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科学发展观对职业教育的影响

科学发展观对职业教育的影响

一、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最为直接、最为密切的教育类型,直接将人由潜在劳动力转变为现实的技术技能型劳动力。”[2]20职业教育是教育与经济的结合部。实践表明,人们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成正比:经济发达国家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的比例超过18%,发展中国家为9%左右,而欠发达国家则略低于5%。职业教育和经济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约一百年前,康有为提出:“近日者日本胜我者,亦非其将相兵士能我也,其国遍设各学,才艺足用,实能胜我也。”[3]这里的“遍设各学,才艺足用”,其实就是职业教育。这实际是康有为对晚清经济落后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一种叹惜。近年来,我国各级教育工作会议上都提出:“抓经济就要抓职业教育,抓职业教育就是抓经济”,这乃是对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的一种感同身受。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决定,我国正处于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关键时期,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产业结构调整、产品换代升级、企业由劳动密集向技术密集转化是我国工业化改革的重要内容,在打好转方式调结构攻坚战,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创新社会管理,努力推动科学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进程中,职业教育责无旁贷,肩负着为满足经济发展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百万计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历史重任。

二、职业教育“以人为本”

职业教育是一种符合科学发展观提出的“以人为本”的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4]职业教育“以人为本”主要体现出以下方面的特质:

(一)职业教育让人的发展更加适应个人职业兴趣、爱好及愿望,它让受职业教育个体进行多次或多种选择职业教育包含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其受众主要是就读于中、高职院校的学生和生产一线的下岗工人、农民工、企业员工。对职业培训而言,下岗工人、农民工、企业员工可以根据职业兴趣、爱好及愿望,对职业培训内容、培训学校加以选择或多次选择。对就读于中、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职业教育有足够的专业和足够的就业企业让个体作适合自己的选择。随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搭建“立交桥”和“中高职贯通”,中等职业学校既为生产一线培养中初级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熟练的劳动者,同时还可以向高等职业学校输送合格的新生,使其发展成为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职业教育的门槛低,它是面向所有人的教育1983年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Gardner)提出多元智能理论,指出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智能组合,教育应突出表现人类成功的不同智慧。例如对肢体运作智能较强、人际智能较强的人而言,职业教育能给这类学子提供成才机会,满足更多人对文化素养和专业技能提升的需要。高职录取分数线下调,中职教育只要初中毕业就能录取,技工教育可录取初中以下水平的学生,短期职业培训甚至可以针对农民工等等,这样,让几乎全社会的公民都能接受职业教育。

(三)职业教育优惠政策惠及所有职业学校学生职业学校的学生通常来自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家庭,职业教育接纳了这些谋生艰难的学生。有关研究表明,我国城乡居民属于低收入的生活困难人口有1.3亿,占全国总人口9%还多。目前我国对就读中职和技校的学生均给予生活补贴和各种优惠,并直接发到学生手中,农村和非设区市城镇学生可免费就读。对所有在读高职学生,国家设立了助学贷款、奖学金、励志奖学金、助学金等。

