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网络环境下党的群众工作

网络环境下党的群众工作

一、网络发展给党的群众工作带来的机遇

(一)为党了解社情民意拓宽了新渠道。“在中国传统社情民意收集反馈体制下,群众反映问题或提出诉求的途径主要有三种:到各级党委、政府信访部门反映;到各部门信访机构反映;通过信件进行匿名反映。但这些渠道依然不能完全保证基层群众意见能真正反映上去并得到解决。”作为一种依附于高科技的新媒体,网络具有虚拟性和开放性的特点。由于不受时空和地域限制,人们可以通过网络信息平台自由地发表言论、交流观点。特别是博客、MSN、论坛(BBS)、微博、微信等信息传播平台,更具有传统媒体所不具备的交互性和多元性,吸引了大量的网民。据抽样统计,在我国每天人们通过论坛、新闻评论、博客等渠道发表的言论达300多万条,超过66%的中国网民经常在网上发表言论,就各种话题进行讨论,充分表达思想观点和利益诉求。通过网络,我们党可以及时了解和掌握群众的思想动态和愿望诉求,“网络正成为党政官员了解民意的有效途径”。

(二)为党群沟通搭建了新平台。传统党群沟通方法,主要以个别交流、召开座谈会、问卷调查、基层走访、信件反馈为主。这些传统方法在听取群众意见,密切联系群众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缺点是沟通范围有限、互动效能较低。而网络的传播方式是双向的,它以传播速度快、透明度高、不受时空条件限制、反映意见覆盖面广等特征,给党群沟通搭建了新的平台。一方面,网络使党群沟通更加畅通。网络的开放性、匿名性和平等性,给网民提供了一个释放自我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网民可以自由地发表评论,表达诉求。而党的各级领导干部也可以通过网络,及时了解群众的意见和建议,避免了传统沟通渠道的烦琐程序以及时间、地点等方面的限制;另一方面,网络使党群沟通更加迅捷。网络的即时性和互动性,实现了信息的超时空传播,极大地满足了社会公众的知情权和参与社会事务的心理。而我们党也可以通过信息、在线交流、论坛对话等方式,即时将党的方针政策宣传贯彻到群众中,以增强群众对党的方针政策的理解和支持。

(三)为实现党的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提供了新途径。科学决策是党的各项工作取得成功的重要前提,直接关系到党的群众工作的成效。而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是科学决策的总体要求,是衡量党的决策水平的重要标准。传统的决策程序,一般是通过个别走访、召开座谈会、听证会等形式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在此基础上经过党委集体讨论后,根据民主集中制原则作出决定。实践证明,传统决策程序在党的决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因人力、物力、地域等条件的限制,公民参与决策的范围较窄,参与程度并不深。而网络则弥补了传统决策程序在这方面的不足,为推进党的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提供了新的渠道。由于网络政治参与的成本低、操作便捷,越来越多的人喜欢通过网络这个交流平台,反映内心的声音。群众来自社会的不同阶层,对社会的发展、民生的疾苦、人民的需求体验最深,了解最多,自然最有发言权。他们对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所关心、关注的重要问题,通过网络平台向政策研究者表达诉求、抒发己见、建言献策。我们党运用网络开展民意调查、民意测验和民意征集,可以快速、准确地掌握群众的所思所想、所需所盼,从而使决策的制定更加科学民主,使各项决策更加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二、网络给党的群众工作带来的冲击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以其特有的方式为党的群众工作开辟新领域、提供新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影响。

(一)网络的虚拟性和匿名性,使党的群众工作对象变得难以识别和把握,降低了党的群众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网络的出现,将人类生存的时空维度从物理世界延展至一种网络化的虚拟世界。“不仅人类世界的一部分转变成为虚拟环境,而且我们日常生活的世界同时也日益与虚拟空间和虚拟时间交织在一起”。在这个虚拟世界里,人们往往以数字化、符号化的形式存在,而无需显示在现实社会中的真实身份。由于个人的性别、年龄、民族、职业、阶层等重要身份识别信息被掩盖,只剩下符号的交往,现实生活中的法律法规、道德规范在网络空间的约束力大为弱化,从而使人们毫无顾忌地在网络上发表意见和看法。网络信息的即时性和超文本链接特质,又使得一些不负责任的言论迅速扩散。在传统社会条件下,党的群众工作对象都是可以确定、能够掌握的,而网络的出现则使得党的群众工作对象变得模糊和不确定。尽管从技术角度而言,可以根据网络IP地址追踪到网民用来上网的电脑,但与传统群众工作相比,网络环境下党的群众工作对象显然已变得更加隐蔽和难以把握。这无疑降低了我们党开展群众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党的群众工作过程也因此变得愈加复杂。

