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女性穿耳洞文化的历史变革论文

女性穿耳洞文化的历史变革论文

【论文关键词】穿耳;女性地位;礼教

【论文摘要】在我国,“穿耳”从产生伊始到整个封建社会的结束,无论是象征意义还是人们对其的看法,抑或是在社会中盛行的程度,都经历过了数度演变。这些演变是由于不同时期社会文化尤其是礼教发展程度所决定的,它们在某种程度上折射出了我国传统女性社会地位的变迁。

“穿耳”习俗发展至今,几乎已经成为一种世界共通的妆饰行为,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文明社会或是未开化民族,在穿耳戴耳饰上,都有着惊人的默契。但殊不知,“穿耳”习俗源远流长,其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地域,其象征意义以及在人们生活所处的地位,有着很大的区别。在我国历史上,“穿耳”从产生伊始至整个封建社会的完结,也经历过了数度演变,如若稍加考证,便可发现,这些演变,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折射出了中国传统女性地位的变迁。以下笔者就此略作简要探讨(本文仅以华夏族为主的中国主体社会中的女性为研究对象,不包含边疆少数民族)。

1.“穿耳”在性别间的分化与性别制度的形成

根据山顶洞遗址所发现的各种隧石石器、石珠和穿孔兽牙等饰品,在男女少长间无大差别,表明氏族成员的同等关系和血亲感情,也大致意味着在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男子不仅盛行装饰,出于某种原因还可能在装饰品的数量方面高于妇女。据此,便可以发觉“穿耳”之风初始时与性别无关,甚至出于某些原始宗教的用途,“穿耳”在男性之中更为盛行。那么,“穿耳”之风何时开始在性别间分化,转向女性?这种转向和女性社会角色的转变有什么关系?

在上古社会无所谓家族也。人类之生,同于禽兽,男女无别,亦无别称。所以,“穿耳”在性别间的分化,必定是男女分工确立之后的事。我国公认的文明史始于夏代,要考证确切的“穿耳”习俗,便必须得从此时开始。

在夏商时代的考古成果中,“穿耳”习俗屡有体现。1979年,考古工作者在河北蔚县古文化遗址中,发掘出一枚铜质耳环,这是迄今所见年代最早的耳环实物,这个遗址的年代,相当于历史上的夏朝,距今约有4000多年。可以看出,这个时期的穿耳戴耳饰的习俗已经和后世差不多。而“穿耳”在殷商就更为常见。如在陕西清涧解沟寺嫣一墓出土过6件金耳饵,与之隔黄河相望的山西永和下辛角一墓出土一对,与永和相邻的山西石楼县后兰家沟、桃花庄及洪洞县上村商代墓中,都曾出现过。而且,佩戴耳饰的男女都有。但是夏商时期,“穿耳”习俗却并没有达到普遍的地步,它存在着地域性。如殷墟妇好墓出土的石头玉人就没有穿耳,也没有耳环耳坠之类的实物出土。阎从以上考古成果也表示,在夏商时期,穿耳戴耳饰为特定区域的贵族风俗。并且“穿耳”之风却仍旧没有在性别之间有明显的体现,大致是因为夏商时期虽已进入父系社会,却仍旧留有母系时代的残影。在夏商时期,女性地位尤其是贵族女性,在社会生活这种仍旧有着重要位置。据考,武丁之妻妇好曾率军南征北战,为武丁政权的巩固立下了汗马功劳。这个时候,女性间的等级是阶级和血缘等级形成的,不是性别等级的划分。

而进人两周时期,“穿耳”之风逐渐开始倾向于女性。《战国策·齐策》之《赵威后问齐使》“北宫之女婴儿子无恙耶?彻其环填,至老不嫁,以养父母”就是说的女性穿耳戴耳饰的习俗。而在周代,“穿耳”渐渐从之前贵族阶级中盛行的风俗转为了一种为礼教所看轻的行为。在当时影响极大的儒家思想对于“穿耳”就十分不赞同,这可以从儒家经典《孝经·开宗明义章》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这种思想看出。除此,在《庄子·德充符》中“为天子之诸御,不爪剪,不穿耳”更是揭示了当时人们对于“穿耳”的轻蔑态度。而值得一提的是,周灭商建立的以“周礼”为标志的父权制,确定了华夏族性拐」制度的基本内核,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和男外女内的性别分工制度。阴从此,女h}地位较之商代之前可谓是一落千丈。《礼貌·交特牲》“男帅女,女从男,夫妇之义由此始也。妇人,从人者也;幼从父兄,嫁从夫,夫死从子”便是后世整个建社会妇女纲常信条的“三从”的理论源头。由此,地位较高的男性渐渐摈弃“穿耳”习俗也就不足为奇,“穿耳”成为两性分化的标志之一。

