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思考(8篇)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思考(8篇)

第一篇:文化创意产业下高校教育对创造性思维培养分析

摘要: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新兴优势产业,发展前景广阔,但在其与高校艺术教学的衔接中还有若干方面存在问题。文章探讨如何在实践中探索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需求,并建立与之相应的高校艺术教育模式。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艺术设计教育;高校文化

创意产业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由发达国家率先提出的概念,已经逐渐成为世界经济中非常具有活力的经济门类。文化创意产业指的是那些源自个人的创造性、技能、天分,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产生的能创造财富和有就业潜力的行业。在这个背景下,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也随着社会的进步蓬勃发展。据统计,近年来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以平均每年约17%的增速迅速增长。在扩大就业、创造收入的同时,所带来的社会发展,如文化多元性、促进社会包容等文化方面的发展潜力也逐渐显现。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新选择,我国“十三五”发展规划在将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新的国民经济支柱的同时,加速由“制造”向“创造”的转变,以加快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的升级。这种发展战略的选择,最根本的就是要有一批高质量的创意人才。然而,在国家文化创意产业飞速发展的背景下,文化创意人才无论是在质量还是数量上都有一定的缺口,艺术设计教育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并不匹配。所以,高校的艺术与设计教育不断创新,以培养出与市场需求相吻合的设计创意人才,已经成为高校艺术教育的迫切任务。这也是进一步促进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建立知识型经济、转变发展方式以尽快减少与发达国家差距,所亟须解决的问题。

一、国内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现状

我国对文化创意人才的需求,自进入21世纪后随着创意产业的飞速发展呈快速增长趋势。虽然在规模上我国是高等艺术设计教育大国,有艺术设计专业设置的高校达上千所之多,设计专业也是高校发展热门的方向之一,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有学者指出,艺术设计教育在中国尚未真正定型与成熟,至今仍处于初级阶段。创意产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有欠缺,且人员年龄层次偏低,进入行业的时间较短。这就导致了我国在文化传递所投射的创意能力和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方面较为落后,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国家每年还需从国际上引入相当数量的创意人才与文化产品。这些映射出了国内高校所培养的创意人才与产业发展的要求不符,高校艺术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状况。大致来说所表现出来的突出问题如下:首先是设计教育不能针对产业发展的特点。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为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持和智力资源,但一些毕业生在产业实践中表现出创新能力与原创性的不足。

其根源在于我国一些院校设计专业的教学计划长久不变,不能与时展相适应,无法应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变化。如,不够重视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无法在校园中营造出一种文化氛围与创新思维并重的环境;没有将艺术设计教育整合到文化产业之中,不能使学生的创意思维得到体现;此外,与国际先进设计院校相比,没有针对产业的性质开发培训课程,学生动手能力不强,不能形成教学与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其次是课程设计与市场脱节。国内开设艺术设计专业的高校数量虽然很多,设计门类也五花八门,力求能够与产业发展衔接,但培养一些人才往往被认为实践能力不足,不能充分满足市场需求。其根源在于一些高校的教育与管理模式无法为学生创造实践平台。同时,在教师环节,一些教师没有参与到文化创意产业的实践中,经验上存在不足。

产学研在大环境下存在缺口,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毕业生在进入文化创意产业之后,发现所学内容不能很好地转化为生产力,人才需求与教育对位产生了偏差。最后就是在高校中一直讨论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的问题。一直以来,一些高校在设计教学中重设计效果、轻构思过程,导致学生在学习中对设计流程不够重视,这就极大地削弱了文化创意的环节,仅成为专一技能的学习。这种碎片化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的素质培养不利,导致学生无法在整体上把握知识结构,不能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只注重专业技术学习,不具备更深层次的整体文化知识。这样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文化艺术素养的提升,孤立的设计课程抹杀了个体的创新意识与能力,学生的创造力、跨学科的知识积累以及行业视野的欠缺导致高校在现阶段无法大量培养文化创意产业急需的复合型人才。经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到,在市场实践、设计人才的培养、教学模式等方面,国内的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确实存在一些问题。虽然我国艺术设计教学经过不断发展,在学生人数、教育模式、软硬件教学资源等领域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在人才素质、产业对人才的要求、市场的定位等方面还存在不足。同时也应该看到,用文化创意产业的视野审视与探讨高校的艺术教育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是当前高等教育服务于社会经济所要面对的问题。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使这个问题受到社会的空前关注,如何建立适应当代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立体式、全方位和多层次的教学体系,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创意人才,已经成为我国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现阶段亟须解决的问题。

二、文化创意产业视野下的高校教育对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针对高校艺术设计教育所面临的问题,厘清教育思路和确立新的发展路径就显得格外重要。在我国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招生规模稳定的前提下,要使文化创意教育无论在内容还是方法上都适应时展的要求,使之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不断发展而有所调整,从而推动文化创意产业整体上与高校艺术设计相贴合,并联系产业自身特点,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第一,注重学生素质基础的培养,创造人文环境。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前提是文化的发展和创新,这些都是以人文、艺术、科技等多方面的知识为基础的。当今经济全球化,文化创意产业如果能够充分利用民间艺术资源,创造出既具有中国文化特色,又富含创新、创意的文化产品,也就有了现实的经济意义和文化战略着眼点。强调加强对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是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基本要求,人文素质的培养应成为高校设计教育的基础。课程设计中,应逐步加强人文理论的导入和启发,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文化素养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同时,在高校内开展一批有创意训练方面内容的创造性活动,举办各类讲座,并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形成浓厚的文化创新气氛,以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并形成鼓励机制。这样的教学方法配合价值取向的引导,既提高了学生的文化境界,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也使学生在设计实践中有价值上的取舍,对文化创意的设计方式有潜移默化的改变。

第二,实现文化创意的新转型,注重技能实践。一直以来,高校中的艺术设计教育模式虽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但不可否认其在学生技能的掌握和艺术普及化方面起到了相应的作用。在西方国家的艺术设计教育中,技能掌握也是重要的环节。如,美国的艺术设计教育不但要求学生在学习中掌握分析作品的能力,更要求学生利用专业工具与媒介亲自参与到设计创造中,这对当代技术与创造意识的结合至关重要。所以,高校艺术创意教育在保持原有技能培养的同时,需要努力向强调创造型设计思维转变,以应对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的机遇。对文化创意能力的培养不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抛弃,而是对其进行广度和深度上的拓展,使学生在学习中掌握更全面的独立分析和自我决策的能力,从而不断涌现创造性思维并发展综合能力。建立融合多种元素的综合性课程体系,以当代文化与艺术多学科交叉为导向,让学生了解并灵活运用社会学、经济学、创意学以及工程技术等相关领域的知识。

教师也需要依据产业的特点及时更新教学方法,主动引导学生的设计思维朝更灵活的方向发展,增加一些有探索性的课堂实践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此外,艺术设计作为操作性很强的专业,变化、发展十分迅速。因此,要把高校的艺术设计教育与市场需求接轨,可以尝试在课程教学中加入实际案例,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熟悉设计操作流程,以实际操作能力增强竞争力。教育者要适应角色的转变,由单纯的施教向资源的调配、调整转型,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业务素养,也应有学科前沿最新的专业视角,这样才能使高校创意人才的培养更加贴近社会发展需要,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整体素质,达到培养文化创意产业可用之才的目的。

总之,在文化创意产业高速发展的今天,产业经济的要求使艺术设计教育的未来有丰富的发展空间,这也是艺术设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正确方向。因此,在创意产业的视野下探寻艺术教育的发展,为了适应文化创意产业对高校艺术设计教育所提出的要求,必须对设计教育进行进一步改革与创新。高校的文化创意教育应注重从技能到创新的转换,重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作为设计院校的培养目标,在学习中应当专业基础知识与专业技能并重,并具备创新的意识与能力。这样才能使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培养出具有较高文化修养的创造性人才,这也将有利于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合理、可持续发展。注:文章系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民生调研专项(201601701重点课题)阶段成果。

参考文献:

[1]刘轶.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研究范式的分野及反思.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7(1).

[2]金元浦.高端崛起:文化创意面临多重考验.人民论坛,2011(30).

[3]范玉刚.文化创意驱动中国未来.人民论坛,2011(13).

