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生态文明论文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生态文明论文

一、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实现生态文明的基本前提

人类从原始社会开始,就对这个世界进行能动的改造。在早期的农业文明时代,人类对自然的依赖性很强,以一种敬畏的态度来尊重自然,人与自然非常和谐。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进入到工业文明时代,机器被广泛使用,人类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无所不能,对自然的敬畏也转变为对自然的驾驭和奴役。尤其是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对自然的改造能力越来越强大。随着工业文明的勃蓬发展,自然资源大量被开采,环境日益恶化。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也日益紧张,人对自身价值的认同感下降。这些问题的出现,都是由于没有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没有看到人与自然的统一关系。只有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才能实现生态文明。首先,我们应该明确:改造自然是人类的本质特征。实践是一切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对自然的改造,人类文明就无从谈起,人类存在也就毫无意义。但是,人类的这种改造不是没有限制的。人类不能不受自然的制约去改造自然,这种改造应该建立在对自然规律的了解和尊重上。因此,人类对自然的改造不仅仅是改变,其中也包含着能动性和受动性,而人类处于能动性还是受动性的状态是有条件的。人类对自然能动改造的前提是尊重自然,以平等的身份来对待自然,应该按照自然规律办事,从而使人改造世界的能动性得以发挥。可是如果人只是一味的对自然进行索取,没有任何的约束,最终将会使自然失衡,这种失衡会迫使自然进行自我调整。自然在自我调整过程中的行为,例如气候的变化、物种间的协调等对人类而言或许将是毁灭性的。比如前些年流行的SARS病毒、超级细菌,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人类滥用抗生素的结果。由于抗生素的滥用,加速自然界病毒和细菌的变异,从而出现越来越多的变异病毒。人类为了对付这些新型病毒,又出新的抗生素和疫苗,这又迫使病毒和细菌再次变异,而一旦人类的研发不能抗击新的病毒和细菌,人类可能会陷入灾难性疾病爆发的境地。这就是自然的报复之一。所以,人对自然改造将不再是能动性的,而是受动性的。人的行为不得不受自然的约束。这就要求我们在面对自然的过程中要看到人与自然的统一与和谐,这恰恰是实现生态文明最基本的前提。

二、正确贯彻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实现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根本途径

改革开改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就辉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可是长期以来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导致中国资源紧张,环境问题恶化。如何处理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的关系,已成为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近年来,我国政府也充分意识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的重要性。十二五规划中将绿色发展提到重要的位置,在十八大报告中将生态文明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提至并肩的地位,共同成为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中的一员。在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过程中,我们要始终贯彻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这是实现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根本途径。第一,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应贯彻人与自然和谐的原则。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物质资料生产实践,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而自然则是物质资料生产实践的最基本的实践对象。如果人与自然的关系失衡,物质资料生产实践则无法顺利完成。人类必须认识到人的实践活动的对象性,即自然作为实践活动的对象不是任人奴役的。人只有在认识到自然的承受能力是限的,在改造自然时就将自然当作人类的朋友和伙伴,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协调发展。第二,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应构建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人作为实践的主体,是实践行为的组织者和执行者。在人类对自然进行实践的同时,人类也在对人类自身进行实践。只有做到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实践才能够成功。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出发,构建实践过程中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首先,注重资源综合开发、循环利用、降低消耗、有效保护资源;其次,发展清洁生产、减少污染,及时对污染进行有效的治理,改善生态环境;最后,倡导生态文明的科学生活方式和合理的消费方式,从而使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相处,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第三,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应适当控制人的物质欲望。个人就像一条欲望的溪流,它流淌的不是溪水,而是人的各种欲望。人类社会却似一个永远不会干涸的欲望海洋,似乎随时都可能掀起波涛和巨浪。尤其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先富起来的人,过度消费,导致自然资源的严重不足。如果将美国作为追求的范本,每个人都像美国人那么生活,我们至少需要四个地球,这无疑是自寻死路。因此,人类在发展的时候,应学会控制物质欲望。首先,人类应认识到自身欲望的无穷性,认识到地球不能满足人类的所有物质欲望。其次,人类应注重教育水平的提高,只有具备了一定文化素质的人,才能够摆脱对物质欲望的过多追求。最后,要注重培养人对精神欲望的追求,在基本物质欲望得到满足的基础上,精神生活才是决定人生活质量的决定因素,才是人类幸福的真正源泉。在人与自然和谐理念的指导下,实现人类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协调发展,进一步丰富人类对生命意义的感悟,对生命价值的认识,提高人类生存的质量。

三、结语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理解和贯彻,直接影响生态文明的建设成败与否。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础,以及实现的基本前提和途径。只有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和谐,人类实践才能成功,人类才能真正的进行生态文明的建设,人类才有未来可言。

作者:胡玉华单位:大连理工大学