2.“穿耳”象征,义的转变与女性地位的降低

到了封建社会的开端秦汉时期,“穿耳”基本上已经成为了女性专有的妆饰行为。当时“穿耳”的习俗是:皇后、殡妃、命妇皆不穿耳,而士庶女子则须穿耳,穿耳与否,在当时是区分贵贱的标志。从前文所引《释文·释首饰》对琪挡的解释中所包含的轻蔑之态,可以看出此时的“穿耳”真正演变成为了后世所说的“贱者之事”,比起西周对于“穿耳”的态度,更加被排斥在了上层阶级之外。而与奴隶社会的夏商时期,贵族盛行“穿耳”之风相比,意义显然已经发生了本质的变化。从秦汉开始,穿耳戴耳饰成为了一种封建社会女性的珠玉枷锁,是女性地位低下的侧续见。

作为封建社会开始的两个朝代,性别制度已经十分牢固,女性成为男性的附属,尤其是下层阶级的女性,地位更加卑贱。秦代在周礼的基础上,更加增重了礼法。秦始皇重视贞节,几次刻石头都曾提及。泰山刻石有云:男女礼顺,慎遵职事,昭隔内外,靡不清静。也就是说,秦朝开始,女性已经完全被排斥在公事或者政事之外,妇道成为女性生存标准。汉代,由于“罢黝百家,独尊儒术”,是封建丰哪形成的重要时期,儒学对于女性平哪陀常更加重视。其中最为代表的体现便是刘向的《烈女传》和班昭所作《女诫》。尤其是《女诫》,更是封建社会女训书的典范,全书七章系统池阐述了中国封建社会男尊女卑,三从四德的伦理道德。

但是,在秦汉时期,女性地位的低下又并不是绝对的,尤其是上层阶级女性在很多方面又有着相对的特权。最为著名的例子便是才女蔡文姬,其最初为卫仲道妻,卫死后在与平之乱中被匈奴掳走嫁给左贤王为妾并生有二子,后又被曹操赎回再嫁给董祀。蔡文姬一生三嫁却并未遭到社会贱视,而且最后与董祀十分恩爱。可见,当时的贞节观念其实还未到达后世封建社会的严苛程度,充其量不过是一个从宽泛到严格的过渡阶段。而这种宽泛却大致又仅仅只是存在于上层女性之中。这大概也是为什么秦汉时期,“穿耳”只盛行于士庶女子之中,而贵族妇女皆不穿耳的原因了。

3.“穿耳”的没落与女性地位的回归

“穿耳”习俗自秦汉之后,反反复复。如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中的贵族妇女不见穿耳戴耳饰,但是在乐府诗《日出东南隅行》中“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头上楼堕譬,耳中明月珠”却表现出了“穿耳”习俗。这大概与当时人们对“穿耳”的看法有所转变有关。《三国志》“母之拎女,恩爱至矣,穿耳附珠,何伤聆仁?”就是这种缓和的体现。此外,魏晋南北朝朝时,汉风和胡风渗人明显,也是“穿耳”得以存在的原因。但总体上,“穿耳”在这几个朝代确实是呈没落之势。这大致与魏晋至隋朝之间,因为战争连连,礼制较为松散,对女性的栓桔有缓和之态。

而“穿耳”真正没落则是在唐朝。从现存的唐朝敦煌壁画中,女性皆不穿耳。在当时,几乎只有娟妓名伶穿耳戴耳饰。在唐朝,从很多记载中可以看出,“穿耳”是被视为一种异俗的,如诗篇《全唐诗》中的《昆仑儿》“金环欲落曾穿耳,螺髻长卷不裹头”《蛮中》及“铜柱南边毒草春,行人几日到金麟。玉镶穿耳谁家女,自抱琵琶迎海神”都是描述的少数民族的穿耳戴耳饰的习俗。唐代废止“穿耳”,大致与思想开放,不甘受旧的礼教约束有关。