作者:刘君敏1张玲2 单位:1.河北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 2.天津财经大学艺术学院

第二篇:文化创意产业下民间工艺发展现状

【内容摘要】中原,狭义上是指河南及其周边地区。中原民间工艺是我国传统工艺的重要代表。文章提出借助文化创意产业推动河南民间工艺的高效发展,有助于增强当地民间工艺对现代社会的适应能力,同时树立河南及其周边地区的民间工艺品牌,进一步打造能够与现代观念相融合的河南民间工艺产业,以使当地民间工艺恢复往日的活力。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民间工艺

中原文化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当地人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是当地经济繁荣昌盛的基础。借助文化创意产业推动当地民间工艺的长足发展,能够有效实现对当地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因此,需要对当地民间工艺进行更深层次的认知,以进一步对其发展做出合理探究。河南及其周边地区的民间工艺历史悠久,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然而,由于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对传统经济模式的影响,曾经风靡一时的民间工艺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当地民间工艺发展状况堪忧,难以满足人们日渐变化的审美需求,传统民间工艺有逐步消亡的趋势。民间工艺承载着当地的历史文化积淀,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因此,针对当下民间工艺的发展状况,相关部门应大力扶持民间工艺的发展,并通过合理的创新保障其在社会中应有的地位。

一、中原民间工艺产业的发展困境及其原因

只有充分了解中原地区民间工艺的价值,才能够有效促进其发展。中原民间工艺是我国传统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经过上千年的历史积淀保留到今天,具有浓厚的当地民风特点。一些民间工艺以其独特的方式记录着历史的演变,能够帮助人们了解古代人的精神文化面貌。另外,与民间工艺相结合的旅游产业能够提高当地的经济产值。因此,加大对民间工艺的保护力度是十分必要的。然而,现今对民间工艺的保护往往只注意外在特点,忽略了其原本的含义以及岁月赋予它的特殊意义。或者说,是忽略了民间工艺原本在生活中所起的作用。笔者认为,只有通过确立民间工艺的内在价值才能够保证其传承,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虽然自本世纪以来,中原地区的民间工艺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国家相关部门的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强。但是目前民间工艺存在核心工艺不全、相关人才缺乏、投资模式不完善等问题。

首先,由于国家相关部门对于当地民间工艺的保护出现一些问题,导致核心技术水平不高。具体来说,当地政府并没有制定与直接保护当地民间工艺相关的政策,同时没有设立专业的民间工艺保护组织,因此造成各个地区的保护工作未形成统一的规模,难以凝聚起保护当地民间工艺的合力。某些部门将经济建设作为工作重心,忽略了民间工艺的重要文化价值。还有一些部门缺少完善的管理规划,随意性较强。其次,民间工艺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同西方国家的民间工艺相比竞争能力处于弱势,知名度不高,未形成一定的影响力。具体表现为:过于在意工艺品的量化,而忽略对质量的要求,市场山寨问题严重,产品优劣掺杂;缺乏创新观念,很多民间工艺存在相互仿照的现象,产品大同小异,缺少独特的文化韵味;对于品牌的概念还不是十分了解,导致某些著名的工艺商标名称被抢先注册。再次,现在年轻人大多不愿意从事与民间工艺相关的工作,因此出现了众多优秀民间工艺传承断裂的问题。本身民间工艺的传承人就不多,其核心工艺难以掌握,当这些传承人无法利用手工艺实现较大的经济价值时,在生活条件不是很好的情况下,容易放弃传统的民间工艺,将工作重心投入到其他事务中。

另外,专业做民间工艺培训的组织机构较少,国内的高校也几乎没有设立与民间工艺相关的课程,就算有也只是通过选修课的方式出现,这导致从事民间工艺工作的专业人才数量较少。最后,虽然目前政府相关部门加强了对民间工艺的重视,对其投资力度不断加大,但是投资体系不够完善,相关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一些投资机构过于在意眼前的利益,而忽略了长远的价值。基于以上原因,中原地区的民间工艺并未得到良好的发展。

二、文化创意产业对民间工艺发展的推动作用

第一,文化创意产业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对民间工艺产生促进作用。通过创新实现对民间工艺的现代化利用,开发出能够满足当下人们物质精神文明追求的新型工艺,能够有效提高民间工艺在当今社会的竞争力。随着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文化产业对于经济发展的作用愈加显著,其中包括民间工艺。文化产业的繁荣能够促进民间工艺相关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使其创造出符合现代人审美需求的新型民间工艺,进一步改变人们对传统工艺的固定看法,并且使民间工艺转变成为具有时代意义的文化产业。以河南宝丰文化创意产业园为例,河南省宝丰县历史悠久,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是我国闻名的“魔术之乡”“曲艺之乡”“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河南宝丰文化创意产业园得到政策的扶持以及规范化的管理,在占地300亩的一期工程中,设有民间演艺中心和红色文化展览馆,其中演艺中心、演艺广场、草坪剧场、弧形观影座椅配备齐全,能够容纳大量参观人员,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除此之外,该创意产业园还可为游客提供“食、住、行、游、购、娱”等一系列服务,形成了魔术演艺文化旅游商务区。这些配套的设施和服务,能够满足更多游客的需求,并且带动消费,推动经济发展。第二,文化创意产业有助于树立当地的民间工艺品牌,提高品牌溢价。通过文化创意产业的推动作用,能够确保民间工艺品牌在世界范围内的文化价值,并提高其产业价值。通过文化创意产业对民间工艺进行合理的创新,有助于进一步深化传统文化品牌的重要意义。例如,开封汴绣、朱仙镇木版年画、洛阳牡丹瓷等,这些都是在当地的特色文化熏陶下形成的民间工艺品。可以将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工艺品在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展出,让游客了解制作过程或者参与其中,这对游客来说将会是独特的体验。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当地民间工艺品牌的形成和发展。

三、文化创意产业促进民间工艺发展的对策

第一,改善政府相关部门对民间工艺的管理,完善管理机制,并加强对相关人才的培养。具体来说,应对相关人员的管理能力和协调能力加以培训,这样一旦在实际工作中遇到问题,能够保证及时、有效地进行处理。同时,由于这一行业的特殊性,专业人才相对紧缺,要注重对人才专业性的培养。第二,加大政府的帮扶力度,改良保护民间工艺相关的方案,同时建立当地民间工艺相应的服务系统,通过一定的政策支持保障当地民间工艺的良好发展。政府要不断提高各项政策的完整性和稳定性,并针对各区县传统工艺的发展现状制定出更为科学、合理的产业优惠政策。比如,在店铺租金方面可制定适当的优惠政策,或者在财政方面给予相应的补贴。第三,要通过法律保障民间工艺者的合法权益,通过有效的市场监控使文化市场更加规范。还要制定严格的追责体系,对违法行为严查到底,促进相关产业的健康发展。另外,应建立严格、合理的监管体系,避免出现假冒伪劣、粗制滥造的现象。

结语

民间工艺是我国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能够反映出当地人们在特定时期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明。借助文化创意能够帮助民间工艺获得长足的发展,以实现当地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在此过程中,必须对当地的民间工艺进行更深层次的认知,并进一步对其发展做出合理研究。通过文化创意的促进作用能够确保开发出的新型民间工艺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同时保障民间工艺的稳步发展,进而实现发扬民族文化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兵.传统工艺传承与民俗文化产业发展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

[2]李红伟.民族文化创新与产业链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3.

[3]霍步刚,傅才武.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理论分期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策略问题[J].中国软科学,2007(8).

作者:巩研裴 单位:郑州科技学院艺术学院

第三篇:新媒体下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途径

摘要:随着新媒体的兴起,企业利用移动互联网、虚拟现实等新媒体技术手段进行推广,使文化创意业得到了极大的创新。在新媒体技术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周边产业以及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也得以快速发展,各行业均朝着智慧化方向跨进。

关键词:新媒体;文化创意;互联网;虚拟现实

1新媒体的概念

新媒体是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而产生的新媒介,具有强大的传播力,是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处理技术和通信网络的新型信息媒介的总称。将新媒体艺术和文化创意相互融合互动代表了现代科技与文化交相融合的趋势。众所周知,文化的创意产业呈现出数字化、交互性、虚拟化工作的新特征,具有复兴文化产业,保护文化遗产,提高文化商品附加值的意义。

2新媒体的发展趋势

了解当前新媒体现状,文化创意基于新媒体数字化、交互性、虚拟化平台,对传播、保护文化遗产资源,为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起到推进与改革的机会,可以帮助解决创意设计教学本身在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以新媒体为契机,加强文化创意形式建设,增强文化创意信息传送的互动性和即时性。新媒体的出现,拓展了教学资源形式,由于互联网等平台的开放性、共享性,资源下载更加多样化。并通过“复制”、“粘贴”等其他形式,将传播的接受频次与接受范围,增强了大众的切身体会,因此,发展成了新媒体艺术的最显著传播特点交互性。传播借助新技术革命下的新形态媒介,提高了传播效率。以新媒体平台为条件,促使创意设计教学建设,增强高科技、多技术、多媒介的融合。通过新媒体,能够使创作者的“创意”思维更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将作品的“创意”的最大限度地表达出来。并且将信息经不同媒介的传播,使艺术和科学的深度结合,发展到教育、艺术、文化、管理等不同领域。而且,以此对文化产业与艺术本身产生的影响,通过新媒体平台的使用可丰富创意团队设计教学的组织形式、增加活动类型,使组织过程更加透明。

3新媒体技术对各行业的推动作用

3.1文化创意产业行业概述

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与规模,是衡量一个国家、地区综合实力的显著标志。我国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充分说明促进文化创意行业发展,优化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将不断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并逐渐转变为创新驱动模式具有及其重大意义。现在,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正逐步向“升级版”的融合和转型发展新阶段。文化创意产业通过设计团队的天赋、技能、智慧,并且依靠高科技对文化资源不断进行创造提升,结合知识产权的开发与运用,产生的产品附加值高,是一项能够创造就业机会和财富的潜力产业。文化创意园可以由园区建设逐步向园区资源整合、功效与质量的提升、市场化运作组织的培养等各方面推进转化,并且对园区运营方式进行优化创新与探索,这种创新与探索的成果也已经初步显现,出现了一批典型的园区运营方式。随着国内外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快速前进,文化创意产业显现出更具活力的潜在功能,也因此促使人们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与功能作用的认识不断加深,即: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特性不仅仅反映的是一种单纯的行业现象,而且是一种和中国发展趋势相得益彰的新生发展模式。文化创意和科技融合相辅相成,不但与传统文化相互融合促使其价值与新生活力倍增,并且与新兴文化创意产业融合而促使文化更加大放光彩。