(二)网络的开放性和全球性,打破了信息准入权的限制,加大了党教育和引导群众的难度。互联网是一个全球性的开放系统,任何一台接入互联网的计算机都可以自由畅通地与全世界的计算机交换信息。由于打破了民族、地区、国家的界限,各种不同的思想文化、思想观念在网络上相互交织和碰撞。如今,互联网所承载的信息,已经大大超越任何一种传统媒体,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虽然网络为人们提供了海量信息,但网络本身并不能对信息作价值判断,这使得各种虚假信息、不良信息充斥着网络。尤其是某些西方发达国家凭借技术优势,已经把网络变成了传播西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的黑色通道。传统媒体对信息具有选择性,而网络则打破了信息准入权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上靠组织体系、宣传工具教育和引导群众的模式,使传统的话语体系边缘化,从而加大了党教育和引导群众工作的难度。

(三)网络的交互性和平等性,为负面舆论的滋长预留了空间,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党群凝聚力。与传统媒体由点到面的单向式传播不同,互联网是双向或多向交互性传播的。网络的交互性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在信息传播中的地位,实现了由被动到主动、由一元到多元的转换。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角落的人们,只要轻敲键盘,就可以跨越时空的局限,与不同地域、不同年龄、不同国籍的人就各种社会热点焦点问题自由、平等地进行交流和讨论。在这里,每个人既可以是信息的接受者和评论者,也可以是信息的制造者和传播者。网络的交互性和平等性,在使社情民意得到充分表达的同时也会使一些言论在网上被催化和渲染。由于人们对真实情况了解得并不全面,加之从众心理,因此很容易获得某种认同感,从而使得负面舆论随时都可能在较大范围内出现一边倒的情形。尤其是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关键时期,由各种利益问题引发的矛盾极易被网络无限放大,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影响到党的形象和公信力,进而疏离党与群众的关系。

(四)网络的快捷性和无限扩散性,易引发群体极化效应,考验着党的群众工作能力。网络是扁平的非线性结构,每一个结点之间有着无数线路相互链接,网络信息随意通过任何一条链接都能以光速在任意一个结点之间传递。网络这种超时空的信息链接,使得任何一个地方发生的事情都能在极短时间内传遍世界上任何一个网络所能够延伸到的角落。特别是一些突发的重大自然灾害、刑事案件、公共安全事件等,一旦在网络上曝光,各种跟贴、评论便如同滚雪球般不断积聚,其传播的速度、波及的广度和影响的力度几乎呈几何级数增长,当群体意见高度统一时,便容易走向极化,形成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群体极化现象积极的一面在于,它能通过人们对事件的高度关注,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促进事件得以公正处理。但不容忽视的是,群体极化也能使错误的判断和决定更趋极端,从而造成网络舆论混乱,导致某些极端言行的发生,这无疑对党在新形势下开展群众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三、网络环境下改进党的群众工作的措施

指出,群众工作是社会管理的基础性、经常性、根本性工作。党的全部执政活动,离不开强有力的群众工作。面对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全民普及给党的群众工作带来的挑战,我们党要主动适应网络时代新变化,深刻把握网上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切实做好网络环境下党的群众工作。

(一)增强媒介素养,提升领导干部运用网络开展群众工作的能力。网络的快速发展和全民普及,给各级党的领导干部开展群众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们党要把“媒介素养”纳入党政干部必修课程,把是否重视网络、熟练运用网络作为考量党政领导干部执政水平的重要标准,通过加强领导干部互联网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其“网络问政”的能力。一是熟练应用各种网络技术的能力,如浏览网络信息、收发邮件、看微博、上QQ和微信、在线交流及使用网络办公设备等基本技能。二是运用网络搜集社情民意和研判社会舆情的能力。要善于运用手机、博客、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工具进行民意调查,密切关注网络舆情,并对网络信息进行准确研判。三是运用网络与网民进行互动的能力。要充分利用留言板、电子信箱、电子论坛、在线调查、博客、微博、微信等方式,就网民普遍关心的问题进行讨论,及时解答群众的困惑和疑问。四是应对和处置网络舆论的能力。要第一时间摸清舆情动态,掌握舆论主动权,及时正确地处置突发事件。

