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舞蹈艺术动与静的审美研讨

舞蹈艺术动与静的审美研讨

一、舞蹈的动态

舞蹈的动态是指通过连续的肢体运动和表情变化来表现人物内心活动的一种形式。舞蹈以经过提炼、组织和美化的人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进而表现人们的思想和情感,并反映社会生活。从舞蹈作品带给观众的感觉特点来看,它是一种综合了视觉(空间性)与听觉(时间性)的表演艺术。视觉上,表演者通过一系列连贯的、流畅的、优美的身体形态及面部表情变化来叙述故事情节和传达内心情感,观众在这种直观的表现形式中往往能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激发记忆中相关的印象和经验,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在这点上,舞蹈艺术与戏剧艺术有异曲同工之妙。在川剧折子戏《秋江》中,戏剧演员置身于虚拟的船中,通过一系列虚拟的、夸张的舞蹈动作来表现划船的情景。陈妙常与老艄翁一蹲一起、一上一下、一高一低的舞蹈动作创造了紧张、生动、诙谐的场景,进而引发观众对自己划船经历的联想。女主角陈妙常的快动作和老艄翁的慢动作恰到好处地形成对比,凸显了陈妙常急着赶路而老艄翁故意慢行的喜剧效果,从而使观众获得愉快的心理感受。舞蹈中的“动”不仅仅体现为演员的动作和形态变化,还表现在队形的组合(群舞)、场景与灯光的变换以及音乐的高低起伏上。随着情节的发展变化,场景时明时暗,灯光时强时弱,音乐时快时慢,在视觉和听觉上都给人以强烈冲击,从而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不仅如此,震撼的视觉和听觉冲击容易使人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大脑活跃,并展开一系列想象、联想等思维活动,自觉地丰富和补充舞蹈作品中的舞蹈形象,使其更加完整、生动和鲜明。在欣赏舞蹈作品的过程中,观众也能体会到更加广阔的生活内容和更加深刻的思想含义。例如,在第七届全国舞蹈大赛作品《呼唤绿荫》中,一群美丽的姑娘手拉手踏着整齐而欢快的舞步走出来,时而转圈,时而摆裙。姑娘们向斜上方拉动裙摆,起身垫脚,抬头挺胸,仰身下腰,那抖动着的翠绿色裙摆让人不禁联想到炎炎夏日偶尔吹来一股清风,绿叶随风飘动的景象。更妙的是,三个基本动作拉裙摆、下腰和转圈串起了整个舞蹈,中间几乎没有停顿,通过频繁的、连续的动作转换,向观众呈现出一幅幅跃动的绿色画面,让人仿佛置身于一片生机盎然的绿荫之中。舞蹈让观众感受到绿荫的美好,表现出人们追求绿色、向往自然的愿望,进而也传达了更深层次的含义,即提醒人们爱护自己的生存环境。

二、舞蹈的静态

舞蹈的静态是指人物的思想感情通过动作的放慢或表情一瞬间的定格得到强化和突出的一种表现形式。在表演过程中,舞蹈的静态是一种相对状态,而非绝对状态,主要包含以下两种情况:第一,表演者动作或表情的瞬间定格,即专业术语中所谓的“亮相”。“亮相”的时间通常非常短暂,不过几秒,却在以人体运动为特质的舞蹈艺术中独树一帜,给人以深刻印象。在“静止”的时空中,观众更容易体会主人公的内心情感变化和主题的深刻含义,从而使舞蹈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得到进一步强调和升华。如在舞蹈《留守的人》中,就有很多静态的“亮相”,其中一个定格的瞬间是头发斑白的“爷爷”面向观众,鞠搂着脊背,伸手遥指远方,神情忧愁而落寞。这一定格将老人担心儿女在他乡受苦,期盼儿女回家的心理活动展现得淋漓尽致。再如舞蹈中的另一个“亮相”,“爷爷”和“奶奶”背对观众,“小孙女”在旁嬉戏,突然从“爷爷”的手臂下露出一张天真、甜美的笑脸,充满期待的目光让人心头一震。“小孙女”的天真无邪与“老爷爷”的忧思在两个“亮相”中形成鲜明对比,直观地表现了留守家庭中老年人生活的艰辛与孩童成长的不易。又如在全国舞蹈比赛中获金奖的舞蹈《兄弟们》,一家三兄弟同披一件大披毡昂首向天的舞蹈“亮相”制造了令人震撼的视觉效果,展现了雄鹰展翅搏击风雨的英雄气概。兄弟同心,齐力断金,三人团结向上、勇往直前的精神面貌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让人难以忘怀。第二,伴随音乐由高亢激昂变得沉静轻柔,表演者的舞蹈动作也随之由强劲有力转化为温柔舒缓,前一秒还是一条奔腾咆哮、巨浪翻滚的大河,后一秒却变成了温柔婉约、潺潺流动的小溪。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实现整个舞蹈节奏快慢之间的转化,将舞蹈的流畅感、律动感体现得淋漓尽致。如舞蹈《父亲》。一开始,“老父亲们”以板凳为道具,在欢快的音乐声中上蹿下跳,喜笑颜开,展现了“夕阳红”的十足活力。然后,随着音乐由欢快转为抒情,主角在一束追光中缓缓转身,蹒跚向前,让人们在一瞬间看到了老人孤寂的内心,将其对儿孙的期盼与思念之情全部展现出来,加之画外音的渲染,情绪达到高潮,让人不禁潸然泪下。