3.2新媒体技术对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影响

文化创意的艺术表现形式不光在设计与应用领域不断发展壮大,而且也逐渐在教育行业中得到体现,特别是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新媒体的运用受到重视,艺术的创作越来越多地运用到了新媒体的表达形式。艺术家们都在用最新的科技创作作品,新媒体的发展与人们的互动性达到了任何艺术形式无法达到的新高度,这是一个全新的颠覆和革新层面。新媒体正在以一种非常合适的方式参与到社会各个层面,高校作为艺术设计教育的前沿,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在转型发展过程中的传承与创新,以信息技术传播的优势优化具有地方特色文化的艺术设计教育,文化创意的改革与创新应适合地方高校艺术设计发展的教育体系。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以新媒体新形式为主导的互联网信息化发展日新月异,为学习者带来了新的环境、新的传播媒介与平台、新的技术解决方案、新的传播内容、新的传播通道,但仍有许多方面不能适应社会新环境的变化。如信息化跨平台性弱、覆盖面小、信息化技术解决方案落后、信息传播方式仅局限于大众传播阶段等,艺术类高校应要加强基于业务和任务的多平台多手段的信息整合应用,为学习者搭建了新媒体环境下的信息生态圈。培养学习者对新媒体艺术设计的敏感度,掌握信息技术、知识,用文字、语言、图像等多种媒体为载体,通过新媒体实时性、交互性、体验性的艺术形式,传播非物质文化创意形态的数据与信息。新媒体悄然改变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也对人们的学习方式影响深远。从教学的各类层面来说,老师与学生关系从过去的知识相互传递转变为一种理解、平等与双向的人与人互动的关系。教学就是在这种相互交错的网状关系的新关系之中开展。

3.3新媒体和移动互联网成为企业宣传之焦点

在新媒体传播形式中,尤其是在大众个体的信息传播与获取的行为发生了移动化、社交化、数字化的前提下,新媒体和移动互联网成为万众焦点。在信息化传播社会网络发展过程中,企业作为承载的主体,一直在网络发展过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并且企业出于商业营销的鲜明目的,以及对品牌的营销,始终存在对媒体传播形态的改变保持非常敏感的反应。企业商业营销传播的路径在新媒体视角有双重的价值,在以移动互联网与新媒体为代表的企业信息化宣贯阶段,媒介化信息传播网络使受众对信息的需求产生了更具有传播力、影响力的效果。新型网络体系了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因此企业也必须升级新媒体信息传播渠道与平台,并对企业未来的发展进行定位,做出适当调整。企业利用移动互联技术和新媒体以“人化”的形式与形态,直接或间接成为“信息人”。

3.4虚拟现实在展示设计中的应用

科技的发展往往会带来艺术的革新,伴随着新媒体艺术的兴起,艺术设计的表现方式受到极大影响,展示设计领域受到的冲击尤为强烈,数字媒体技术为其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持,使得原本单一的静态展示方法逐步演化为新媒体环境下展示设计的新形式,展示过程动态化、手法交互化、媒介科技化以及场景虚拟化。在较为传统的设计、展示会展中,主要的展示形体是提供参展模型或者实物,辅助的展示方式一般是结合文字与图像进行平面上的表达,也就是仅仅依靠以物质模型或实物作为技术最直接的静态展示。这种以静态展示传递信息的形式,对于参观者而言较为乏味、单调、被动,并且无法较为完整地表现展品优缺点,表现力缺乏。凭借高新传媒科技,而新媒体艺术为展示设计提供表现力最为鲜活的力量,将展示的方式由物质向非物质转变,使得展示方式产生转变,由静态表现转变为多维度动态展示,实现了人们对艺术展示更为新颖独特化、多样化的体验。在有限的面积内表现出不一样的空间展示,节省了运输、材料、空间等物质资源,让观者能够在寸地获得不同的感官体验。

例如:2014年武汉市万达电影乐园,主题区“飞跃湖北”,参观者要求系好安全带,通过座椅所做的左右倾斜、垂直运动、旋转运动,就可以由气势磅礴的三峡大坝,进入翼角嶙峋的黄鹤楼;由自然质朴的神农架登至“五岳之冠”的武当山;由樱花飞舞的春天穿越到皑皑白雪的寒冬,足不出户就可以将中华大地的名胜古迹和历史征程饱览于眼前。在新媒体展示、设计中,虚拟现实技术是增强参观者切身体验感、实现与艺术相互交流的重要技术基础。艺术家通过以数字媒介作为载体以及数字模拟技术,将很多以前不可以实现的事变为现实。科技是实现艺术创新的基础,而艺术的进步是发展新技术的不竭动力,两者相辅相成。纵观设计、展示发展历程,因信息技术的提升,展示方式愈发多彩多样。在以新媒体艺术传播环境下,设计师应顺应时展,拓宽设计思路、升华设计方式手段,利用新技术、新思想,更直接、更贴切地表达设计理念,使信息的传播变得更为高效。虚拟现实技术的逐步推广,必将使展示设计向着更加人性化的方向发展,给人以切身体验,为人与信息之间提供了互动,真正体现了人的主导性和参与性。在新媒体与展示设计发展趋势下,当代设计师不但要懂得新的艺术观念,还要提高自身技术水平。

3.5电视产业与高科技新媒体结合

在国家支持并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与新媒体的政策下,中国电视文化传播产业将利用新市场这个调整经营机制、整合资源的平台,继续向做大做强的方向逐步发展。电视产业内容产品与传播技术的有机结合,如果脱离了相对于广播与报纸杂志信息量更大、速度更快、更先进的电视传播技术,电视文化产业就不可能在出现后短短半个世纪快速成为受众面最广、传播能力最强、影响力最大的强势新闻媒体。电视产业的未来的发展方向已经逐步摸索出一个系统框架,不但要构建国家公共电视服务体系,国家还将大力支持电视产业的数字化发展与技术创新,给予电视产业机构更多的市场自主权。未来,对中国电视产业来说,新的文化传播技术快速发展,既是千载难逢机遇也是一项巨大的挑战。新技术创造出的技术环境与市场空间使得更多的新型电视业务得以实现,各种电视业务新开发的增值业务带来前所未有的价值链与产业链,使除了传统电视内容能够生产、播出之外,还能够创造出更多的附加经济。中国电视机构、传统观众群体、广告客户应主动顺应新媒体时代的市场变革,新闻单向传播的思维要发生转变,全媒体有可能成为电视等主流媒体未来的发展模式和方向。新媒体传播时代将各产业之间的分工界限打破,相互渗透的趋势也愈加强烈,目前新媒体和电视媒体的融合还处于摸索、发展阶段,行业潜力巨大,而且新媒体和电视产业的开放性、互动性传播也应高度融合适应市场发展趋势。

新媒体传播发展势头下,各产业链从业人员应确保建立健全保障制度,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使教育理念发生转变,在新媒体环境中获得更为优质丰富的教学资源,开展新媒体技术支持下与传统混合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推动信息化教学技术应用研究,促进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与新媒体的高度融合。

参考文献

[1]马宁.品牌与受众的移动互联式对话——新媒体语境企业传播的路径变迁与微信应用[J].新闻研究导刊,2015(1).

[2]杨小亮.虚拟现实技术在新媒体展示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艺术教育,2015(8).

[3]冯玉雪.探析虚拟现实展示设计及其应用[J].艺术科技,2015(3).

[4]李士豪.虚拟现实技术在新媒体展示设计中的应用[J].大众文艺,2016(15).

[5]周双.文化创意产业下的中国电视发展[J].商场现代化,2012(7).

[6]刘桂莲.县级电视台与新媒体资源整合分析[J].中国传媒科技,2016(5).

