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图书馆精神文化的构建形态

图书馆精神文化的构建形态

1图书馆精神文化外化表现形态构成的讨论与分析

1.1构建图书馆精神文化的基本要求

精神文化是一种内隐文化,其丰富的内涵是通过各种文化载体(外化形态及内化形态)体现出来的。因此,在讨论图书馆精神文化的形态时,首先要研究现有的各种文化载体如何体现精神文化;其次要按精神文化的内涵构造新的载体形态。由于精神具有鼓励、鞭策和引导作用,所以在图书馆精神文化形态构建上还要体现科学的创新精神、学术的自由探究精神和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的融合,要体现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准则、情感气质等内化形态。

1.2图书馆精神文化的构成形态

经过思考,本文认为图书馆精神文化应包含以下形态:办馆理念、馆训、馆徽、馆旗、馆貌、馆服、馆风、团队文化以及阅览区布局和装潢。

1.2.1办馆理念

图书馆办馆理念,简而言之,是指馆长用什么样的思想去指导图书馆实践;准确地说,是指图书馆管理者在领导和管理图书馆的实践过程中产生并高度概括的、具有指向性和引导力的理性思维成果。确立办馆理念,应该符合管理的基本原理,体现时代精神和图书馆服务宗旨,展示图书馆的个性。先进的办馆理念,不仅决定着图书馆的发展模式和目标层次,而且能有效地指导图书馆的实践活动,反过来,先进理念指导下的图书馆实践又能进一步丰富和提升办馆理念,从而使图书馆发展水平得以不断提高。办馆理念是一个深刻且相对稳定的系统观念,它包括办馆定位理念、信息资源理念、管理理念和用户理念等。办馆理念是回答办什么样的馆和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定位理念取决于馆长对图书馆理念和精神的理解和把握的程度,对图书馆发展一般规律和个体特殊规律的辩证思维水平,对图书馆发展诸多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整体认识深度,还取决于馆长的精力投入、理想追求、道德情感和文化气质等。资源理念指馆长为实现办馆定位理念对资源建设和资源利用(包括文献信息资源、人力、财力资源,馆舍和设备等资源)的认识、理解和把握。管理理念是指馆长对管理权力分配、管理职能配置和权力主体的地位与作用的看法,是否较好地实现了民主与集中,管而不死,活而不乱。用户理念(由于馆员也是用户的一部分,所以用户也包括馆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馆长在办馆活动中对用户地位的定位,二是馆长为用户服务的理念,体现在对用户的关爱、信赖等方面的重视程度及所采取的行动。

1.2.2馆训

馆训是图书馆历史的沉淀和凝练,它应既能较好地概括图书馆的整体价值追求,反映图书馆的独特气质,又能体现出图书馆历史和文化底蕴。馆训对内可以激励馆员勤奋工作,无私奉献,激励读者刻苦学习,锐意进取,充分体现图书馆“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理念,引领图书馆的服务水平和发展方向;对外既辅助于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又展示图书馆的办馆理念,彰显图书馆精神。应当说,馆训在图书馆的发展、建设和对外交流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通过馆训,人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图书馆的理念和所追求的办馆特色。关于如何定制馆训,陈恒玉等在“图书馆馆训定制原则研究”一文中从馆训的内容、功能与作用等方面论述了定制馆训应遵循的共性原则和个性原则,提出了定制馆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10]。

1.2.3馆徽馆徽也是图书馆精神的一种有形表达,它内含了图书馆的办馆理念、宗旨、特色以及在管理和服务中沉淀和积累起来的文化精神。馆徽一方面作为图书馆的象征,另一方面也代表图书馆的精神与追求,是图书馆精神、气质和风采的形象化标志,是图书馆历史和办馆理念的折射,是图书馆独特文化精神境界的体现,也是图书馆在对外联系中展示自己、宣传自己的一种有效载体。员工佩戴馆徽,不仅构成了图书馆别样的个性形象,也利于加强员工纪律约束,规范自身行为,提高工作质量。图书馆和谐的氛围,积极向上的环境,也使员工佩戴馆徽充满无比的自豪和荣耀。读者看到馆徽,对图书馆办馆理念、定位会有进一步的认识,也会产生一种学习提高的内驱力。读者看到佩戴馆徽的工作人员也会对馆员有一种敬仰、一种尊重。

1.2.4馆旗

馆旗是图书馆的标志,蕴涵着图书馆的气质,彰显着图书馆的文化理念,体现着图书馆的精神风貌,也展示着图书馆的个性特色。馆旗不仅能成为图书馆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重要载体,同时也能承载图书馆的历史传统和价值追求,展示图书馆形象,进而发挥图书馆在育人方面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1.2.5馆貌

馆貌主要指图书馆的外部形貌,它是读者对图书馆的第一印象。充分挖掘并展示图书馆外貌中的象征意义,可使读者对图书馆有一种崇敬感、向往感、厚重感,进而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索未知的激情;使他们乐意在图书馆这个知识的海洋里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并在不知不觉中通过图书馆内多样的环境感染自己、熏陶自己,使读者在人生观、价值观、利益观、社会责任观等方面不断完善,不断提升,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1.2.6馆服

