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精神文化引导下的英语教学策略

精神文化引导下的英语教学策略

一、大学英语文化教学中精神文化教学的缺失

正如AliceOmaggio指出,将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结合起来的教学目标的认识在20世纪70年代初就已经解决,但在课堂上,以精神文化的讲解为主的文化教学在中国英语教学的文化教学领域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对于教师来讲,文化教学内容具有片面性,其过于重视词汇的文化内涵而忽视精神文化在文化教学的重要引导作用。同时,文化教学涉及内容庞杂,教授学生如何在特定文化情境中得体地使用英语,这种教法虽然易于操作,但往往灌输性强,而启发性弱。文化知识教学目的以民族或者国家为一整体,笼统、概括地描述其文化行为,忽视了个体在文化中的作用,难免以偏概全,使学习者形成对目的语文化和目的语民族或国家片面、僵化的印象。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学习者虽拥有很多文化知识,由于对于“精神文化”的根源理解不能有效用来解释其行为,致使无法真正应用到实际交际中,导致交际语用失误频现。也就是说,即使学生获得了相关的文化知识,当他们面临具体的交际场合时,由于真实的跨文化情境要比刻板的知识更复杂微妙,他们已掌握的概括化、刻板化的文化特征、行为规范等往往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不能保证其交际的成功。因此,学生必须了解文化现象下面更深层次的“精神文化”,才能更好地理解文化现象和行为。基于此,本文以下提出几点策略以供参考。

二、实施文化教学策略,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英语教师应该融入角色扮演等手段进而增加学生学习兴趣;注重中外文化差异比较,提高学生文学素养;运用多媒体资源传播文化,增加学生的交际训练。这些教学策略都可以在课堂中得到有效地实施。

(一)教师通过融入角色扮演等方法,增加学生学习兴趣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Ausubel提出了“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即教师在讲授新知识前,为学生提供某个固定的学习点。巧妙运用互动交际的方式,让学生对课本中的人物进行角色扮演,提升其对文化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教师也把自己也参与课文中某种角色。请学生选择角色扮演突显了学生的文化立场,使其身临其境,增加其学习兴趣,获得更深的文化感受。在角色扮演等教学活动中,英语教师应该把语言材料的选择作为重点。首先,教师应具有很强的文化敏感度。大学英语课文具有典型的文化代表性,反应英语国家的风土民俗,课本中很多主题贴近生活又富有情趣,是学生很感兴趣的。而启发学生从课本中发现其中的文化现象是成功进行文化教学的基础。其次,教师应注意补充有关文化语境的课外材料。课外材料的语言表现形式往往更生动多样,以最浅显直观的方式让学生理解,补充了枯燥的课文里缺失的文化语境。最后,教师还要重视对学生的引导。文化教学与普通的语言学习不同,教师对学生进行关于策略的指导是关键的环节。

(二)注重精神文化差异比较,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养

不同的文化拥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生存条件(包括地理条件、气候条件、自然环境以及生活条件、经济制度等)下,西方人形成了特有的民族个性特征、同时也形成了他们特有的思维模式。为提高文化教学质量,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探求精神文化的根源。纵观中西文化发展史,寻找内在的文化差异,挖掘文化理念差异的源头,是精神文化教学的重要一环。通过比较不难发现,中国社会重人伦,重血缘关系,重整体性,通过人与人的关系及人与社会的关系来确定人的定位;西方文化重自由平等,重个体性,轻人际关系。西方文化源自古希腊,其自然环境提供了海上贸易的有利条件,经商经历培养了西方人勇敢和探索的性格。通过追本溯源,可使学生清楚地理解语言文本所隐含的文化理念。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我们不难发现:世界各民族的人不管去哪个国家,都带去了原来独有的文化,无论在怎样的环境中,他们都保持其各自的文化特点。东西方都有各自不同的文化,并且这种文化理念是根深蒂固的,不会因为人的地理位置变化而改变的。西方在社会制度、家庭结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等方面与东方有着很大的差异。这些文化差异必然通过语言反映出来,而学生在中国的文化熏染下长大,思维上的定势使得他们下意识地以本民族的视角来看待英美文化,这就产生了文化上的分歧,这种分歧会导致学生对所学内容的不理解甚至误解。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理解其背后深层的中西文化理念的差异。英美人的自我理念是构成其文化深层结构的要素之一,这是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很重要的环节。在传授文化知识的时候,采用母语同目标语文化背景之间差异的对比分析,比较母语文化和目标语文化在思维模式、价值观、社会规范、社会习俗、交际原则等方面的差异。比如:在讲解涉及Individu-alism(个人主义)的话题时,在西方人看来,人类社会的个体不仅是独立的生物存在,而且是独立的心理存在和社会秩序中的独立成员。虽然个人的喜好,观点以及选择等等都会受到社会关系和意识形态的影响,但自我在西方的社会体系中始终保持着主体地位。而中国的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就更偏向于群体。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儒家学说中,对“仁”的修养和表达是通过“礼”表现的,这就是说,个体发展不是自我独立,而是与其他人联合。由“仁”和“礼”产生出的“人和”的价值观,成为了我们中华民族文化价值取向的原则。在这种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强调人的社会性,强调社会对个人的要求和约束,不突出个人和个性的文化里,individualism(个人主义)这个词明显带有贬义的意味。而在英美国家,在一个推崇个人主义的社会体系中明显带有褒义,是自立、自强和“完事有赖于我”的体现。这样通过“精神文化”层面文化因素的深入学习,学习者便能准确理解英语民族文化核心精髓,有助于他们在以后的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综合文化素养得到提高,成为沟通不同文化的使者,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由此可见,教师应当培养学生以开明的态度从不同视角来看待中外文化,克服狭隘的民族主义和自我文化中心思想,不断调整学生的言行规范,提高其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借助多媒体资源传播文化,增加学生的交际训练

进入二十一世纪,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发展使人类活动产生深刻变革。人类已经与网络密不可分了。英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大众传媒工具,如:网络、电影等形式向学生介绍异国风土人情和文化习俗,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与英语本族人交流,切身体会如何与他国人建立会话;为增强学生的文化理念,强化文化教学情境,可以接触国外影视、音乐,了解国外的风土人情、生活习惯、俗语、俚语等。比如,在圣诞节来临之前,可以播放有关圣诞节的电影,同时介绍该节日的起源,还可以穿插介绍有关中国传统节日风俗习惯,加强学生对中外不同节日的感性认识,进而分析其更深层次的文化背景原因。教师运用多媒体手段具有内容丰富、直观真实、深受学生的欢迎等特点,通过多媒体资源,利用这广阔的平台进行外语学习,使大量的生动的教学内容可以全方位地展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获取更生动的学习材料,感受其明显的东西方人的主观情绪和精神内涵,这样的方式既可以展现大学外语教学的实力,又能让学生获益匪浅。四、结论语言仅仅是一种手段,而文化则是最终目的,用语言来传播文化是全球文化多元化大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师面临的责任与挑战。语言和文化在不同的群体、种族和民族间搭建了交流与对话的桥梁,进而使人们在尊重和理解差异性的基础上达成共识。英语教师不仅要具备基本的解释语法和词汇能力,还要准确传达作者的思想,更重要的是能够通过文本构筑文化语境,以消除文化差别的时滞(Time-lag)。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帮助学生培养多元文化意识,弘扬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同时能有意识地超越框架模式,摆脱历史和传统文化束缚,开阔文化视角,正确认识中西民族文化的精神实质。

作者:艾军单位:黑龙江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