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传统文化与图书馆职业道德建设

传统文化与图书馆职业道德建设

一、以“推已及人”的仁爱之心强化服务意识

“仁”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观念。孔子把“仁”作为其思想的基础和最高的处事标准、道德准则和思想境界,形成了儒学以“仁”为核心的思想架构。孔子将“仁”赋予了“爱人”“推已及人”的内涵,提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是在日常处事中,要“推己及人”的换位思考,设身处地的为人着想。对于图书馆职业道德来说,应当着重体现在强化服务意识,以读者的需求为导向,推已及人、设身处地的急读者之急、想读者之想,用人性化、主动式的服务去体现对读者的尊重、信任和关心,拉近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的距离。在与读者的沟通交流上,也要善于从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分析服务不到位的地方,分析工作中还存在的漏洞,从而提高服务水平,满足读者的需求。在具体方法上,一是要适应当前读者对电子读物的需求,将信息服务更多延展到计算机网络上,加快电子图书馆建设,增加图书馆电子模块应用,提高读者网络检索效率;二是分析读者阅读习惯,完善内部配置,优化排架方式,调整馆藏资源布局策略,增强服务模式的多样性,提高图书馆借阅的开架率和参考咨询率;三是建立更加热情周到的服务行为规范,解决“门难进、脸难看”、“有问无答”、“庸散懒”等现象,实行主动服务、人性化服,让读者感受到服务中蕴含的仁爱之心,感动服务的真诚与温暖。

二、以“好学不厌”的精神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诸多的典藉进行了专门的论述。孔子《论语•述而》有:“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又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唐代诗人杜甫认为:“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宋代欧阳修提出:“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这些古圣先哲的教诲,都告诫后人,要将学习作为人生中的大事来抓,而且要懂得方法,善于学习,坚持不懈,好学不厌。当今世界,意识形态多元,知识更新迅速,技术发展迅猛,图书馆信息化步伐加快,只有加强学习,并且从传统文化精髓中寻找优秀的学习方法,才能跟得上发展的步伐。一是学习要有规划。《礼记•学记》中提出要“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作为图书馆员,正式的业务知识必须要学习,闲暇时也要对多方面知识进行有目的涉猎,特别是对传统文化知识要加强学习,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二是学习要善于积累。从小处着手,积少成多,才能达到新境界,开阔眼界,提高能力。三是学习要与实践结合。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王夫之提出:“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君子之学,未尝离行以为知。”强调学习与实践紧密结合。作为图书馆工作者,既是文化传播的服务者,更应当是文化的身体力行者,要将所知所学的传统文化体现到生活中去,将积累的业务知识应用到工作中去,不断提升职业道德水平,提高图书馆工作水平。

三、以“重义轻利”的思想提高道德情操

“义”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十分推崇的道德标准。《论语•里仁》中有:“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大学》中提出“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孟子•滕文公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这些金声玉振的声音自古以来激励了无数仁人志士的心,是中华文化精魄所在。如:《三国演义》中关羽身在曹营,不为利诱,连其座骑赤兔马,也在关羽败走麦城后,恋旧主不食草料而亡。再如:宋代的文天祥受俘期间,元世祖以高官厚禄劝降,文天祥宁死不屈,从容赴义,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汉青”的名句,被后世称许。现代社会,重义仍是社会所褒扬的价值取向,是处理社会主义市场条件下义利关系的准则。但是,不可否认,当今,拜金主义、利己主义成为一些人的“信仰”,向“钱”看、找“钱”途成为一些人的目标,这无疑背离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也失去了人性的光辉。当见利忘义、惟利是图成为一个人的价值观,其职业道德水准也就不言而喻了。图书馆是公益性文化服务机构,不仅承担着传播文化知识的重要职能,还有宣传和教育的职能。作为图书馆馆员必须以身作则、廉洁自律,正确处理好自己利益与工作职责关系,坚决同腐败现象作斗争。要结合当前中央提出的转变作风各项规定,借鉴传统文化重义轻利精神,积极引导图书馆馆员履行社会公德,弘扬正气,奉公守法,转变作风,推动职业道德水平的提升。

作者:杨颖单位:滨州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