作者:王南,吴慧 单位: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传媒艺术系

第四篇: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研究

摘要:人才,是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核心,台湾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行之有年,文章分三方面进行讨论,以提供国内新兴的文化产业做为参考。一是台湾设立文化创意产业的高校教育。二是官方和民间合作开设“实用型”课程,以台北故宫博物院和台湾工艺研究发展中心为例。三是台湾善用“走出去”和“请进来”模式,活化文化创意产业人才。

关键词:台湾文化创意产业;台湾工艺研究发展中心;马乐候文化行政管理研讨会

一、引言

“人才”是评量国家竞争力的强弱指标。“人力资源”是决定国家经济发展、产业转型的成功关键,它也是物质资源、资本资源、信息资源和人力资源中最重要资源之一。②文化创意产业,就是将人才、市场、资本组建成文化产业化的产业。2009年,国家出台“文化产业振兴计划”,2011年,推出“十二五计划”,将文化产业列为“国家战略性支柱产业”,2011年国务院出台“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强化人才培养,推动实施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人才扶持计划。优化专业设置、鼓励普通本科高校和科研院所加强专业,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培养,纳入职业教育体系等,创意、设计与经营管理结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加快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加大核心、重点领域和高技能、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和扶持力度,造就一批领军人物。③国内对文化产业人才需求若渴,可参考台湾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以下分三方面说明。

二、台湾设立文化创意产业的高校教育

台湾发展文化产业,已有数十年历史。2010年台湾《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法》第11条规定:「政府得协助地方政府、大专校院及文化创意事业充实文化创意人才,并鼓励建置文化创意产业相关发展设施,开设相关课程,或进行创意开发、实验、创作与展演。」2010年,台湾高校成立至少12所创意产业相关系所等,和文化创意产业相关的研究所,共计209间(大学125间,技职大学84间),2009年,台湾一年约有3,017名学生,就读文化创意相关系所。有趣的是,台湾高校文化创意相关系所,命名多半和文化、艺术相关,例如:台北教育大学的文化创意产业经营学系(硕士班)、台湾艺术大学的艺术文化政策管理所;创意产业设计研究所博士班、艺术与文化政策管理研究所;台北艺术大学艺术行政与管理研究所、博物馆研究所、建筑与文化资产研究所;新竹教育大学的环境与文化资源学系及硕士班;云林科技大学的文化资产维护系创意生活设计系及硕士班等。多元化命名系统,使台湾高校呈现更活泼、个性化办学特色。台湾经济制度,目标是朝向自由市场经济,高校教育以多元选择为主,课程规划上注重学院教育,强调自由发挥的人才环境,技能培训朝向自由市场的发展,因此,《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法》第25条规定:“政府应协助设置文化创意产业聚落,并优先辅导核心创作及独立工作者进驻,透过群聚效益促进文化创意事业发展”,当局有补助高校成立艺文产业创新育成中心(即创新创业孵化中心)的推广计划,2012年,国立台湾艺术大学艺文产业等九间高校育成中心受到当局补助,平均每间进驻十间以上厂商,每间可增加数十人到上百人的就业人数。这些育成中心,以营销在校师生、校友作品为主,提供软硬件设施及服务,和积极辅导毕业校友及具潜力的文化创意工作者,在育成中心内自主创新创业,搭建业者和企业平台。除了高校,台湾官方和民间文化产业,也常共组符合文化产业界需求实务类课程。

三、结合官方和民间文化产业,规划“应用型”为主的文化产业实用课程

台湾开发文化创意产业的优势,在于台湾蕴含的艺术、文化、历史、概念、创意、构想、故事、图像、理论、设计等元素,转化为接地气的“文化创意产业”活水源头。台湾从早期代工业,发展到创意经济的产业结构,近年来更强调生活美学,官方和民间共同打造生活、文化、创意、品味的“乐活”经济市场,以期在集体认同中发生群聚效应。《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法》第11条,指出人才培育的重要性:“为培育文化创意事业人才,政府应充分开发、运用文化创意人力资源,整合各种教学和研究资源,鼓励文化创营、台湾工艺研究发展中心等单位,均开办培训课程。台北故宫的“文化创意研习营”和“台湾工艺研究发展中心”人才培训成果显著,以下说明。

(一)台北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简称台北故宫),扮演台湾博物馆文化创意产业领头羊角色。设置文化创意产业专属网站———“文创资源网”,扮演博物馆产业复合角色:1.活化、宣传台北故宫固有藏品;2.培养台湾本地文化创意人才,每年开设文化创意研习营、工作坊;3.搭建博物馆、文化产业界和高校学界的共同平台。2009年,台北故宫提出“打造故宫,成为全球文化创意产业应用重镇计画”,台北故宫,强调以文化为内涵的精神支柱,才是文化设计产业王道。2009到2013年台北故宫已办理五届“文创发展研习营,发展出弹性灵活、非文凭制短期(六个月)研习课程,符合社会人士工作需求。培训甄选对象分为:1.曾和台北故宫有过合作制造文化衍生产品的厂商。2.拥有广大通路,且有“台湾之光”美名大型国际知名产业团队。3.和博物馆相关的文创私人企业,举凡:艺术授权、礼品设计、创意设计、家具业、印刷出版、珠宝服饰等企业均可。台北故宫参训团队,每年积累10馀家私企,五年来培训72间文创产业团队以及300多名学员,包括:视觉艺术、工艺、出版、产品设计、设计品牌时尚、建筑设计、数字内容、创意生活等产业。台北故宫文创营,可视为台湾官方和民间合作,再造文化创意培训的佼佼者。

完成短期训练后的学员,常成为台湾文化创意界的生力军。台北故宫“文创发展研习营”上课模式为每周一日全课程,从美学到实作循序渐进,课程丰富、多彩多姿,以“美学”为核心价值:1.美学与感知:透过创意舞蹈、音乐欣赏、戏剧、品香、电影与生活艺术体验,开发人体视、听、味、嗅和触觉五种感知系统,进而激发灵感创意。2.文物传习,以台北故宫近70万件书画、器物等藏品为主轴,系统性介绍书法、绘画、陶瓷、玉器、青铜器、缂丝、明清雕刻、珍玩、多宝格及图书文献等文物。学员从单纯复制文物,到制作结合创意及自身对文物重新诠释的文创商品。3.设计与创作,台北故宫文物专家和设计师共同合作,指导学员设计出原创性且符合市场需求,并融合文物精萃的文创商品。

(二)台湾工艺研究发展中心坐落于南投县

草屯镇的台湾工艺研究发展中心〈台工艺中心〉,是台湾为推广工艺美术接地气,设置管理工艺产业政策最高权责机构,目的在推广台湾工艺的永续发展、持续推广,规划及建设“台湾工艺文化园区”,以“传承、生活、创新”为核心价值,建制台湾工艺收藏、研究、展示、教育、推广、休闲体验、信息提供等服务功能。传承台湾工艺美术为主的台湾工艺研究发展中心,培训民间人才为主,如:2008年,以小而精、小而美的方式,组织短期工作坊,开设陶瓷、织染、漆器、竹编、金工、玻璃等课程,著重技巧性实作和创意启发,同时,它也打造台湾工艺美术高端品牌,建立营销模块。台湾在活化文化创意产业人才上,运用“走出去”和“请进来”模式,为台湾文化产业创造更大商机。

四、台湾善用“走出去”和“请进来”模式,活化文化创意产业人才

(一)“走出去”模式

台工艺中心,是台湾工艺美术业者和境外设计界、产业界以及外销世界对接三步曲。第一步,2008年打造“台湾顶级工艺”的国际品牌———“Yii”品牌,取自易经的“易”;“台湾精湛工艺”的“艺”;以及台湾原意设计的“意”,结合“易”“艺”和“意”。“Yii”和境外著名设计师合作,提高国际知名度,例如:2008年,“Yii”推出设计师KonstatinGrcic和台湾工艺师陈高明合作的竹制家具———命名为“43”的全世界第一张竹制悬臂椅(cantileverchair),命名简单扼要,取自这张竹椅工序需43条竹片构建而成。第二步,台湾自2003年起,建立工艺产品认证机制。台湾举办“台湾优良工艺品(TaiwanGoodCraft,简称C-Mark)评鑑制度”,遴选设计优良工艺产品,给予“良品美器”创新保证。第三步,台工艺中心和萧邦国际文化事业有限公司签约,通过正式授权给萧邦公司的程序,使萧邦公司获得,成为台湾工艺产业供应商营销平台,拓展台湾文化创意产业商机。台湾具闽台的地理优势,使台工艺中心积极开展西进政策。自2015年3月,厦门自贸试验区正式挂牌上路后,台湾和厦门市合作,看准厦门是立足海西、服务两岸、面向国际的关键自贸区。

从2013至2015年,台工艺中心,加大力度参加“厦门文博会”。2015第8届厦门文博会上,台艺中心和台湾新竹生活美学馆合作,带领11家台湾手工纺织、陶艺、金工、树艺〈运用树皮韧性编织昆虫动物〉、木雕等业者,展出台湾工艺独特技法和生活美学。例如:从传统佛雕出发,结合繁复细致漆线雕的妆佛技艺、独特的微米鎏金镂雕、原生态植物染工艺等。台工艺中心,进一步将“台湾顶级工艺品牌”推广到海西地区,以此辐射福建省和其它各省份。它参加重点性商业会展,例如:依托闽南特色的“茶”文化,发挥台湾陶艺和竹艺优势,参加2016年的深圳国际茶业博览会,藉著茶博会“产、官、学”第一线交流互动,打通两岸商业通路,全方位扩大台湾工艺美学影响力,将台湾茶器、竹器价值,持续传送给茶艺喜爱者。台湾发展紧扣浓厚闽南特色的漆线雕、茶文化等创意营销策略,创造更大商机。台湾对文化创意产业,还善用“请进来”模式,向法国取经学艺,借镜法国身为文化大国的独道发展之处。从2002年起,连续15年,台湾官方每年引进法国文化软实力,

