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移动通信技术及发展

移动通信技术及发展

【摘要】分析了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指出在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过程中,各代通信系统的技术特点、存在缺陷等,并探讨了移动通信技术在以后的发展方向和采用的核心技术。

【关键词】移动通信;技术发展;趋势

移动通信现在已经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一种通信方式,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等各个方面,也给用户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娱乐服务,依靠其方便快捷、覆盖面广、注重个人用户体验等优点迅速吸引了大批移动用户。

11G移动通信系统

1G移动通信系统相对于以往的系统最主要的优势是它采用了模拟蜂窝通信网,这是具有突破性的重要进展,这一系统的主要技术特征是FDMA,即模拟制式,是用电波的信号模拟人说话声音的变化,质量很高,几乎与固定电话相当。同时,1G系统的模式是双频分工,用户只有被同时分配到一对频率,并同时使用两个信道时才能进行通信。尽管如此,1G系统也存在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和难以解决的问题:由于FDMA技术的一个载频被一个信道占用,所以经常在窄带系统中实现;系统基站庞大而复杂,信道间会互相干扰。这种干扰可用带通滤波器来限制。同时,因为切换越区不够简单,所以保密性不好。业务形式单一,长途漫游受到限制,同时传输速度低。

22G移动通信系统

无线通信系统从第二代系统(即2G)开始了纯数字模式,其中PHS,PDC,GSM,HSCSD等网咯结构同属于2G标准。时分多址技术在2G系统中大量采用,GSM在同一时间接受发射会引起干扰,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要分开时间的发和接受时限。2G在1G的基础上有了明显的优化,通信容量增加,也提高了频谱的利用率,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能方便地切换越区,加快了传输速度。但与此同时TDMA也有很多缺点,如:突发传输的速度远高于语音传输的速率度,这增加了同步开销;因为码间串扰大,自适应均衡被广泛地应用在了这一系统中。

33G移动通信系统

2G系统经过线性扩展后,构成了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3G)。电路交换与包交换是该系统的两种不同结构。常见的3G标准大体分为4种,被最大泛围应用的标准是WCDMA标准,它的接纳程度也是最高的。3G系统的信道依靠自己的代码建立,是多址通信。3G较2G有了更大的提高,通信容量更大,同时也解除了自适均衡。大大加快了传输的速度。为增强市场竞争力,3G技术进行了一系列后期演进。主要改进了传输数据速度和系统的频谱。并将FDMA/OFDM作为革命技术。新技术演进仍在完善工作模式与更替先进技术方面投入较大,它能有效增加系统的现有容量,并演化出了一些4G的特征。从一定程度上这为4G的发展打开了思路。

44G移动通信系统

第四代通信系统首次拥有了传导三维影像的能力,并较前三代进化出了更强大的数据传输速度,能对移动的用户提供高质量的服务。4G系统采用多种先进技术,实现了无线局域网等技术的革新。正交频复用是4G的重点技术之一,这种技术用低速子数据流代替了高速数据信号,传输在每个子信道上。该技术可以使子信道之间减少相对干扰,同时因为信道的相关宽度较大,它的均衡也变得容易。4G系统应用了自适应天线,提供了极强的搜索能力和不受干扰的唯一通道,可以克服多种干扰。该技术可以在各种平台与系统中自由切换,灵活性很强,方便了系统升级与互联。并有了两种不同的升级思路。同时,4G技术与无线技术相互融合,满足未来的通信需求,并与汽车、民航等产业相互结合,与各种软件运营、网络设备等领域相互介入。为人们提供更灵活的信息交流方式。

5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

无线移动通信技术呈现多方向发展,在更高层面上将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紧密结合,呈现多元化发展。随着多种多址技术的应用,核心的无线技术仍是提高数据传输能力,并且取得了重大进步,系统数据的传输量级也有了提高。同时,无线经历了从只有语音业务发展到支持多媒体业务的进程,从早期的人与人的通信逐渐发展为人机通信、机器通信,业务种类更加多样化。并逐渐出现了多种传感、识别的功能。无线通信也由早期的单一体制发展为多种体制标准共存,并为未来十几种体制的共同存在提供的可能。人与周边环境的交流日益密切,泛在网络概念也应运而生,多个国家和组织设想将网络融合,服务对象向更大的方向拓展,由人向周边环境转变。未来或可实现人与任何客户端的信息交融,互联网将渗透入生活的每一部分。

6总结

近年来,移动通信技术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并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生活。虽然仍有一些问题的困扰,但这些困难正逐步被解决。未来的移动通信技术会有更多样化的特征,人们自由漫游标准,在蜂窝数据、卫星通信等技术的切换将会实现。信息与各种技术结合从而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用户的各项需求也会得到满足,网络将会表现出自治性与自适性,并具有几号的组织能力、重新构成能力与可变换的尺度,未来的无线通信技术仍会以高速的发展与进化改变我们的生活和与周边环境的交流方式。

参考文献

[1]张玉龙,李志峰,赵勋,等.对4G移动通信技术应用与发展的展望[J].信息通信,2013(1):226.

[2]姚健.试论现代移动通信技术[J].价值工程,2014(1):196~197.

[3]陈强.移动通信技术的应用与未来发展趋势研究[J].科学导报,2015(24):240.

作者:陈辛鹏 赵小玉 庞思远 单位:沈阳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