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桑植民歌结构特征研究

桑植民歌结构特征研究

摘要:桑植民歌起始于人们简短的山歌和号子。由于受生存环境、生活条件、民族习惯、语言特点、审美爱好等方面影响,桑植民歌具有特定的民族特点和地方特色。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和发展,桑植民歌在各个不同时期都彰显出自己无穷的魅力。桑植民歌于2006年列入我国第一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8年中国文联、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桑植县“中国民歌之乡”称号。本文拟对桑植民歌独特的音乐特征加以探析。

关键词:桑植民歌;音乐特征;探析

桑植地处湖南省西北部,为土家族、白族、苗族聚居地。这些民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所创造的文化,多以口头代代相传,桑植民歌就是他们创作的口头文学与音乐的结合。千百年来,桑植民歌从各个不同侧面和角度,倾诉着各族人民的思想情感和理想愿望,凝结着各族人民的辛劳与血汗,展示着各族人民的智慧与力量。她将真善美有机融合和统一,其曲调丰富多变,旋律优美动听,情感淳朴而真挚。桑植民歌结构形式和旋法特征的产生,是在民族民问音乐创作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由于受生存环境、生活条件、民族习惯、语言特点、审美爱好等方面影响,桑植民歌又具有特定的民族特点和地方特色。因人们社会内容的丰富多彩,使得桑植民歌的旋法结构极其丰富多样,而这种结构形式和旋法形成又是为了表达各种不同内容而产生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和发展,桑植民歌在各个不同时期都彰显出自己无穷的魅力。桑植民歌于年列入我国第一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8年中国文联、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桑植县“中国民歌之乡”称号。本文拟对桑植民歌独特的音乐特征加以探析。

一、曲体结构的独特性、曲体丰富是桑植民歌一大特点桑植民歌曲体非常丰富。有一句体到五句体。二句体、四句体旬式都是很工整的“起承转合”结构,而一句体到三句、五句体,则是强调歌词的不完整所表现的独特美,歌词的不完整性又是通过加衬词、乐句呈基数结构递进来诊释和构筑完整丰富的音乐[1]。一句体山歌有《跟着月亮去看郎》。三句体民歌有《隔河望见一枝花》、《郎姐相伴早有缘》、《花园难舍我又来》等。三句体在桑植民歌中大量存在,而且由此派生出很多歌种,它也体现了桑植人崇“三”(三生万物)的朴素哲学思想,在中国民歌中独树一帜。而凡是六个或六个以上乐句的乐段结构,统称为多句体结构。《农民协会歌》就是一首古曲填新词的民歌,它是由六个乐句构成的多乐句结构,乐句前后之间衔接很紧,上下一气呵成,不能从中划分出单独的乐段,这种多句体的结构特点,其艺术构思线索鲜明,音乐结构前后连贯,音乐情绪展开上相互呼应。

非对称式曲体结构独显魅力曲体结构没有确定的规则是桑植民歌的特色之处。一首歌曲根据情绪需要,其乐句可以灵活、自然地增加或减少音节。

如《不打胜仗不回乡》就是一首典型的不规则非对称式结构的民歌,其第一乐句由五小节组成,而第二乐句由六小节组成,但唱起来却异常顺口,听起来别有一番韵味。假设是对称的话,还真不是那么回事了。

二、旋律发展手法丰富多样桑植民歌经过漫长历史时期的传承和发展,在旋律上逐步形成独特的创作规律。

使用变化重复、联缀的旋律发展手法民歌起始于人们简短的山歌和号子。人们在山歌和号子传唱过程中,总是喜欢把最动听的音乐表现出来,而起初山歌和号子简短的旋律又远远不足以表达人们内心的丰富情感,于是就出现了旋律重复歌唱形式。但因过多的重复会给旋律发展带来惰性,缺乏动力,于是歌手们在使用重复手法时,又稍加一些变化,即所谓变化重复,在变化重复时又借用另一首歌中某一乐句或乐段,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联缀手法。如《马桑树儿搭灯台》:其第一乐句和第三乐句的前面两个小节采用的是完全重复手法,但后面两小节音乐起了变化,则是借用旋律联缀的发展手法,巧妙地联缀了《筛子关门眼睛多》的起始句。正因为《马桑树儿搭灯台》采用了重复和联缀循环再现的手法,旋律上集中了桑植民歌的精华乐段,听起来会获得一种深情的美感,让人回味无穷,百听不厌。在明代,桑植土司率桑植数千各族儿郎应朝廷之召远赴江浙、朝鲜三度抗倭,《马桑树儿搭灯台》的歌声便始终相伴着战士们的征程;在大革命年代,桑植人民跟随辗转南北,北上长征,《马桑树儿搭灯台》又赋予新的内涵;改革开放年代,一批批桑植儿女外出打工,夫妻送别唱起《马桑树儿搭灯台》,山歌又成了忠贞爱情的表白。

