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历史的演绎与现实的思考

历史的演绎与现实的思考

当时出现了很多这样的片子:《雨人》《阿呆和阿瓜》《廊桥遗梦》等影片都是要表现人们绝对回归自然、回归原生态的主题电影。《阿甘正传》这部电影正好处于美国呼唤传统价值观回归的这股潮流,并且作为反智电影的代表作,因为具有鲜明的历史痕迹和颠覆以往英雄形象而表现得更为彻底。电影塑造了一个坐在公共汽车站上喋喋不休向路人讲述自己成长经历的弱智者阿甘的形象,然后通过他不断地按照人性本来的原则:真诚、信赖、宽容、乐观、忠诚等这样的方式行事,结果反而他在物欲横流的美国社会当中获得了极大的成功。而这些本应该在人世间到处都是,却是当时人们极度渴望的稀缺资源:温暖的真情、向往阳光的乐观和坚定的信仰。由此可见,了解和把握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才是索解《阿甘正传》的正确入口。

在这部角色众多、浩大场景的影片中,其故事线索在以阿甘为中心的四组角色关系之间展开:阿甘—母亲,阿甘—珍妮,阿甘—布巴,阿甘—丹中尉。《阿甘正传》从一种看待社会、历史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新颖的角度出发,体现了深层的哲理含义和精神品质。阿甘生活中有四位重要的人物,母亲、珍妮、布巴和丹中尉。影片通过他们戏剧化的人生历程生动地展示了他们各自的人生观念、价值取向,更加使阿甘这位穿越历史又创造奇迹的理想男人形象栩栩如生,最终通过他们与阿甘的多重对话和互动中完成了一部集历史、神话、传奇和普通人的故事于一体的美国寓言。

阿甘—母亲母亲为阿甘提供了正面、积极的人生理想与信念。这位美国底层社会的女人具有朴素的智慧,是一位伟大的慈母形象。使这部关于“普通人固有价值的寓言”的影片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3]他的母亲是个伟大的母亲,为了他能上公立学校,甚至献身。这才有阿甘后来一连串戏剧性的人生。童年的阿甘呆板木讷,但相信母亲说的话,“低智商的人不是傻子,只有干了傻事的人才是傻子,所以他自己没拿自己当傻子。”母亲的话让他坚信,欺负别人的人才是傻子,他的这种直线思维,使他获得了一种简单的快乐,而且并没有使他停留在那种被人欺负之后挫折感和绝望感的阴影中。正如妈妈所说的,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不知道下一块会是什么味道的。母亲总是用阿甘能理解的话语方式来教诲他,来唤起他头脑中幸存的那股自信和乐观。这些都体现了传统人文主义的顺着命运安排、顺其自然的价值观,洋溢着理想主义的气息及对完美人生境界的追索。

阿甘—珍妮珍妮是阿甘最重要的朋友,也是他的爱人,更是阿甘生命中重要的精神支柱。当时由于阿甘智商低,没有人愿意跟他成为伙伴,连坐校车都不愿和他坐在一块,最后是珍妮不抛弃、不嫌弃他,和他在一起。每当有危险临近阿甘的时候,她总会跟他说,“遇到危险的时候,别逞英雄,你就跑”。结果这一摆脱危险境地的方法使阿甘跑出了奇迹,开启了崭新的人生:他不仅把矫正腿的铁架子摘掉了,而且越跑越强壮,成了橄榄球明星,成了越战英雄,后来又到白宫接受总统的接见,然后又莫名其妙地在捕虾事业上喜获丰收。阿甘天生欠缺思敏智慧,却用奔跑的脚步丈量人生,追求人世间原本的、原生态的真情实感。平凡人物传奇半生,竟浓缩了美国社会的成长起落。这充分肯定了弱势人物的生命价值及坚忍不拔的人生姿态。同时,珍妮从小被他父亲虐待,她有阴影,长大了之后非常叛逆。珍妮作为美国20世纪六七十年代所谓“垮掉的一代”的化身和代表,她投身于激进的嬉皮士社会运动,以嬉皮士的形象放纵自己,跳脱衣舞,甚至是性生活很混乱、吸毒等,最终甚至得上了艾滋病,对人生失去了信念,迷失了人生方向。珍妮既有家庭教育的缺失,又深受社会不良的影响,成了当时“垮掉的一代”的典型的代表,追求自己不切实际的梦想,到最后想通过自杀来结束自己生命,又没有勇气,又回到了现实。阿甘始终默默地承受着她的模糊的感情,一如既往地等待她的回归。最后在阿甘伟大的感情感召下,珍妮回到了他身边,寻求生命最后的宁静。这也暗示着阿甘用真挚的情感、忠诚的爱情感染和救赎了这类人。

