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新常态下校企合作服务社会研究

新常态下校企合作服务社会研究

校企合作,服务社会是高职院校的主要职能和特质所在。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科学技术的创新和更迭越来越快,技术创新过程中主体所受到的压力越来越大,高素质、创新型人力资源的竞争日趋激烈。从市场经济之下的企业来看,通过校企合作使外部资源为己所用,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从高等教育的角度看,教育办学是否取得成功的显著标志就是看他是否融入社会并能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高校和企业这两个主体走向合作已然成为必然。比如我们熟知的美国硅谷和斯坦福大学就是一个十分典型的成功案例,从1951年斯坦福大学校长特曼领导建立的斯坦福工业园,并成功创建了“硅谷”的经济奇迹。由此,让我们看到没有斯坦福就没有硅谷,没有硅谷就没有一流的斯坦福。高职院校加强校企合作,服务地方既是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高职院校自身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的校企合作发展已经经历了由自发到自觉,由单一到多元,由简单到全面,由无序到规范的初始阶段,但随之而来的发展瓶颈正制约着我们向更深层次的深入。

一校企合作服务地方经济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们的校企合作还停留在“中层次”、“浅层次”,在范围和深度上与校、企双方可持续发展的期望和愿景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

1.合作的脆弱性。

我们的校企合作有时是应急性的短期行为,特别是企业处于用工短缺期或者攻克技术难关时期,迫切需要用人之时,才到相关院校来寻求校企合作,然而这是一种短期行为,缺乏计划性和人力资源的针对性。我们需要的是要把市场的短周期性和人才培养的长期性有效结合起来。

2.合作的不匹配性。

市场经济下企业追求生产和经营的利润,不同的行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尤其自身的个性要求。而学校的教学内容与企业生产经营实际还有相当距离,学生就业能力与企业用工需求不能实现良好对接。主动参与学校教育教学过程,长期合作办学的企业非常少。

3.合作的风险性。

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一方面可以推动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另一方面,能够促进企业新产品的研发生产以及科技创新。但在合作过程中,由于校、企双方的管理结构和运行机制各异,各方合作动机和目的不兼容等原因,使得合作过程中不同程度的出现分歧,给知识产权归属、保护及利益分割等方面带来了风险。

二突破校企合作服务地方经济瓶颈的几点思考

校企合作是发展经济和促进高校发展的必由之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适应新常态,推动新发展,突破校企合作的瓶颈,把“中层次”“浅层次”的合作变为“高层次”“深层次”的合作,笔者作了以下几点思考:

(一)遵循校企合作的原则

校企合作应当从有利于合作各方的主体出发,从有利于学校、企业、学生和地方区域经济的发展出发,实现合作各方的互惠共赢。

1.产学研相结合的原则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高职院校的教育课程离不开实践的指导,高职院校培养的是一线的技术研发人员和一线的基层管理者,人才培养规格的定位,规范了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必须与一线的产业技术相融合。产、学、研相结合正是这条实践与教育相结合的最佳路径。

2.平等互利共同发展原则

在学校事业的发展中,努力探寻企业追求生产利益与学校追求教学成果的契合点,建立“校企利益共同体”,使校企文化深度融合,校企目标高度趋同,校企行为极度自觉,使学校能够实现显性的成果,企业实现显著的收益,从而增强校企合作的原动力。

3.与区域地方经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职业教育的最大特色是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突出地方性和公共性。因此,学校事业的发展应该保持与区域经济同向,与经济发展同步,实现专业与产业的对接、课程标准与技术标准的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岗位能力与职业标准的对接,这样才能保证校企合作的步调一致,共同发展。

(二)建立健全校企合作机制

建立健全校企合作的机制是确保校企合作高效运行的制度保障,建立健全校企合作运行机制、保障机制、监督机制、评价机制等,要确保各方面有机结合,环环相扣,紧密联系,深入协同。笔者认为:

