发展巩固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高祥阳.学生社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J].北京支部生活,2015,(04):185.

[2]王艳.谈高校校园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作用[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4):58-59.

作者:王睿博 单位:哈尔滨学院团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