阿甘与布巴、丹中尉布巴和丹中尉其实代表着当时稀里糊涂的越战。越战是从60年代打到了70年代,好多美国人都不知道这场战争的目的和意义,有人就抱着迷迷茫茫,反正征兵我就入伍吧。布巴是和阿甘一样单纯而善良的黑人,就是这个代表,盲目地认为当兵是个出路。他不了解当时的美国亚太战略和全球战略,他也没有能够透过纷繁复杂现象明辨是非的能力,看清当时战争与国家利益的本质,随波逐流地参军入伍,最后在越战中不幸地丧失了生命。当然,在《阿甘正传》的影片中,它不仅展现了阿甘和黑人布巴的兄弟情义,更重要的是我们看到在布巴的启示和引导下,阿甘经过锲而不舍的努力奋斗,从一个出身于中下层家庭的智障者通过乐观、自信和顽强的奋斗成为一个成功人士,实现了一个普通人的“美国梦”。而阿甘的馈赠则彻底地改变了一个黑人家庭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颠倒了主人和奴仆的地位和历史。丹中尉是典型的“美国大兵”的形象,他出身军人世家,一心战死疆场、报效国家的角色,是美国尚武、拓边精神的代表。丹中尉宁愿为国捐躯,视死如归,为了这个国家不惜牺牲一切。但却事与愿违,阿甘挽救了他因战争残疾的生命是他所不能接受的,更令他沮丧的是接下来的反战运动,使他意识到战争并不像自己想象的那么崇高和骄傲。这击碎了他头脑中为国牺牲的宏伟理想所能给他带来的荣誉感,于是丹中尉后来丧失了生活的斗志,颓废和迷茫于这个世界。丹中尉代表了越战及反战运动给美国人民带来的心灵上和思维上的巨大冲击和反思。越战中阿甘救了很多战友,从这个过程我们看,明明需要别人照顾的这个傻子阿甘,却成为别人的救星。他拯救了丹中尉。丹中尉家几辈子都是军人,他最高的理想就是在战场上为美国牺牲,是一个自视极高的人,他受不了别人看不起的眼光。但阿甘的言语和行为最后告诉他,没有人瞧不起你,除非你自己瞧不起自己。后来,丹中尉也结婚了,也获得了一个美好的归宿。正是在阿甘积极的生活态度和照顾下,丹中尉才感觉到人生还是有乐趣的,没有原先想象得那么狭隘和绝望。由此可见,阿甘不仅在越南战场上挽救了丹中尉的生命,他也在捕虾的奋斗过程中,救赎了丹中尉的心灵。

影片中阿甘作为一个普通的人,却在平凡和朴实的思维指导下完成了一些不平凡的事。然而,影片却又偏偏把这个极平凡的人的命运,与美国二战后30年的不平凡的历史紧紧联系起来,向我们展示了阿甘这个经典的傻人形象的生命生活本原体验,表达了对回归传统、回归生命本身的渴望和追求。在许多人眼里,阿甘是不正常的,可是在阿甘眼里,这个灰色荒诞的世界才是不正常的。所以,阿甘所做的就是要把颠倒的世界在他眼里再颠倒回来,进而纠正这个世界的荒诞,所以说,影片背景里反映的那些历史事件,都作为一种荒诞的背景,看似好像这些事件当中,阿甘随波逐流,不能自主,但其实是阿甘用自己伟大的人性,处处颠覆已经荒诞的世界。所以影片所体现的主题是,当时人们对回归自然本源、回归人的本性的渴望和追求。所以,《阿甘正传》就是用这样一个智障人士———阿甘把原本属于人自身固有的性情和原则来颠覆人发展之后的欲望和错位。当然,这种基于对人性深刻挖掘的颠覆和反思是令人印象深刻、发人深省的。在美国社会中,人们强调个人价值,讲求理性和实用,其核心是个人至上、追求个人利益和个人享受,强调通过个人奋斗、个人自我设计,追求个人价值的最大化。这种过分强调自我、追求个人利益的个人主义使人们处处以自我为中心,人际关系紧张,家庭和社会也会缺乏凝聚力。然而,乐观、善良、忠诚和坚定的阿甘形象的出现,呼唤了传统价值观的回归。阿甘并没有准备要干一番大事业的“个人野心”,只是以一种淳朴而又认真的天性来接受命运的安排,他对生命的执著,对生活的希望,对朋友忠实守信,对爱人忠诚宽容。而这种态度和品质正是美国当代所缺乏而又应该提倡的。所以,《阿甘正传》最后留给我们的那个主题是很深刻的:影片中片头和片尾处出现了一片随风飘曳的羽毛,时起时落,漂浮不定,这预示着只要有信念和善良支撑,飘飘洒洒的羽毛终能找到属于它的美好归宿。这鲜明而又恰当地成了对阿甘神话的阐释:看似随风飘零、微不足道,显现着生命的无奈和命运的偶然;实际上,它不仅是一种行为方式,同时也是一种思考方式,更是一种人生态度。

作者:孙鹏单位:河北北方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