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农村建设与节约型社会的契合论文

农村建设与节约型社会的契合论文

论文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建设节约型社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建设节约型社会,可以促进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和管理民主。必须从生产、消费、生态三个领域着手,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倡导理性消费、改善人居环境,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论文关键词:节约型社会;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从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的国情出发,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贯穿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过程。

一、建设节约型社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1、建设节约型社会,可以优化资源环境,促进农村生产发展

生产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首先满足农民的衣食住行的需要,满足农村社会再生产以及扩大再生产的需要。当前,我国农村生产面临许多困难,最突出的表现是农业发展后劲不足、乡镇企业发展面临困境、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缓慢。这其中既有农业和农村自身的原因,更有农业和农村以外的因素,特别是近几年,制约农村生产发展的资源环境日趋严峻。一是农业资源日趋减少和退化,特别是耕地资源减少。中国虽然国土辽阔,但人均耕地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1/2,而且优质耕地少,可开发的后备资源少。据初步统计,我国荒漠化国土面积已占到国土面积的27.3%,沙漠化速度从1994年的2460平方公里增加到2002年的3436平方公里;我国水土流失面积367万平方公里,平均年增1万平方公里。特别是自1998年以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各种非农使用及其他各方面的原因,使耕地大幅度减少了6364万亩,年均减少超过1千万亩,部分沿海省市的人均耕地面积已经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0.8亩警戒线。二是资源紧张,制约了农村生产发展。一方面,我国资源总体不足。我国人均淡水资源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耕地人均占有量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2,人均森林占有面积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5,45种主要矿产的现有含量15年后只剩下6种,石油2010年以后几乎70%以上依赖进口。另一方面,资源的粗放使用,进一步加剧了资源短缺的局面。据计算,我国单位GDP的能源消耗量,分别是日本的11.5倍,意大利的8.5倍,法国的7.7倍,德国的7.7倍,英国的5.3倍,美国的4.3倍,加拿大的3.3倍。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资源紧张的局面,不仅制约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也给农村生产发展带来许多困难。①资源紧张使农资价格大幅上扬,制约农业发展。2004年,由于国内煤炭及电力紧张,原材料价格上涨,运力紧张,造成化肥和农膜生产成本居高不下,以化肥为代表的农资价格大幅上扬。据农业部统计,2004年,全国农资价格上涨10.6%,其中,化肥价格上涨12.8%,农民耕种每亩田投资增加17.1元,全年由于农资涨价,使农民增加生产成本390亿元,极大地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②资源紧张使生产成本大幅提高,制约乡镇企业的发展。近年来,电力阶段性紧张在一些地方变成常年性短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乡镇企业正常生产;能源、原材料涨价、公路运输成本提高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乡镇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压缩了利润空间。这些因素,使本来就发展缓慢的乡镇企业雪上加霜,举步维艰。

2、建设节约型社会,可以减少资金支出,促进农民生活宽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核心的目标是不断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使广大农民切实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目前,我国多数农民生活还不宽裕,2004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2936元,不及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的1/3,恩格尔系数47.2%,高于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近10个百分点;全国仍有近3000万人尚未解决温饱问题,近6000万人处于低水平、不稳定的温饱状态。在广大农村地区,看不起病、读不起书、养不起老的现象仍较普遍。2003年,卫生部进行了第三次全国卫生医疗调查,结果显示:农民应住院而没有住院的比例从1998年的63.7%上升到75.4%;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农民占全部贫困农民的比例上升到33.4%;在西部地区农村,62%的患者因为经济困难应治疗而没有治疗,75.1%的患者还没有治愈就要求提前出院。造成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生活不宽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农民资金支出的快速增长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①资源紧张导致物价上涨,农民生产生活支出明显增多。《中国产业发展景气报告》显示:2005年2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达到103.9,其中城市上涨1.4%,农村上涨2.8%。与1月比,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1.8%。农村的物价上涨幅度继续大于城市。而上游产品价格上涨向下游传导,钢材、煤炭上游产品价格上涨或持续高位运行并逐渐传导到下游产品,致使部分消费品价格上涨是其中的关键原因。②消费主义对农村的影响,农民不正确消费增加了资金支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广告、时尚通过各种媒体传播,构造了“有钱就有一切”的价值观,农村传统的往往也是正当的节俭价值观被消费主义文化所侵噬。在收入不能快速增长而支出压力快速增长时,农民应对压力的一种办法就是在形式上攀比消费,这也是为什么有农民购买洗衣机却装着稻谷的原因,也是农民不是从实用的角度而是从攀比的角度建房的原因。虽然市场经济必然以刺激消费来拉动内需,但在农民增收困难的情况下,任由市场来刺激调动农民的消费欲望,事实上只是增加了农民对自己处境的不满和他们的自我边缘化,其后果是支出增加的压力大于收入增长的速度,从而使农民强烈感到(注意是感到而非真正)经济上的贫困。

