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马克思主义学风观下大学生教育方式探析

马克思主义学风观下大学生教育方式探析

摘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学风观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思想的必然要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必然要求,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要求。思想政治方向不成熟、不稳定,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具体的实践未能有效结合,大学生教育与社会认可度脱节是现阶段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学风观缺失的一般表现。相应对策是改进大学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方式,以达到政治方向的确立和稳固;加强大学生专业课理论知识的纵向深化学习和横向跨学科学习;逐步推进大学教育体制改革创新;开展社会人才供需情况调查,为教育结构调整提供可行性依据。坚持马克思主义学风观与加强改进大学生教育方式问题,是现今大学教育亟需突破的一个重要课题。对马克思主义学风观与改进大学生教育方式的结合,应在科学方法指导下进行评估,使其符合事物的一般发展规律。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学风观;大学生教育方式

马克思主义学风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推翻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封建压迫势力三座大山的有力武器,更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经验。学风问题是政党理论上和政治上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早在1942年时期,就明确指出:“‘学风问题’是‘第一重要的’。”[1]813邓小平强调:如果没有正确的学风,“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2]143。我国现阶段的大学生只有有效地深入学习和吸收马克思主义学风观,并积极运用到学习和实际生活中去,做到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切实认识到我国目前的基本国情和基本矛盾,坚持思想路线不动摇,才能做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学风观的必要性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学风观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思想的必然要求

马克思主义学风是经过特定的实践斗争发展阶段之后积累的结晶,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即科学研究是把更好地为人类服务作为最终目标;态度要科学严谨,真理高于一切,务必克服一切困难,积极同邪恶势力斗争到底;勇于质疑,大胆批判,与旧的传统观念积极作对,做到剔除和吸收有效辩证统一;就前人已有的相对成果,敢于有创新的意识和超越精神。恩格斯提出: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学风是我们开展实践活动的指南;它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主义、本本主义,务必坚持用实事求是的态度看待马克思主义学风。它已经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3]107。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学风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必然要求

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世界各地的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学风观亦为后继的俄国、中国等国的先进知识分子所接受,并结合各自国家的具体国情对马克思主义学风观做了实践性的发展。1917年的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之后,苏联开创了社会主义社会新纪元。列宁通过践行马克思主义学风,发展性地孕育了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理论成果———列宁主义,其学风思想概况为:要深刻地认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克服主观经验主义和相对教条、本本主义的束缚,积极开展贴近社会实际的调查研究;要有一套正确的学习方法去更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积极倡导马克思主义学风新风尚[4]109。中国作为俄国之后另一个重要的马克思主义接受国,其先进的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有了深刻的认识和发展,并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建立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人结合中国的具体国内时代特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学风观的发展。指出,“学风问题是我们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问题”[1]812-813。他强调指出,知识分子不但要重视感性知识的学习,更要重视理性知识的学习,要求“那些只有书本知识但还没有接触实际的人,或者实践经验尚少的人,应该明白自己的缺点,将自己的态度放谦虚一些”[1]816。只有将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互相结合,才会产生好的比较完全的知识”[1]818。“中国共产党人只有在他们善于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一步从中国的历史和革命实际的认真研究中,在各方面做出合乎中国需要的理论性创造,才叫作理论和实际相联系。”[1]820所有这些无不传达了科学严谨的马克思主义学风观,更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绝佳典范。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的主体发展路线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移。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邓小平强调:要在对马克思主义学风观认识的基础上,就学风问题从党的思想路线的高度去做前瞻性的再认识,新时期党的学风建设要始终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作为精髓贯穿其中;改革开放以后,进行了及时有效的拨乱反正,扩展了马克思主义学风观的新思维。他明确提出要从思想路线的高度去认识学风问题,要保持良好的学风。他对马克思主义学风观的最大创新和发展在于完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体化的思维转变,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伟理论。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核心同志开创了新世纪马克思主义学风观的新风尚,把创新视为发展的灵魂,并要求以“一个中心,三个着眼于”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作为我们党端正学风的行动指南。针对党内存在的种种不良学风,他指出“学风问题也是党风问题”[5]495,强调弘扬马克思主义学风一定要“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5]13。中共十六大以来,总书记不断强调领导干部必须深入学习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大力弘扬马克思主义学风;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兴求真务实之风。2013年3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在全党大兴学习之风,依靠学习和实践走向未来。好学才能上进,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这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看家本领。

