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人物访谈节目电视传播探析

人物访谈节目电视传播探析

财经界成功人士的创业传奇、经营谋略、成功素质和人格魅力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所以,近年来各级电视台纷纷推出财经人物访谈节目,中央电视台有《对话》,京、津、沪电视台则有《财智人物》《时代智商》和《财经人物》。很多城市电视台也不甘落后,如深圳电视台有《财富大家》,大连电视台有《第一访谈》等等。但是这些节目无论是从嘉宾选择上、内容上及节目形式上都呈现出同质化倾向,那么,如何扬长避短,做好财经人物访谈节目呢?

嘉宾选择:遵循“新”、“近”化原则

作为精英取向的电视栏目,嘉宾的重量级、显著性是吸引观众的重要因素,因此绝大部分财经人物节目都把目光瞄准全国甚至全球的财经巨子。但是,必须看到,作为城市电视台,由于受传播区域和影响力的限制,在嘉宾资源上与中央电视台和省级卫视台无法比拟。因此作为城市电视台的财经人物节目,在嘉宾选择上应有自己的特别诉求,注意“新份‘近”化原则。

所谓“新”是指“新闻性”,即选择嘉宾时应该看他是不是热点新闻人物、热门经济话题或者某一新鲜经济现象的代表人物,这样呈现给观众的就不仅是已经广为报道过的企业家的个人经历和个人素质,观众还可以从中了解到经济热点的幕后故事,经济现象发生的背景分析或者热门经济话题的研讨和前瞻,从而增强节目的吸引力。

2004年3月,大连电视台《第一访谈》栏目采访了原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许小年,作为财经界的名人,许小年一直是媒体追逐的热点。不过,我们的采访选择的时机则是,他刚刚弃商从教,并且第一次以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全职教授的身份公开亮相,人们正对他的去职和前景颇多猜测,对这个问题他还从未正式接受过媒体的采访。同时许小年一直关注中国金融改革,而当前正在进行的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正是中国金融界点击率最高的热点新闻事件。我们就国有银行改革的思路、难点、前景等问题对他进行采访,他的分析相当精到,并且说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是“背水一战,这一仗肯定是要打赢的。”节目正好安排在中央电视台现场直播温总理记者招待会之后,许小年关于国有商业银行问题的分析及评论与温总理的相关回答正是相符的,观众反映非常好。

所谓“近’提指“接近性”。就城市电视台的财经人物访谈节目而言,接近性体现在“内州‘外”两个方面。

“外”是指外埠嘉宾,外埠嘉宾在满足上文所言“新”的条件的同时,最好能与木地有所关联,比如其企业对木地有投资意向,或者与木地企业有业务往来,或者已在木地布点;另外,节目所关注的经济现象或者经济话题能对木地有所启迪或借鉴。比如我们曾采访过国内软件业的领跑者东软集团董事长刘积仁,刘积仁从1999年开始大规模进军大连,把大连作为东软的软件开发、出日和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对他的采访不仅可以让大连观众了解东软发展壮大的过程,同时也可以从中了解大连软件产业发展的脉络,节目播出后,大连观众尤其是IT界从业人员非常关注。

“内”是指木地嘉宾,包括木地的企业家,木地热点经济事件的当事人,经济学者和政府官等。木地企业家的创业故事、经营谋略;木地企业的调整、改造、发展、扩张;木地经济现象的解析评说;木地经济问题的剖析和对策;木地经济领域的发展前景和规划,这些都是木地观众尤其是经济领域活跃人士十分关注的问题,对此做深入、翔实的报道对城市电视台而言既是责任,也是优势所在,城市电视台财经人物节目不应在这些方面留下空自点。

制作取向:注重个性化、故事性、电视化

如果说嘉宾选择是如何吸引观众的问题,那么,节目的制作取向则是怎样留住观众的问题,即是节目的可视性问题。目前的财经人物节目的主流样式都是谈话节目,或是一对一访谈,或是演播室对话,然后结合少部分外景拍摄,如果处理不好,很可能会出现冗长、枯燥的毛病。