(四)职业教育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职业学校以素质教育、动手能力教育为主,既要求学生学习“必需、够用”的理论知识,又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职业学校,“行动即学习”,过程比结果更重要,能力比资格更重要。通过学习、教育与培养,“能倾主要为形象思维者则可成为技术型、技能型、技艺型的人才。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主要具有形象思维的特点。”[5]216研究表明,运动记忆一旦形成,就会在头脑中扎根。“这样,个体不会因为原有的职业资格老化而束手无策,而是能在变化了的环境里积极寻求自己新的坐标点,进而获得新的职业资格。”[5]202职业学校毕业生还能不断通过职业培训适应新的职业,实现不断就业,增强自尊以及对自己能力的自信,有一定的经济来源,满足了物质需要。因此,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而言对人的一生全面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三、职业教育实现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指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人力资源开发,……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实现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6]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需要。从教育内容和教育目的来说,教育分三类:科学教育、技术教育和基础教育。科学教育在于解决认识世界成果的延续和发展。技术教育在于解决改造世界成果的延续和发展。基础教育是为这两类教育打基础的。如果或缺职业教育,教育的类型既不全面,也不协调,更不能持续,是畸型的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ZHIJIAOLUNYUN职教论语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这为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勾画出了宏伟的蓝图。现在,我国的九年义务教育已经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包含了两个大的方面: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由于大众心理上完全接受职业教育还有一定的难度,目前我国高中阶段教育还存在“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状况。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后,这种长短不协调的局面将逐步得到改变。到2020年,普通高校的毛入学率将达到40%,有近60%的学生需要接受高等职业教育和培训。因此,加快职业教育的发展,有助于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目标的全面实现,能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的需要。职业教育就是为了谋求一份职业而实施的教育,职业教育为建设学习型社会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发挥了“立交桥”作用。在现代社会条件下,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职业技术的范围由生产工艺等物质领域扩展到营销、管理、服务等非物质领域。据统计,上海每年约有四五十个新职业产生,人们一生中要从事多种不同的职业已经变为现实。因此,接受一次职业教育受用终身的时代已不复存在。不同的职业需要不同的工作技能,寻求新的工作岗位就需要接受新的职业培训,也已经成为现代人的共同理念。另外,就业准入制度逐步推行,要求从事某种职业必须接受相应的职业培训,拥有相关的资格证书。所以,职业教育可以采取短、中、长期相结合的培训方式,由终结性教育向终身职业教育迈进,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体系。四、职业教育统筹兼顾职业教育具有统筹兼顾的特点,表现在:

(一)兼顾社会需求与个性需求一方面,基础教育阶段学习成绩偏差的学生,职业教育能给他们提供继续学习的机会,使他们对人生对未来树立信心,职业教育满足了这类学生的个性需求。另一方面,在许多国家,职业教育承担的是一项社会任务,即接纳谋生艰难的学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定义职业教育时指出,职业教育是“促进消除贫困的一种方法”。职业学校的学生通常来自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家庭,大力投资职业教育,最终给毕业生带来较高的收入。再者,职业教育如同一个巨大的“劳动力储备库”,是缓解我国当前就业压力的有效方法。对于达到就业年龄但尚未进入劳动力市场的人员而言,扩大高中阶段和高中后教育的规模,适当延长受教育年限,能够有效地缓解新生劳动力对劳动力市场的冲击。对于正在分流和已经失业下岗的人员来说,进入各类职业教育机构进行再就业培训,既可以提高他们的知识技术水平,增强他们的再就业能力,同时又可以大大减缓对社会的就业压力,减缓社会不稳定性因素。

(二)兼顾区域经济的发展职业教育面向地方区域经济,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这为国家统筹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人才上的保证。“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量大,又属于中低社会阶层,流动较为困难。技术技能型人才主要靠本地区培养。”正因为如此,国家规定每个市(地)都要重点建设一所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三)兼顾经济社会发展“职业是社会安全、社会稳定和社会融入的最本质的要素。”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如何变巨大的人口压力为人力资源优势?职业教育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我国出现了“用工荒”现象,企业有事无人做;而另一方面,又有许多人苦于找不到活干,有人无事做。职业教育开展校企合作、工学交替,在一定程度上能对“有事无人做”这一社会问题予以缓解;职业教育对下岗工人、农民工开展专业培训,帮助他们再就业,也可以对“有人无事做”这一社会问题予以解决。职业教育在培养人才、为经济作出贡献的同时,也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四、综上所述

科学发展观给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职业教育又反过来丰富了科学发展观的伟大实践。职业教育的发展,促进了国民经济和社会进步;而经济发展了,社会进步了,又能使职业教育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在内容、评价、管理等诸方面,尚缺乏一个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校企合作难以深化,人才培养与岗位对接没有实现零距离。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中,职业教育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可以相信,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将有效推进我国职业教育的科学发展,使我国的职业教育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更加又好又快地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国梦”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作者:段传国曾武高单位:江西抚州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