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小议高一历史现代化建设发展教学设计

小议高一历史现代化建设发展教学设计

一、课前准备

播放视频《中国军事实力》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理解军强离不开国强,国强得益于改革开放政策,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探究新知识的热情。

二、新课学习

1.关于经济体制改革

解决“是什么”的问题。展示经济体制改革的含义。

提问:(1)为什么我国要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解决“为什么”的问题。“经济体制改革”的概念及必要性。教材叙述比较抽象,可通过解读材料激发学生的思考热情。

材料一:1956年上海天气炎热,若要不影响生产必须降温,当时降温措施简单,主要是运用风扇、鼓风机,但是企业没有主动权,要经过报批。最终是经过十一个部门,盖了十一个公章,可等到批下来时夏天已过去。

材料二:沈阳有两个厂,一个是铜厂,一个是电缆厂,只有一墙之隔,但没有横向联系。电缆厂归机械部门管,铜厂归冶金部门管。冶金部门把铜调到别处去,电缆厂买铜要到云南,造成运输上、时间上的大量浪费。如果两个厂搞联合,签个合同即可。

通过阅读材料,让学生归纳得出结论:原有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阻碍了生产力发展,所以必须要改革原有的经济体制。这培养了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提问:(2)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为什么先从农村开始?

解决“怎么样”的问题。通过学生的分组讨论,使学生认识到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粮食问题关系到国家稳定和社会发展,让他们理解国家的改革政策,从而拥护党和国家的“三农”政策。

提问:(3)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经历了哪几次生产关系的调整?通过示意图,帮助学生整合知识,教会学生如何构建知识网络。

观察插图:分析“说明什么”的问题。

提问:(4)教材中的两幅插图(即《农民领取承包合同》和《凤阳农民喜获丰收》)说明了什么问题?

教材的编写讲究利学性、严肃性。历史插图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科学精神,教学时充分利用课本插图,让学生分析得出结论:旧的体制已经不适应时展,党和政府的改革措施符合中国农村实际情况,改革合乎民心民意,有利于生产力发展。这样就解决了“得到什么”的问题。

分组讨论:(5)随着时代的发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没有存在的必要?

“时代在发展,任何一种体制、政策,过去先进的,不代表现在先进,更不可能说明将来领先。”以讨论的形式讨论社会热点问题,可培养学生树立“与时俱进”的观念。通过视频“农村大量人口涌向城市的现状和土地承包过度放牧造成土地沙漠化”的情况,使学生能够以一种比较开阔的视野看待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2.关于对外开放

引导思考:为什么要对外开放?结合正反两方面史实,引导学生得出结论:闭关锁国无异于慢性自杀,对外开放才能使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萌发勃勃生机。通过多媒体展示《对外开放新格局示意图》,以识图为主要形式,为学生深入探究搭设时空平台,引导学生把历史学科和地理学科的时空概念有机结合起来,理解对外开放新格局的特点。

提问:(6)厦门是中国近现代史对外开放的见证,厦门近现代的两次对外开放有何不同?

通过对比分析,加深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

3.关于改革开放的成就

通过多媒体展示图片和资料,引导学生归纳改革开放的成就,使学生明白“论从史出”的道理。教材的编写已滞后于时代的发展。通过自由发言的方式,让学生说说近年来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彰显国力的例子,以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和提高其学习兴趣。理解今天国家的强盛跟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密不可分,改革开放是中国的强国之路。

攻克“疑惑什么”的问题。随着社会发展,现在的高中生接触到大量的信息,靠“堵”和“封”的方法,只能使他们对社会更加困惑。教学中学生可能会提出哪些问题?如:既然改革开放如此重要,为什么不早点开放?改革开放姗姗来迟是否说明共产党不会搞经济?可让学生把心中的疑惑提出来。当然,教师要注意课堂调控,要及时处理课堂突发事件。此环节的作用,能够使学生深化理解课本知识,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用所学知识正确解释现实问题,从而更加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三、归纳总结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教学必须兼顾史学现实教育。

小结如下: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国力不断增强,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奥运会、世博会在中国的召开,生动诠释了改革开放的正确性。在当今的中国只有坚持共产党领导、坚持改革开放,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四、拓展迁移

1.以《春天的故事》和《凤阳花鼓词》为材料设计练习题,紧扣现实,追溯历史,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命运和历史变迁,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社会实践:布置学生采取走访、询问等方式了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家乡的变化,增强学生关注现实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