1.政府支持是前提

美国从二战之后就积极推动校企合作,到了20世纪80年代,大学与企业的合作增添了新的内容,在联邦政府的资助下,大学与企业合作建立研发中心,营造一种工业氛围,并共同培养高层次人才。从成功的经验来看政府支持也是校企合作长远发展的条件之一,所以国家应该尽快出台相关法律政策,特别是地方政府也应当从政策上、信息上、法律上出台相关的政策推动校企合作,促进产业升级和发展,加快推动地方经济建设。

2.基地建设是保障

校企共建长期稳固的校内外专业实训基地,是培养高职院校技能型、创新型人才的物质基础。“教学工厂”、“校中厂”、“厂中校”等模式的实践,能够有效地实现学校提出的:“专业和产业对接,课程和岗位对接,课堂与车间对接,科研与生产对接,实习与就业对接,培训与工种对接,老师与师傅对接,校长与厂长对接”的目标,从而使校企合作实现优质高效的运行。

3.互惠共赢是根本

校企合作合作能否继续深入发展关键看能否找到利益的共同点,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各方都能获益,合作才有积极性,才能深入。政府希望通过合作进一步提升高职院校办学实力和区域竞争力,行业关注的是能否提高整体经济实力,企业希望储备高质量的人力资源,以提高企业效益,学校关心的是人才的培养能否适应企业需要,使学生实现高质量的就业等。只有各方共同找到最佳契合点,实现共赢,合作才能走向成功。

(三)创新校企合作新模式

正当前,新常态已成为我们经济发展的新背景,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将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特征:将从传统追求速度转入兼顾速度发展的同时追求质量,促进经济发展。

1.根据地域经济特点有组织地开展合作,适应区域统筹新常态

随着我市近年来“板块经济”和“特色经济”的迅速发展,针对这一特点,专业建设和社会服务要在区域发展上下功夫,培养高端技术人才,同时也要为经济建设和中小型企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技术发展服务。校、企双方可由政府牵头有针对性的组织相关专业及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与地方企业就技术难题、企业管理和发展规划等问题开展联合攻关,充分利用学校的人才优势和企业的技术优势,实现产业转型、技术创新和新产品研发。

2.加强与企业文化融合提升服务能力,适应产教深度融合新常态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产教深度融合,融合就是完全相融,明确了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特征,基本途径和根本制度,为职业教育指明了方向,根据这一新常态,高职院校要特别重视校企共建,与企业、行业加强联系,充分沟通,利用企业、行业、商会、政府的教育教学资源,定期组织“企业家论坛”“校友讲坛”等。目前我们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职业性不强,到了企业适应性不强,其原因就是学校与社会联系不密切,教育与企业联系不密切,教师与一线联系不密切,应坚持产教融合,在原有基础上继续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推动课程体系改革和教学方法改革,注重文化管理,文化育人。以引入企业文化为切入,大力提倡企业文化进校园,专业文化进课堂,让企业管理中更多地融入文化管理,使校企文化深度融合。

3.利用重点项目以点代面开展合作,适应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新常态

高等学校经过长期的积累,必定在某个研究领域或某个专业有深厚的积淀,甚至有技术发明专利。学校应积极以此为抓手,推动校企合作向更深层次发展,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同时,以点带面,示范引领,辐射推广,使校企合作实现可持续发展,适应加快构建现代教育体系新常态。国家把现代职业体系的构建概括为“有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由于社会和市场需要,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中国需要数以亿计的站在生产一线的高级技术技能人才,市场决定了教育的定位,即培养以技术为主的技能型人才。我们应当主动参与这一职业体系的构建,在发展中找机遇寻找突破口。十多年来,我们在不断地探索和实践校企合作的最佳路径,不断创新校企合作的最佳模式,不断优化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但我们深知,校企合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和支持,校企合作的探索和实践永远在路上。笔者坚信:党中央提出的“四个全面”的实现,一定会给校企合作的深度发展开辟一条崭新的道路。

作者:许雷 单位:南通职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