3、建设节约型社会,可以培育新型农民,促进农村乡风文明

乡风文明,是指切实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营造文明的乡风。其核心是培育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相适应的新型农民。近年来,虽然一些地区的农村经济发展较快,但精神文化生活却单调乏味,同时一些不良文化有所抬头,一些地方,封建迷信沉渣泛起,黄赌毒泛滥成灾,影响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不利于营造文明的乡风,同时也加重了农民的经济负担,特别是农村近年来畸形消费愈演愈烈,广大农民不堪重负。主要表现在:①人情消费水涨船高。过去,农村人情消费主要是婚丧嫁娶,一次消费一般在几元钱左右。而现在,人情消费名目不断增多,而且费用上升,少则5元、10元,多则几十甚至上百元不等,农民不胜其烦。②红白喜事盲目攀比。农村现在普遍存在红白喜事大操大办现象,特别是在宴席操办上,互相攀比,互相竞争,有的仅宴席一项花费,少则数千元,多则上万元,浪费严重,很多农民因此背上债务。③封建迷信沉渣泛起。在农村原先销声匿迹的巫婆、神汉、风水先生以及看面相、手相的,现在是大行其道,无所顾忌。各种庙会、神事相继出现,并且声势日盛,借机敛财。一些群众信神不信医,造成家庭悲剧不断发生。同时,农村封建迷信的沉渣泛起,也为各种邪教活动的渗透、蔓延提供了机会。④之风愈演愈烈。由于农村业余文化生活比较贫乏,一些农民群众便将作为一种消遣娱乐方式。参加活动的既有中老年人,也有年轻人和学生,而且,的规格呈上升之势,不少农民因此家破人亡。另外,传统的陋习在一些农村还广泛存在,一些地方攀比修造坟墓,甚至出现豪华的活人墓,既加重了农民的负担,也占用了大量耕地。因此,培育新型农民,当务之急是要发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倡导文明的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不断促进农村乡风文明。

4、建设节约型社会,可以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村村容整洁

村容整洁,是指建设环境优美、生态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风貌,为农村地区提供更好的生产、生活、生态条件。长期以来,大部分农村地区的人居环境不能令人满意。“露天厕、泥水街、压水井、鸡鸭院”,是对农民生活居住环境的形象描述。当前,农村生态环境有不断恶化的趋势。一是农村资源浪费严重。比如水资源问题,我国人均占有水资源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4,世界排名100位,被列为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贫乏的国家之一。但尽管这样,我国农村节水灌溉面积不到灌溉总面积的1/3,其中,喷、滴灌面积只占灌溉总面积的2%,用水效率在40%以下。目前,我国每年受干旱面积在4.5亿亩左右,如果水效率能达到发达国家80%的水平,节约水量足够受干旱土地灌溉用水。二是农村环境污染加剧。①随着“农村工业化”步伐的加快,城市工业向农村转移,乡镇工业造成的环境污染逐年增加。根据2000年全国环境统计公报显示,我国乡镇工业废水排放量达41.1亿吨,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254.3万吨,废气排放量463.3万吨,工业废弃物产生量15008.8万吨,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2143.4万吨,这些都对农村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威胁。②随着农药、化肥等的大量采用,对自然环境造成污染,敲响了生态灾难的警钟。2000年,全国农药使用量128万吨(成药),平均每公顷用量约14公斤,比发达国家高出1倍,但利用率不足30%,比发达国家低20%。农药大部分进入水体、土壤中,使自然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目前我国化肥年使用量达4124万吨,按播种面积计算,平均每公顷化肥施用量达400公斤以上,远远超过发达国家为防止化肥对水体污染而设置的每公顷225公斤安全上限。但化肥有效利用率很低,氮肥平均利用率为30~40%,磷肥10~20%,钾肥35~50%。化肥流失加剧了湖泊和海洋等水体的富营养化,造成地下水和蔬菜中硝态氮含量超标,影响土壤自净能力,也严重影响了农民身体健康,据统计,目前我国有3亿农民饮水不安全。

5、建设节约型社会,可以降低组织成本,促进农村管理民主

管理民主,就是要进一步健全农村各项民主制度,健全农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不断促进农村各项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是我国政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基础。管理民主的核心是经济民主,经济民主的内容就是让农民享有决策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其根本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必要的开支,减轻农民负担,保障农民基本权益。目前,我国乡村组织成本过高,已经成为取消农业税以后急待解决的问题。据统计,我国共有乡镇政府3.6万个,由于乡镇机构臃肿、财政供养人口庞大。根据测算,全国乡村包括在编和不在编的乡镇政府工作人员,加上所谓的“七站八所”人员,以及村干部、公共品维护员、军烈属、五保户等,乡村政权组织需要全部或部分“养”的人高达3100万,需要经费约2200亿元,平均每个乡镇需要负担约500万元左右。而且,由于历史原因,乡村负债沉重。2001年,农业部调查查统计结果显示,我国村级债务达1483亿元,平均每个村负债20万元,而2003年3月9日的《财经时报》就报道,村级财政债务已平均达到了50万元左右;2004年第40期《了望东方周刊》更是指出,据专家估计,中国仅乡镇一级债务就以每年200亿元的速度递增。同时,一些地方乡村干部追求所谓政绩,少数干部铺张浪费严重,更是提高了乡村组织成本,加重了乡村债务负担,农民群众对此极为不满。所以,在农村建设节约型社会,就要最大限度地减人减支,减人就要加快乡镇机构改革的步伐,而减支,则必须实行政务公开、村务公开,让老百姓参与决策和管理。只有这样,才能降低组织成本,最终减轻农民负担,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管理民主。

