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英语文化教学儒家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互动

英语文化教学儒家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互动

摘要:本论文从英语系列教材中所体现的文化问题出发,确定儒家文化融入英语文化教学的必要性,进而提出在文化互动中实现文化和谐发展的主要论调。在此基础上,笔者通过分析儒家文化与西方文化在英语文化教学中“互动”的可行性以及阐述儒家文化与西方文化在英语文化教学中的“互动”模式,得出教育者们在英语文化教学中应尽己所能充分发挥文化互动作用的结论。

关键词:儒家文化;西方文化;英语文化教学;互动

一、绪论

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英语系列教材中过度体现“西方文化本体论”,而忽视了母语文化在语言功用上的文化交流作用,从而造成“中国文化失语症”、“文化负迁移”等问题。对此,学术界作了很多努力,其中将儒家文化融入英语教学是其中的一个努力方向。儒家文化代表中国传统经典文化的主流,许多学者尝试着将它融入英语教学,并取得相当的成效。但有的时候,为了强调儒家文化的经典性,当它的某些观点与西方文化中的相关观点发生冲突时,儒家思想成为了唯一正确的价值标准,西方文化的价值观成为抨击的对象。这种思路,无非是从“西方中心论”转变为“中国中心论”。应新的时代要求,人类文化的发展势必要求多元化的思路。尤其是在我国“一带一路”的时代号召下,承认文化多元互动,让多元文化在“互动”中实现和谐发展成为目前文化发展的主导方向。

二、儒家文化与西方文化在英语文化教学中“互动”的可行性分析

所谓文化互动,是指不同文化积极主动地寻找相互之间的相通、暗合之处,在此基础上对各自的文化领域不断进行补充、更新、完善,以促进各自文化以更健康的姿态向前发展。儒家文化是中华民族传承几千年的经典文化,其的主要精神内核体现在“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此精神核心长期指导着中华民族心理的价值判断标准。尽管儒家文化代表的是中华民族心理,但它却同时受到国外的推崇。自2004年韩国首次创立孔子学院以来,96个国家(地区)国先后建立322所孔子学院和369个孔子课堂,现今共计691所。各国人民对儒家文化中的思想观念产生浓厚的兴趣和由衷的热爱,并把学习儒家文化作为通往中国文化核心和学好中文的必经之道。从儒家文化在国内外发展的现状来看,它必定与西方文化存在着某种实现和谐共存的本质联系。笔者将它总结为以下三个方面:首先,从人类共有的发展之路看,不管是西方人还是东方人,大家都在同一物质条件下拥有基本相同的生存环境,从而产生大体相同的生命形式以及七情六欲的生命体验形式。由此又引发大体相似的生存目的、生存难题,以及解决难题的思路等,这为人类不同文化中的各种哲学之间提供了相互理解的认知前提。因此,儒家文化能够被西方世界所理解,西方文化也能够被中国心理所接纳;其次,从文化交流的媒介来看,语言毋庸置疑在文化交流中扮演着无可替代的角色。人类语言在形式上有着不同的浅层结构,但是在深层结构上却存在惊人的相似。本雅明提出的“纯语言”为不同语言之间的翻译交流提供了可译性的理论支持。由此看来,语言这一人类特有的强大的交流工具为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和谐共存提供了实现途径;再次,从文化交流的主体精神来看,无论是文化接受者还是文化传播者,凡是主动参与文化交流的主体,都怀有主张文化良性发展的美好愿望,不管这股力量是强大还是弱小,它始终是一股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不可逆转的力量,这为中西方文化的和谐共存提供积极的精神支持。

三、儒家文化与西方文化在英语文化教学中的“互动”模式阐述

从互动可行性分析中看出,儒家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经典,在英语文化教学中与西方的文化相通甚多,主要体现在物质生活、制度礼仪和道德规范领域,根据互动关系密切程度的由远及近,笔者将两者之间在上述领域中的互动概括为以下三种模式。

(一)文化接触

文化接触是指异质文化在主观意识指引下发生的初步接触。在文化接触的过程中,接触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发挥着重大作用。在英语文化教学过程中,文化接触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一方面,教师应善于发现文化接触点,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文化接触的思考中来。与孔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发生接触;另一方面,文化应进行有效接触,才能体现其接触意义。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与犹太先知、释迦牟尼、毕达哥拉斯处于同时代,便断言孔子的儒家文化对他文化哲学思想的影响,并竭力证明“西学中源”说是缺乏客观事实根据的,是偏激的“文化中心论”,这种接触是牵强而无意义的,因此也是无效的。

(二)文化融合

文化融合是指不同文化在历史作用下或特殊语境下突破文化疆界,进入对方文化域,并融入对方文化,成为对方文化一部分的现象。文化的发展告诉我们,没有哪种文化是一成不变的,它总是在与异质文化的融合中产生新的元素,进一步地完善自己,适应新的历史条件。汉武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同时也是文化大融合,各族文化在融合过程中得到飞速发展,同时文化发展也推动了整个社会的进步。如在有关“民主”的话题中,中国现代社会的民主思想是传统孔孟“大同”思想与近现代西方民主思想的融合。孔孟思想中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融合西方“天赋人权”思想、“主权在民”的思想,形成了中国社会独具特色的国家、集体以及个人利益三位一体的民主观。在英语文化教学中,面对西方民主观,中国的民主观作为缺席的存在会自动寻出融合痕迹;又如在“爱”的话题中,儒家文化中的“仁爱”思想与西方世界的“博爱”思想发生融合,升华了人道主义的内涵,法国哲人孔德(AugusteComte)所创的人道教(ReligionofHumanity)是两种文化中“爱”的思想融合的具体表现。

(三)文化转换

文化转换是指一种文化形式变化成另一种文化形式。文化转化通常由低层次向高层次转换,是一个文化批判与继承、综合与创新的过程,是在文化接触与融合的基础上向更高层次的进一步发展,这无疑体现了文化的进步。如中国清朝原始的满族文化在与传统的汉族文化相融合后,不可避免地倾向于更加博大精深的汉文化转换,当然,满族文化也不是被完全摒弃,汉文化作为主流方向吸收了满族文化中的优质因子,从而使汉文化得到更进一步的充实和发展。同样,当代表中国传统主流的儒家文化和西方文化发生接触和融合后,势必由于历史和环境原因会在不同的语境下产生文化认可的不均衡现象,弱势一方就会向占优势一方转换。如在英语文化教学中当王尔德的《忠实的朋友》(TheDevotedFriend)与《论语》中的宰我问“三年之丧”关于爱的付出与回报观点发生接触后,秉着儒家文化价值主流的教育主体可能会以儒家文化内蕴来诠释其异同,使西方文化向儒家文化转换;而秉着西方文化价值主流的教育主体可能会以西方主流文化内蕴来解读其中的区别,从而使儒家文化转换为西方文化。

四、结语

综上所述,儒家文化与西方文化在英语文化教学中的“互动”不仅是可行的,而且在互动模式上也是多元化的。这些互动模式不仅相互衔接,而且本身也产生不断转换的互动。文化的互动对文化本身向前发展其着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在英语文化教学中,教育者们可尽己所能充分发挥文化的互动作用,促进课堂的吸收率、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考能力,最终促进文化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春秋)孔子.论语[M].云南出版集团,晨光出版社,2014.

[2]乐黛云,等.比较文学原理新编,第二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3]殷企平.西方文化英语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6.

作者:胡明敏 欧阳哲 单位:益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