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课研究

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课研究

1传统文化在思政课教学中的价值分析

1.1提高了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政治政素质和优良的道德品质,培养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健康完美的品格。纵观世界几千年历史,中华民族之所以历经磨难而生生不息、绵延不绝,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有深厚的文化传统,有共同的精神家园。传统文化凝聚着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思政教课教学同传统文化二者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内容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好教材。《周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倡导的是一种君子自觉奋发向上,刚健有为的精神境界,这对大学生砥砺品质、陶冶情操有极大的激励作用。古圣先贤“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情怀,对大学生加强自身修养,树立远大理想有巨大的教育作用。儒家“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可启发大学生认识到只有严于律己,注重自身品德修养,才能以德服人,实现美好梦想。对于思政课而言,中国传统文化不仅能拓展其内容,弥补大学生在传统文化方面的不足,还能改善当代大学生的知识结构,提升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思政教育的整体实力,从而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1.2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

当代大学教育不仅仅是进行专业技能和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健康完美人格的塑造。同志曾经指出:“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作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与民族的希望,他们的思想道德品质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国梦”的实现。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当今大学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压力。由于多种原因的存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时处于竞争、紧张甚至对立的状态。在这种背景下,提倡和弘扬儒家文化所倡导的人与人之间“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以诚求诚”的传统“德教”精神,对缓解人与人之间紧张对立的状况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这要求思政课教师应注意大学生的养成教育,适时地将传统文化精神精髓引入到思政课教学中,并对其内涵给予现代诠释。做到因材施教、古为今用,以更好的启发引导学生。让学生经过自己的辩证思考、亲身体验。做到自我悦纳、悦纳他人,从而形成健全的人格。

1.3增强了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滋养着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激发着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曾感叹道:“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重在文化的传承……最可怕的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自己的根本文化亡掉了,这就会沦为万劫不复,永远不会翻身”。在联合国大厅里,赫然写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中国格言。这说明,在文化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今天,中华文化在世界仍具有深远影响和重要地位。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几乎涉及到每个道德领域和社会层面,对每个社会问题几乎都能在传统文化中找到引证。中华文化的核心就是“和”文化,我国历来主张“和为贵”、“和气生财”、“和衷共济”,这都是“和”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现。当前,我国在校大学生多为90后,这些学生从小娇生惯养,他们的独立意识强,但抗挫折能力差。稍有失意就会心灰意冷、怨天尤人、一蹶不振。更有甚者的是,极少数学生之间因一点小事发生摩擦,最终导致极端事件的发生。曾经引起全国震惊的“马加爵事件”就是其中一例,至今令人触目惊心。心理问题目前已成为影响当代大学生健康成长的一大因素,教师在日常的思政课教学工作中,应大胆借鉴传统文化中“和谐中庸”的思想”内容,积极传播“正能量”,帮助大学生树立和谐心态。

2实现传统文化与思政课教学的有机结合

当今世界各国文化正处在相互交融的时期,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见重要,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中华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我们要全面认识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传统文化采取唯物辩证法的态度,使之与中国现代社会发展相协调,保持民族特色和开放共容的气魄,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优势。

2.1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改革创新是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灵魂和不竭动力,对大学生进行传统优秀文化教育也应因时而变。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互联网的影响范围非常广泛,它宣传及时,不受时空间的制约,大学生喜闻乐见。将互联网的特长和传统文化的优势有机结合起来,必将产生好的教育效果。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育者还应实现由传统的“灌输型”向“双向互动型”教育方法的转变,可以班级为单位开展优秀古诗词讲演比赛、书法国画展等活动,做到寓教于乐、教学相长。各高校还可以因地制宜,利用高校所在城市所拥有的传统文化资源,来丰富对大学生传统文化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或运用选修课和社会实践课来对大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2.2多渠道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工作

如今社会信息传播方式出现了巨大变化,传统的教育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发展变化的需要。假日经济的发展使得大学生更能利用节假日时间一览祖国的名胜古迹,亲身感受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祥和智慧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在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培养大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学习的热情和传承的责任,让他们意识到自己不仅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学习者、应用者和受益者,更重要的是自己还应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守护者和传承者。通过大学生从认识到实践的学习过程,按照知、情、信、意、行的内在程序循环往复,通过接受、内化、外化等达到知与行的统一,引导他们多层面学习弘扬传统文化。

2.3学校要给予高度重视

思政课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意义重大而深远,学校的大力支持是实现思政课与传统文化的“贯通与融合”取得实效的重要保证,将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纳入到学校日常思政教育工作内容和课程建设之中,配备专职教师团队进行研究,并给予专项资金的支持。思政课与传统文化的贯通与融合需要采取多种形式,其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要取得真正的实效,不仅需要课堂内的理论教育,也要保持教育与课外实地考察的结合,需要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的实践活动方式进行。

3结论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一个民族无法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传统文化连接着过去,启迪着现实,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支撑。实现思政课教学与传统文化资源的贯通与融合,不仅能增强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而且还能对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作者:肖明艳彭振桓单位:徐州工程学院思政部上海大学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