在唐代,女性地位较之前确实有很大的提高。不仅在服饰上有所体现,女性甚至从“男外女内”走出来,女性不再局限于妻媳这种角色之中,有不少女性开始参与到公事政事之中。《唐律》中对官品封号的妇女犯罪中说道“若不因夫、子,别加邑号者,同封爵之例。”意思是说如果妇女的品位并不因丈夫,儿子取得,而是另外加封邑号的,就同男子享有封爵的待遇一样庇荫亲属。据此可以看出,唐代女性可以做官加品。此外,唐代的贞节观念也趋于淡薄。据记载,仅公主再嫁者就高达二十三人。如果说公主再嫁是因为其势位,那么韩愈之女再嫁的例子则充分说明了读书人家也不禁止女子再嫁。在《唐律》中关于离婚的条件也有明文规定,其中就包括了女子可以请离即请求离婚的条件。

自此可以看出,“穿耳”的没落,在唐代是与女子地位的回归有着必不可分的关系的。

4.“穿耳”的全面盛行与女性地位的彻底沦陷

晚唐开始,“穿耳”习俗又渐渐复苏,五代十国时,大概是受少数民族影响,“穿耳”比较盛行。而根据宋代之后出土的大量耳饰及其文献记载,“穿耳”自宋代之后广泛盛行。宋代开始,上至皇后殡妃,下至普通民女都要穿耳。宋代穿耳戴耳饰的盛行程度,从《武林旧事》卷二“至夜阑则有持小灯照路拾遗者,谓之扫街。遗细坠饵,往往得之。亦东都遗风也”可以看出,而《宋史·舆服志五》“非命妇之家,毋得以真珠装缀首饰、衣服,及项珠、缨络、耳坠、头须(下有个巾)、抹子之类。”明清之盛则更无须赘述,只要从《金瓶梅词话》及《红楼梦》等文学作品所描述的女性装扮中就可以看出“穿耳”之盛。

而与此相应的是,宋代女性地位的一落千丈。宋代是中国学术思想以至风俗制度的一个转变时代,由于礼教的提升,宋代的妇女地位再次陷人了水深火热之中。其中最明显的例子就是“缠足”这种对女性压迫的封建毒瘤。“缠足”起源众说纷纭,但是在宋朝盛行却是不争的事实,由此可见宋代妇女被礼教束缚的程度。宋代还有女子禁步风俗,按儒家礼仪规定,妇女笑不得露齿,行不得露足。此外,对于女性贞节的观念在宋朝也开始严苛。当然,从表面上看,宋代女性地位的低下又是相对的。在当时,随着商品经济与城市经济的发展,青楼林立,瓦舍勾栏遍地,越来越多的妇女走上社会,从事包括一般市民在内为服务对象的文化娱乐业。此外,宋代是大夫阶层押妓蓄姬妾成风,宋代一些地区甚至出现过不重生男重生女的现象。但这种重女轻男实则是建立在将女性作为商品,为其家庭带来经济利益基础上的,文天祥有诗云“京人薄生男,生女即不贫。东家从王侯,西家侍公卿。”超级秘书网

如果说宋朝女子地位跌落,还尚有一定余地,那么到了明清时代,封建女性地剑更是完全沦陷。从宋代后期开始,由于提倡封建伦理纲常,强调闺范礼教,到明代,女性地位渐渐跌人力劫不复的深渊。这可以从流传下来的大量女诫书看出,无论是明仁孝文皇后所作的《内训》,还是广为流传的《女儿经》,以及清朝《妇女必读书》等等,无一不是对女性压制的体现。如《女儿经》中“父母骂,莫做声,哥嫂前,请教训…出嫁后,公姑敬……夫君话,京御项应”等。可以看出,当时,女性几乎完全没有了实现自我价值的空间。

“穿耳”在宋代之后的全面盛行,正是折射出了这几个封建时期女性地位的彻底沦陷。

5.结语

“穿耳”在整个中国古代社会尤其是封建社会开始之后,在人们社会生活中反反复复的演变之所以与女性社会地位息息相关,主要是由古代礼教所决定的,也从侧面体现出了不同时期传统女性的受压迫程度。“穿耳”发展到后世封建社会,其作为妆饰的意义固然是占据了最重要的位置,但是其作为女性珠玉枷锁的隐喻,却从未真正消失。好在时至今日,“穿耳”虽依旧盛行于女性之中,但早与礼教无关,自然也不是女性地位的反映,而只是一种纯粹的自愿的妆饰行为。有意思的是,我们甚至隐约能看到如今“穿耳”习俗在男性之间也正悄悄复苏着,这是不是男女平等在当今的一种体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