(二)“请进来”模式

2010年,台湾通过“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法”,为台湾的文化创意产业,立下新里程碑。台湾的文化建设委员会(2012年改为文化部),长期举办的“马乐候文化行政管理研讨会”,扮演开扩台湾国际文化创意产业视野的角色,此研讨会以法国第一位文化部部长(AndréMalraux,1901~1976)命名,聘请法国的文化学者、艺术专家、产业界等重要人物,环绕法国文化创意产业为主题,至台湾进行深度的文化交流。历年来“马乐候文化行政管理研讨会”举过许多重要议题,如:2002年第1届的“法国电影工业现况及政府政策”,2004年第3届的“文化资产”,2005年第4届的“法国工业遗址的保存和再利用”,2006年第5届的“地方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2007年第6届的“表演艺术政策、管理和经营”。2009年第8届的“表演艺术政策、管理和经营”。2010年第9届的“新科技于艺术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萌发”。2011年第10届的“国际文化交流。表演艺术政策”。

近年来,台湾的法国马乐候文化管理研讨会,也关注传统媒体的未来发展,如:2013年第12届“电影、电视、广播和出版”。台湾邀请法国文化产业的学者专家,定期举办的“马乐候文化行政管理研讨会”,在艺术界发挥涟漪效应,加强中法艺术互动,以2010年第9届“新科技于艺术与文化创意产业萌发”为例,台湾邀请法国著名的新媒体艺术高校LaFresnoy、数字媒体产业界、GRAME国立音乐创作中心和相关研究中心等代表,从政府公共政策与官方措施、谈论高等教育美学研究和校企合作等视角,检视法国在西欧运用高新科技工具,激活跨界艺术创作力的方式。此会议宗旨是以艺术和科技融合为目标,带给台湾法国新科技的艺术平台的教学、研究和产业界实操经验。2010年6月台北市立美术馆,也举办法国GRAME国立音乐创作中心的“形、音、异———法国里昂国立音乐创作中心声音装置展”。更深入的介绍法国科技和艺术的融合运用。台湾也积极营造国际化人才引进机制,例如:《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国际进修交流与延揽来台计划作业要点》中,甄选20名台湾创意产业“种子人才”;为拉台国际设计水平,台湾也办理国际设计人才养成班及协同设计高阶管理人才训练班,聘请岛内外师资授课,进行境外研修;以及邀请国际知名设计专家到台湾参加国际设计研习活动。

五、结论

本研究从台湾高校培养;台北故宫和台工艺中心的多元课程、探讨它们的创意研习营和短期课程培训,以及台湾善用“走出去”模式,参加文博会,营销台湾工艺美术产业;和举办国际研讨会等“请进来”模式,供国内培养文化创意产业人才,扩展国企、私企的文化产业做为参考。

参考文献:

[1]林炎旦.两岸文化创意产业概论[M].台北:师大书苑发行,2012.

[2]李中斌等.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与实务[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

[3]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10号.

[4]张建一.2013台湾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年报[M].台北:文化部出版,2014.

[5]杜丽琴主编.2012台湾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年报[M].台北:文化部出版,2013.

[6]徐孝德.文化创意新体验:国立故宫博物馆文创产业发展研习营专辑[M].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2014.

[7]林秀娟.文化创意产业2008:工艺人才培育成果专辑[M].南投:国立台湾工艺研究所,2009.

[8]上苑文化艺术有限公司.第九届马乐文化行政管理研讨会:新科技于艺术将文化创意产业的萌发[M].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2011.

作者:沈淑琦

第五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策略

摘要:创意产业是一种新兴的文化产业,强调的是人的才能、智慧,再加以知识经济的完善,创造文化和财富的产业。近年来,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这给陶瓷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机遇和挑战,文章描述了陶瓷创意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势,然后提出了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一些对策。

关键词:陶瓷文化;创意产业;产业发展;发展对策

一、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优势

1.丰厚的文化底蕴

陶瓷产业在中国拥有丰厚的文化底蕴,陶瓷文化历史悠久,中国的陶瓷从古代开始就闻名中外,陶瓷的制作拥有历史久远的窑址,独特的制作工艺,悠久的陶瓷习俗。陶瓷不仅可以制作装饰瓶、地板砖、各种手工雕塑品,还可以制作为陶瓷文化墙、陶瓷柱等。

2.政府的有力支持

最近几年,国家政府非常重视陶瓷创意文化产业的发展,这一重视度还曾在“十一五”规划中提出,专门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加以维护和保护,加大了资金、人才方面的投入,做出了卓越的成就,并对进入陶瓷产业发展的企业采取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

3.陶瓷产业所在地是旅游的聚集区

由于陶瓷产业的历史久远,加上其工艺精湛,所以陶瓷产品外形美观、精致,深得人们的喜爱。在陶瓷的盛产之地,拥有许多旅游的好地方,游客会被陶瓷的魅力深深吸引,从而为陶瓷的销量提供了一条良好的销路;同时,这些陶瓷产地也为游客提供了高质量、原产品的陶瓷工艺品。

二、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对策

1.加强自主创新意识

陶瓷文化创意产业是一个复杂的工程,它聚集了质量、智慧和工艺等于一身的要求。要充分认识到陶瓷创意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加强工艺者的自主创新意识,改变传统的发展观念。陶瓷文化的创新发展,不要仅仅局限于陶瓷艺术家或者艺术学院的学生的创新,应该加强全民的创新意识,增强自身的创新能力,领略新型创新模式,然后自发地去创新。

2.创造文化产业发展的优良环境

一是我们可以借鉴外国的文化产业发展的成功例子,结合自身的特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同时,国家政府应该将陶瓷文化产业的发展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进行,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成立专门的陶瓷文化创意发展的小组,制定计划,实施推进。二是重视文化市场的建设、维护、管理,重视陶瓷文化市场的执法工作,使陶瓷制作者合法经营,促进陶瓷创意文化市场的发展。成立专门的陶瓷交流协会,增强各个相关行业的陶瓷文化交流与互动,发挥行业自给自律功能。

3.完善陶瓷创意文化产业体系

一是加强陶瓷人员的成员结构建设,培养有素质的陶瓷文化管理人员,重视陶瓷文化的人才骨干体系,在各大高等学校可以开设相应的陶瓷文化的相关专业。相关人员要考取相关的证书等级才能进入陶瓷行业。对于取得相关证书的人员还要在规定的时间段内参加继续教育培训工作。一些对陶瓷特别有兴趣的学生,可以考虑申请去国外深造,强化专业知识,努力培养陶瓷文化创意性的人才,使他们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将他们培养成为陶瓷工艺大师、创意大师、管理大师,形成人才规模,优化陶瓷创意产业的人力资源源泉。和其他专业一样,陶瓷文化专业也设立一定的奖励惩罚制度,鼓励对陶瓷文化的学习兴趣,设立相应的陶瓷文化创意产业的专项基金项目,鼓励有才之士积极参与。

针对那些对陶瓷文化创意产业有突出贡献的人员,采取忠厚奖励的方式鼓励其积极性,对于尖子人才给予丰厚的待遇。另外,强化自己的陶瓷文化创意产业体系,吸引外国的一些优秀陶瓷人才来到中国,借鉴陶瓷文化的成功经验和管理模式,改变一些古老腐朽的陶瓷文化管理模式,发挥市场在人力管理中的分配作用,使各陶瓷产地的人员机构人才分布均衡,建立人员信息档案库,妥善保管这些资料,未经允许,严禁外泄。二是完善陶瓷文化行业的金融投资体系。我国政府应该鼓励社会的金融机构对陶瓷文化创意产业的投资支持,加大对陶瓷产业的投资力度,完善陶瓷创意产业的贷款条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可以进行申请贷款,鼓励其向创新方面的发展,放宽陶瓷文化市场的准入准则,拓宽市场领域。加快陶瓷文化创意产业的金融投资体制改革,鼓励金融投资机构向陶瓷文化创意产业领域的投资,为陶瓷产业的融资方式提供多种渠道,尽量降低融资渠道的风险。

三、结语

陶瓷文化创意产业是一个新型的产业结构,其兴起必然会带动我国陶瓷行业的蓬勃发展。陶瓷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第一,有利于陶瓷产业的结构发展更加完善严谨;第二,有利于陶瓷产业的基础设施建设;第三,有利于提升我国陶瓷行业的国际竞争力。为了推动陶瓷文化创意产业的有效进行,应该尽可能把握好每个陶瓷产业的自身特点和规律,制定有利于陶瓷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营造良好的陶瓷文化发展环境,吸引大量的海外陶瓷知名人士相互借鉴交流经验。把陶瓷文化创意产业的精神发扬光大,传承一代又一代的陶瓷爱好人士,这是一种神圣的历史责任。

作者:江瑾玭,蔡付斌 单位:景德镇陶瓷大学

第六篇:文化创意产品体验式营销措施

摘要:体验式营销的兴起和普及,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文化创意产品,其本质特征是满足人们的精神消费体验需要,最适合采用体验式营销策略模式。具体包括目标受众体验与意见领袖体验策略、售前体验与售中售后体验策略、整体免费体验与局部免费体验策略、常规媒介广告与新媒体广告策略、新闻事件传播与数据库推广体验策略、正口碑与负口碑的传播管理体验策略。