旋律风格与歌词内容的有机统一桑植人唱桑植民歌,不单单是选择一些优美中听的旋律,而是词随音应,音随情变,也就是说根据歌词不同的内涵而安排表达不同情感的旋律,如高亢响亮的山歌《站到江边凑人多》、《好郎好姐不用媒》;满怀思恋之情的《板栗开花一条线》;宽阔抒情的情歌《郎不招手姐不来》;风趣、活泼的耍歌《花大姐》;气势磅礴的劳动号子《要在人间建天堂》;低沉、哀婉的怨歌《三看郎》、《上四JII》等等,都表现出其旋律和歌词内容有机统一的特点。

三、村词、衬腔的运用,丰富了旋律的多彩性“衬字也称为衬词或垫音,即为协调音节和节奏,在旋律、歌词、快板等作品中增添字词。”‘有这样一些词,它自身并无意义,只起着协调音节作用,这就叫衬词。”¨因此,衬词是一种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手段,是要运用于讲究节奏韵律的诗歌等韵文中。民歌也是如此,尤其是桑植民歌,可谓是无歌不衬,无衬不歌。桑植民歌最有特色之处就是大量衬词的运用,衬词的巧妙使用是与歌曲风格和色彩紧密相联,充分体现了民歌形成和流传由简单到复杂的一般规律,这种加衬词衬腔的扩充手法是桑植民歌的~大特色。如《芹菜韭菜栽几行》,“高山哪高岭哪逗风凉呵,芹菜(的个)韭菜韭菜栽几行,郎吃呀芹菜呀勤想姐呵,姐吃(的个)韭菜韭菜久想郎,(衣哟衣儿哟)姐吃(的个)韭菜韭菜久想郎。”其中“衣哟衣儿哟”衬词衬腔的巧妙运用大大丰富了旋律的多彩性,延续了歌曲的听觉艺术,使音乐的视觉效果更加饱和。再如《怀胎歌》:“怀胎十月毕,(心肝的肉肉儿喜儿奴的哥啊),伢伢儿生下地哕,手抱的伢伢儿(梭儿令咚哥儿幺姐哎呀吖哟衣)送呀恭喜哪(哥儿呀衣哟)。”单从句式上看并没有完成音乐的“起承转合”,但通过加上衬词则让人听了觉得歌曲没有终止,在固定曲调下的反复宣泄,听众不但没有厌烦之意,反倒急于想听下去,细细的去感受、体会一位母亲从一月到十月怀胎的欣喜、担忧、辛苦等复杂心情。还有《花大姐》,“姐儿坐在花果坪,身穿花衣花围裙”简单的歌词,因有了大量衬词的扩充,很形象地把桑植妇女热爱生活,追求美丽,开朗、活泼、热情的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更赋予了旋律的活泼、跳跃性,使人物形象更加饱满,音乐结构也更加完美。

四、节奏的律动性和节奏变化的特殊性、节奏的律动性民间打击乐如打溜子、围鼓等在桑植也是异彩纷呈,为了烘托气氛,营造一个特殊场面,富有灵性的桑植人总是把打击乐的节奏巧妙而自然地整合到民歌中,这样就形成一种新的歌体,其歌曲节奏产生一种特殊的律动性,如《一个雀子一个头》:一孵十岱其节奏型就来自围鼓:I光J光才I£基J光一、节奏变化的特殊性一嘴个囔。