三、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舞蹈的动态和静态相辅相衬,共同构建起舞蹈艺术中美妙的视觉画面。动是绝对的,也是相对的,而静是完全相对的,世上没有绝对的静。一个优秀的舞蹈作品会让观众看到动与静的交融,浮光跃金固然是一种美,静影沉壁也是另一种美。王维笔下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可谓静到了好处,动到了妙处。柳宗元笔下小石潭中的鱼儿“怡然不动”,忽又“淑而远逝”。但凡美景无不是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动与静是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两种状态,离开了任何一种,另一种状态都无从谈起。舞蹈艺术主要以人体的动作和形态变化来叙述情节与传达情感,其中又穿插着相对的静态造型,二者相互辉映、相得益彰。动态表现生动的、强烈的、炽热的具体形象,通过表演者一系列的动作和表情变化为观众呈现出最直观的情节架构;静态是对舞蹈思想情感和内容主旨的强调与升华,是动态中的点睛之笔,犹如行文中的惊叹号,引导观众深入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引起情感共鸣。动有动的神韵,静有静的深度,动与静的结合彰显出艺术的广度与深度。正是在这种寓动于静、寓静于动的不断变化中,观众被深深吸引,进而获得审美快感。如总政歌舞团的舞蹈《红蓝军》。一开始,“红军”以伏地造型亮相,他们明亮的眼睛在机警地搜索,此时,以相邻两个“红军”之间姿势的高低起伏变化为主要动作。之后,“蓝军”加入进来,他们跳跃和奔跑的身影在舞台上不停穿梭。“红军”的静如高山蓄天地之魂,表现出的意志力、智慧力和判断力尽显英雄气魄;“蓝军”的动似大海波涛汹涌,彰显军人钢铁意志,铸就精神长城。舞蹈通过动静的相宜结合,彰显了我军刻苦训练、永争第一的精神面貌。再如四川省舞蹈比赛一等奖作品《老两口的菜地》。舞蹈在欢快的音乐声中开场,十几对“老两口”在“地里”时而欢笑打闹,时而热闹忙活的景象通过演员诙谐的肢体语言表现出来,让人忍俊不禁。随着灯光转暗,音乐变得舒缓,一束追光打在一对老两口身上,他们轻轻拿起“地里的秧苗”对着灯光仔细查看、抚摸,时不时点头确认,那认真的样子又让观众心生唏嘘,表演者塑造的形象由此也丰满起来。舞蹈是一种身体文化,是用身体语言把生活中的真实图景与思想情感相互融合而形成的艺术形式。舞蹈意境是舞蹈的核心和灵魂,是舞蹈作品完美表现的最高境界。在舞蹈作品中,需要把意境融入到景、情、形、象等元素中,实现整体的有机结合,以淋漓尽致地表现舞蹈的主题思想,使舞蹈作品的意境更显深邃,从而让观众感受到舞蹈艺术的至高境界。而舞蹈动与静的转换正是寓意境于象的重要表现手段。在舞蹈作品中,舞蹈形象的优劣直接决定着舞蹈价值审美的高低,并关系到舞蹈作品的成败。象是形的凝练与升华,能准确、鲜明地刻画出人物个性和外部形态,是姿态造型和运动过程组合有序的动态形象。象以人体为载体,在舞蹈表演中通过身体动与静、高与低、快与慢、简与繁的巧妙运用,对人体外部形态进行提炼和升华,从而表现一种内在的灵魂、情感和精神。这种在动与静的转换过程中呈现出来的形象具有鲜明、独特的个性。要动,可以用手中的丝巾演绎出花朵绽放的灵动;要静,可以将村头盼儿归的老妇站成一尊雕塑。这样,动态与静态相互融和,在对立中达到和谐、统一,创造出舞蹈艺术无与伦比的美感。灵活理解和处理舞蹈艺术动与静之间的关系,对于舞蹈作品的表现力至关重要。一方面,它可以帮助表演者表现人体的肢体美感,更好地抒发情感;另一方面,它能使观众在享受视觉盛宴的同时更加深入地理解作品所传达的思想情感,进而提升自己的审美情趣。当表演者和观众各得其所时,舞蹈作品的表现力也就达到了最高水平,从而具备了成为优秀作品的重要基础。因此,人们只有认识到动与静相互映衬,共同构成舞蹈中不可分割的要素,才能切切实实地感受到舞蹈艺术之美。

作者:熊松青单位:自贡市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