关键词:文化创意;体验式营销;营销策略

体验式营销通过看(See)、听(Hear)、用(Use)、参与(Participate)的手段,充分刺激和调动消费者的感官(Sense)、情感(Feel)、思考(Think)、行动(Act)、关联(Relate)等感性因素和理性因素,重新定义、设计的一种思考方式的营销方法。这种思考方式突破传统上“理性消费者”的假设,认为消费者消费时是理性与感性兼具的,消费者在消费前、消费中和消费后的体验才是购买行为与品牌经营的关键。体验式营销的兴起和普及,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由于企业对产品及服务在质量、功能上已作的相当出色,以至于顾客对特色和利益已经淡化,而追求更高层次的“特色和利益”,即“精神体验”。体验式营销的应用范围包括:运输工具、一般工业品与高科技产品、医疗及其他专业服务、金融服务、生活服务业、主题公园、零售店等。文化创意产品,包括书籍、戏剧、音乐会、电影和电视节目等,以文学、艺术等为核心内容,其本质特征是满足人们的精神消费体验需要,满足人们衣食住行生活基本需要上的高层次精神体验需求,按理最需要采用体验式营销策略模式。目前学术界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研究比较热门,但是绝大多数是“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分类”等基础研究,或者是“文化创意产业优惠政策,产业园区建设”等政府政策制订角度的研究,很少从产品角度开展研究,更加没有文化创意企业的体验式营销策略应用研究。查询中国学术期刊网,“文化创意产业体验营销”,没有一篇相关学术论文。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内的体验式营销策略研究及运用才刚刚开始。本文总结概括的文化创意产品的六大体验式营销策略,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目标受众体验与意见领袖体验策略

目标受众即目标顾客,这是我们文化创意产品的衣食父母。无论是阳春白雪的高雅文化创意产品,还是下里巴人的大众文化创意产品,都有特定的目标人群。高雅文艺的目标受众,温文尔雅,文化程度高,社会地位高,艺术修养高。在高雅文化创意产品内容的创作阶段和销售阶段,我们必须满足这些有品味的有艺术修养的人群的精神需求,必须得到这些人士的体验认可,这是文化创意产品成功的基础。如果高雅文化创意产品的观看人群是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低的普通大众、中低阶层,无论此文化创意产品本身有多优秀,同样不会得到这些受众的体验认可。在中央剧院演奏获得满堂彩的钢琴演奏家,到闹市区街边演奏同样的曲目,结果听者寥寥,无人喝彩,就是因为地点不同人群不同而导致的结果天差地别。“哈利波特”“喜洋洋与灰太狼”“小时代”这样的电影,无法得到成人观众的认可,他们无法理解这些电影怎么会受那么多人的欢迎,实际上,青少年、儿童才是这些电影的目标受众。

文化创意产品的内容创作和销售,一定要事先锁定自己的目标受众,明确定位,围绕这些受众的精神体验满意度而展开。那种为创作而创作,只满足创作者自身兴趣爱好不顾目标受众体验感受的文化作品,不是市场化商业化的产品,仅仅是个人自娱自乐的作品而已。意见领袖是指对目标受众是否观看体验产生重要影响的权威专业人士。文化创意产业内的意见领袖共分为三大类。其一,渠道商,如电影、演出行业的院线经理,书籍、书画行业的书店、画廊负责人等。这些渠道商的本质是目标受众的采购人,他们的体验满意度很大程度上就是目标受众的体验满意度。其二,文化娱乐线媒体人士,如文化娱乐类杂志、报纸娱乐版面、网络文化娱乐频道的记者、编辑。这些专业人士掌握者娱乐新闻的报道编辑权,媒体的客观、公正和权威属性,较大程度的影响目标受众的观看体验意愿。其三,业内专家,如大专院校、研究院的教授专家、文化艺术业内离退休专家等。这些专家,凭借自身多年的专业研究和经验,已经在文化创意产业圈内树立了客观、深度、专业的权威形象,他们的一言一行,既是娱乐媒体记者的素材,又是目标受众的体验风向标,影响深远。文化创意产业,如消费品一样,渠道为王,终端为王。全力争取渠道商意见领袖的支持,文化创意产品的商业化成功为时不远。争取拥有话语权的娱记、业内专家的支持,文化产品的广告宣传,就能得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二、售前体验与售中售后体验策略

在文化创意产品的创作阶段,即文化产品的成型和销售之前,应注重目标受众和意见领袖的体验,以目标受众和意见领袖体验满意度为唯一内容优化参考标准。许多优秀的作家,一边创作一边让身边的爱人、朋友、助理阅读,主动要求他们提出意见。百老汇更是形成了售前预演机制。预演是百老汇新音乐剧公演前必做的规定动作,新音乐剧预演中,接受专业观众和目标观众的检验,编剧必须根据观众的反馈修改表演内容。但是,我们国内的演出剧绝大多数是编剧、导演在闭门造车,只顾及个人创作灵感的发挥,而忽视了目标观众的感受,更谈不上在正式演出前安排大规模的预演,这样的演出剧能够最大限度满足目标受众的精神体验?能有良好的市场表现?对连续型文化创意产品而言,如网络连载文学作品,故事类电视连续剧,作者编者应该尽可能根据受众的反馈而决定情节的进展。在中文起点网、榕树下等小说类网站普遍受欢迎的作者,许多以目标读者满意度为导向,根据读者评论意见,修改故事内容。一些韩国电视偶像剧,电视台一边播放,另一边编剧和导演根据观众体验反馈,修改优化原先编好的剧本,并以此决定剧情的进展,比如男女主角的未来命运由观众的喜好投票来决定。文化创意产业的本质是内容产业,满足目标受众的内容创意应该来自于受众的精神体验。目标受众的精神体验终极满意度,是文化创意产品优劣的根本标准。只要条件许可,无论在创作前,创作中,创作后,销售前,销售中,文化创意产品的创作者都应该汲取目标受众以及精神领袖的意见。规范化、规模化文化创意企业,应该学习借鉴统制造业工业化产品的小试、中试流程模式,开展专业的目标受众产品满意度调查研究,并根据调查、测试结果调整优化内容创意,如此,文化产品的市场接受度会更高,成功的概率更大。

三、整体免费体验与局部免费体验策略

特定时期内争取目标受众的体验观看和使用,获取规模和收益的双丰收,是体验式营销的主要目的。在消费品产业内,大规模使用免费体验试用装,是极为重要的营销利器,宝洁公司的许多新产品上市时,免费试用装竟然占用推广预算比例高达三分之一。鉴于多数文化创意产品的边际成本几乎为零之重要特性,邀请渠道商、文娱记者编辑和业内专家等意见领袖免费观看,必要时候甚至倒贴钱给这些意见领袖,这应是文化类产品体验营销推广的必备基础策略。在电影、戏剧演出行业内,文娱记者(顺便拿些红包)的专场免费看片会已经成为惯例;在财经类,时尚类等杂志界,定期给大学教授、业内专家、特定单位免费寄送最新杂志,开始流行。不仅给各类意见领袖整体免费体验,还要通过精确营销手段让少部分目标受众享受整体免费体验。意见领袖和少数目标受众成为“口碑传播”“N次传播”的引爆点,从而吸引更多的目标受众付费观看。对多数目标受众而言,则应采用局部免费体验策略模式。即将文化创意产品分段或剪辑,让目标受众能够免费观看到局部内容,引起他们付费观看整体内容的兴趣。比如,最新电影的片段投放到视频网站,供受众免费观看;最新出版书籍的精华章节上传到网络,供读者免费下载阅读;网络小说分节阅读,前面部分免费,后部分收费;杂志数字化,部分文章免费,看全部文章收费。在特定的文化创意行业,还可同时采用限时免费体验策略。即特定时间段内免费观看或使用,如网络游戏,应用软件,视频点播频道等等,通过限时免费吸引目标受众用户的体验兴趣,增加他们的粘性;限时后,用户欲罢不能,自然会付费。

四、常规媒介广告与新媒体广告策略

文化创意产业的市场化起步比较晚,许多文人不重视、也不舍得投放媒体广告。一些文创产品内容不错,但无人知晓,目标受众无法及时得知相关影片/演出/书籍等文创产品上市的信息,市场反应自然冷淡。一些大投入大制作的文化商品,要像消费品一样打广告,要有大笔的广告预算,打通信息传播的最后一环。好莱坞商业大片,百老汇经典音乐剧,不仅内容制作大投入,广告宣传的投入甚至更大,类似速度与激情,复仇者联盟这样的大片,宣传推广成本与制作成本比高达1:1。在目标受众云集所在地,综合运用电视、报纸、广播、户外广告等各类广告,短期内密集立体投放,形成广告轰动效应。在媒介多元化、碎片化的时代,电视、报纸等常规媒体影响力固然尚存,但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新型媒体,比如互联网,手机的快速崛起,给文化创意产品的营销推广带来全新的机会。互联网,作为划时代的科技发明,不仅有视频广告、横幅广告等传统媒介广告形式,更重要的是,互联网创造了互动精准广告投放模式,创造了按点击次数甚至按成交额比例提成的全新广告投放模式。比如百度的搜索引擎,谷歌的ADWORDS,淘宝的直通车广告,当目标受众主动搜索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时,相关产品的信息就出现在受众的电脑页面上,这种互动精准投放的广告效果显然好于单向传播的传统大众媒体广告。当下的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多数是中小企业,资金实力有限,较难采用好莱坞商业大片海陆空立体轰炸的传统广告宣传模式,但完全可以创新运用以小搏大、精确投放、按点击次数/按成交额比例收费的网络、智能手机等新媒体广告模式。