(二)强化舆论导向,发挥主流网站舆论引导主力军的作用。坚持正确导向、传达党的声音、反映人民意愿、引导社会舆论,是主流网站担负的重要职责。我们党应深刻认识互联网在舆论传播方面的社会影响力,重视主流网站的建设、运用和管理,以充分发挥其引导群众的功能。要利用网络的广阔空间,将党的知识、历史、人物、文献资料和最新理论成果、典型事例等内容上传到互联网上,使网站成为宣传党和政府方针政策的重要阵地;要利用网络多媒体的直观形象性,通过文字、图片、声音、视频、动画等形式,将宣传工作内容有机融入网络文化和娱乐活动中,以增强宣传的吸引力、说服力和感召力;要发挥主流网站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力求在第一时间权威准确信息,及时表明党和政府的立场和态度,用正确的导向防止和消除各种虚假信息的负面影响,以发挥引导网上舆论的主渠道作用。

(三)重视制度建设,完善网络群众工作机制。制度建设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网络群众工作机制,使工作常态化、规范化,是做好群众工作的关键之所在。要建立健全网络舆情监控机制,做到负面信息、重大事件苗头及时发现、及时报告,防止事态扩大;建立健全网络舆情快速反应机制,一旦发生重大突发事件,迅速启动应急处置机制,及时化解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建立健全网络民意分析研判机制,通过定期搜集、整理和分析各类民调信息,准确掌握群众的愿望和诉求,为党制定或调整方针政策提供重要参考;建立健全网络发言人制度,通过互联网及时在网上就调查情况对网友进行答复,主动、准确地权威信息,引导舆情走势;建立健全网络沟通和引导机制,通过多种方式加强与网民的交流和沟通,努力把网民情绪引导到健康理性的轨道上来;完善网上服务机制,解决好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使网络成为党和政府直接服务群众的窗口;建立领导干部问责机制,将网络群众工作的成效作为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标准。

(四)把握工作特点,创新网络群众工作方式。正确的方式方法,是做好党的群众工作的重要保障。面对网络给群众工作带来的新特点和新变化,我们要在继承和运用以往群众工作有效做法的基础上创新方式方法,不断提高群众工作的成效。例如,在宣传引导方式上要注重立体化,通过发挥电子政务、电子党务网站、专题网站、远程教育、论坛、微博等平台的作用,运用各种网络信息技术和手段,全面开展宣传教育工作。在沟通方式上要体现平等化,尊重网民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善于坦然面对和包容不同意见,以坦诚、平等的姿态和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与网民进行交流。在服务方式上要凸显人性化,充分发挥党务政务微博、手机报和即时通信的服务功能,对于群众在网络上所反映的诸如公交出行、环境保护、购物餐饮、医疗社保、行政执法、社区治理等问题,要热心、及时地予以答复和解决。即便不能立即回答和解决的,在主动说明情况后,也应及时在网下采取措施将问题解决在基层。

(五)加强网络监管,优化网络群众工作生态环境。良好的网络环境是做好群众工作的重要前提。然而因监管不力、网民道德素质参差不齐、技术力量制约等原因,诸如网络暴力、网络谣言、网络侵权等网络失范现象时有发生,给党的群众工作带来一定影响。对此,我们要采取有力措施,不断打造和谐有序的网络生态环境。强化网络法律规范,加快相关法规的制定、修改和完善,为互联网的健康发展提供法律保障;应强化网络道德规范,通过加强网络伦理教育,引导网民遵守网络规则,恪守网络道德;强化技术规范。加快网络技术的研发,进一步提升群众工作对象的可标识、可追溯能力。加强技术监管平台建设,增强技术防护能力,不断净化网络舆论环境。总之,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能否运用互联网做好党的群众工作,是衡量执政党执政能力的重要指标。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网络对群众工作的深刻影响,坚持走网上群众路线,不断推进群众工作的变革与创新,使党的网络群众工作在一个更高的、全新的层面上得到拓展。

作者:于昆单位: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国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