在政府的一些部门,工作装已经成为这类岗位的标志,在企业里,工作服也成为企业形象和文化的一部分。在一个单位里,格调、款式和色泽统一的服装,是一种企业文化的体现。量身定做的工作服,同时给人一种既舒适又合体,既整洁又干练之感。图书馆作为学校教学与科研的保障和服务部门,每天都要面对数以千计的读者,通过着装馆服,一方面可以展示图书馆的整体服务形象和馆员的精神面貌,另一方面,由于服饰统一,也极大地方便了读者向馆员的咨询。再者,馆服突显一种工作的氛围,馆员身着工作装也能时刻提醒他们处于工作环境之中,服务状态之内。着装馆服后易于读者监督,对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的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

1.2.7馆风

馆风是图书馆风气的总称,它是图书馆工作人员和读者在长期的工作学习中所培育和凝练而成的、并为绝大多数人所认同和恪守的特有的风格和风尚,其中也包括学生在馆内所表现出来的集体主义观念、协作互让精神以及严谨的治学精神、治学态度、治学原则等。馆风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群体意识,是馆员和读者的群体品格的体现,是图书馆办馆宗旨、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及行为准则的集中反映,也是社会认可图书馆在管理、服务、育人、创新方面的窗口。馆风主要包括忠于事业之风、乐于奉献之风、善于协作之风、勇于进取之风、刻苦钻研之风。简言之,馆风体现在图书馆各类人员的精神面貌上,体现在学生的学风、馆员的作风、干部的政风上,体现在各种设施和环境的布置上。忠于事业之风表现在馆员热爱图书馆事业,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任劳任怨,虚心听取读者的意见、建议甚至是批评,有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和服务态度的欲望,努力把图书馆办成最适宜于教师、学生开展研究、学习的场所。乐于奉献之风就是要把“读者第一,全面育人”视为自己的座右铭,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为教学科研服务,把“读者的满意就是我们工作的目标”作为衡量工作的标准。想读者之所想,急读者之所急。善于协作之风,对馆员来说,就是在工作中要团结协作,相互帮助,相互补台,把方便留给读者,把不便留给自己。对读者而言,就是要互让互谅,互帮互学,协同共进。读者与员工之间、部门和部门之间,也应本着团结、协作、谦让的精神,协调好相互之间的关系。勇于进取之风和刻苦钻研之风是指馆员和读者要不断学习,勇于开拓,不断创新。对图书馆整体工作而言,一方面要加强馆藏资源品种和数量的建设,另一方面探索提高已有文献利用率的措施,变资源服务为信息服务、知识服务。对馆员而言,就是要针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信息资源的不断丰富,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对读者来说,就是要牢固掌握课本上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要利用图书馆丰富的文献资源,拓展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良好的馆风在图书馆管理工作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是能激发全馆人员为完成图书馆的各项工作而努力的热情,在工作中相互学习、相互帮助;二是可以协调部门之间、个人之间、领导与被领导之间的相互关系,创造和谐的工作氛围,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良好的馆风还能促使全体人员自觉遵守法规,遵守学校和馆里各项规章制度。图书馆领导层的政风也是馆风中的一个重要方面,领导者好的政风,可以引领员工的作风,政风和作风的结合可以有效地促进学风,好的学风又提出新的需求,从而反作用于作风和政风,使馆风的内涵更加丰富、更具特色。这种良性循环形成的同化力、感召力、促进力和约束力,是优良学风、作风、政风得以传承、提升的根本保证。

1.2.8图书馆团队文化

团队文化是团队在长期互相协作、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形成的文化观念、共同价值观念、工作方式、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等的总和,是一种意识文化。一般认为,团队文化是由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所构成。图书馆团队文化作为一种共同的思想、理念和行动准则,指导和引领着图书馆的各项工作,包括理念、思想、组织、作风、纪律等。基于团队文化,管理者可以据此统一思想、协调关系、规范行动、凝聚人心、形成合力;员工也能以此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动,创建和谐文明的工作环境;读者可以在感受团队文化的凝聚力、价值理念、道德规范的同时,共同维护图书馆文明和谐的氛围,实现读者间的和谐相处,协作学习,共同提高。

1.2.9阅览区布局和内部装潢

阅览区布局,从面上看归属于物质文化的范畴,但在物质文化的背后,更多地表现为精神文化,阅览区布局按什么样的思想布置,能否保证文献流顺利,读者流便捷,信息流通畅,其中有很多的学问,有大量的工作可做。它表面上是文献的组织与管理,而内里是办馆理念的体现。装潢既是物质文化又是精神文化,现在也称之为环境文化。墙面装潢材料的色泽、材质等是否有利于营造安静温馨的环境,书架的造型是否有艺术感染力,阅览桌椅的颜色是否赏心悦目,椅子靠背及坐板对长时间学习的读者是否舒适等,都会对优良学风的形成产生影响。

2结语

本文以笔者对图书馆精神文化的理解,提出了表现图书馆精神文化的9种形态,由于精神的内涵是动态变化的,加之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之间不是绝对独立,往往是物质文化的背后隐含着精神文化,环境文化中也有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的字里行间更是精神的体现,所以,形态的研究必然随着实践和认识的深入而不断发展并完善。

作者:郭俊仓单位:西安工业大学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