五、新闻事件传播与数据库推广体验策略

在广告媒介碎片化,受众文化娱乐多元化的年代,无论是常规还是新媒体的广告效果都比较有限。鉴于文化产品的“精神消费”属性,新闻媒体业内,对文化创意产品与物质产品进行明显的区隔:对许多文化创意产品的内容、上市进行及时的深入的采访、评论等报道,这属于文化娱乐新闻的范畴,记者编辑不会索要相关的广告费(有时会有一些“车马费”之类),而物质产品则无法享受如此高级待遇。例如:电影、电视剧的上演,音乐剧、演唱会的,小说、专著的出版发行等,在电视娱乐新闻栏目,在报纸的文娱版面,都会有大量的报道;但是,一些服饰、食品、汽车品牌的和上市,无论是否是著名品牌,各类媒体总编室都是严加管控,严禁进行新闻性报道。偶尔有些物质产品的新闻信息,反面的居多,正面的则是企业出巨资后媒体才网开一面的“公关软文”。

文化创意产业内的营销策划者,一定要高度重视新闻事件的创造与传播,利用新闻媒体的客观性、权威性、即时性,利用各类媒体的文化娱乐栏目/版面,进行低成本营销传播。要不断提炼、创造各种新闻噱头,以引起文娱记者编辑的注意和体验。例如,新影片的上映,一定要在导演、主要演员、情节等方面寻找出新奇的,出位的,争议的,八卦的话题,从而吸引记者编辑的广泛报道。创造并引导新闻事件的传播策略,目的在于求广求面求量,伴随的数据库推广体验策略则是求精求准求质。一个是广种薄收,另一个则是精耕细作。任何文化创意产品都有特定的顾客群。如何精确获取、锁定这些目标顾客,确保命中率是数据库推广体验策略的核心使命。首先,必须对以前观看、使用过产品的顾客进行VIP忠诚会员建档;其次,界定目标顾客的年龄、学历、收入、性别和兴趣爱好,通过购买、交换、索取等多种方式获取更多的潜在目标顾客目录名单;最重要的,要利用各种市场推广和传播手段,对这些忠诚顾客和潜在顾客进行一对一或多对一的宣传!我们不仅要使用传统的DM会刊、信函直邮数据库宣传方式,要采用低成本的手机短信和EMAIL群发方式,更要大胆运用日渐风靡的互联网微博营销、微信营销等最新数据库推广体验手段!相比于传统大众广告宣传等策略,无论是以小搏大的新闻事件营销策略还是精确沟通的数据库推广体验策略,都是我们文化创意产业的各类产品最需要、最合适的营销策略手段。

六、正口碑与负口碑的传播管理体验策略

文化创意产业的内容消费特性,决定了受众评价体验的深度介入性。人们观看了电影、电视剧、戏剧、书籍,会自然形成对内容好坏的评价判断,并且喜欢将自己的观点与他人分享体验。以前,是一对一人际口碑传播,这种基于信任的人际传播力会直接影响他人的观念和行动,不可忽视;如今,在互联网时代,人们口碑分享已经不限于口头相传,而是通过“论坛、贴吧、微博、点评”等各种网络互动方式传播个人的观后体验感,这种多元互动、几何级新口碑人际传播力,更会直接决定特定文化创意产品营销的成败。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营销策划人员,必须高度重视口碑传播体验的重要性,要重视如何利用和管理受众的口碑传播。

人们的口碑传播分两种:正口碑和负口碑。对于正口碑,要因势利导,要主动通过收集、整理,并要有步骤的有目的的进行病毒性和扩散。2015年末成本仅5000万元的小制作电影《夏洛特烦恼》的巨大成功,除了选题到位,排期精确等因素外,最重要的因素是进行有效的正口碑传播和体验管理,特别是其微博和豆瓣口碑体验营销堪称经典。《夏洛特烦恼》排片量从首日12%升到第八日的32%,借群众的口碑走出了一条逆势上扬的曲线,上映到第五天就拿到了单日票房冠军,第七天成功破亿。该片票房最终达14亿元。在电影上映期间,新浪微博上,几乎每十条就有一个“夏洛特烦恼”的相关正面评价内容,而豆瓣的评分一度高达9.2分,电影放映期间维持8分以上的高分,这有影迷自发推荐的因素也有宣传方适当引导的因素。对于负口碑体验评价,营销策划人员一定要有危机公关管理意识,要进行适当的隔离、隐蔽。如果隐蔽负口碑,则可以加强正口碑的传播密度和频次,从而弱化负口碑的影响力。

以上文化创意产业的六大体验式营销策略(目标受众体验与意见领袖体验策略,售前体验与售中售后体验策略,整体免费体验与局部免费体验策略,常规媒介广告与新媒体广告策略,新闻事件传播与数据库推广体验策略,正口碑与负口碑的传播管理体验策略),不是孤立的,不能单独运用。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我们要根据特定文化创意产品的资源、特性和条件,灵活运用各类体验式营销策略,重点突出,有机协调,系统推进,才能实现“四两拨千斤”的体验式营销效果。

参考文献:

[1]约瑟夫•派恩詹姆斯•吉尔摩.体验经济,[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21.

[2]邱艳艳.电影《夏洛特烦恼》票房与口碑双赢[J].电影文学,2016,(2):126.

作者;罗建幸 单位:浙江传媒学院

第七篇:文化创意产业对视觉传达设计教学改革的重要性

摘要:视觉传达设计教育的重要目的是为我国培养文化创意方面的人才。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和发展推动了视觉传达设计教学的进步。作为影响当前视觉设计教学改革的重要因素,文化创意产业对视觉传达设计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式和课程设置都有一定的影响,教师需要把握好视觉传达设计教育的方向,不断提升教学水平。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视觉传达设计;探究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了经济高速发展时代和商品化时代,这对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文化创意产业所涉及的方面比较广泛,其中主要有广告行业、建筑行业、艺术行业、电影行业、游戏行业、动漫行业和音乐行业等。在当前时代环境背景下,视觉传达设计教育者需要注重对教学形式、内容进行改革,进而促进教学成效的提升。

一、推动当前视觉传达设计教学课程模式的革新

1.完善基础课程教学

视觉传达设计教学是包含创意和艺术的教学,教师需要具备扎实的美术基础。视觉传达设计的基础课程主要有设计素描、设计色彩、二维设计基础、三维设计基础、图案与装饰基础等。要想提升视觉传达设计教学的质量,就必须首先重视基础课程教学。首先需要具备扎实的设计绘画基础,这是重要前提,其中包括绘画、素描等。基础课程教学需要以提升学生的创作表现力和创造能力核心,根据相关专业的实际工作需求和专业课程特点,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感悟能力。在改革基础课程的过程中,可以把创新和基础有机结合起来,如,基础设计素描、设计色彩等课程可以转变为强调观察与表现的一种观察力和思维训练课程。在进行观察与表现的基础教学过程中,需要提供学生具有实践性的观察与表现机会,让学生能够自由发挥观察力和想象力,掌握基础素描或色彩方面的技能,进而达到创新的目的。

2.设置针对性的课程

要想持续提升我国视觉传达设计人才质量,就需要做好课程的设置和安排,尽可能采用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方案。课程的设置需要符合社会的实践需求,并且凸显对创意的锻炼和对技术的培养,结合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特征设置针对性的课程。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需要为学生开设相关的手工课程,以此提升其实践能力。还可以开设摄影实践课程,使学生丰富摄影经验,提升学生的职业竞争力。

3.确保专业课程内容的实用性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重视专业课程教学,开设有标志设计、广告摄影、广告设计和企业形象设计等方面的课程,与其他专业相比更强调实践性和实用性。在教学改革过程中,需要关注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的训练,教师可以把校园互动和文化课程结合起来,或者组织一些课外的设计活动,如,结合当地经济和教学改革方式,举办某品牌的设计大赛。学校可以把比赛的设计内容作为课程结业设计内容,以此增加学生的社会实践。如果课堂作品成功转化成商品,学生便能获得自信和成就感。

二、推进学校师资力量的优化配置

文化创意产业不仅刺激了课程改革,还对学校师资力量配置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使视觉传达设计教学从原来的讲解基础造型慢慢转变为讲解实践应用,教师也获得了文化创意产业意识和观念的较大提升。我国部分视觉传达设计教师是从艺术院校毕业的研究生,不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业务经验,他们在学校内长期任教,缺乏对社会文化创意产业的充分理解。而学生的学习是建立在教师传授的经验基础上的,学生在课堂上习得的往往只有对创业产业知识的概念性理解。所以,面对当前的文化创意产业趋势,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需要尽快改善现在的师资结构,一方面可以聘请行业专家教授前来开展讲座教学,另一方面可以要求业内专业人士进入课堂,和学生分享交流在文化创意产业工作中的相关经验,介绍前卫的视觉传达设计理念,等等。这些做法都能够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

三、推进学校实践基地的建设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专业人才,同时文化创意企业的发展也迫切需要新鲜血液。学校需要利用校企合作的方式进行视觉传达实践基地建设,进而让教学能够更好地符合当前的行业发展要求,并通过这种方式促进教育教学模式的转变。学生在企业实践中能够意识到自身的不足,并且在实践中加以弥补。学校需要根据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企业的发展状况确定实践基地的运行模式,并且为学生制订和分配相关的工作任务,以此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校还可以建设视觉传达工作室,这也是促进视觉传达教学走出理论、进入实践的有效方式,不仅能够促进课程向着实用化和社会化改进,而且实现了社会实际需求和视觉传达设计课程的有效结合。

结语

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过程中,视觉传达设计教学受到了较大的影响。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视觉传达设计教学必须进行科学、合理的改革,一方面要改善当前的教学手段,另一方面需要革新教学理念,进而实现视觉传达设计教学和文化创意产业市场需求的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1]赵曜龙.影视文化创意人才“三螺旋”培养模式研究.西部广播电视,2016(7).

