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留学生汉语言教学状况研究

留学生汉语言教学状况研究

本文作者:周燕飞刘娟娟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

文化课设置内容不够丰富:云南省各高校开设的共同文化必修课有“中国概况”、“中国文化”、“中国历史”、“中国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开设的选修课有“中国民俗”、“中国成语”、“中国少数民族与宗教”等,选修课因各学校的教学资源的实际情况而不同,和国内的六所大学比较起来,文化选修课开设类别较少,内容不够丰富。

文化课占汉语言专业课程的比重小:云南各高校与国内六所院校的文化课相比所开设的文化类课程比重少得多,国内六所高校的汉语言文化课平均占必修课的18%,占选修课的54.6%,文化课总体学时占专业课总体学时的36.3%。云南高校的汉语言专业中,文化课平均占必修课的8.05%,占选修课的28.57%,文化课总体学时仅占专业课总体学时的10.9%。

各个学校文化课开设的时间不均衡:通过调查得知,四所学校中有三所从第三年开始开设文化课,且主要集中在第三学年,一所学校在二年级上学期开始开设文化课。

各个学校各门文化课开设的次序不统一:调查得知,三所学校先开设中国文化、中国概况、现当代文学,后开设古代文学等偏向于古代的课程,一所学校先开设古代文学再开设现当代文学,各门文化课开设的先后顺序不统一。

对文化课课程设置的建议:首先,丰富文化类课程设置、增加和本地文化相关的文化类课程。通过对云南各高校的文化课分析可以看到,文化课占选修课比重仅为28.57%,与国内六所院校的平均值54.6%相比,文化选修课开设的量较小,由此建议发挥教师不同的专业优势,根据不同方向留学生的需要和兴趣,鼓励教师开设相关的文化选修课或专题讲座、让文化课课程的设置更加丰富、系统、科学。云南攻读汉语言专业的东南亚的学生占90%以上,学生对中国与东南亚的贸易往来史、中国与东南亚文化对比方面的课程比较感兴趣,在学校师资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议增设相关的课程。其次,文化课教学应遵循一个“由少到多、由易到难、逐步增加”的规律。“文化课开设时间较晚,且过于集中,不利于学生循序渐进、深入地学习和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而过早开设文化课会削弱对留学生汉语听说读写的技能训练,最终也不利于提高留学生汉语交际能力。”[2]除非用学生的母语授课,否则不建议在第一学年开设文化类课程,对于在二年级或者三年级开设文化课,要根据学生的汉语水平来决定,学生水平较高,可以在二年级下学期开设,学生水平较低,则建议在三年级上学期再开设文化课。对于文化课开设过程中出现的先开“古代文学”还是先开“现代文学”的问题,根据学生的反映,古代文学、古代文化是学习中的难中之难,我们遵循文化教学中的“由易到难”的规律,建议先开“现当代文学”,再开设“古代文学”课程。

云南留学生汉语言专业文化课教学情况分析

(一)文化课基本教学情况分析

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必须依托真实课堂教学来实施,因此加大对文化课教学情况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针对我省留学生汉语言专业文化课程教学的情况,我们进行了调查与分析后发现,目前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其一,文化课教学方法单一,影响了留学生的学习兴趣。62.8%的留学生反映目前文化课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文化课任课教师基本采用口头授课的方式讲授文化知识,留学生与任课教师的互动明显不足,学生主动参与讨论的机会也非常少。其二,缺乏跨文化现象的对比教学,无法引起学生共鸣。课堂教学中,文化课教师在讲授文化知识时只注重中国文化知识的灌输,很少考虑到教学对象的母语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差异,在教学中没有主动引导学生对不同文化现象进行比较学习,导致留学生只能被动地接收中国文化知识,不能对教师的授课引起共鸣,从而削弱了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其三,偏重主体文化教学,亚文化教学不够。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看,一个国家的文化分为主体文化和亚文化。现在,绝大多数的高校在文化课教学内容上都偏重介绍我国主流文化的知识,而各地区、各阶层、各民族的亚文化知识的介绍远远不足。云南不仅有着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而且作为面向东南亚、南亚地区的桥头堡,在经济方面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在云南留学生中,70%的来自东南亚,这些学生中,很多学生毕业后打算从事云南地区的贸易工作,掌握好云南的地方文化,对他们来说,有着现实的交际意义。

