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中小学传统文化学习活动概述

中小学传统文化学习活动概述

一、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中小学开展传统文化的学习活动

“精华”自不必说,俯拾皆是,可是“糟粕”在哪里?找不到,找不到就不放心,不放心就再到处找,总是一副找到了“糟粕”才能安心去学习传统文化的心态。其实,大可不必如此,我们只要知道哪些是“精华”,安心去学就好。我们面对传统文化,特别面对传统文化的核心、源头——“经典”应当拿出的是学习者的心态,不是批判者的心态,这些经典流传千年不失其华,历经百世不塞其义,不是我们这些“非专业人士”或者“初学者”轻易就可以论其短长的,找传统文化中的所谓“糟粕”是那些“专家学者”们考虑的事情,对传统文化缺乏认知的情况下,还是不要妄谈“精华”与“糟粕”的问题为宜。

二、中小学开展传承传统文化活动要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文化是什么?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很多专家学者试着表述,但都不是很成功,所以至今尚无一个统一的、令人满意的答案。本着大道至简的原则,我们选择刘明武先生在《黄帝文化到皇帝文化——清源浊流》一书中使用的说法:文化,即化人之道。借助这一表述,很容易理解文化其实就是那些把我们从茹毛饮血教化为知礼义廉耻的“道”与“器”,是“教化”我们由蒙昧走向文明,让我们每一个人之所以是人的东西;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让我们彼此相互认同,而成其为中国人的东西,由此可鉴,文化的根本任务是育人,中小学开展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承活动必须牢牢掌握住这一方向。部分中小学在这个层面上的理解有偏差,以为背背古诗词,给古诗词谱上曲子再编成舞蹈就是弘扬“国学”,虽然这对提高师生的文学艺术修养很有帮助,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许多中小学并没有时间和精力从简单的诗词中挖掘育人资源,并加以整理,形成系统的、明确的有指示功能的育人方法和目标,在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方面借不上力,这些活动成为了“花拳绣腿”。建议中小学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经典读诵上面,如:《论语》、《大学》、《中庸》、《孟子》、《礼记》、《道德经》等。这些经典具有极高的思想价值,熟悉和了解这些经典才有可能把握传统文化的脉络,才能感知传统文化真正的魅力,体悟到明理修身如何着手,从那里下功夫。可以说只有让广大师生了解、熟悉经典,才算找准了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方向。

三、学习传统文化要尊重学习内容与学习方法相统一的规律

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有两个最基本的方法介绍给大家:第一种方法是“熟读成诵”,就是对经典原文要熟悉,达到流利背诵的程度。这是中国几千年教育流传下来的方法,看起来古老而简单,但非常有效,是最适合学习经典的学习方法。这种方法有两个显而易见的好处,一是利用儿童记忆能力很突出的这段身心发展期,通过背诵来开发、训练、提高这一能力,让儿童更多地识记经典名篇,有利儿童记忆力的发展;二是只有熟记才能在头脑中随时随地再现经典的内容,为今后在实践中加以理解和参悟提供可能。这种学习模式的主体是沐浴中华文明传统文化而成长的人,客体是承载中华文明重要思想的经典,学习的主体、客体通过这种最具东方特色的学习方法达到和谐统一,使其相得益彰。运用西方学习“科学”惯用的线性的、重逻辑的思维来学习东方文化不合适,一如用“诵读”的方式来学习物理和数学也一样不合适。推荐给大家的这两种学习方法是相互关联的,“熟读成诵”为“学用结合”提供可能。第二种方法是“学用相长”,就是用经典中的智慧指导我们的言行,努力达到知行合一。例如:《论语》中有这样一句话:“子绝四:勿意、勿固、勿必、勿我”,从字面上看八个字而已,很简单,这句话提醒我们要认识到自己现有的知识和能力有限,我们对自身和客观事物的认知都存在局限性,但是在现实中去落实,却极为不易。当我们与别人争论时,有多少人能放下“成见”倾听对方的意见呢?当我们面对批评时,有多少人能放下抵触情绪在自己身上查找问题的根源,做到“闻过而喜”呢?另外,我们注意到孔门弟子问“孝”、“仁”,孔子的回答不尽相同,当然,这种不同的回答突显了孔子“因材施教”的高超技艺,同时也让我们清醒地看到儒家对“行”的指导从不离开情境空谈,人不可无知,知而不行无异于“说食不饱”,可见,知行结合才能真正理解传统文化大深邃的思想。笔者虽然接触传统文化时间不长,一些理解和体会比较肤浅,但是对传统文化在育人方面的作用充满信心,希望有更多的中小学关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礼记•学记》中有一句话:“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希望能与更多的师生共同学习,切磋心得。

作者:王磊单位:延边州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