二、建设节约型社会,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在生产领域,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特征的可持续经济增长模式。发展循环经济,是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增强农业竞争力的重要措施。一是促进耕地资源的节约和集约利用。耕地是宝贵的资源,保护耕地资源,是维护我国粮食安全、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面对我国耕地资源不断减少的趋势,必须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禁止一切滥占耕地和浪费土地资源的行为。同时,要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推进农村土地的合理流转,促进土地的集约利用。二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农业是指在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原则下,总结吸收各种农业生产方式的成功经验,按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应用系统工程方法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农业体系。生态农业是21世纪农业的主导模式,目前世界上实行生态管理的农业用地约1055万公顷。对我国来讲,发展生态农业,不仅是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破除绿色贸易壁垒的有效途径,而且是保证食品卫生安全的迫切需要。据调查,累积于饮用水源特别是井水中的化肥氮磷和农药对至少13个省份、数以百万计居民的健康构成威胁。三是促进农村资源的综合利用。我国农村资源丰富,但是利用率不高,浪费严重。比如,我国秸秆产量约占全世界产量的30%左右,每年农作物秸秆资源量约占生物质能资源量的近一半,但目前我国秸秆利用率约为33%,其中大部分未加处理,造成巨大浪费。

2、在消费领域,倡导理性消费,树立健康文明的消费模式

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引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于开拓农村市场、繁荣农村经济意义重大。但是,针对我国资源短缺、农民收入不高的现状,必须在农民中倡导理性消费,树立健康文明的消费模式。一是引导农民正确处理消费与积累的关系。建设新农村最根本的是促进生产发展,而生产发展需要投入,近年来,由于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过快、农业比较效益低下等原因,农民投资农业生产的积极性较之改革开放初期有较大幅度下降,制约了农业的持续发展。二是倡导合理消费。由于市场经济的影响,消费主义对农村的冲击,在部分农民中出现了攀比消费、过渡消费,据中国品牌战略协会估计,中国大陆奢侈品消费人群目前已达到总人口的13%,约1.6亿人,这其中不乏刚刚富裕起来的农民。过渡消费不仅浪费了资源,而且也加重了农民的经济负担。因此,在农民中倡导合理消费,对于这个即将崛起的庞大消费群体非常必要。三是倡导文明消费,树立健康文明的消费模式。随着农民收入的增长,首先要引导农民提高消费水平,这对于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十分重要。其次,要适时引导农民调整消费结构,不断提高发展消费、享受消费占农民消费的比重,这不仅有利于提升农民的生活质量,而且也可以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第三,要引导农民形成节约资源的消费方式,促进资源能源的节约。超级秘书网

3、在生态领域,改善人居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建设村容整洁的新农村,不仅要改善村镇面貌、更重要的是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当前农村生态环境有恶化的趋势,主要表现是植被破坏,并由此导致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野生动植物资源减少和自然灾害加剧。据统计,我国土地面积为世界土地面积的7%,人口为世界人口的22%,而森林面积仅为世界森林总面积的4%左右,森林蓄积量还不到世界森林总蓄积量的3%。全国人均有林面积0.12公顷,蓄积量9.1立方米,分别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8%和13%。我国森林覆盖率也只有世界平均数的54.2%,与世界林业发达的国家相比,差距更大。由植被破坏带来的一系列后果,不仅影响了农业发展,也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一是在农业生产中降低农药、化肥等的使用量,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实行清洁生产。二是整治乡镇企业,遏制其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要提高乡镇企业的环保意识,严格环保标准,减少污染物排放量。三是在农村推广小水电、太阳能、沼气等清洁能源建设,减轻对生态的破坏,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比如,发展小水电,每年可减少砍柴1.49亿立方米,相当于全国农民薪柴消耗总量的2/3,能有效保护森林面积3.4亿亩,提高森林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每年还可减少二氧化碳2亿多吨,减少二氧化硫92万吨。四是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为实现村容整洁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陈锡文:解读新农村建设“二十字”蓝图〔J〕半月谈2006.1北京

本书编写组: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M〕人民日报出版社2005.10北京

王仕军:和谐社会视野中的乡村债务转自“学说连线”

朱晓峰:我国农业生态安全:问题和对策〔J〕《经济要参》2004.22北京

王建:自然资源更为短缺〔J〕《中国经济导报》2004.2北京

胡其峰:我国土壤质量趋向恶化〔N〕《光明日报》2004.12北京

张玉林等:论环境污染背景下的“三农”问题〔J〕《经济管理文摘》2003.11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