(二)对云南文化课教学的建议

针对调查所发现的问题,我们建议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将传统的文化课教学模式向开放式的、体验式的文化实践模式转变。首先,教学环境不能只局限于课堂,应由课堂向真实环境转变。受地理位置和其他因素的制约,为留学生提供完全真实、开放的文化实践教学环境,目前我省各高校还难以全面达到,但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本地现有的资源,使课堂环境与社会环境最大限度地结合。比如在学习中国传统佳节时,教师可安排留学生进入中国普通家庭体验课堂学习的内容,并可要求学生节后总结中国传统佳节的特点,通过活动更好地把握中国文化、促进学生的学习。其次,教学方式不能只局限于教师的单纯讲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让学生对文化有更多的领悟。与传统教学相比,多媒体和影视教学更具直观性和趣味性,可集视觉、听觉于一体,以形象的画面给学习者最为直观的冲击,通过影视作品的赏析,留学生能充分了解中国的国情、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处事原则及生活态度等。最后,教学内容不能只偏重主体文化,应该兼顾亚文化。

文化课教材及其使用情况分析

(一)文化课教材使用情况分析

从调查中了解到目前几门主要的文化课教材的使用情况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使用的是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欧阳祯人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史教程》;“中国国情”使用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的《中国国情》,编者为肖立;“中国现当代文学”使用北大出版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教程》,编者为孙萍萍,或使用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教程》,“中国文化”使用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的《中国文化》,编者为韩鉴堂。对使用这些教材的教师和学生进行了调查分析,在以上提到的对外汉语教材中,教师和学生普遍表示满意,但也存在一些问题:第一,文化课教材内容繁多,教学任务完不成,影响留学生对文化内容的总体认识。调查表明,“中国文化”、“中国概况”开设的时间为一学期到一学年,每周课时2学时,“中国现当代文学”与“中国古代文学”开设的时间分别为一学年,每周课时为4学时。教师普遍反映教材内容较多,无法上完所有的课程,很多教材只使用了三分之二,极大地影响了留学生对所学文化课的总体认识。第二,文化课教材语言普遍过深,专业词汇多。汉语言专业的文化课开设从三年级的上学期开始,虽然90%的学生的汉语水平达到了HSK4以上,但是对于文化课的学习还存在困难,分析教材可以看出,课文中的超纲词、丁级词汇较多。“以韩鉴堂的《中国文化》为例,课文中不包括练习,光是课文和相关资料,词汇量就达到8433”。[3]这对于学生来说具有很大的难度,生词量太大,不仅学生预习难,也造成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得不花费宝贵的时间来对课文中的词语进行解释,影响了文化知识的传授。第三,文化课教材的内容过多偏向于中国古代文化。在文化教材的考察中发现,文化课教材的内容过多偏向于中国古代文化,对现代文化涉及得很少。从留学生的反馈来看,28%的留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比较感兴趣,但72%的留学生却希望更多地学习中国现当代文化。第四,文化课教材的趣味性不强,学生觉得文化课较为枯燥。目前的文化课教材是中国学生教材的缩略版,内容繁杂、政治性较强,有的教材按照中国学生的教材体例进行编排,文化课限于灌输文化知识,较少从留学生的需求出发。文化教材缺少趣味性、互动性、任务性等练习,难以让学生在体验中、互动中学习相关的文化知识、技能。

(二)对于文化教材编写的建议

1.充分考虑留学生的汉语水平

文化教材内容繁多,教材的语言普遍过深,导致留学生在学习文化课时忙于查字典,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听不懂老师的讲解,更谈不上与老师产生共鸣。问题的解决需要学生、教师、教材多方面来配合,从教材的编写来看,教材的编写应该考虑到留学生的汉语接受能力,把握好教材的难度。

2.加大现当代文化的内容

就目前的调查情况来看,大部分留学生对现当代的文化较为感兴趣,了解这些文化对留学生掌握汉语、了解中国国情、理解中国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在文化教材的编写中可适量加大现当代文化的内容。

3.体例上可以将文化内容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结合

通过对留学生的个别访谈,我们发现留学生对中国的饮食、家庭、娱乐活动、传统节日、旅游等话题很感兴趣,这为我们的文化处理找到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在教材编写中可以把相关的文化知识融合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里。

4.除纸质文本外,为文化课教材配备相应的多媒体视频短片

多媒体视频短片不仅能活跃教学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部分解决语言差异和文化教学之间的矛盾,学生通过直观的影像可以把教师要用较多的、复杂的语言才能解释清楚的概念一下子展现出来,生动具体,直截了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