[2]江发强.从文化创意产业角度分析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艺术科技,2016(5).

[3]黄晓瑜,陈旭.壮锦技艺的生产性保护与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开发的必要性研究.美术教育研究,2016(11).

作者:刘军 单位:武汉传媒学院

第八篇:文化创意产业下中原文化品牌建设思路

摘要:中原文化丰富厚重,影响深远,因此河南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具有巨大的优势。凝炼中原文化特色,打造中原文化品牌,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对于推进文化强省战略和中原经济区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原文化;文化品牌;文化创意

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兴起于20世纪末,它是以人们的创造力为核心,以文化资源为基础,以高科技为支撑的一种新兴产业,是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时代,经济、文化、技术等要素相互融合的产物,与信息技术、传媒和自动化等密切相关,其科技和文化附加值的比例明显高于普通商品与服务。由于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促进产品和服务创新、催生新兴业态、带动就业、满足多样化消费需求、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所以多数发达国家都将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支柱产业,予以大力发展。文化品牌以某个特定的文化产品或文化服务的名称、商标、标志、形象和符号为特征,这种特定的标志具有较高的文化内涵,属于一种文化标志,它构成了文化品牌的专有性、排他性和可识别性。

文化品牌体现了一个时代、一个地区的精神品格。每个民族、国家和城市都有与其自身历史发展和特点相对应的文化与精神,在对其拥有的文化资源进行挖掘的基础上,塑造和培育文化品牌,既是对其自身的传承和发扬,也是对其文化精神的一种再提炼和升华。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各领域竞争的日益加剧,文化品牌所具有的独特优势和无可替代的功能进一步凸显,成功的品牌意味着较高的利润和较多的市场份额,是最宝贵和最有价值的财富,是提高竞争力的强劲推手。文化品牌是一种文化引领,是文化产品符合消费者需求、在市场竞争中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文化品牌体现了文化的核心竞争力,是文化创意产业的“灵魂”。没有文化品牌,文化创意产业就没有立足点、感召力、吸引力和影响力。一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也表明,打造文化品牌对于提升一个地区、城市的文化软实力和经济增长潜力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对有价值的文化资源进行深度挖掘、培育与整合,塑造高水准的文化品牌,并实行市场运作,对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促进文化繁荣、促进经济增长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一、中原文化品牌资源的主要特色

作为中原经济区建设主体的河南,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在几千年的岁月洗礼中,形成了辉煌灿烂、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独具特色的中原文化,培育了淳朴厚重、兼容并蓄、刚柔相济的中原文化精神。丰富的文化资源是河南得天独厚的优势,而中原文化的根源性、原创性、包容性、开放性、基础性,决定了其在中华文明史上无可替代的特殊地位,对其他地域和很多形式的文化都产生了深刻而久远的影响。从公元前21世纪夏王朝到公元1127年的北宋,20多个朝代200多名帝王立都于河南,形成了以洛阳、开封、郑州、安阳四大古都为中心,以黄河文化,河洛文化,炎黄文化,殷商文化,汉、唐、宋文化为标志的中原文化特色。其特质决定了中原文化对中华文明的形成、对民族精神的传承、对经济社会的发展都有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的中原文化品牌建设

在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国家粮食核心区三大国家战略背景下,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实施文化品牌战略,对于河南牢牢把握叠加的历史机遇,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经济的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河南依托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建设,文化产业体系和产业规模初步形成,文化创意产业风生水起。2013年,河南省政府批准《河南省文化产业“双十”工程实施方案》,2014年、2016年先后确定了开封宋都古城文化产业园区(我国中部省份唯一一个部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镇平县玉文化产业园等6个“河南省重点文化产业园区”和河南日报报业集团等10家“河南省重点文化企业”。2015年9月,开封市出台《关于积极推进“文化+”行动计划的实施意见》,在全国率先提出以“文化+”引领城市复兴的战略思路,以“文化+旅游”、“文化+会展”等十个项目为载体,充分发挥文化引领作用,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升级。2016年,河南省财政厅下达1亿元资金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其中文化产业项目补助资金5000万元,新型文化业态扶持资金5000万元。在这些政策和资金的扶持下,催生和培育了嵩山少林寺的《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开封清明上河园的《东京梦华》、开封大型室内舞台剧《千回大宋》等一批文化演艺品牌,这些全新概念的文化创意产品,变文化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打造了重量级的河南特色文化品牌,也带动了地方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

三、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的中原文化品牌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对积淀深厚的中原文化的内涵挖掘不够

培育中原特色文化品牌,引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说到底,就是对中原文化资源进行深度的挖掘并通过市场化、信息化、高科技化凸显其文化内涵的感召力、吸引力和影响力,使其展现新的活力和生命力,实现文化资源的优势转化。当前,对中原文化的深度挖掘不够,外显性的表现方式比较单一,如一些旅游景区,“可听不可看”的景点居多,没有将中原文化的内涵和精神融入其中,资源优势还未转化为产品优势,缺乏中原文化的厚重感,显得苍白无力。如成都的杜甫草堂闻名遐迩,但作为诗圣故里的河南巩义却鲜为人知。

(二)文化创意产业链较短

从经济学角度上说,产业链条拉得越长,对其发展越有利。中原文化有着深厚的积淀和内涵,拉长产业链条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但是,相对于其他省份,河南的文化产业链条较短,完整的产业链尚未形成。发展观念滞后导致许多文化资源闲置,长期得不到有效开发,中原文化特色和品牌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和彰显。文化产品在设计上未能充分满足国际和国内旅游市场的期望,文化产品的精细化、特色化、规范化、个性化未能凸显。

(三)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短缺

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和朝阳产业,近年来得到了飞速发展。但是,河南现有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梯队已明显滞后于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传统产业技术人员日渐流失,不仅技术人才、高端创意人才匮乏,熟悉国内外市场、具有现代管理知识和创新能力的管理人才也十分短缺。许多开发项目都因出现“人才荒”而搁置。

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视角下中原文化品牌建设的路径

(一)精心培育知名品牌

文化品牌是一个城市和地区的无形资产,也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要善于依托河南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在现有文化产业的基础上,以创新精神为指引,搞好宣传策划,培育一批精品,打造一批既具有地域文化特色和深刻文化内涵,又具有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知名文化品牌,高规格、高水平、高起点规划建设一批标志性文化创意产业工程,将文化“软实力”转化为市场“硬经济”。

(二)重视新技术对文化供给与消费的影响

文化创意产业是高科技、高品质文化相融合的新型产业形态,是先进文化与先进生产力相结合的产物。计算机、互联网、多媒体技术及通讯技术的发展,对市场结构、市场行为有着革命性的影响。因此,发展创意文化产业要时刻关注新技术的发展革新和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影响,着力做到新技术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及时对接与融合,加大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紧贴大众的消费需求,提升其市场价值。

(三)拓展文化创意产业链条

对河南文化创意产业进行市场评估和研判,加快调整文化产业结构,扩展文化产业链条,提高行业关联度。集中发展市场需求率高、关联度大、核心竞争力强且具有资源竞争优势的产业,以文化为引领,推动旅游、休闲、娱乐、餐饮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借助某一品牌的影响力,带动对其他文化资源的挖掘利用。如以木版年画为引领,带动艺术产品、文化旅游、印刷包装、网络文化等四大产业快速发展。

(四)宣传提升品牌传播的影响力

充分发挥媒体在宣传上的主力军作用,积极做好文化资源品牌建设的宣传工作。要积极开拓境外宣传渠道,充分利用网络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具有高度开放性和全球交互性的优势,尽快在网上开展具有更强攻势的宣传促销,让世界更好地了解河南文化,让中原文化品牌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柏定国.文化品牌学[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牛冬霞.河南旅游业发展的资源特色及发展趋势[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4).

[3]陈晗.基于视觉艺术产业的建筑改建设计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

作者:王茜 单位:开封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