桑植有一种被当地歌手称为“垛垛句”的歌种,它在行腔过程中陡然改变节奏关系,使歌曲旋律产生一种特殊的流动美。

如《十打》旋律中有2/4、7/8、3/4拍节奏型,这种改变节奏型的歌曲在桑植民歌中经常出现,节奏的陡然改变非但不影响音乐的流畅,反而使音乐节奏张弛有度,层次分明,更加深化了歌曲主题。

五、本土方言音乐化,凸显地方特色桑植语言属于西南官话,“zll、ch、sh、r”四个卷舌音在本土方言中广泛、准确地使用,同时“儿化音”也在桑植民歌中频繁出现,桑植人对小巧玲珑和喜爱的人、物都要使用“儿化音”,如“伙计儿”、“姐几”、“哥儿”、“花花儿”等,桑植民歌声腔与方言声调完美地结合,具有鲜明的本土方言音乐化特征[1】。当然如果对这种富有特色的本土方言音乐化特征把握不准确,就唱不出桑植民歌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方韵味。如《嘀格儿调》,“一根(嘀个儿)嘀格儿树睐,打一个嘀格儿的床味??”中“嘀格儿”即很小的意思,“嘀格儿”声调就是很明显的具有桑植方言声调特征,歌曲的声调就是方言声调的旋律化。这种特殊的语言发音使得桑植民歌同相邻地区的民歌大相径庭。难怪有“不是桑植人就唱不好桑植民歌”之说。

六、相互渗透,吸取外来民歌元素的养分使桑植民歌锦上添花解放前,桑植人民食油不能自给,又不产盐,为生活所迫,便西上四川贩卖巴东盐,南下云贵购买工业品,北奔湖北弄点粮食,这就促进了音乐文化上的交流。近百年来,自从鄂南与桑植开始通婚后,两地交往更为密切,在音乐上更起到了相互渗透的作用,如《路边黄花开》与湖北沔阳(今湖北省仙桃市)“三棒鼓”大同小异;《十二古人》和四川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差不多。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桑植人民跟随奔赴异乡闹革命,外地革命者又来到桑植县,音乐文化交流范围更加扩大了,《花灯调》与陕北米脂地区的《信天游》有很多相似之处。

民间音乐领域本来就象一块调色板,各类色彩彼此相互渗透交融。很难断定哪首歌受哪首歌的影响。桑植民歌尽管受到外来音乐文化影响,但并不削弱其独有特点,相反内容和旋法得到更加丰富和充实。桑植人善于学习,更善于创造,在吸收外来歌种营养的基础上加进自己的审美理念,还创造出一种很独特的歌种一一穿歌,这种歌种非常巧妙而自然地将第一段歌词作为衬词用,使歌腔回旋往返,韵味无穷,如《好汉难打脱身拳》:它就是典型的穿歌类型。随着桑植地方语言腔调独到的演唱方法,以及既定的音乐风格影响,久而久之,辗转蔓延,这些外来的民歌逐渐融化到桑植民歌的海洋之中,则变成了桑植民歌海洋中的朵朵浪花,闪烁着夺目的光彩。

桑植民间歌手对民歌的风格、旋法音律的特性与使用,以及他们的来龙去脉、思想内涵都了如指掌。他们有祖传的一套旋律法则,他们所说的“逗把”就是根据内容的需要,在某一既定的民歌乐句中间,插入新的因素;所说的“栽把”就是在某一既定乐句或乐段的前或后加入新的旋律——即“扩充”。他们所讲的“扯长”就是节奏的“伸展”;“压紧”就是节奏的“紧缩”;所谓“浮起来”就是旋律向上作若干度音程的移位;“沉下去”就是旋律向下作若干度音程移位。此外,还有“留头去尾”、“去头留尾”、“变花样”(即变奏)“挖肝去肺”等等[4】。这些变化多样的手法,多年来在音乐家的民歌创作、演唱中都有了新的发展。

结语桑植民歌是桑植各族人民劳动和智慧的结晶,它既是一种原生态的音乐形式,也是一种文化传承手段,桑植民歌以独特的艺术美让人们在欣赏过程中感受其内在的生命张力,极大地满足了人们情感的需要,它独特的音乐特征值得更多的人去探索和挖掘。

文档上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