(三)坚持马克思主义学风观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要求

坚持马克思主义学风观的必要性是由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实践结果来层层验证的。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学风观,才能更好地做到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和方针路线的正确性,也就迈上了预期效果的道路。反之,则会脱离客观实际,出现“左”的错误。中国共产党在建党、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发展历程中,出现了很多在没有有效坚持马克思主义学风观的前提下走上“左”的错误道路的情况,给中国革命和建设带来了极大的损失。此外,我们还可以把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和改进大学生教育方式的现实需要结合起来作为出发点,对马克思主义学风观作深入探讨:第一,学风问题就如邓小平所说,本质上是党的思想路线问题,这也实际上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学风问题。第二,学风问题正如同志所指出的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这实际上回答了为什么要强调学风建设问题。第三,学风问题的关键也如同志要求的那样,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求真务实,这实际上回答了弘扬马克思主义学风的态度[6]108。第四,学风问题的目的更如习指出的在于运用,在于解决实际问题。他强调:发扬马克思主义学风,要做到干中学,学中干,学用相长。只要坚持下去,必定会积跬步以至千里[7]。那么,对于如何改进大学生的教育方式问题,则需要在马克思主义学风观的正确指导下,找出需要改进的原因和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措施。

二、现阶段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学风观教育的缺失与对策

(一)现阶段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学风观教育缺失的一般表现

1.大学生的政治思想不成熟、不稳定

在大学的教学中,怎么开展好公共政治课教学一直是一个瓶颈。一提起公共政治课,很多同学都不感兴趣,同时,部分高校公共政治课老师也感到开展本学科教学工作很有压力。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很多大学生没有很好地掌握公共政治课的知识内涵,对教材知识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导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没有得到学生的认知和深化,更谈不上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观。

2.大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具体的实践未能有效结合

在大学专业课程学习中,能牢固掌握所学知识的学生占少数,这一现状也就反映了为什么那么多毕业生在找工作过程中会遭遇尴尬的情况:用人单位点名要特定专业的人才,虽有其专业,但没有人才。这个现象就说明:现在有很多大学生专业素质太薄弱,知识的消化和吸收无法跟上社会实践的需要;更没有注意到知识的点、线、面是三位一体的,需要自己在知识面上做横向和纵向的学习。这是没有坚持感性知识、理论知识的深刻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结果,违背马克思主义学风观求真务实精神的佐证。

3.大学生教育与社会认可的脱节

一方面,由于对社会大环境缺乏实事求是的调查研究,对人才的专业和数量需求缺少了解,高校大规模的扩招造成严重的就业困境。同时,很多高校只为加强本校的局部综合实力,而忽视了国家教育的总体布局:部分高校不切实际地开设更多的学科、专业,以求达到外在的相对规模效应,而不是实事求是地在现有学科领域进行理论深化和自主创新来提高内在的绝对实力,最终导致国家教育和人才市场需求的矛盾进一步拉大。另一方面,大学教育传统模式缺乏活力,特别是大学生们都熟悉的顺口溜“大一适应校园、大二适应老师、大三适应专业课、大四找工作”。从中我们不难发现,大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时间很短暂,对所学知识做到完全把握是很难的,更谈不上对新知识的及时补充学习;再就是现实中的“大四找工作”也是一个比较散的意念性的概念,真正找到合适工作的大学生很少。大四这一年有很多事情可以做,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一年,是大学生们给自己大学四年画上一个完美句号的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个彩笔所需要的颜料就是现阶段大学教育所欠缺的理论联系实际,不能使大学生有效合理地参与社会实践,达不到视野的开阔和能力的提高,也是造成大学毕业即失业的教育滞后性问题。