首先,应该寻求主持方式的个性化。作为城市台财经人物访谈节目,应该根据木地的文化、风俗、城市特征,结合节目的定位和主持人自身的教育背景、性格、气质,来确立主持人在节目中的个性特征,并用这种个性贯穿节目始终,这样,呈现在观众面前的主持人就不是一个观念、情感单一、个性模糊的提问机器,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个性鲜明的甚至有一定地域文化特征的人,让木地观众有亲切感、认同感,使其在接受信息的同时体会到人际交流的角色认同和情感互动,从而期待下一次的愉悦体验。

其次,注重叙述方式的故事性。财经人物既有传奇性,其谈话又多具有思辩性,叙述方式的文学化可以放大传奇性的吸引力,避免艰涩,从而增强节目的渗透力和影响力,吸引更多的观众。

比如,以小说的笔法讲述嘉宾带有传奇色彩的创业故事,即使是经营谋略的阐述、经济话题的剖析也要寓于故事、寓于细节当中,便于观众接受和理解;开头以及节目渐次演进的每一个段落开端都尽量设置悬念或冲突,然后节目遵循发现矛盾、冲突,寻找原因,最终如何化解矛盾、冲突这条轨迹发展下去,使观众在好奇和急于知晓答案的期待中,不知不觉看完全片;结构采用散文化,即节目整体大结构相对松散,小结构严谨、独立成章,一个个相对完整的段落如同山峰的不同侧面,共同构成山峰的奇丽风光。这样,看完全片的观众不会感觉疲劳,中途进来或者流失的观众也会获知一段完整的信息。

再次,节目的制作方式要电视化。电视财经人物访谈节目要区别于报纸、广播同类报道,就要强化感性、直观信息的传播,充分利用视觉化工具,如再现嘉宾过去或者异地的传奇经历或者精彩场景;采访那些不能到谈话现场但与这一事实、细节有重要关系的相关人士,用他们的补叙、追忆来旁证和补充这一事实、细节;另外还可以使用图板、图表等手段使得要阐述的政策、理论、流程等比较抽象难懂的内容具体可感。

现在很多财经人物节目都有外景拍摄部分,但是由于各种条件限制,外景拍摄基木还是老专题片的拍法,拍摄一些嘉宾工作和生活的环境,再摆拍一些嘉宾活动的镜头,然后配上解说词,基木还是声画两张皮,真实性和感染力都难如人意。这也给城市电视台做好财经人物节目留下了一些空间,特别是采访木埠嘉宾的时候,可以充分采用纪实拍摄、效果声、同期声等电视手段,用这种手段所呈现的现场感、真实感凸显木地媒体的优势,吸引观众。

提升观众角色地位:增加交互性与大众化

由于诸多制作条件的限制,财经人物访谈节目很少在谈话现场带观众,或者即使带观众,也只是把观众作为谈话背景和气氛制造者使用,而不是调动其参与到谈话过程中来。其实,适当加入观众参与的环节是十分必要的,因为观众的参与,一方面能够与嘉宾形成互动交流,另一方面能够增进财经人物访谈节目的专业化与大众化的交融。央视的《对话》在这方面有比较成功的经验。

应该说,财经人物访谈节目也是频道专业化的产物,其节目木身具有强烈的专业色彩。但是,电视的传播规律和目前中国频道专业化发展的现状,决定这类节目现在还不能完全采用专业化视角,只能走大众化的路线才能获得生存空间。

怎样既能保持财经人物访谈节目的专业品格,同时又能最大范围的争取受众,引入现场观众是一个好办法。无论是嘉宾的创业传奇、个人魅力、经营思想还是经济事件、经济话题,现场观众都可以从各自不同的职业、兴趣、关注点、立场出发与嘉宾对话,从而实现专业化与大众化的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