(二)大学生教育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学风观的对策

第一,改进大学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方式,建立能够和大学生有效交流的学习通道,提高现阶段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达到政治方向的确立和稳固。结合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观,积极调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学方式。目前,部分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学风观不明显和学习积极性不高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如何有效地解决这个矛盾是大学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的一场攻坚战。大学一线教师要搞清楚他们所面对的教学对象是一批新世纪的大学生,他们身上具有新世纪的特有元素,这就要求大学一线教师要结合实际来尝试教学的多样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虽然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得到了长足有效的发展,人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得到初步提高,但我们国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社会基本矛盾也没有改变,依然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就要求一线教师要清楚认识这个国情,在此基础上,有效地结合相关理论知识,在马克思主义学风观的指导下开展切实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最终使我们的大学生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同时,兼具个性特色的发展。第二,为加强大学生专业课理论知识的纵向深化学习和横向跨学科学习,积极提供一系列社会实践机会。针对现实中大学生专业知识普遍薄弱,不够精、不够细、不够深等特点,要求大学教育要开展狠抓基本功课的考核,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重点课程的知识竞赛和强化专业技能培训等。同时,针对我国现阶段复合型人才紧缺这一特征,特别开展跨学科教育。大学生在有效学习理论的基础上,适当地参与社会实践,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以使自己在理论和动手能力上有一个层次性的提升。第三,逐步推进大学教育体制改革创新,去行政化是发展趋势之一。积极推进教学、管理模式的改进,及时与大学生的新特点结合起来。同志的学风观以创新为灵魂,并以“一个中心,三个着眼于”的基本原则为指导,开创了新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新学风观。逐步有效地推进大学教育体制改革是一个必然的过程。大学教育体制创新,克服的是一成不变的学风和行政作风问题。在其他相关国家,大学教育工作和行政工作基本上是相分离的,是符合教育最终的发展规律的,市场需求和人才供给情况协调得比较好。在国内,大学教育工作和行政工作牢牢捆绑在一起,市场需求和人才供给严重不协调,反而在特定的时机会起到阻碍的作用。尽管这种事实已经既定下来,并有其特定的社会原因,但是我们还是必须去创造条件改变这一现状,以达到大学教育与市场供需的有效结合。第四,开展社会专业人才供需情况调查,为切实合理的教育结构调整提供可行性依据。社会调查是马克思主义学风观的具体方法之一,社会调查能有效地表明市场上专业人才的供给情况,以及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与教育发展是否同步。二者不同步,则可以有效地调整教育结构,缩小二者之间的差距,从而避免人才不足和相对人才资源浪费的情况出现。尽管实施起来比较难,但可行性还是很大的。至于如何开展调查,则需要国家从教育规划和市场需求两方面进行前瞻性的整体调查和把握,然后再结合社会上特有的人才需求进行局部的针对性培养,这是符合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发展规律的,也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学风观求真务实的具体要求的。

三、坚持马克思主义学风观与改进大学生教育方式的哲学思考

坚持马克思主义学风观是改进大学生教育方式的必然前提,改进大学生教育方式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学风观的必然结果,其改进的程度和效果必须再次经过马克思主义学风观的进一步考核和指导;同时,对其改进的方向、途径和结果,必须结合马克思主义学风观,给出科学合理的评估。马克思主义学风观能否在大学生中得到切实有效地广泛学习和科学认知,并在实践中不断地检验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是否拥有持久人才动力的重中之重。因此,对结合马克思主义学风观与改进大学生教育方式的措施进行评估,一定要在科学方法的指导下完成,必须把握好评估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使其符合事物的一般发展规律。

(一)以正向原因为出发点,分析措施的科学性、可行性

在《矛盾论》中指出矛盾具有多种特性。掌握了矛盾的特性就掌握了科学思维的“钥匙”。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内在的矛盾运动和外在的其他因素相互影响的结果,呈现给人的是在内、外因相互斗争、相互结合的情况下一个相对静止又蕴涵动态运动的矛盾统一体。很显然,新时期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学风观的缺失是一个现存的矛盾,也是在现阶段必须要解决的矛盾。既然发现了这个矛盾,就要分析矛盾产生的内、外因,并把这些原因作为出发点,用贴切实际的方针对原因采取切实有效的、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的改进措施。这是对矛盾的正确认识,并在此认识基础上创造条件解决矛盾,或者使矛盾朝有利于我们的方面转化,这样也就达到了可预知的结果。

(二)以反向相对结果为立足点,分析措施的有效性、可持续性

在《实践论》中指出,当某一客观过程从一个发展阶段向另一发展阶段推移转变的时候,须得善于使自己在主观认识上也跟着推移转变,即要使新的工作方案适应新情况的变化。同理,对结合马克思主义学风观改进大学生教育方式的措施要进行评估之后的动态再评估。我们可以把以正向原因为出发点分析其措施的科学性、可行性之后的动态发展结果作为新的评估立足点,即以反向相对结果为立足点分析措施的有效性、可持续性。改善大学生教育方式的一系列措施也是随着大学生这个矛盾载体不断变化而发展的,必须立足于一个动态发展过程中的前期阶段的相对静止结果来进行详细的分析,并以此为立足点提出有效的改进措施和途径,进一步促进矛盾朝着正确的方向转化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邓小平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徐世杰.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学风观[J].理论探讨,2004(3).

[4]徐世杰.论列宁的马克思主义学风观[J].理论探讨,2004(6).

[5]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6]郭淑兰,曹富雄.论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学风思想[J].甘肃社会科学,2010(2).

[7]在全党大兴学习之风依靠学习和实践走向未来[N].人民日报,2013-03-02(01).

作者:李玉宏 单位:淮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